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住之美

房子並不等於家,房子是一個硬體,
必須有人去關心、去經營、去佈置過,這才叫做家。
有些人只有房子,並沒有家。

把「房子」變成「家」

怎麼做到「我愛我的家」?我相信在某一段時期,也許我們會覺得房子是你花錢購買的,或者我租來的一個房子,你會覺得它只是你白天上班、出去玩、見朋友回來窩在那裡的一個小地方,所以你也不在意它。如果你不在意它的話,這個房子跟你沒有很密切的關係、沒有這種情感。
有些人只有房子,並沒有家。
可是我們一再地強調,物質的財富不一定等於美,所以這個島嶼上的城市一個一個變成醜陋的城市,因為這其實是一個薄情的島嶼,它沒有過去的記憶,它對過去沒有感謝。
「我們要不要到附近的哪一間咖啡店碰面?」甚至有時候會說:「我們在哪一個超商的門口談談事情,然後你把東西交給我,我把東西交給你就好了。」我會覺得很納悶,我想:
那房子在河邊,當時還沒有關渡大橋,我坐著渡船過河去買這間房子;我也很高興每天下班可以坐三分鐘的渡船回家,別人說這樣不會很不方便嗎?我覺得不會。我覺得上完班應該休息的時候,坐一段渡船,跟那個划船的人聊聊天,那是多麼開心的事。
提到住,大概想到的就是房子。你有沒有一個房子居住在其中?你可能是單身,可能你也有妻子、丈夫、孩子一起住著。人類歷史當中,房子的記憶其實非常的久遠。大家可能聽過古代神話裡的「有巢氏」。當時人類開始模仿樹上的鳥,因為鳥住在鳥巢裡,是一個窩,所以他們模仿鳥巢做出一個窩,這一類的人就被稱為「有巢氏」。
「你們的城市真美,我會再回來的。」
晉朝大詩人陶淵明有兩句詩很有名:
小的時候,我們家裡養了很多雞、鴨、鵝、豬。雞、鴨、鵝都採放養的形式,白天牠們跑出去在河邊池塘裡覓食,黃昏就自己回來。黃昏時站在門口,會看到鴨子排成一列搖搖擺擺地走回來,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家」真的是非常溫暖的地方。
七〇年代我剛剛從歐洲讀完書回來,當時台灣經濟剛剛起飛,很多舊房子陸續被拆掉了。那時敦化南北路附近變成新開發很重要的東區,蓋起了多座大樓,賣得非常昂貴。
這十個字的意思是樹上所有的鳥都活得非常快樂,為什麼呢?因為牠們在黃昏的時候可以回到窩裡去,牠們在樹上有一個巢;就像我們今天有了一個家,所以會覺得很安全、很快樂。
我有很多二十歲左右的學生,很多人會覺得這年紀的孩子整天愛泡在迪斯可或電動玩具店裡,不想回家;可是我也知道有的孩子,因為家裡有母親或父親非常認真地經營著家,他們是願意回家的。
還是反覆地想跟大家唸一唸陶淵明的詩:
這是一類的朋友,就是你永遠對他住的環境不瞭解、不清楚,你也覺得他不太希望別人去他的家,好像他寧可在外面活動。所以都市裡才會出現很多咖啡廳、小茶店,讓人可以應酬或交際。
「這個人家不錯喔!擺飾很有自己的風格,也乾乾淨淨的,東西都放得很規矩。」
其實那個年代經濟條件不好,並沒有山珍海味,可是她可以將麵食變化萬千,每天回到家裡,沒有想到媽媽怎麼又把麵切成不同形狀出來。因為她關心這個家,所以這個家裡每一個人都願意回家。所以我相信居住環境的美,第一個是「願意回家」。願意回家以後,這個居住環境才會開始好起來。
所謂的「用心」是,你關心你自己的食物、你關心你的衣服,它就會有一個風格出來,不必跟別人比較,要有自己的自信。大餐館裡昂貴的料理,不見得比得上路邊和*圖*書很認真做出來的一碗擔仔麵。一件名牌衣裳,也不見得比得上母親雙手織出來的一件毛衣。所以我們特別強調的生活美學,是希望能夠從很樸素、很健康的物質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生命風格。接下來除了食、衣以外,我想大家知道人生的四件大事裡,我們要進入到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住。
就在那時我體悟到:家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讓你離開職場,我們在工作上的認真和專心,其實必須要有休息的時候。
所謂「門面」,就是一種建築的印象。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條河流有它的歷史、有它的記憶;如果你依序在萬華、大稻埕、迪化街、大龍峒找一些老建築,你可以看到這一個城市居住的歷史年輪,其實跟巴黎的塞納河一樣地美。可是曾幾何時,我們把整個城市的重心從西區移到了所謂的東區,整個西區是棄養狀態,就是這個老母親已經老了,我們不要她了,丟棄她了。所以這個城市之所以不美,是因為人的感情消失了。而在東區,一個可以繁榮、富有的城市正被重新營造。
走到大自然裡,看到所有的動物都有牠們的窩、鳥都有牠們的巢,所以也會想到自己是不是有一個溫暖的家,一個你願意回去的家。
以台北為例子,過去的淡水河是台北的母親,這條河流養育了很多人長大。
大家也許還記得好萊塢一部電影《E.T.》當那個外星人發出「Home」這個字的時候非常感人,很多人都被那個發音感動了。我想不管英文裡的「Home」或者我們所說的「家」,其實都要以「人」做為主體。

