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住之美
居住美學與人文品味

這是人性!你走過一個乾淨的地方,覺得地上這麼乾淨,就不敢亂丟東西;可是如果是骯髒的地方,大家心想本來就這麼髒了,再丟也無所謂吧!可是,我們能不能扮演一個把東西撿起來的人,而不是丟下去的人?如果地上已經有九十九張紙屑了,我撿起來一張,就剩下九十八張——但如果我再丟下一張,就變成一百張了。我覺得維護環境品質最重要的,其實應該回頭問自己,在這個環境裡我究竟扮演什麼角色?我能不能再多一點對環境的關心,使周邊的品質更加改善?讓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多做一點提醒吧!
有一句古老諺語,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現在很多父母處心積慮想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覺得有些學校升學率高,老師認真,同學也都是來自比較好的家庭,於是出現很多間明星學校。我相信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我有孩子,也會做同樣的事。
我記得那時我搬到一條河的旁邊,決定要住下來作為我以後的家、我自己的工作室時,就有朋友說:
很多人都被《小王子》這本書所感動,因為它對比出大人的價格世界跟孩子的美麗世界。
人類各種不同的文明在建築美學上的表達非常非常地明顯。譬如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代表了印度建築美學的巔峰。中國的紫禁城、長城或者蘇州的園林也都是建築,都跟環境周邊的設計有關。
「我不是幫大家掃地,我最近在練書法,就用掃把寫顏真卿的《大唐中興頌》。我把馬路當做一張紙,掃把當成毛筆,我每天在這裡寫顏真卿的字,在練功哪!」
例如今天我是一個無殼蝸牛,想要草草率率趕快買一間房子。大概在七〇年代以後,台灣就有很多房子是非常草率地蓋起來,大家一定還記得所謂的海砂屋、輻射鋼筋,建商使用了不適合建築的材料來蓋房子,對人體發生許多的危害。房地產業中人性道德如此淪喪,可以為了賺錢把我們的居住環境破壞到這等地步。如果在這種狀況裡,我們怎麼談美?怎麼讓自己覺得一個房子可能會跟你有一生的關係?還想在其中結婚、生子,讓下一代繼續住下去。
我也記得每一個禮拜天,大概在下午四點四十五分,我會不知不覺繞進聖母院,因為五點整鐘聲會響起來,古老的管風琴開始演奏巴哈的音樂……這些都是我在巴黎居住時的眾多回憶。
像桃園新屋鄉范姜家族的百年古厝,你可以看到從渡海到台灣之後,這個家族長時間居住在這間古厝裡,所以他們在建築材料的選擇、空間的經營上,都以人做最大的考量,因為他們不是為了賣房子,是為了人、為自己的家族、為自己的後代,打下百年的根基。所以這些房子如果能夠保留下來,會是建築上很好的一課,讓我們知道以前人是在什麼樣的心情下建築房子,而我們今天的草率、隨意,最後對人會產生多麼大的傷害。
這些年來,全世界都呼籲要保護古蹟。我覺得不只是台灣,全世界的古蹟都說明了一件事:過去人類在蓋房子時的心態,是希望這個房子能夠維持好幾代安居樂業。
這是很有趣的一個故事,其中讓我看到人性最美的部分。後來這個校園的角落,至少在他們每天「寫書https://www.hetubook.com•com法」的這個角落,你會覺得很乾淨,不再有亂丟的垃圾。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早些年台灣很多販厝的騎樓式建築,大概三到四樓高。它並沒有蓋完,水泥頂樓是平的,上面還有四根柱子,連鋼筋都露出來,表示說未來還要繼續蓋上去,所以你會覺得整個城市是沒有完成的狀態。
