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

不過,中國人喜歡說「差不多」,乃是有其長遠的歷史哲學背景的。
中國人認為「差不多」是一種容量的表示,太精準就入於苛細,在為人方面有所謂「察窮秋毫,物駭而逃」的警語,「水畏至清人忌察」,水太清無魚,人太清無友,物忌太分明,所以認為:人不能黑白不分,也不能黑白太分,黑白不分固然無法涉世處人,但黑白太分也無法善世宜民,認為天下的學問就在懂得「包荒」,籠統能https://m•hetubook.com•com包,才是天地江海之量。
清人金農有一首〈對弈〉詩,隱含這種哲理:「空堂飽飯有棋聲,四角中央總不平,客去斂枰無一子,恨他黑白太分明!」下棋廝殺的時候,四角中央,處處計較,心懷不平,最好是掃亂殘局,不必黑白太分明了!
中國人更認為「差不多」是一種模糊哲學,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四字,感動了許多人,畫家作畫,不喜歡和*圖*書晴天無片雲,所謂「米老從來不愛晴,畫山最怕是分明,近來識得分明害,又覺模糊學不成」,分明反而是害,模糊才是學不像的美感高深境界。作畫要盡煙雨中的山,像矇朧隔簾的美人,詩人更愛醉裏工夫,李白的醉吟更迷人,這種「且將萬事付模糊」的想法,當然更推崇「差不多」。
黑白太分明了,一定心中多計較猜嫌,一計較猜嫌,就多乖戾不寧。當年鮑叔深知管仲,等到管https://m.hetubook.com.com仲疾篤,桓公問管仲,身後的政事可否移給鮑叔?管仲卻認為不合適,因為鮑叔的缺點就在善惡太分明,「見一惡終身不忘,不可以為政」,這是管仲的智慧,也成為「差不多」處世哲學的源頭了。
當今之世,一切多元化,東流西流不確定化,黑白混淆,立場模糊,凡事令人「搞不清楚」,臺灣大學對門開了一家餐館,名字就叫「搞不清楚」,深得時代精神,看來「差不多先生」高冠偉服,又www.hetubook•com.com要趾高氣揚一番啦!
胡適有一篇〈差不多先生傳〉,批評中國人不求精確的毛病,可說鞭辟入裏。近讀明人陳龍正的《幾亭文錄》,知道痛恨「差不多」三字為「百世大害」的,乃陳氏所首倡,他認為「事理須務不差」,持身應事,沒一處可以馬虎地說「差不多」,差不多就是惡,沒有一點「少差」才是善,陳氏的說法符合力行哲學與科學精神,胡適的文章,是把陳氏的嚴謹主張加以闡發而已。
中國人認為善惡黑白hetubook.com.com太分明,不肖的人就無所容身,而賢者也局限於所見,固執而不化。這樣容易立門戶,執我見,不肖者就缺乏寬闊的路子去變化革新,供國家來使用,便會成為政治的亂源。而且黑白太分,白中也還有黑,黑中何嘗沒有一點白,分了又分,必然有「不勝分」而「不勝混」的一日,小人自託為君子,君子被詆為小人,很難斷言誰黑誰白。尤其一家之中,骨肉之間,是非更切忌太明白,這種「處世忌分明」的哲學,自然也助長了「差不多」的氣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