不斷清除記憶的城市

從開始上班二樓通一樓,後來搬到台北東區近郊坐公車約二十分鐘的「翠湖新城」社區,再遷移到我現在已經住了二十多年的地方。
「哎呀!這麼冷的天氣,我真希望窩在家裡。」
當時這個昂貴的地段有一座古老的建築叫做「林安泰古厝」,因為此區的開發而面臨到被拆除的命運。由於很多建築學者、歷史文化學者出面呼籲,最後「林安泰古厝」被保存下來,但卻是整個拆掉以後,重新建在基隆河邊。它被遷移了位置,因為它阻擋了這個城市的現代化。
如果這個家變成妻子不願意回來,丈夫也不願意回來,我想你絕對知道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不願意回家了。
有時候你會覺得有的朋友這麼忙碌,忙碌到他自己也不願意回到那個家,他當然對這樣的一個房子不會產生情感。所以我們一再強調食、衣、住、行,真正的基礎其實是在家的「營造」。即使你是獨居,也應設法把家營造好,因為你一定有朋友、有親戚,你可以邀請他們來家裡坐一坐,當大家都愛你的家的時候,你也會愛自己的家。
其實我們希望提醒大家,我們因為富有而糟蹋了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居住環境,現在應該如何彌補過來。
最早時淡水河行船可以一直上溯到萬華。萬華,就是艋舺,在平埔族語言中,艋舺就是船的意思。當時萬華成為繁華的商業區,但隨著後來這條河流被人們丟棄的廢物堆積、淤淺,船只能行到延平北路大稻埕這一帶,大稻埕於是繁榮起來。慢慢這條河流再度淤淺,迪化街這個地方船也上不來了,大龍峒又變成新的繁榮區。
譬如說在考古的遺址上去挖掘像夏朝的宮殿、房子,都還非常難找到。商朝、周朝開始有了一些比較完整的城市、居住環境的一些規模出來,所以我們特別希望在談到住的部分,能夠www.hetubook.com.com擴大到人類長久的一個居住經驗,這個居住經驗有其歷史背景、漫長的文化淵源,同時也跟我們自己今天居住的環境有關。
像我,就越搬越遠。
美到底是什麼?我們在這裡瞭解到,巴黎為什麼會美?因為城市的記憶被保留下來了,所有過去人生活的遺址、遺跡都未被毀壞掉。
我們也才瞭解到日本的京都為什麼美,京都可以把一千年以前接受唐代文化的一個城市整個延續下來。
我還會再深入來談談居住的品質,例如我們工作的環境、住家的環境,也包括整個城市的大環境。之前有一段時間大家只顧著弄好自己的家,造成外在公共的環境非常糟糕,現在我們可能也要注意到社區內如何共同經營出一個理想的社區環境,接著城市的公共品質也就會得到改善。相信慢慢地我們的城市會有更多的外國朋友前來,離開時會留下一句讓我們感動的話:
這種印象被稱為「門面」。就像巴黎,我們在巴黎旅遊一段時間後,會覺得城市迷人的地方有塞納河兩邊的建築,它們構成一種風格和統一,甚至橫跨在塞納河橋上的橋樑,都構成一種風格。
我自己在很早就領悟了「家的意義」。
可能很多人已經不太瞭解「家」這個字是如何構成的了:上面有一個屋頂,裡面有一頭豬。我們會覺得很有趣,為什麼屋頂裡面是一頭豬?大概在古老的文字學當中,認為家裡除了人以外,還會養家畜,像雞、鴨、魚、豬等,這樣才會像一個家了。家庭會有副業、家裡會產生情感,不只人在其中覺得安全、溫暖,連動物在這裡也覺得安全、溫暖。
七〇、八〇年代賣房子的訴求以方便為主,但情況已經有所轉變了,現在很多房屋廣告的訴求是:打開窗,你可以看到一片山、或一條河……大家的觀念已不同於以往。
我特別希望在住的美學裡,首先你必須對家有認同感,它才會開始美;如果你覺得它只是一個房子,對你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是花錢買來的一個殼子,遲早你也會離開它,這樣就不會產生情感了。所以我希望居住環境中,大家能夠先把房子變成家,再開始去營造一個空間的美學。
我們在生活美學裡,提到了跟我們息息相關的居住的美學——如何把自己的房子變成一個家,我在這裡並沒有強調這個房子必須很大,必須很豪華或很昂貴。我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多年來認識很多的朋友,也經由這些朋友認識了他們的家,各種不同形式的家。
這是我對家的解釋,家跟職場是有所分別的,你愛這個家,所以你願意回到這個家。
我觀察到現在很多朋友不願意回家,下了班覺得沒有地方可以去,所以也許泡在小酒館、或去卡拉OK唱唱歌都好,就是不要回家。家應該要去經營,尤其結了婚,有配偶、孩子之後,你更應該回家,因為家是一個重要的地方。
可是大概兩個禮拜後我開始覺得不對勁,因為我發現我的職場領域跟家的私領域沒有辦法分開來。我在自己家裡可能已經上床在棉被裡窩著了,忽然想到剛才雜誌內某些部分好像應該修改,棉被一掀我就走旋轉梯下來,又開始忙編務,結果弄得公私不分沒日沒夜。
但家,絕對不等於房子。
這些「美」不需要太昂貴的價值,而是必須要「用心」。
我們忽然會覺得如果我們是一個外來者,我在這些城市裡面待幾天,到底得到什麼印象?我想今天譬如說一個城市推出摩天高樓,說自己擁有全世界最高的樓——這並不是一和-圖-書個印象。印象是我在幾天當中經過的街道、橋樑、建築,所有加起來的一個風格,這個風格其實沒辦法說清楚到底是什麼?譬如我常常問朋友說:
當我的目的地是京都時,我會先搭乘飛機到大阪,大阪的飛機場是一個現代化美麗的飛機場;然後我坐火車到京都,那兒的火車站是一個現代化的火車站,可是這些現代化不影響到值得尊敬的古老建築。
當時我們住的其實是爸爸的宿舍,院子裡種了樹,黃昏時鳥都會回到樹上。也許今天很多人住在公寓裡,對這種家的感覺較陌生,可是譬如你養了一隻狗,遛狗之後那隻狗很興奮地要跑回去的地方,就是家。
我相信有一天我們一定會贏得這句讚揚的話。

