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等待變成一種態度,
一種心態,一種新價值。
談生活,談文化,都離不開食衣住行這四個基本條件,甚至有時候你會發現,構成你的生命記憶的,就是這些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凡的瑣碎小事,而人生艱深複雜的哲理,也是從微不足道的食衣住行中實際體會出來的。
我們說「食衣住行」的這個順序,食是排在第一位,表示這是最重要的,可是工業革命之後,食這件事卻是第一個被糟蹋、被忽略。你會發現周遭很多人對吃什麼,怎麼吃,其實是很漫不經心。
在中午用餐時間,到都會區看上班族們吃飯就會了解,我真的很懷疑他們吃得那麼匆忙,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什麼?
「食」的回憶與記憶
如果從最基本的社會道德價值再去衡量,怎麼會讓一個孩子吃成這樣?應該是教他怎麼吃,才能營養均衡,不是嗎?
我們自己也可以去抵抗這些低劣、粗糙的商品占據生活。假如朋友約我假日去速食店吃飯,我一定轉頭就走。好不容易週休二日,可以在家裡烹煮一些食物,即使是包個水餃都好,為什麼要吃速食呢?如果今天時間很匆忙,沒有辦法坐下來好好吃飯,那麼買速食沒有關係,但既然是休假日,為什麼還要趕時間吃「速食」?那麼你把時間剩下來要做什麼?
新食代
你可以想像島嶼上的下一代,
是用「吃到飽」做為衡量事物的標準,
他的性、他的倫理、他的婚姻都要「吃到飽」,
不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嗎?
https://m.hetubook.com.com如果我們是抱著「多吃一點才划算」的心態,就是物化了。划得來嗎?實際上賠得更多,賠掉孩子的道德,賠掉孩子的味覺,賠掉孩子身體的美。為了區區幾百塊www•hetubook•com•com錢,全部都賠掉了,我覺得非常荒謬。
你可以想像島嶼上的下一代,是用一種「吃到飽」的心態去做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標準,他的性、他的倫理、他的婚姻都要「吃到飽」,否則不划算,不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嗎?
很多人都知道法國人不喜歡速食,他們也常反問我:「你們為什麼要速食?」吃飯是一個好快樂的過程,吃飯的時候可以跟很久不見的朋友或是家人,聊聊彼此發生的事,當然需要很多時間,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過去我不太相信文化可以打敗商業,但法國文化讓我充滿了信和*圖*書心。我又再想一想,其實在古代就有這樣的案例。繕本書、蘇州的刺繡,都精緻得不得了,而且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消失,這就是文化戰勝商業。低劣的、粗糙的東西有一天是會被淘汰的,好的東西會被留下來,為什麼我們會沒有信心?
法國的這些文化會不會因為商業化、物質化的潮流而被淘汰?有一段時間我也會擔心,但我想是不會的,尤其是在歐盟成立之後,更能阻絕美國高消費文明的進入。看他們的電視節目和廣告,又讓我更有信心。法國的廣告基本上還是老式的,相較之下是笨拙的,不像我們的廣告花招百出,做得很和_圖_書炫。他們已經了解到,這樣的廣告沒有用,消費者很成熟,不容易被騙,所以他們不需要花那麼多的心神去用廣告包裝來騙人——我想這裡面就是一個社會成熟的過程。
當然不是說一定要吃得精緻,或是不能走進吃到飽的餐廳,重點是你自己要快樂。我在吃到飽餐廳看到一個正在發育的小孩,爸爸叫他吃到飽,說多吃一點才划算,所以孩子就拚命拿,盤子裡的食物堆得跟山一樣,光是水煮蛋就拿了七顆。我想,那個孩子真的被爸爸害死了,他需要一次吃七顆蛋嗎?
然後,他們也意識電視媒體在美國社會商品化的過程中影響力之大www.hetubook.com.com,所以法國和德國就共同組成電視台,製作非常好的節目,收視率還是最高的。
曾經有法國來的朋友問我:「台灣人這麼喜歡吃到飽,是因為吃到飽很難嗎?」法國人沒有人會說自己是狼吞虎嚥的人,而會說自己吃得優雅、很精緻,因為前者是很丟臉的。
我很想去影響下一代,讓他們不要太倚賴速食。所以我會找學生到家裡來包水餃,從揉麵團開始,告訴他們怎麼樣去把韭菜燙熟,怎麼切丁,教他們分辨絞肉跟剁肉是不一樣的,經過刀剁的肉,多麼有彈性,多麼好吃。那天,他們帶回去的回憶好多好多,這個回憶和吃粗糙速食的過程絕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