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凡三十八章。
陳,去聲。〇制行伍曰陳,交兵曰戰。
肉聶而切之為膾。炙,炙肉也。
第三章
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第三十六章
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
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追,音堆。蠡,音禮。〇豐氏曰:「追,鐘紐也。周禮所謂旋蟲是也。蠡者,齧木蟲也。言禹時鐘在者,鐘紐如蟲齧而欲絕,蓋用之者多,而文王之鐘不然,是以知禹之樂過於文王之樂也。」
復,扶又反。〇先時齊國嘗饑,孟子勸王發棠邑之倉,以振貧窮。至此又饑,陳臻問言齊人望孟子復勸王發棠,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
說,音稅。藐,音眇。〇趙氏曰:「大人,當時尊貴者也。藐,輕之也。巍巍,富貴高顯之貌。藐焉而不畏之,則志意舒展,言語得盡也。」
第二十二章
詩邶風柏舟,及大雅緜之篇也。悄悄,憂貌。慍,怒也。本言衛之仁人見怒於羣小。孟子以為孔子之事,可以當之。肆,發語辭。隕,墜也。問,聲問也。本言太王事昆夷,雖不能殄絕其慍怒,亦不自墜其聲問之美。孟子以為文王之事,可以當之。〇尹氏曰:「言人顧自處如何,盡其在我者而已。」
第四章
第二十四章
此申說上文充無穿踰之心之意也。蓋爾汝人所輕賤之稱,人雖或有所貪昧隱忍而甘受之者,然其中心必有慚忿而不肯受之之實。人能即此而推之,使其充滿無所虧缺,則無適而非義矣。
鄉人,非有識者。原,與愿同。荀子「原愨」,字皆讀作愿,謂謹愿之人也。故鄉里所謂愿人,謂之鄉原。孔子以其似德而非德,故以為德之賊。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為幸,深惡而痛絕之也。萬章又引孔子之言而問也。
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
此引湯之事以明之,解見前篇。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獧,音絹。〇不得中道,至有所不為,據論語亦孔子之言。然則孔子字下當有曰字。論語道作行,獧作狷。有所不為者,知恥自好,不為不善之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以下,孟子言也。
法者,天理之當然者也。君子行之,而吉凶禍福有所不計,蓋雖未至於自然,而已非有所為而為矣。此反之之事,董子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正此意也。〇程子曰:「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行法以俟命者,『朝聞道夕死可矣』之意也。」呂氏曰:「法由此立,命由此出,聖人也;行法以俟命,君子也。聖人性之,君子所以復其性也。」
盛,音成。〇祭祀不失禮,而土榖之神不能為民禦災捍患,則毀其壇壝而更置之,亦年不順成,八蜡不通之意,是社稷雖重於君而輕於民也。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第三十五章
此所謂守約而施博也。
曰:「可欲之謂善,
第二十七章
尹氏曰:「規矩,法度可告者也。巧則在其人,雖大匠亦末如之何也已。蓋下學可以言傳,上達必由心悟,莊周所論斲輪之意蓋如此。」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放豚,放逸之豕豚也。苙,闌也。招,罥也,羈其足也。言彼既來歸,而又追咎其既往之失也。〇此章見聖賢之於異端,距之甚嚴,而於其來歸,待之甚恕。距之嚴,故人知彼說之為邪;待之恕,故人知此道之可反,仁之至,義之盡也。
興起,感動奮發也。親炙,親近而熏炙之也,餘見前篇。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
尚,加尚也。豐氏曰:「言禹之樂,過於文王之樂。」
介,音戛。〇徑,小路也。蹊,人行處也。介然,倏然之頃也。用,由也。路,大路也。為閒,少頃也。茅塞,茅草生而塞之也。言理義之心,不可少有閒斷也。
盆成,姓;括,名也。恃才妄作,https://m.hetubook•com.com所以取禍。徐氏曰:「君子道其常而已。括有死之道焉,設使幸而獲免,孟子之言猶信也。」
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
趙氏曰:「五百歲而聖人出,天道之常;然亦有遲速,不能正五百年,故言有餘也。」尹氏曰:「知,謂知其道也。」
施,去聲。〇古人視不下於帶,則帶之上,乃目前常見至近之處也。舉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為言近而指遠也。
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
第三十四章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
第二十九章
行,去聲。踽,其禹反。閹,音奄。〇踽踽,獨行不進之貌。涼涼,薄也,不見親厚於人也。鄉原譏狂者曰:何用如此嘐嘐然,行不掩其言,而徒每事必稱古人邪?又譏狷者曰:何必如此踽踽涼涼,無所親厚哉?人既生於此世,則但當為此世之人,使當世之人皆以為善則可矣,此鄉原之志也。閹,如奄人之奄,閉藏之意也。媚,求悅於人也。孟子言此深自閉藏,以求親媚於世,是鄉原之行也。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類也。」
惡,去聲。莠,音有。〇孟子又引孔子之言以明之。莠,似苗之草也。佞,才智之稱,其言似義而非義也。利口,多言而不實者也。鄭聲,淫樂也。樂,正樂也。紫,閒色。朱,正色也。鄉原不狂不獧,人皆以為善,有似乎中道而實非也,故恐其亂德。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二章
榱,楚危反。般,音盤。樂,音洛。乘,去聲。〇榱,桷也。題,頭也。食前方丈,饌食列於前者,方一丈也。此皆其所謂巍巍然者,我雖得志,有所不為,而所守者皆古聖賢之法,則彼之巍巍者,何足道哉!〇楊氏曰:「孟子此章,以己之長,方人之短,猶有此等氣象,在孔子則無此矣。」