人人願意回家

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瞭解到為什麼許多外國人來到台灣,對台灣城市沒有印象,因為我們的城市是一個不斷消除記憶的城市,我們所有的房子在七〇年代、八〇年代當中,輕易地被拆除,因為一轉手它們就可以變成土地上昂貴的或是建築上昂貴的一個收入,所以為了發財、為了土地上的買賣,或者房子上的買賣,其實我們讓一個城市變得醜陋了,今天即使要彌補,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事。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可是事實上有另一類朋友,你會覺得剛認識沒多久,他就希望你到他家去,他會很得意地告訴你這個家是怎麼怎麼佈置:不管這個房子是他自己買的、或者正在交貸款、或者租來的,可是你感覺他住在這裡不管一年或兩年,至少他要把這個家處理到自己喜歡的狀態。他會告訴你他從哪裡選到的床單、在哪裡買的書架,書在書架上如何歸類,然後他的音響放在哪裡,餐廳是怎樣佈置的,在哪買的餐具。
我的意思是,科技的方便讓我坐飛機到大阪,之後再坐火車到京都,然後可以看到古老的歷史跟文化。可是今天如果我們有一個最現代化的飛機場,接下來要讓大家看到台灣的什麼?如果大家來過以後都覺得這個島嶼的城市都不好看,不要再來了,那麼建再好的飛機場都沒有用。
我常常跟很多朋友說,陶淵明講的「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台灣今天應該拿來做為愛自己居住環境的兩句很重要的觀念,若翻譯成白話文,「吾亦愛吾廬」的意思,就是「我愛我的家」。
或是最近去日本的京都,京都的廟宇、京都的寺廟,然後周邊一些老的建築好美。我們又碰到居住的問題了!我們會發現我們對城市最重要的一個觀感,常常來自於對居住環境的評論。
我在台灣有很多朋友從事美術工作,他們都在自己家裡作畫。可是我發現巴黎大部分的畫家是將家和畫室分開的,因為他們覺得回到家裡就不要再去想進行中的作品,其實是比較健康的生活態度。
我們談到協調性的時候,也許就觸碰到台灣為什麼不美的原因,因為它整個大環境當中摻雜了太多外來元素,而這些外來元素本身沒有產生出風格的一致性。所以一個外來者在台灣待了一兩個禮拜後離開,沒有辦法留下對台灣建築風格上感動的力量。情形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去改善居住的環境,創出風格來。
「這樣好了!你在一樓上班,我二樓剛好空著,你就住在二樓吧!」
那個「窩」的感覺,你特別會覺得因為它有個親切感,你所熟悉的空間、你所熟悉的環境;尤其天氣冷的冬天,你會覺得有一個被窩,又是「窩」這個和圖書字,都讓你覺得有安全感;然後你可以窩在那邊,讀你自己喜歡的書、聽你自己喜歡的音樂,那種開心就是你有一個熟悉的環境。
回過來看看台北呢?高雄呢?台南呢?新竹呢?
