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中國骨董愛說謊

外國朋友與我談起中國傳統的缺點,我隨口就說:中國人的缺點有三,一為愛錢,二為嫉妒,三為愛骨董。愛錢則輕道義,嫉妒則不團結,愛骨董則失掉靈智。據我淺薄的了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沒有不喜歡骨董的。他們除了念古書、準備考試、做官之外,就是玩骨董。這是一種雅癖,自二十幾歲就培養興趣,到了老年,就靠它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但是骨董把中國人害慘了,與鴉片煙一樣;念書人在古物、字畫之間團團打轉,自我封閉,消耗掉中國人最聰明的頭腦,像這樣一個文明的民族淪為貧窮、落後的東亞病夫,為天下人嗤笑!
試想過去的讀書人,人人會畫,個個臨摹,做假畫早已合理化為教育系統的一部分了,要在成千上萬的作品中找一張真品,豈不是大海撈針?所以美國的大拍賣公司很誠實,他們盡其可能去鑑定,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真是假,請君自己負責!正是這種真真假假的懸疑感,才有戲劇性,才把中國人迷惑了千百年,投入其間而不克自拔!
但是很少有其他的癖好,像收集骨董一樣,最後得到非常良性的結果。古代的文物若沒有前人好古之癖,就無法傳到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大多是乾隆皇帝的癖好所得,到今天,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文化財產。所以愛好收藏骨董的人,和圖書到了某一種程度,就會把自己的癖好向故宮想。不是打算把東西捐給故宮,而是想自己成立一間陳列館,讓後代可以永遠看到自己辛苦收集的寶貝。可惜的是這種願望很難達成,大部分的收藏家,只是便宜了對文物懵然無知的下一代而已!
這些東西一旦到了名收藏家手上,再轉到宮中,蓋上乾隆皇帝的大印,就鐵證如山,當真品看待了。所以故宮博物院有不少六朝、唐代、宋朝的古畫,實際上都是這種自欺欺人的東西。
甚麼時候中國人才注意到器物呢?皇帝要舉行典禮的時候,宋初開國時,要有點威儀,器物屬於典章制度的一部分,就命太常博士聶崇義考證古禮,把典禮需要的器物照「三禮」所描寫的畫出圖樣來。這本「三禮圖」就被中國人視為古代文物圖譜約一千年。在今年看來,這本圖真是一個大笑話!幾乎完全出於臆造!
真正的收藏家,不管有錢無錢,都是傻瓜。他們的喜好是一種癖,也是一種癡。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種持久的興趣。有些人認為收藏古代文物的愛好是由於對文化的關懷與興趣而引發的。我最初也認為如此,但是我發現古文物收藏的同好中,不乏連中國歷代的順序都搞不清楚的人。因此我覺得不要把古文物的收藏與人生的修養、文化的陶冶等正大光明的目標連m.hetubook.com.com在一起,比較切合實際。
當然,對有些人,古文物確實有修養與陶冶的功能,但收藏衝動的心靈深處,確實與此無關。它是一種癖、一種癡。
中國人只有好古的感情,沒有考古的本事,尤其是讀書人,好古而不求甚解,而又喜歡以今釋古,在文學上大做文章,這個毛病出在「重道而輕器」的文化特色上。比如說,中國人無不知道戰國時代藺相如的「完璧歸趙」的故事,秦始皇對這只「和氏璧」喜愛如此之深切,甚至要以領土來交換,但這一只當時天下第一的璧,究竟是甚麼樣子?上面有甚麼刻飾?有多大的尺寸,居然毫無記載,若是外國人,恐怕早已圖之畫之,留傳給後代了。
為甚麼說「自欺欺人」呢?
最近一年多來,報上常報導外國拍賣中國古畫與文物的消息,無非是某一幅畫或某一古瓷賣了多少百萬美元。聽到可以賺錢,中國人的耳朵就豎起來了,國內對古物的興趣就更加高漲了。
讀書人心理上的弱點是甚麼?一是貪,就是希望得到一幅宋代繪畫的貪念。由於這一絲念頭,在真假莫辨的情形下,會偏向於承認其為真而放棄心防。一是傲,就是不肯承認自己實在不能分辨的傲氣。由於商人大多能言善道,又喜逢迎,就糊裏糊塗的上當了。
貪與傲就形成心障,自欺而不和_圖_書自覺。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中國讀書人不走考古的路子以求證,而用欺人的方式以求肯定。這就是中國書畫上慣有的題簽的原因。一幅偽作或真假不辨之作,把自己說服了,怕別人不相信,就在上面題了大字,某某人真蹟等等。張大千的收藏中有些題字是如此,古人的例子更是太多了。中國的古畫,認真的說,真品恐百不得一,而多少知識分子就把精力耗費在真偽之辨上!