古人說過「飲鴆止渴」,就是你很渴想要喝水,結果別人給你的是有毒的水。
我舉一個例子,現在居住環境裡很大的一個難題就是垃圾的處理,如果按照這個諺語,我們把垃圾都掃到別人家門口去,只要自己門口乾淨就好,這個城市會變得十分可怕。所以我相信現在對於居住環境品質的認知,其實包含的不只是自己住家環境的處理而已;但是當然住家環境的處理是一個基礎,接著可以將其擴大。
所以你會感覺到也許心靈的重心今天被別的東西取代了,可能是一座商業大樓,可能是一間超級市場或百貨公司,大家更崇拜的是對物質、而不是對精神跟心靈的信仰,這個時候人們可能會迷失在大賣場當中。
我想這句話其實讓從事美學的人心中有點難過,就是我們的城市是不美的、我們的建築是不美的。
走進中庭,幾盆優雅的蘭花盛開著。也會看到一位可能臉上有點憂愁的老太太在求神問卜,我就在想是不是她家裡面孩子生病了,或者孩子功課不好,她來這裡求心靈上的安靜。
我相信家的溫暖也是如此,有一天如果現代人的生活已經忙碌、匆忙、冷漠到親子關係都不怎麼親密了,相信那個時候我們會覺得住進再昂貴的房子,都是巨大的遺憾,因為房子、家,應該是全家人的心靈空間。這是我們談到住的美學的第一步,可是同時我們也希望有朋友們今天已經經營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家,然後有機會邀請朋友來感覺到你們家的溫暖,也把這樣住的美學推廣出去,最後會變成一個社區的精神。
曾經有一些學建築的朋友,在多年前感受到台灣因為在工業化之後,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的狀況,他們就做了一個嘗試。
因為房子大,每個家人都有自己的房間,裡面配備高級的音響跟電視。我問這個朋友:
很多朋友去過日本,我們在京都、奈良、或是大阪可以看到非常多座深受唐朝影響的寺廟,呈現出一種高雅和幽靜,從中體會到建築代表一個文化集大成的表現。
「你這個地方是台北近郊最沒有發展的地區,增值率最低,既然房子不容易增值,為何要買下來呢?」
建蔽率就是一個房子跟另外一個房子之間留出適當的空間,建蔽率讓我們留有一點點生活空間,人不會被壓擠到心靈和生理都出現問題,因為當空間的距離不夠時,人際之間的磨擦會變得很容易,心裡的焦慮跟煩躁都隨之發生。
他就帶我去看那很豪華、吊著水晶燈、餐桌可以坐下二十多人的大餐廳。但是他跟我說沒有人會在這個桌子用餐,除非偶而開個Party。參加的朋友,也是匆匆來匆匆去。
我一再強調,房子變成家,是裡面有了人性的溫暖,那才叫做「家」,不然它就只是一個房子。一個房子就算非常昂貴,若是裡面沒有人住進去的溫暖,和-圖-書它就失去家的意義,我們也不會愛上它的。
曾經去過一個有錢人的家,那房子非常非常的大。可能是我住屋的一百倍,可是在那驚人的空間裡,卻很冷,然後你也覺得住在裡面的主人可能不快樂,因為這棟花很多錢買來的豪宅,並沒有變成人性的空間,你發現這個空間當中,人跟人不來往,人跟人也不溝通。
我們都記得在七〇年代、八〇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以後出現了「鑰匙兒童」:因為爸爸媽媽都忙著上班,放學回家無人應門,就為孩子打好大門鑰匙掛在他們脖子上,自己開門回家。我想這個時候由於經濟起飛,我們的居住環境反而受到了很大的考驗跟挑戰。孩子身上這把鑰匙說明了什麼事?說明了這把鑰匙要打開的應該是一個家,而不是一間房子。其實一把鑰匙,也是一個心靈的鑰匙。你給孩子鑰匙時可以告訴他,這把鑰匙可以讓你打開人生裡面非常溫暖的一些空間,而不是冷冰冰的、父母都不在的空間。
