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自破楚歸來後的活動去向,所見史料雖然不夠詳明,但並非無法鉤稽其大致情況。史記中孫子傳已說,吳破楚以後,又「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在闔閭對中原用兵,威震齊、晉,以致名聲顯揚於諸侯列國的爭戰過程中,孫武也是出大力的。西元前四九六年,闔閭在同越國作戰中戰死。吳王夫差即位二年,吳軍又在夫椒地方與越師遭遇,交戰於太湖流域。依越絕書所記,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是以布置「詐兵」而戰敗越人的。越師南撤,吳軍緊追不捨,追到錢塘江邊,再用「奇謀」把越人打得「潰墜」。越王句踐領五千甲士逃回會稽山上,遂向吳國求和。
春秋末期,晉、楚爭霸的局面下,吳國與晉國聯盟,於江淮流域同楚國展開了長時間爭戰。到吳王闔閭即位之前,吳楚爭https://m.hetubook.com.com戰已歷五代君主,達六十餘年。闔閭即位之初,楚國力量雖然削減,但雙方的實力對比仍為楚強吳弱,而且楚國還與一些鄰接的小國結交。孫武勸說吳王不要急著攻打郢城,正是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他認為,長期來軍民疲憊,攻郢條件不成熟,需要積蓄力量,等待出戰時機。吳王接受了孫武的建議,並與伍子胥商定了「疲楚」、「誤楚」的策略。此後幾年裡,吳國組織分支部隊,採取「彼出則我歸,彼歸則我復出」(左傳.昭公三十年)的戰法,對楚國的邊境輪番進行襲擾,以調動和消耗楚軍。同時,吳國用孫武的「伐交」謀略,策動桐國叛楚,並著手爭取楚的另外兩個屬國唐、蔡。
西元前五一一年,孫武親率第一軍攻楚,奇襲楚邑六(今安徵省六和縣)www.hetubook•com.com、潛(今安徵省潛山縣)而回,等到楚軍趕來救援時,吳兵早已退了。
西元前五一二年,孫武當了吳國的將軍,便建議先向外「標榜和平」政策,以便對內修明內政,並做動員作戰的準備,另一面派人疏導杭州到洪澤的運河,以作長遠的戰爭計畫。孫武更利用修導運河完工的機會武裝民工,先後編組了三個軍的兵力,伺機奇襲徐國,用快速的軍事行動滅了鍾吾國;更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轉兵舒城,殺了吳國叛臣掩餘、燭庸二人,任務完成後,隨即回軍國內,繼續標榜和平,同時暗中編練新軍。
西元前五〇六年,吳王利用楚軍攻伐蔡國之機會,決定以救「蔡國」名義大舉攻楚,實施遠距離,戰略襲擊的作戰方針,由吳王闔閭親自出馬,率領主力三萬餘人,聯合唐、蔡等小國,由運河和圖書入淮。當吳進軍州來,孫武下令全軍盡捨舟船於淮汭,大軍上陸,沿淮水兩岸西行,以騎兵在前,戰車在後,直向蔡都新息以南前進。並繼續攻取了楚的大隧、直轅、冥阨三地,深入楚國腹地,屯兵雍噬,準備橫渡漢水。其後,楚、吳二國大軍在漢水一帶劇戰。最後經五戰五勝,孫武以大軍圍攻楚的郢都及南城,並引了沮水的支流漳江水,灌進入楚國的郢都,順利的佔領郢的都城。楚郢都陷落,楚昭王熊王逃到隨國,派楚大臣申包胥乞求救兵於秦國。秦出兵救楚,吳軍及時撤離了郢城。
西元前五〇九年,楚令尹(相當於相國)囊瓦,率領水陸大軍十餘萬伐吳,企圖報復失去六、潛二邑的奇恥大辱,大軍沿江而下,聲勢頗為壯大。而孫武只率領了第三軍在潛山一帶預先埋伏,擊敗了楚前軍,再乘虛直攻囊瓦中軍於大別山和*圖*書南麓,大破楚軍,取楚之居巢而歸。但孫武卻將六、潛兩邑歸還了楚國,以獲得與楚人保境相安了三年,也鬆懈了楚軍的軍心、士氣。
西元前四八〇年,孫武因憂國憂民,不得志而去世,葬於吳都郊外。據越絕書.記吳地傳稱:「巫門外大冢,吳王客將孫武冢也,去縣十里。」可知孫武死後葬於吳都郊外。西元前四七三年,越遣西施用美人計滅吳。
西元前四八二年,吳王夫差與晉、魯黃池(今河南封丘)會盟,吳王爭為盟主,吳國終於實現了霸主夢想。但越王句踐卻趁此機會攻破吳都。此後十數年,吳、越兩國爭伐不已。
西元前四八四年,在艾陵(今山東萊蕪縣東)重創齊軍,同時孫武的知友伍子胥被聽信讒言的夫差誅殺了,這也給孫武的晚年蒙上了陰影。
孫武的卓越戰功,現存的史書語焉不詳,他後來的結局以及卒https://m.hetubook.com•com年月日也無從查考。雖然他在歸隱之時有新的著作,「漢書」上記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鄭注周禮引有孫子八陣圖,「太平御覽」引有孫子兵法雜占,「隋書」經籍志載有吳孫牝八陣圖一卷及孫子戰鬥六甲兵法一卷,「新唐書」藝文志載有孫子三十二壘經一卷,其他如「通志」、「太平御覽」、「文選」注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孫子兵法的伕文。不過這些著述都只有書名而已,內容都已失傳了,以致於不能肯定是不是孫武寫的,更無從知道是不是孫武在隱居後的新研究,不過就孫子這樣一個兵學大宗師來說,歸隱之後是決不會放棄他的研究的,而且他在經歷破楚入郢的大戰後,必然有一些新的發現,筆之於書是極為可能的事。
西元前五一〇年秋天,孫武又帶第二軍後攻取六、潛二邑,楚軍追趕不及,便捨了兩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