第二十八章
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
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
昭昭,明也。昬昬,闇也。尹氏曰:「大學之道,在自昭明德,而施於天下國家,其有不順者寡矣。」
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賤也。然得其心,則天下歸之。天子至尊貴也,而得其心者,不過為諸侯耳,是民為重也。
程子曰:「聖不可知,謂聖之至妙,人所不能測。非聖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
趙氏曰:「萊朱,湯賢臣。」或曰:「即仲虺也,為湯左相。」
力行其善,至於充滿而積實,則美在其中而無待於外矣。
閒,去聲。〇言吾今而後知者,必有所為而感發也。一閒者,我往彼來,閒一人耳,其實與自害其親無異也。范氏曰:「知此則愛敬人之親,人亦愛敬其親矣。」
尹氏曰:「言寶得其寶者安,寶失其寶者危。」
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趙氏曰:「浩生,姓;不害,名,齊人也。」
第三十一章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武成,周書篇名,武王伐紂歸而記事之書也。策,竹簡也。取其二三策之言,其餘不可盡信也。程子曰:「取其奉天伐暴之意,反政施仁之法而已。」
反,復也。經,常也,萬世不易之常道也。興,興起於善也。邪慝,如鄉原之屬是也。世衰道微,大經不正,故人人得為異說以濟其私,而邪慝并起,不可勝正,君子於此,亦復其常道而已。常道既復,則民興於善,而是非明白,無所回互,雖有邪慝,不足以惑之矣。〇尹氏曰:「君子取夫狂獧者,蓋以狂者志大而可與進道,獧者有所不為,而可與有為也。所惡於鄉原,而欲痛絕之者,為其似是而非,惑人之深也。絕之之術無他焉,亦曰反經而已矣。」
羊棗,實小黑而圓,又謂之羊矢棗。曾子以父嗜之,父歿之後,食必思親,故不忍食也。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和*圖*書
周,足也,言積之厚則用有餘。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凡所謂善,皆實有之,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是則可謂信人矣。〇張子曰:「志仁無惡之謂善,誠善於身之謂信。」
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則德業至盛而不可加矣。
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惡者必可惡。其為人也,可欲而不可惡,則可謂善人矣。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兩,去聲。賁,音奔。〇又以武王之事明之也。兩,車數,一車兩輪也。千,書序作百。
琴張,名牢,字子張。子桑戶死,琴張臨其喪而歌。事見莊子。雖未必盡然,要必有近似者。曾皙見前篇。季武子死,曾皙倚其門而歌,事見檀弓。又言志異乎三子者之撰,事見論語。牧皮,未詳。
第三十章
第八章
第十一章
與,平聲。豐氏曰:「奚足,言此何足以知之也。軌,車轍迹也。兩馬,一車所駕也。城中之涂容九軌,車可散行,故其轍迹淺;城門惟容一車,車皆由之,故其轍迹深。蓋日久車多所致,非一車兩馬之力,能使之然也。言禹在文王前千餘年,故鐘久而紐絕;文王之鐘,則未久而紐全,不可以此而議優劣也。」此章文義本不可曉,舊說相承如此,而豐氏差明白,故今存之,亦未知其是否也。
「何以謂之狂也?」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昬昬,使人昭昭。」
第十五章
好、乘、食,皆去聲。見,音現。〇好名之人,矯情干譽,是以能讓千乘之國;然若本非能輕富貴之人,則於得失之小者,反不覺其真情之發見矣。蓋觀人不於其所勉,而於其所忽,然後可以見其所安之實也。
言不仁之人,騁其私智,可以盜千乘之國,而不可以得丘民之心。鄒氏曰:「自秦以來,不仁而得天下者有矣;然皆一再傳而失之,猶不得也。所謂得天下者,必如三代而後可。」
生之無道,取之無度,用之無節故也。〇尹氏曰:「三者以仁賢為本。無仁賢,則禮義政事,處之皆不以其道矣。」
性者,得全於天,無所汙壞,不假修為,聖之至也。反之者,修為以復其性,而至於聖人也。程子曰:「性之反之,古未有此語,蓋自孟子發之。」呂氏曰:「無意而安行,性者也,有意利行,而至於無意,復性者也。堯舜不失其性,湯武善反其性,及其成功則一也。」
從、為,並去聲。與,平聲。夫子,如字,舊讀為扶余者非。〇或問之者,問於孟子也。廋,匿也。言子之從者,乃匿人之物如此乎?孟子答之,而或人自悟其失,因言此從者固不為竊屨而來,但夫子設置科條以待學者,苟以向道之心而來,則受之耳,雖夫子亦不能保其往也。門人取其言,有合於聖賢之指,故記之。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盍,何不也。狂簡,謂志大而略於事。進取,謂求望高遠。不忘其初,謂不能改其舊也。此語與論語小異。
第十三章
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
萬章問。
「何謂善?何謂信?」
征賦之法,歲有常數,然布縷取之於夏,粟米取之於秋,力役取之於冬,當各以其時;若并取之,則民力有所不堪矣。今兩稅三限之法,亦此意也。尹氏曰:「言民為邦本,取之無度,則其國危矣。」
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征稅出入。〇范氏曰:「古之耕者什一,後世或收大半之稅,此以賦斂為暴也。文王之囿,與民同之;齊宣王之囿,為阱國中,此以園囿為暴也。後世為暴,不止於關,若使孟子用於諸侯,必行文王之政,凡此之類,皆不終日而改也。」
貉,音陌。〇趙氏曰:「貉姓,稽名,為眾口所訕。」理,賴也。今按漢書無俚,方言亦訓賴。
第七章
第三十八章
好,去聲。
不害問也。
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曰:「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
