新選學的典範

要之,二十年來,楊牧實致力於一種新選學的實驗與模鑄,欲期建立一種新選學的典範。此種新選學,一方面保存文學史的真相,發潛德之幽光;一方面見證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發展之轉益多姿,昭示世人無古今無國界之文學時代已然發軔,後起者當於此有深刻思索;一方面完全呈現一個終身以文學為職志者的人格與性情。我個人撰此小文,禮讚初非本旨,實因於楊牧所為之新選學感受極深,稟持讀書人之良知,理應揭示此新文學史之事實,同時亦極盼後之有心者繼續步武追蹤,從而發揚並驅,以超越之自許。
民國以來,五四知識分子,為創新典型、立新文和_圖_書學,亦頗有選集之編,然隨國勢頹唐,紛亂迭起,相以沉澱未盡,乃漸飄零,論其影響,殆如花落水面,唯淡淡漣漪而已。五〇年代以降,台灣作者秀出,書寫成就不乏可與「五四」相頡頏者,然選集之務,殊遭輕忽,逮楊牧出,始毅然矯之。
楊牧以一代詩家,竟先戮力編輯散文選——此殆來之於其對中國文學大傳統之深刻認知,尤緣於其對中國文學傳統最優且異於西方文學傳統者厥在「散文」一體之深刻體會,其《現代中國散文選》抉五四以來新散文體類為七典型,觀點雖未必盡善,然仍可謂顛撲不破,廣為識者景從;其《現代中國詩選》和*圖*書揭櫫七十年中國新詩不可忽視、不可詆侮之現代質地(modernity),以為乃三千年漢文學傳統中一無先例之突破,亦儼然卓識,鏗鏘有聲。其精審細酌,編《周作人文選》、《豐子愷散文選》、《許地山散文選》、《許地山小說選》,吾人取與對照其自身創作趨向及風格特色,益可見其內在隱約的特殊懷抱——那是一種異於一般美文作者的深刻懷抱:揉和著對理想的憧憬、價值的執著、智慧心靈的嚮往與尋覓、狂狷的體認,以及淑世的熱忱。既成此四編之後,乃再有《徐志摩散文選》、《徐志摩詩選》之編,回歸其自身最本質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詩人」氣質。此外復《唐詩選集》、《葉慈詩選》——或見證其對中西古典的尊崇;或見證其始終不變的鯁介與慷慨。其各選集復皆撰有序跋,披露其心情、感想、詮釋、評價,既可做抒情美文讀,復可稱極具洞見之學術論文,體氣特異,引人動人之致,無出其右。
二〇〇二年十月九日聯副
最近,坊間突然不約而同的出版了各式各樣的選集,小說、散文、新詩均有。這當然是個好現象,也許意味著純文學的回春亦未可知,但對我個人而言,毋寧更希望,它同時也表現了「選集之必和_圖_書要」已成為普遍的體認。長期以來,我一直認為,「好的」選集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不僅僅是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以有涯之生追無涯之知,其終為窮殆焦慮,乃是必然的結果,所以我們需要好的選集,俾以幫助我們減輕心理上的負荷;實在更因為,好的選集本身代表了一種系統、一種詮釋、一種評價、一種歷史的真相。它一方面是客觀的、理性的、知性的整理與分析;一方面也是主觀的、感性的、自我信念的執著與呈現。好的選集因此是動人而歷久彌新的,它富有文學、歷史、美學,乃至文明、人性的多重意義;它也因此絕然可以成為一圓滿自足,具獨立生命的學術https://www.hetubook.com.com體系。依此而言,中國歷史上最彰彰昭著的典型允推《昭明文選》,而昭明太子蕭統正因此文選之編,影響之永恆乃不僅遠逾其父其弟,抑且睥睨文學史上各名家;衍及趙宋,猶且「文選爛,秀才半」,確實使人肅然起敬。
或云《文選》為一巨著,其如此固宜。實則一般普及讀物亦非不能有如是境界,《唐詩三百首》即是好例。三百年來,此書下自垂髫小兒,上至白首老翁,莫不吟誦觀覽,歷代唐詩選集中讀者最多,當推此書。籍籍無名之蘅塘退士孫洙,乃掩王安石(《唐百家詩選》)、王士禎(《唐賢三昧集》)等赫赫之士,正因其有獨到眼光、獨到思維、獨到體例,且能「雅俗共賞」之故。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