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於前章所列舉中國文化十四特徵中,可以從任一點入手,來進行研究。現在就以中國人的家在其社會組織中實際生活中之特見重要(第七特徵),這一點上起始走。
家庭在中國人生活裏關係特見重要,盡人皆知;與西洋人對照,尤覺顯然。現在就是要追問其所以然之故。馮友蘭先生近著《新世論》一書,有「說家國」「談兒女」等篇,似在解答此問題。他大致是本於唯物史觀,以一方在產業革命前,一方在產業革命後,彼此生產方法不同來解釋的。他先闡明:凡未經過產業革命的地方,無論這地方是東是和*圖*書西,生產方法在某一階段內,都是以家為本位;是即謂之生產家庭化。在經過產業革命的地方,主要是用機器生產,即打破了以家為本位的生產方法,而是以社會本位行其生產;是即謂之生產社會化。於是他就說:
民初人對於這一點完全不瞭解,以為人可以隨所意欲,願行什麼社會制度即行什麼社會制度。對於中國人之以家為一切的出發點集中點,他們特加攻擊,認為此是中國人的大短處大壞處。他們不知道,凡是在生產家庭化的社會中之人,都是如此。這亦不是什麼短處壞https://www.hetubook.com.com處;這是生產家庭化的社會所需要;這是生產家庭化的社會的制度,民初人不知將一套制度作一整個看,而只枝枝節節,看見不合乎他們的成見者,即指為不合。(下略)
他隨著又強調這是兩套不同的文化:
有以家為本位的生產方法,即有以家為本位的生產制度。有以家為本位的生產制度,即有以家為本位的社會制度。在以家為本位的社會制度中,所有一切的社會組織均以家為中心。所有一切人與人的關係,都須套在家的關係中。在舊日所謂五倫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https://www.hetubook.com•com朋友,關於家的倫已佔其三。其餘二倫,雖不是關於家者,而其內容亦以關於家的倫類推之。如擬君於父,擬朋友於兄弟。
在某種的生產方法之下,社會必須有某種組織,人必須有某種行為。對於人此種行為之規定,即是道德。(中略)生產方法不是人所能隨意採用者,因為用某種生產方法,必須用某種生產工具。如某種生產工具尚未發明,則即不能用某種生產方法,人亦不知有某種生產方法。所以生產方法隨著生產工具而定,社會組織隨著生產方法而定,道德隨著社會組織而定。生產方法不是人所和_圖_書能隨意採用者,所以社會組織及道德亦不是人所能隨意採用者。
因為農業民族的經濟單位,非常簡單;簡單到一個經濟單位,只需要一個家庭。所以農業民族的社會生活,就是家庭生活。縱然有時超越了家庭範圍,然而亦是家庭關係擴大的。其所謂農業,是指舊日未曾工業化的農業,未曾現代化的農業而言;所以意思上都是差不多的。
在生產家庭化的社會裏,人之依靠社會是間接的。其所直接依靠以生存者,是其家。但在生產社會化的社會裏,社會化的生產方法打破了家的範圍。人之所直接依靠以生存者,並不是家,而是社會。
(上
和圖書略)我們可以說,所謂產業革命者,即以以社會為本位的生產方法替代以家為本位的生產方法,以以社會為本位的生產制度替代以家為本位的生產制度。(中略)因此,在經過產業革命的社會裏,一個人不能在他家內謀生,他必須離了他的家去謀生。因此他的行動,即不能以家為本位,亦不必以家為本位。
當然地,在他看這兩套文化,恰是一古一今,並非什麼中西不同;中國今天正處在如何轉入現代化之一過渡時代中。此即在前章所曾徵引過的盧作孚先生書中,其見解亦復差不多。不過他沒有用「生產家庭化」、「生產社會化」這種名詞。他只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