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六
百無一用是書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如勝過質,沒有保持人的本質,「則史」。這個「史」,如果當作歷史的史來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我們要拿歷史來對證:中外歷史都是一樣,一個國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後,國勢一定漸漸衰弱,而藝術文化,卻特別發達。藝術文化特別發達的時代,也就是人類社會趨向衰落的時候。如羅馬鼎盛時期,建築、藝術、歌舞等和*圖*書等隨之漸漸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國運即轉衰微了。
整個國家文化如此,我們個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有時也不大歡喜讀書太過用功的學生,這也許是我的不對。但我看到很多功課好的學生,戴了深度的近視眼鏡,除了讀書之外,一無用處。據我的發現是如此,也是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至於對或不對,我還不敢下定論。可是社會上有才具的人,能幹的人,將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並不一定在學校m.hetubook.com.com裡就是書讀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課好的學生,並不一定將來到社會上做事會有偉大的成就。
「質」是樸素的文質;「文」是人類自己加上去的許多經驗、見解,累積起來的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還是人的本質。原始的人與文明的人,在本質上沒有兩樣。餓了就要吃飯,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類本質如此,萬物的本質也是一樣。飲食男女,人|獸並無不同。但本質必須加上文化的修養,才能離開野蠻的和-圖-書時代,走進文明社會的軌道。
所以我常勸家長們不要把子弟造就成書獃子,書獃子者無用之代名詞也。試看清代中葉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以後,有幾個第一名的狀元是對國家有貢獻的?再查查看歷史上有幾個第一名狀元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宋朝有一個文天祥,唐朝有一個武進士出身的郭子儀。只有一兩個比較有名的而已。近幾十年大學第一名畢業的有多少人?對社會貢獻在哪裡?對國家貢獻在哪裡?一個人知識雖高,但才具和_圖_書不一定相當;而才具又不一定與品德相當。
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兼備,這就是孔子所講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但學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對此多加注意。
前天在某大考一個研究生,拿碩士學位,很慚愧的,我忝為指導老師。還好最後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過了。這個孩子書讀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點也不行,連一個車子都叫不好。書讀得好的,一定能救國嗎?能救國、救世的人,不一定書讀得好。假定一個人書讀得和圖書好,學問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算是一個人才。
所以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完全順著原始人的本質那樣發展,文化淺薄,則流於落後、野蠻。「文勝質則史」,如果是文化進步的社會,文化知識掩飾了人的本質,好不好呢?孔子並沒有認為這樣就好,偏差了還是不對。
所以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兩樣要均衡的發展。後天文化的熏陶與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樸素氣質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