何以見得?這幾年來,我目睹或風聞很多收藏家,平日簡樸節省,即是幾十元也要計較,但見到了心愛的骨董,雖數十萬元也面不改色,乖乖的自牀底下捧出鈔票送上。眼睛看著心愛東西的那種神情,與看到情人沒有兩樣。這不是癡是甚麼?
比如去年中國古物拍賣最大的贏家,倫敦鐵路公司退休基金,就是在幾年前把錢投資其中,現在則幾倍、幾十倍的大賺。這是人家投資專家的眼光嘛!我們這種傻瓜那裏看得那麼遠,那麼準!
這些人有點錢,並不是十分有錢,每次買了一件昂貴的東西,不免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了。又常自問,我這樣大筆花錢,對嗎?可是不到三天,癢症又來了,又按捺不住拜訪骨董店的衝動了。這不是癖是甚麼?
大凡這種贗品如果收藏家沒有一點自我欺騙的心態,就沒有那麼容易被人所欺。如果今天有人示你以一幅宋https://www•hetubook.com•com代的偽畫,你怎會輕率的接受它是宋代的作品?自己沒有心理上的弱點,這種事是不容易發生的。
其實我是個傻瓜。愛好收藏的人都是傻瓜。傻瓜也不是不可能瞎打誤撞,真正賺到大錢,但是這種運氣是極少有的。收藏家中賺大錢的人,都是絕頂聰明。那是以收藏為投資,要觀察市場的趨勢,了解人性的弱點,與股市中賺錢差不了多少。這種收藏家並不愛好收藏,只是在玩股票而已。
前文才說好古成癖可以為後代保存文物,此處為何又說好古癖害了中國人呢?原來我國古人過分的好古癖,老早把「古」搞成商品,弄成一筆糊塗帳了!假骨董始於何時,我們並不清楚,可是據現代美術史的研究,利用考古的技術去了解古文物之後,就發現古人寶愛的東西,大多是骨董店的傑作。過分好古的人都是容易上當的人,中國的讀書人被陷在真真假假的泥淖裏,從此逃不出來了。他們自我欺騙,著了魔,完全失掉了透視未來的靈智,至少一百年了,所以革命先烈在結盟的時候,曾有「不玩骨董」的約定。
我說「更加高漲」,是因為原來中國人對於古物就特別有興趣。聽說有錢可賺,就發生了雙重的興趣。少數朋友知道我有好古癖,以為我在古物漲價聲中,應該賺到了,不免好奇的問我。當我回答他們,我只賠不賺的時候,他www.hetubook.com.com們一臉疑惑:我究竟在騙他們呢?還是我是個傻瓜?
至於繪畫,其真假莫辨,則是無知之外,另帶欺騙的結果。中國古來就喜歡收藏字畫,據說唐太宗曾為得到王羲之的蘭亭序,不惜使用欺騙的方法。但是字畫的材料,不論是紙或絹,其保存之困難尤其勝過銅器與玉器。大凡上流社會寶愛之物,就會有聰明的商人,在落魄文人的協助下,製造贗品,換取財富或地位。因為古人的作品幾乎沒有實物存在,後人也就無對證的可能,只要有高明的做舊技巧,加上三寸不爛之舌,大概可以過關。
我注意到這本書,是因上面畫了周、秦明堂與王城的圖解,普遍為建築史學者引用。我得到這本書的影印本如獲至寶。到後來我喜歡文物,查該書上的禮器圖,才發現這是一本妄書!隨便舉例來說,古書上有穀璧與蒲璧這兩個名詞,今天略通玉器的人就知道其意指為何,聶老先生畫的圖卻是,穀璧者,璧面上刻了四束穀子,蒲璧者,璧面上刻了四束蒲草!這樣望文生義,隨意翻譯,居然都會成為宋朝的制度,豈不荒唐!
癖是甚麼?好比患了癢症的痼疾,長年要抓,不抓就渾身不舒服。癡是甚麼?好比患了單相思,想念他,茶飯無心,幾日不見如同隔年。癖與癡加起來,其嚴重性像抽鴉片煙,習慣了就有癮頭,又像著了魔,如同賈寶玉看女孩子一樣,迷糊了心竅。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