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後之中國
三、陷於盤旋不進

他再不能回頭補走第一路(西洋之路),亦不能往下去走第三路(印度之路);假使沒有外力進門,環境不變,他會要長此終古!
西洋:學術研究促進了農工商業,農工商業引發了學術研究,學術與經濟二者循環推動,一致向大自然進攻。於是西洋人在人生第一問題上乃進步如飛,在人類第一期文化上乃大有成就,到今天已將近完成。中國:學術研究亦留滯於所到地步,農工生產一般經濟亦留滯於所到地步;而且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隔絕之勢,鮮相助之益,又以加重其不前進。於是中國人在人生第一問題上陷盤旋狀態,在人類第一期文化上成就甚淺,且無完成之望。
中國近兩千年社會,單從經濟上看,無疑是介於封建社會資本社會之間的。固然它亦許是正在過渡——從封建到資本之過渡。但為什麼老在過渡,而總渡不過來呢?不肯在封建資本之外建立第三方式者,不能解答這問題而受窘,即建立第三方式者(如李季建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法」之說),依然窘於解答。這都是把盤旋不進誤認為進步慢,昧特殊為常態。於唯物史觀不能善為理會,而固執之,以自陷於不通。
所謂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www.hetubook.com.com隔絕之勢鮮相助之益者,例如兩漢經學、魏晉清談、宋明理學以及後來之考據、詞章,哪一樣不如此?而此外,像是倫理化的經濟,倫理化的政治,向裏用力的人生,又何莫非使中國人在第一問題上不得前進之有力因素?前在第十一章講產業革命所以不見於中國那一段,已曾數說過:請參看前文,今不重複。前前後後各種因素加起來,就使得中國人在第一問題上不能前進,決定而又決定。然試檢看這許多因素究從何來?則又莫不來自一個根本點:理性早啟,引入了人生第二問題和第二態度,若將向於人類第二期文化而前進,便消極擱置了第一,積極遏阻了第一。
西洋:科學大為發達。中國:科學不得成就。
前講中國循環於一治一亂而無革命,源於產業革命之不見(第十一章)。現在又可看出產業革命之不見,源於無科學,蓋從心思上之中西分途,其文化之後果便全然兩樣,中國雖於其途尚未大分之時,有科學之萌芽,而當其途既分之後,科學卒以夭折,不能再有。同時,就專以修己安人為學問,而農工商業一切技術則不入於學問,被劃出於勞心者注意和_圖_書圈外。學術研究之題材既隘,又以不易捉摸之生命為對象,遂盤旋而不得進。同時,農工商諸業得不到學術研究以推動之,亦不能有進步。此兩者以分離而同蹈絕境,中國人在人生第一問題上乃留滯於產業革命以前。
前進不能,後退不可,只有盤旋。蓋生命現象中固無停住不動之事。中國歷史上一治一亂,固然是盤旋;凡其一切不進者,若經濟若學術亦都是在盤旋。此真人類文化一奇蹟!舊著於此,早有點明:
(上略)從此簡直沒有辦法,不痛不癢。真是一個無可指名的大病!(以上並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二百零三頁)
照此社會形勢,的確有使人走入人生第二態度之必要。但人能不能應於此必要而走去,固未易言。在這裏至少有兩層問題:一層是人生落於第一態度則易易,進於第二態度則較難(中略)。一層是第二態度固於此時有必要,而第一態度於此時亦同有其必要。蓋從人與人的關係(第二問題)以為言,此時固以第二態度為必要,而第一態度殆無所用之,——此其異於西洋社會者。然從人與物的關係(第一問題)以為言,則此時又以第一態度為必要,而第二態度又殊不適用,——此和圖書其不異於西洋社會者。兩個必要交陳於前,兩個態度乃迭為起伏交戰於衷,數千年中國人生所為時形其兩相牽掣,自為矛盾者此也。由上二層問題,第二態度雖為中國人所勉自振拔以赴之者,而有時失墜,數千年中國社會所為一治一亂|交替而疊見者此也。(《中國民族自救之最後覺悟》第八十五頁)
(上略)知其既向別途(第二路)以進,則產業革命之不見,工產資本之不成,固有由矣。更次,乃見其所遺之一途(第一路)因為所遺而不進,其向別途之進者,亦卒有所限而止於其可能之度。而同時又還以此所牽,不能復回於彼一途。彼此交相牽掣,是即絕境所由陷(下略)。(同前書第九十五頁)
那麼,就要問:不能成就第一,是否能成就第二呢?第一路通不過了,第二路可不可以通呢?不能行。第二問題是理性的問題,第二態度是理性的態度;第二期文化是人類理性充分展開之文化。本書從八章便講過「理性要從階級來」之理,其後續有闡明。然而中國自封建解體,化階級為職業那時起,把這作為人類進達理性之階梯的階級卻拆散了,即再無辦法。所有周孔以來早啟之理性,其表現與成就只得「納人群於倫理」m.hetubook.com.com,「化階級為職業」,「融國家於社會」……這些,不能再多。這些只可算是第二期文化一點影子;缺乏經濟進步,實無望其完成第二期文化。上章曾細剖「心隨身來,身先而心後」,第二期文化必以第一期文化為基礎,種種道理,讀者回看前文,自可明白,此不多說。
我在另一舊著又指出其所以盤旋之故,在交相牽掣——
西洋:心思偏於理智。中國:心思偏於理性。
西洋:滿眼所見皆物,不免以物者對人。中國:忽失於物,而看重人。
具體指出來:有職業而無階級,是社會而非國家,原為人類所必至之一境。如從第一路貫徹下去,終可到達。卻是中國人不終循第一路,徑自折向第二路,化階級為職業,融國家於社會。此未嘗不是邁進於第二期文化,但卒為其第一路上成就尚淺之所限,勞心勞力不能合一,只能拆散階級而已,不能達到無階級。——所謂「止於其可能之度」類指此。當其把勞心勞力作為職業劃分之時,亦即是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彼此隔絕之時,心思聰明乃只用於修己安人,而不用於物質生產。此一面既因邁進於第二,而第一路為之耽誤,彼一面又因第一之不足,而第二路受到限制。欲復回於第一hetubook•com•com路,則此化階級為職業者格於理性既進(不許政治上有壟斷,不許經濟上有壟斷)而退不轉。欲在第二路上更進一步,則此別勞心於勞力者既無望其有合一之事實出現(生產技術大進)而進不得。——所謂「交相牽掣」類指此。類此交相牽掣之事尚多,留心體察,不難看見。以中國人智力之優越而無所遜,中國人數量之眾多而罕與比,自秦漢後經歷歲月又如此之長久,乃在文化上竟爾陳陳相因,訖不見有新機杼之開出,如果不是有此一種交相牽掣之形勢,消磨其智於內,試問這些智力上哪裏去了?只有此交相牽掣,不得自脫,其為阻力乃最大也。
西洋:科學研究與農工商諸般事業相通,相結合。中國:把農工商業劃出學術圈外。
那麼,再問:第二路不通,是否可以回復到第一路去呢?這亦不能。第二回到第一,那就是由理性又退回到身體,向外用力又代向裏用力而起。這在人的生命上便是退墜,並不能復其從身體發軔之初;在中國歷史上便是逆轉。亦不能再回到沒有經過理性陶冶那樣。換言之;這只是由成而毀而已。讀者試回看第九章所論「逆轉於封建」,第十一章所講「週期性的亂」,就可明白,此不多說。
試更取西洋對照作表以明之——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