雖然我經過這座廟宇再到學校是繞遠路,可是我會覺得那一天對我來說會比較安心。到現在我已經搬離那兒很遠了,有時候我會特別坐一個小時的車去探望我童年常常經過的這座廟。這座廟,我覺得它教我長大、教我什麼是人世間的關懷、教我什麼是愛跟恨、是跟非,它讓我知道人活在世間不會隨便動搖的,就是信仰。
「你告訴我,這個房子到底有值多少錢?」
可是,那時候就看到一位老太太每天早上在掃校園,她是某一位教授的眷屬,年紀已經很大,滿頭白髮。我就去跟她聊天,說:
可是不要忘記:學校只是孩子成長階段的一小部分:在家裡,你給孩子什麼樣的居住環境跟品質?他從家裡到學校所有走過的道路、看到的廣告、看到的商店,都構成居住環境的品質。這是為什麼我剛剛提到小學時附近一座廟宇,給了我很多的影響;我到歐洲讀書的時候,巴黎聖母院也給了我很多的教養。我稱這些教養為信仰,因為人類的信仰常常會表現在建築上,不管東方的寺廟、西方的教堂,都是一個信仰的空間。
如果我們居住在一個大家都關心的社區環境當中,我相信人性的教養是比較多的。小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我按門鈴卻未見到母親來開門。通常我回家時,媽媽一定做好中飯在等我的,當時我覺得很訝異。這時隔壁一位鄰居阿姨就過來跟我說:

美是幸福跟快樂

「你幫大家掃地喔!」
她說:
我就讀的巴黎大學離最有名的聖母院也有一段距離,可是不管上課前上課後,我就會特別繞道過去看看那座距離我們快一千年的鐘樓。因為這個鐘樓,文豪雨果寫下《鐘樓怪人》,很多的小說和畫作都跟它有關。對我來說,這樣的建築已經不屬於物質面,而是一頁歷史、一個回憶、一種文化,是法蘭西這個民族整個精神上的美集大成的表現。
我們聽過在一個大賣場裡面,有個孩子躲在其中吃吃睡睡好些天,竟然沒有大人管他。當我讀到這個消息,我覺得這不只是他父母的責任,整個社會都要負責,我們怎麼會讓下一代迷失在大賣場當中?這個社會的心靈空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如何才能重新尋找回來?所以我才認為大家應和-圖-書該跟周邊環境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他們以建築工作室的名義發函給某一個都市一條街上的每一個家庭,大意是過一個月就是中秋節,你準備如何度過呢?是跟家人在一起嗎?你願不願意跟這個社區的人一起過中秋節?他們設計了活動,到警察局登記,那個晚上把這條街封起來,掛上很多工作室製作的紙燈籠,滿桌零食擺在樹底下,然後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過中秋節,把你自家的月餅、菜帶出來,跟你的社區鄰居一起來慶祝。
我想這些部分可能是我們在談居住品質、居住美學的一些比較深遠的意義,也希望很多朋友能夠真正開始從自己的家慢慢擴大,開始關心到整個社區、整個社會。
以前的房屋廣告除了訴求方便性之外,也會告訴你說房子的增值率會多高。
我覺得當社會裡信仰的空間慢慢失去以後,大家就找不到心靈的重心了。
我曾經居住在一個大學的宿舍裡,即使是那樣高級教育品質的區域,未必能夠解決居住品質的教養。常常有人晚上偷偷把垃圾丟到公共空間裡;在一個孩子玩耍的小三角空間,堆滿了垃圾。
可是我想去過日本的朋友,絕對跟我會有同感:日本也是一個非常擁擠的地方,東京絕對不會比我們的城市來得空曠,也是非常擁擠,但我會被日本人的守法跟道德性所感動,就像他們排隊的秩序,以及每一個人遵守自己的空間跟他人空間的關係,那秩序是什麼?秩序就是你的尊重。
這幾年稍微好一點,都市規劃各方面也開始有了法規的限定,譬如建蔽率。
