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曾做過大官,就以我自己的教書為例吧,新開設一門課,第一年教,必然是多方張羅材料,充滿信心,第二第三年教,仍然日有補充,以求深入完整。到了第十年第廿年教,駕輕車就熟路,「熟」就把衝勁減緩下來,年年依樣畫葫蘆了。可見「熟」未必全是好消息。
一位素所尊敬的前輩,年前退休,兒女大半在國外,我問他想不想也搬到美國去?他回答說:「這兒有許多朋友,捨不得。並且生活起居都習慣了。」我分析他這極平實的回答裏,「許多朋友捨不得」,是懷念「熟」面孔,「生活起居都習慣了」裏面,包含了環境熟、語言熟、風俗熟、人情熟、用品熟,https://www.hetubook•com.com歸納起來最令人留戀的地方,就在一個「熟」字。人所以有愛故友之心、愛故物之心、愛故園之心、愛故鄉之心、愛故國之心,細細想來,全是安逸於這個「熟」字罷了。人是最捨不得「熟」的動物,最怕人生地不熟。就像我們對中國大陸有著難捨的情感,也是因為歷史語言裏有那分「熟」悉,一旦發現人情文字裏隱藏著「好陌生喲」的面貌,恐怕愛心就會陡然降了下來。
「熟」除了是「留戀」的本源外,「熟」還有其他的流弊,「熟」其實又往往是「過失」的本源,古人說:「過在熟處發」,一熟可能百弊
hetubook•com•com俱發。譬如一個老駕駛,老練到兩隻手都毋須握著駕駛盤,不久就可能出車禍。一個久住廟裏的老香客,就未必如初入神祠者那麼肅然起敬,所謂「入神祠多起敬心,住久則玩」,就是因為太「熟」了。如果熟到神像原本是他雕塑的,他還會敬嗎?
「熟」既是這般迷人,但佛家卻有著不同的看法,惟恐一「熟」就生留戀,所以苦行的和尚,有「不三宿桑下」的告誡,主張不在同一棵桑樹下,連住三個晚上,連住三晚,對桑下環境一熟稔,就會生出留戀不去的心,被「熟」所蔽,就有所「放不下」了。一旦安逸放不下,那麼急迫修道的心,就會延和-圖-書宕下來。
「熟」還有一個拙處,「熟」其實乃是「老化」、「僵化」的開始。「生」是春天,「熟」是秋天,宇宙間的嫩芽熟果無不如此。人生肯學習新事物,肯適應陌生環境,是心理年輕的最佳表徵,一旦安於定局,流連「熟」境,停止學習,也就老啦。所以一位有為的青年,總愛不時開創一個完全陌生的新境界,以顯現他淋漓的元氣,而不肯「克紹箕裘」,傳承父業,因為「自闢千秋新世界」的時候,生嶄可喜,踵武陳跡而亦步亦趨,便「熟」得無聊,古人有「步父後塵者,率非英物」的評價,就因熟套可厭嘛!而勉勵青年朋友要「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前人行處行!」要開創新和圖書
新人類的生命春天,不在前人走過的熟路上走,可見「生」與「熟」裏面,還寓著年輕年老不同的夢境呢。
人在陌生的時候,做事兢兢業業,心裏有所畏懼,凡事只能循著理去做,所以較少紕漏而能有所成就。一旦人頭熟,耍得開,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事就不周到,把別人都看做無能為也,待人也就不恤不憂。所以許多中國人在國內不守法,一到國外,就乖乖守法,這不是奴性使然,而是環境由「熟」變「生」了。而許多人在剛走馬上任的時候,見人都謙遜客氣,就職既久,習氣愈來愈重,這固然是「日久玩生」,也是環境由「生」變「熟」了。
環境一熟,做事但憑「罩得住」、「吃得開」,和*圖*書自肆自矜,老子大權久握,高下隨心,毋須循著理去做,所謂「權力久了就腐化」,也就是古人所說「過於熟處發」的道理。「熟」的流弊如此大,那麼常言道熟能生「巧」固然有理,說熟能生「拙」也大致不錯吧?
再以我登山來省思,新登的一條山路,前景莫測,充滿著好奇與新鮮感,這「陌生印象」反覺得風景也分外優美,日久便走成老路子,漸漸不安於因循故道,就只想抄捷徑、省腳力了。
更況且由於「熟」,就會產生「愛」,由「愛」就產生「立場」,各人就會蔽於所愛,不屑他人所愛;就會蔽於故我的立場,不屑他人的立場,交互攻訐嘲笑,也就是著了「相」。佛家不喜歡著相,所以不愛「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