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探母》為什麼用大團圓?因為大團圓是一個不用深入探究的結局。可是如果一個有哲學思維的人,他會把這些倫理道德上的兩難,變成歷史最真實的教材。
儒家的大團圓往往是讓「不舒服的東西」假裝不存在。就像過年時不講「死」字,或是公寓大樓沒有四樓;死亡是倫理這麼大的命題,不可能不存在,我們卻用「假裝」去迴避。當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或者我們平常不說和-圖-書「四」而說「三加一」時,就是在迴避死亡,這時候倫理有可能揭發出一些真相嗎?我們要粉飾太平地只看大團圓的結局?還是要忍住眼淚,忍住悲痛,去看一些真相?這也是一個兩難。
你渴望大團圓嗎?還是渴望揭發一些看起來不舒服的東西。
張愛玲看《薛平貴與王寶釧》就不認同最後大團圓的結局。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靠野菜維生,薛平貴在外地娶了代和圖書戰公主,回來還要先試探妻子是不是還記得他,是不是對他忠心?因為十八年的分別,早已認不出對方。薛平貴先假裝是朋友,調戲王寶釧,才發現王寶釧住在寒窯裡不與人來往,苦苦守候著他。後來代戰公主出來,對王寶釧說:「妳是大我是小。」兩個人要一起服侍薛平貴,這是大團圓的結局。張愛玲在小說裡就寫,這個結局好恐怖,面對一個美麗、能幹又掌兵權的公主,你https://www.hetubook.com•com可以活幾天?
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還是孤獨的,在那一剎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就是孤獨,因為再綿密的人際網絡,也無法將人與人合為一體,就像柏拉圖說的,人注定要被劈開,去尋找另一半,而且總是找錯。大團圓的文化是讓我們偶爾陶醉一下,以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個體的孤獨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了。但不要誤和_圖_書會這就沒有愛了,而是在個體更獨立的狀態下,他的愛才會更成熟,不會是陶醉,也不會是倚賴。成熟的愛是倚靠不是倚賴,倚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賴則是賴著不走了。
當我們可以從健全的個體出發,倚靠不會變成倚賴,倚靠也不會變成一種常態,因為自己是可以獨立的,不管對父母、對子女、對情人、對朋友,會產生一種遇到知己的喜悅,而不是盲目的沉醉,如此一來,所建構出來和*圖*書的倫理也會是更健全的。
我想,上千年的大團圓文化的確會帶給人一種感動,也會使人產生嚮往,可是倫理不總是那麼美好,倫理缺憾的那個部分,以及在倫理之中孤獨的人,我們要如何看待?
我們常常把倫理當作倚賴,子女對父母、父母對子女都是。我在大陸看到一胎化的子女,受到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愛,有人覺得這樣很幸福,我卻覺得很可怕,因為當孩子長大後,這些人會反過來倚賴他,那是多麼沉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