「這個人不就住在附近嗎?他為什麼不邀請我到他家裡坐坐,喝一杯咖啡,然後再談事情。」
我們去過一個城市,其實除了對那一個城市裡面料理的記憶,或者那個城市當中一般人穿衣服的記憶以外,很重要的一個記憶,是關於建築的記憶。我們會說我最近去了巴黎,巴黎好美喔!那個城市真是美極了!當你說巴黎很美,其實你指的基本上是建築,也就是居住的環境很美。
其實,房子並不等於家,房子是一個硬體,必須有人去關心、去經營、去佈置過,這才叫做家。
我特別要強調,過去我們常常覺得居住環境只想一件事就好,就是方便性。
或者說,許多人在新竹長大,從初中、高中,一直到上班,都在同一間戲院裡看電影。但是這老戲院隨著歲月沒落了,而今天經過文化人的重視,戲院重新被裝修保存下來,祖孫三代可以一起感念這間戲院,這是新竹的記憶重新被找回來了。所以我相信今天也許大家覺得台灣這個城市還不美,可是開始美起來了。也許從新竹這樣規模不大的城市慢慢找回了一些記憶,那麼我們的居住環境、生活品質已經在改善中,並非處於絕對消極、絕望的狀態。大家現在至少應該停止對美麗古蹟的毀損,付出更多的關心將它們保存下來。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大家看到京都像棋盤形式的平面圖,就是模仿當時唐代長安城的格局,到今天都沒有被破壞掉。那些古老的寺廟,南山、東山重要的文化區,即使在發展現代化的過程當中,都是沒有被隨便毀損掉的歷史記憶。
其實我蠻喜歡「窩」這個字。現在一般人有時候不太用這個字,可是有時我跟很親的朋友會說:
記得小時候我很願意回家,因為我母親永遠在那個家裡跟我講很美麗的故事,永遠在那邊編織很美麗的毛衣,做非常好吃的晚餐——我每次都意外今天的晚餐居然是這等模樣。
我想這裡我們其實碰到一個問題:如果今天在巴黎,有人要發展巴黎最中心區域,就是聖母院所在的位置,塞納河裡面的那個島,那可是最昂貴的地段。若是拆掉一個老教堂,蓋起一座三十層或一〇一層的大樓,那麼大家不是都發了嗎?如果這樣考慮的話,我相信全巴黎的人、或者全法國的人可能都要出面抗議,因為他們會覺得城市的美觀被破壞了。
「你看我們的總統府,它是日本統治台灣時代留下來的建築,這個建築由森山松之助設計,當時仿造了歐洲某些巴洛克的元素,然後又使用台灣紅磚的材料,我覺得它並不是一個很難看的建築。」
可能有一個朋友來我們家,在客廳坐一坐,或者你招待他用餐,在家裡餐廳坐一坐,他並不會很深入你的家庭,可是他大概在你家坐一坐吃個飯,已經會出去跟別人說:
可是問題是:總統府和周邊其他建築所形成的關係又是如何?我們就觸碰到了一個在居住環境裡最重要的議題:空間的美並非只存在於單樣建築,而在於建築跟建築之間構成的一個協調性。
詩人陶淵明看到樹上所有的鳥都有自己的巢、自己的窩,這麼快樂的生活著,所以他領悟到我也愛我自己的家。這是陶淵明詩句中非常感人的十個字,就是從大自然、從鳥類的生存、從鳥hetubook.com.com類有窩有巢來想像到我們自己也像鳥一樣,我們的家就是我們的窩。