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和_圖_書
林氏曰:「孟子言孔子至今時未遠,鄒魯相去又近,然而已無有見而知之者矣;則五百餘歲之後,又豈復有聞而知之者乎?」愚按:此言,雖若不敢自謂已得其傳,而憂後世遂失其傳,然乃所以自見其有不得辭者,而又以見夫天理民彝不可泯滅,百世之下,必將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故於篇終,歷序羣聖之統,而終之以此,所以明其傳之有在,而又以俟後聖於無窮也,其指深哉!〇有宋元豐八年,河南程顥伯淳卒。潞公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而其弟頤正叔序之曰:「周公歿,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則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端,闢邪說,使聖人之道渙然復明於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然學者於道不知所向,則孰知斯人之為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飯,上聲。糗,去久反。茹,音汝。袗,之忍反。果,說文作婐,烏果反。〇飯,食也。糗,乾糒也。茹,亦食也。袗,畫衣也。二女,堯二女也。果,女侍也。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第三十三章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無復可見之迹,則不思不勉、從容中道,而非人力之所能為矣。張子曰:「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在熟之而已矣。」
身不行道者,以行言之。不行者,道不行也。使人不以道者,以事言之。不能行者,令不行也。
欲,如口鼻耳目四支之欲,雖人之所不能無,然多而不節,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學者所當深戒也。程子曰:「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第二十一章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呂侍講曰:「言此等之人,欲非之則無可舉,欲刺之則無可刺也。」流俗者,風俗頹靡,如水之下流,眾莫不然也。汙,濁也。非忠信而似忠信,非廉潔而似廉潔。
南面而征北狄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後我?』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
征,所以正人也。諸侯有罪,則天子討而正之,此春秋所以無義戰也。
第一章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
原,亦謹厚之稱,而孔子以為德之賊,故萬章疑之。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第二十五章
舍,音捨。〇此言不守約而務博施之病。
春秋每書諸侯戰伐之事,必加譏貶,以著其擅興之罪,無有以為合於義而許之者。但就中彼善於此者則有之,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
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程子曰:「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願,則是命也。不可謂我性之所有,而求必得之也。」愚按:不能皆如其願,不止為貧賤。蓋雖富貴之極,亦有品節限制,則是亦有命也。
散,素亶反。〇散,氏;宜生,名;文王賢臣也。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此所謂聞而知之也。
梁惠王以下,孟子答辭也。糜爛其民,使之戰鬬,糜爛其血肉也。復之,復戰也。子弟,謂太子申也。以土地之故及其民,以民之故及其子,皆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https://www•hetubook•com.com〇此承前篇之末三章之意,言仁人之恩,自內及外;不仁之禍,由疏逮親。
手執曰搏。卒為善士,後能改行為善也。之,適也。負,依也。山曲曰嵎。攖,觸也。笑之,笑其不知止也。疑此時齊王已不能用孟子,而孟子亦將去矣,故其言如此。
杵,舂杵也。或作鹵,楯也。武成言武王伐紂,紂之「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孟子言此則其不可信者。然書本意,乃謂商人自相殺,非謂武王殺之也。孟子之設是言,懼後世之惑,且長不仁之心耳。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第三十二章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
第二十章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君子,孔子也。戹,與厄同,君臣皆惡,無所與交也。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
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萬章問。
第三十七章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所謂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也。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殺;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
大而化之之謂聖,
第九章