每戶人家每一天要到河邊淘米,洗衣服,甚至要在這裡刷馬桶。我們知道淘米是為了吃飯、刷馬桶是清潔排泄物。在那兒,居住的環境有一些共同的約定,例如不能在上游刷馬桶,否則下游的人家怎麼辦?都不能用這個水了!所以在下游不影響環境污染的地方,大家可以清洗馬桶;上游水源最清澈,讓大家洗米或洗衣服。
會不會在某一段時期,我們所有的居住環境都被誤導到買房子就是為了要增值、要保值,才會讓這個社會出現這麼多醜陋的社區、這麼多醜陋的房子,最後連去除都去除不掉。
除了教堂、寺廟、宮殿外,也包括對以往民居的研究,像林徽音與梁思成,算是在中國研究民居的最早一代。
我自己去過安徽民居,發現明朝、清朝在安徽居住的一般老百姓,竟然已經很注重生活品質了。我去拜訪在安徽黃山腳下幾個村落,小小幾百戶人家,一條小河蜿蜒流過。
「你媽媽今天不舒服,我叫她到醫院檢查血壓去了。她大概沒有多久就會回來,你先到我家跟我的孩子一起吃飯。」
許多外國友人到台灣會反映:
當我們在談居住品質的時候,是應該回到這樣的原點:居住品質,絕對是人性空間的發現,我們應該為社會多營造一些美麗的人性空間出來。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這些記憶,其實來自於居住環境,裡面包含的不只是自己的房子,而是整個大都市空間裡非常非常多的人文品質。
我會希望自己開始重視住家環境後,就不要只是各掃各的門前雪,我們也要開始去幫助清掃別人家門前的雪,這個社區才會好起來。
這好像是一個古老的教訓,每個人把自己門前的雪掃乾淨就好了www.hetubook.com.com,不要多管他人屋瓦上的霜。如果我們今天不管是生活在大城市或者小市鎮,每一個人都各掃各的門前雪,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居住空間本身是難度很高的教養練習。
當然朋友是好意規勸,可是我心裡的想法是:如果我要經營一個家,我永遠要住在這裡,那麼增值或不增值有何意義?所以我想如果我們買房子時的考量,不是把它當成家,不是要經營出一個人性的空間,只是想有一天我賣掉後可以賺到錢,這樣的目的跟動機是完全不同的。
人在國外也是一樣。
在生活美學裡談到跟我們息息相關的居住問題,應該如何經營一個有人性空間的家,如何與周遭環境的人產生人際之間的互動。這樣的課題可能已經不是建築專業人士的職責而已,更包含著每一個使用空間的人,怎麼去認識自己跟空間之間的相互關係。
所以我們沒辦法解釋為什麼當一個社會富有之後,躁鬱病人反而多了很多倍,是不是這個居住環境本身根本沒有給你好的品質?我們在房子修建之初,沒考慮到周邊車子流量的問題,沒考慮到所有空間跟這個實體之間配置的問題,沒考慮到外面的高速公路或馬路的噪音該如何隔音的問題,所有視覺跟聽覺上的煩躁感,日復一日地累積,最後就要爆發出精神病了。

讓你感動的建築

我在那個村子裡有很大的感動,幾百年前一個小小的村落,都是小老百姓,可是他們會訂出一項生活品質的公約。再想想看我們今天,社區裡車子該如何停,垃圾該如何處理,處處都發生問題,其實最需要的是一份社區的公約,如果社區裡沒有一份道德公約,法律規定訂得再嚴也是沒有用的。
我聽了很感動,她明明是在幫大家處理校園裡的髒東西,卻會用開心的方式說:「我在練功。」我相信這是非常不同的教養。
我覺得他這個家,其實需要一個家人聚在一起的空間,否則家人變成這麼冷漠,就算房子再大再昂貴,最後也沒有心靈溝通的地方了。

希望安居樂業

「我們跟老太太在學書法。」
美並不是價格,你沒有辦法在美上面標示出它多昂貴,美是無價的。美也是你生命裡面的幸福跟快樂,我很難跟你解釋我的幸福能賣多少錢,如果幸福可以論兩論斤賣的話,就不是幸福了。
當時我就聯想到古老中國的建築空間裡其實有類似的手法,像蘇州園林,經常在白粉牆前種一支竹子,稱為「以竹為畫,素壁為紙」。樸素的牆壁當紙,以竹子作畫,竹影子打在牆上就是一幅畫,不必另外掛畫了,這些都是營造居住環境品質跟空間的方法之一。