有親切感的「窩」字

之前談過每天可以怎麼吃東西,怎麼穿衣服,能夠看待食、衣成為生活裡面的美,讓自己一天的三餐都能吃出生活品味,讓自己身上每一天穿的衣服、鞋子都能有自己生命的風格在裡面,也特別強調這些美,點點滴滴遍佈在生活裡,才構成生活真正的價值。
我們不太能夠想像神話傳說裡講的有巢氏時代,到底是多麼久遠以前,可是大概一萬年以前,人類都還是穴居的,住在山洞裡面或者很簡陋的一種居住環境,等到他們真正懂得去蓋一個房子,有一個建築這樣的形式出來,其實是非常非常晚的事情。
我覺得這樣太方便了,真是幸運得不得了,居然找到一間房子剛好就在上班地點的樓上。我的老闆就將二樓跟一樓打通,設一個旋轉梯下來,我每天根本不需要到街上去。下班,就走旋轉梯上到二樓;上班,就從旋轉梯下來。
在新竹,一個曾經被荒廢的古老城門,經過了現代建築師的重新改造,設計成一個美麗的城門,周邊也設立幾處廣場,有很多文化的活動,這就是新竹人的驕傲,因為這個城市中,一個曾經被遺棄的風景又重新被重視了。
像七〇年代賣房子的廣告很好玩,會不斷說服你買下這間房子有多麼划算,因為靠近市場、靠近車站、靠近學校、靠近醫院,靠近每一個地方……如果再惡意一點地想,最後好像應該靠近殯儀館,出生到死亡都很方便——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話,我的意思是:一個家到底應該「靠近」什麼?
七〇年代我剛回台灣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很天真的想法,覺得自己在忠孝東路四段上班,也應該在附近找房子,生活才會方便。那位聘用我的老闆很好,他說:
同樣的,我相信很多朋友一定跟我一樣聽過有點不舒服的一句話,就是很多人會說:「台北怎麼那麼醜。」或者「台灣的城市怎麼那麼難看。」我已經不只一次聽過這樣的話,其實剛剛聽到的時候會產生反感,覺得我們的城市真得這麼醜嗎?其實對於一個城市的美感,如果是說京都很美、巴黎很美,通常是因為那個城市有一個風格。例如日本的京都,你會感覺到所有的街道佈置、廟宇寺院、以及每一座建築的屋簷、色彩、造型,中間有一種協調感,所以在旅遊當中,也許只待幾天而已,可是這幾天連貫下來對整個城市的印象其實並不深入,因為停留的時間並不久,可是至少它有一個門面。
一棟大公寓雖然空間很大戶數很多,但有些是屬於別人的,對你來說沒有意義。可是有一個空間,哪怕只有三十坪、十八坪、十坪,可是它是屬於你自己的。你的生命要在這裡停留一段時期,這個才叫做家。
我就發現朋友大概可以分成兩類:有一類的朋友他不喜歡你到他家裡去,如果有事情要辦,他總是說:
「你說巴黎美!巴黎美在哪裡?京都美!京都美在哪裡?」其實不是很容易說出來的。可是整體印象講起來這些城市有一種統一的風格,就是我們講的Style。我們前面講過穿衣服也是如此。你頭上的帽子、腳上的鞋子、上衣跟下面的褲子或者裙子,它中間有互相搭配的關係。其實美,就是找到其中的一種和諧。所以我們說風格Style,這個風格是跟人統一的,同樣的,城市印象、居住環境,也是在找這個協調性。所以有時候我在想,我居住的城市真的這麼難看嗎?這麼不美嗎?我可以帶我的朋友說: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