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幽夢影》

依我看,書名的出典,是用了明代謝廷讚的〈梅谿道中〉詩:
有人說這種一條條機智式的文值,是受《世說新語》的影響,並不對。其實是受陸士衡〈演連珠〉以來,此種「連珠」文體的延續發展,去掉開端的「臣聞」而已。試看屠隆的《娑羅館清言》、洪自誠的《菜根譚》、倪允昌的《醒言》、凌仲望的《月唳》……及本書,句子多採駢儷式,就可以證明。
「芳魂時問影,幽夢欲分身」。(見《霞繼亭集》)
二是立場錯亂,亂世的政權流派多變,常常要知名之士旗幟分明地表態,「士到名成出處難」,立場分寸很難拿捏,知識hetubook.com.com分子要維持內在「道德我」形象的連貫性、一致性十分困難,大勢所趨,耿耿然始終維持「潔而愈芳」者不多,一回對抗當道,一回迎合常道,立場錯亂的,大抵被潮流捲去,喪失操守,內負神明,以致辭屈理塞。所以許多作家都會在亂世擱筆不寫,一面是避禍,一面也由於朝秦暮楚的緣故,缺少氣壯理直不吐不快的東西,所謂「志既喪,詩亦亡」,寫東西反而增加言不由衷的慚沮。只有這批遠離政治的小品文作家,冷冷地面對政權交替,仍未斷傷內心一貫的趣味,只管談無邊的山川風月去也!
和圖書品文之所以盛行,當然與時代風氣惡劣有關,可分三點來說:
三是價值錯亂。真善美是人生三大追求,但亂世中真假莫辨,辨真假就生是非;亂世中善惡不分,分善惡就生是非,只剩「美」還發揮一絲慰藉的作用,所以亂世的讀書人,無不陶醉到自我美感的小天地中,所謂「備林泉的清福,享文章的盛名」,欣賞泰山松,欣賞瀟湘雨,欣賞遊仙枕,欣賞南柯夢,欣賞字謎酒令,欣賞回文巧對。寫《幽夢影》的張潮,另有一本《張山來詩集》,裏面都是些集鳥名的詩,集花名的詩,什麼七律回文、離合體、嵌字詩、七平七仄詩,完hetubook.com.com全陶醉到文字遊戲裏去了,美得太狹隘、太脫離現實,這是整個時代價值錯亂的結果,堯舜被批評成盜跖,盜跖被亂捧成堯舜,知識分子懶得理會,就在美裏尋找駝鳥藏頭洞,幸好他後來完成了《幽夢影》,跳出文字遊戲的小圈子,創造了美的生活世界。
一是是非錯亂。社會墮落,政治無望,是非不分,金權囂張,有理想的讀書人都隱退下來,追求莊子的逍遙、陶潛的適性,袁中道在當時就深深體會「人苦名不高,名高益苦辛」的困境,四處羅網森森,暗藏著黑名單,亂世中連求退都困難,誰還願前進?只想南山有塊隱居之地和_圖_書,讓子孫有個避秦的洞穴。孫奇逢不就說嗎?坐在山堂中讀讀書,就可以消遣世慮;面對著清泉嘉樹,就可以和適性情,時時以「知止知足」自勉,哪裏還願「舍此至長安事奉貴人」?他認清楚「既名清流,安得濁福?」認為能夠去俗添雅、去濁添清,才是真豪傑!他的《夏峰先生語錄》,和袁中道的《珂雪齋集》,都成了很好的小品文。
作者張潮太愛前輩這兩句詩,才濃縮成《幽夢影》三字的吧?一看這兩句詩,就知道大意是高蹈遠隱,不與俗人交接,只管魂影相顧,有點自言自語的味道。明末清初盛行小品文,大抵都是講情趣,遠功利,抒性靈和*圖*書,離世俗的。
《幽夢影》是一本講究生活美學的奇書,講閒情雅趣,說遊山讀書,賞奇花美人,有幾則近年被選入國民中學國文課本,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小品文名著了。
書名為什麼叫《幽夢影》?沒有人明白。古來楊復吉作序時,勉強解釋說:「書名曰夢曰影,蓋取六如之義。」是說書名採自《金剛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六如。但這裏只有「夢」、「影」,並無「幽」字,未必是此書命名的原意。孫致彌是該書作者的同學,猜書名的取義是「聞破夢之鐘,而就陰以息影」,但也只有「夢」「影」二字,依然未包括「幽」字,純屬他自己的臆測罷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