每一位朋友不管居住在大城市或者一個小的市鎮,散步的時候,不妨試看看你能不能在周邊環境裡,找出一棟讓你感動的建築。我說的建築,可能是民居、可能是教堂,廟宇或學校。如果有這樣的建築,你會覺得散步時繞來繞去很想走過它,因為那樣一個環境是讓你快樂的。
我相信很多人去巴黎一定會去拜訪聖母院、凡爾賽宮、羅浮宮,不管那些是教堂或宮殿,基本上都是建築,這些建築使用什麼樣的材料?築架起什麼樣的結構?建築出什麼樣的形式?完成什麼樣的空間?為什麼這和_圖_書些建築上千年來或者幾百年來,人們不斷地去學習,因為它們蘊涵累積了非常多人類生活的品質。所以你會羨慕古代的人生活在這樣的空間裡,他可以有這樣美好的生活。
日本的居住空間往往比台灣還要小得多。我到日本友人家裡,發現他們一家幾口人住的空間比台灣小很多,可是乾乾淨淨。有時候他們的院子小到只有一公尺見方,可是他會懂得在底下鋪著白石頭、種一支竹子,回家時看到那一支竹子映照在白粉牆上面,完全像一張水墨畫般,非常地美。
教養有時候是一種人性的反省,就是你活在這樣的空間裡,願不願意將這個空間處理好,讓自己跟別人都感覺到快樂,並且也影響到周邊的人。
一個小孩看見一個房子很漂亮,回來就跟他爸爸說,那個房子很漂亮,前面有一個小小的花園,牆上都是藤蔓,七月的時候會有很多薔薇花爬滿整個窗台上,進屋以後房間裡面有什麼樣的家具,然後人圍坐在壁爐前面,火光非常的溫暖。他敘述了好長好長,跟他父親講這個房子多美多美,然後他父親很不耐煩的打斷他說:
二、三十年前台灣的經濟剛剛起飛,很多人開始從農村人口變成工業人口,從小市鎮轉移到比較大的城市居住的時候,城市的建築是非常興盛的,我想那個時候的房地產業,從世俗的角度來說大概是好好地撈了一筆。可是這句話也許蠻讓人傷心的,因為對講究居住品質的人來說,我相信土地、房屋都不應該是好好撈一筆的問題。
也許大家都讀過一本書叫做《小王子》,書裡面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後來大學裡一些年輕學生也認識了這位老太太,開始跟著她一起掃地,每個學生都說:
我很懷念這件事,我覺得在我童年時候,台灣是有社區文化的。
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活動,我在現場非常感動,我覺得雖然這件事情在今天台灣或許大家覺得還是很難推行,可是這種情況表示大家已經共同愛上這個居住環境了。也許社區中有獨居的老人,原本是落寞地獨過中秋,可是活動之後他會覺得整個社會是他的家、整個社區是他的家,這個時候我們的居住美學才會有可能真正地提升、真正地改善。
「你們的城市怎麼一點風格都沒有?」
記得小時候上課,我會特別繞遠經過一座很漂亮的老廟宇。我覺得那座廟頂有很多彩瓷鑲成的龍跟鳳,還有呂布戲貂蟬這類交趾陶雕塑,裝飾得很漂亮。
「你家怎麼沒有公共空間,屬於大家可以一起吃晚飯的地方?」
我們都聽過所謂的「路霸」,有人強佔家以外的空間,變成自己的停車位……,在這樣的狀況裡,就算城市規劃得再好,美感也都被破壞掉,因為大家缺少了共同認知的道德感。談到居住環境的品質,今天我們最大的難題,也許就是在這麼小小的島嶼上擁擠了這麼多的人口,個人空間跟公共空間很難做出明顯的區隔。
所以在住的這個部分,生活美學希望能夠提升個人對自己住家環境的重視,就是你的房子不再只是一個房子,是一個家,是你願意回去的地方。裡面除了硬體空間以外,有你自己精心選擇的家具;這個房子的空間是你特別為自己或者家人安排的,也保有公共溝通的一些地方,這樣你的房子就是有人性的空間,而不只是一個硬體。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