勝,平聲。〇充,滿也。穿,穿穴;踰,踰牆,皆為盜之事也。能推所不忍,以達於所忍,則能滿其無欲害人之心,而無不仁矣;能推其所不為,以達於所為,則能滿其無穿踰之心,而無不義矣。
第十二章
充實之謂美,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空虛,言若無人然。
墨氏務外而不情,楊氏太簡而近實,故其反正之漸,大略如此。歸斯受之者,憫其陷溺之久,而取其悔悟之新也。
公孫丑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程子曰:「仁義禮智天道,在人則賦於命者,所稟有厚薄清濁,然而性善可學而盡,故不謂之命也。」張子曰:「晏嬰智矣,而不知仲尼。是非命邪?」愚按:所稟者厚而清,則其仁之於父子也至,義之於君臣也盡,禮之於賓主也恭,智之於賢否也哲,聖人之於天道也,無不脗合而純亦不已焉。薄而濁,則反是,是皆所謂命也。或曰:「者」當作否,「人」衍字,更詳之。〇愚聞之師曰:「此二條者,皆性之所有而命於天者也。然世之人,以前五者為性,雖有不得,而必欲求之;以後五者為命,一有不至,則不復致力,故孟子各就其重處言之,以伸此而抑彼也。張子所謂『養則付命於天,道則責成於己』。其言約而盡矣。」
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羣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
第二十六章
第六章
孟子曰:「君子之戹於陳蔡之閒,無上下之交也。」
嘐,火交反。行,去聲。〇嘐嘐,志大言大也。重言古之人,見其動輒稱之,不一稱而已也。夷,平也。掩,覆也。言平考其行,則不能覆其言也。程子曰:「曾皙言志,而夫子與之。蓋與聖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也,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謂狂也。」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閒耳。」
第二十三章
第十九章
第五章
孟子曰:「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諸侯無道,將使社稷為人所滅,則當更立賢君,是hetubook•com•com君輕於社稷也。
重出。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無禮義,則上下亂。
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館,舍也。上宮,別宮名。業屨,織之有次業而未成者,蓋館人所作,置之牖上而失之也。
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於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謂道者也。程子曰:「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〇或曰:「外國本,人也之下,有『義也者宜也,禮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實也』,凡二十字。」今按如此,則理極分明,然未詳其是否也。
程子曰:「載事之辭,容有重稱而過其實者,學者當識其義而已;苟執於辭,則時或有害於義,不如無書之愈也。」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第十四章
此因上文所引,遂解所以思得獧者之意。狂,有志者也;獧,有守者也。有志者能進於道,有守者不失其身。屑,潔也。
盆成括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社,土神。稷,榖神。建國則立壇壝以祀之。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係於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
中、為、行,並去聲。〇細微曲折,無不中禮,乃其盛德之至。自然而中,而非有意於中也。經,常也。回,曲也。三者亦皆自然而然,非有意而為之也,皆聖人之事,性之之德也。
蓋在善信之閒,觀其從於子敖,則其有諸己者或未實也。張子曰:「顏淵、樂正子皆知好仁矣。樂正子志仁無惡而不致於學,所以但為善人信人而已;顏子好學不倦,合仁與智,具體聖人,獨未至聖人之止耳。」〇程子曰:「士之所難者,在有諸己而已。能有諸己,則居之安,資之深,而美且大可以馴致矣。徒知可欲之善,而若存若亡而已,則能不受變於俗者鮮矣。」尹氏曰:「自可欲之善,至於聖而不可知之神,上下一理。擴充之至於神,則不可得而名矣。」
譏察非常。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
書太誓文與此小異。孟子之意當云:王謂商人曰:無畏我也。我來伐紂,本為安寧汝,非敵商之百姓也。於是商人稽首至地,如角之崩也。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
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
餂,音忝。〇餂,探取之也。今人以舌取物曰餂,即此意也。便佞隱默,皆有意探取於人,是亦穿踰之類。然其事隱微,人所易忽,故特舉以見例。明必推無穿踰之心,以達於此而悉去之,然後為能充其無穿踰之心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有諸己之謂信。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焉,於虔反。〇民為暴君所虐,皆欲仁者來正己之國也。
惻隱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故莫不有所不忍不為,此仁義之端也。然以氣質之偏、物欲之蔽,則於他事或有不能者。但推所能,達之於所不能,則無非仁義矣。
第十章
第十八章
趙氏曰:「為士者,益多為眾口所訕。」按此則憎當從土,今本皆從心,蓋傳寫之誤。
禮義,所以辨上下,定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