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第十四
智、仁、勇

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個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憂患中,人每天都在憂愁當中。而仁者的修養可以超越物質環境的拘絆,而達於「樂天知命」的不憂境界。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和圖書
子貢有時比較直爽,看見不順眼的人,當面就說人家,得罪人,當面就方你。這個「方」字在四川、鄂西一帶的方言中,常常聽到人說。如說對某人「方一方他」,就是不妨得罪他一下。有時候說某人個性太直,也說某人是方人,這種人很直爽,常常容易得罪人,子貢就是這樣。所以孔子說,m.hetubook.com•com子貢啊!「賢乎哉?」你要求別人,不要過於高了,不要希望別人都是賢人啊!有時候要馬虎一點,(這與古人對「賢乎哉」的確釋,稍稍有點出入。)而且老是得罪人,也不太好。假如是我,就沒這個工夫去批評別人。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最後是「勇者不懼」。只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麼和*圖*書恐懼。
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沒有什麼難題不得開解,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自宇宙問題,下至個人問題,都瞭然於心。像我們沒有真的智慧,明天的事,今天絕不知道。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聰明,自以為是。
這兩句話,在上論第一篇的最後結論已說過。雖然最後一句文字不同,但是同樣的意思。這裡是說,一個人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真本事,和_圖_書沒有真學問,沒有真才能,否則終有所成。這句話安置在子貢方人一節下,也是非常有味。
很多話都是意義相同的。不過這個地方,孔子以不同的語句講出來。就是說要言而有信,講話要兌現;牛吹大了,事實上做不到,這是君子引為可恥的。不要把話講得超過了自己的表現,做不到的,絕不吹牛。
孔子在這裡說的詞句,字裡行間,寫出他的謙虛,表示自己的學問修養,沒有做到君子的境界https://m•hetubook•com.com。可是子貢對同學們說,不要弄錯了,這三點老師都做到了,我們要這樣學習才對,他只是自我謙虛,不肯自我標榜而已。
下面再引用孔子的兩句話。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這等於一個小結論。有一天孔子感嘆說,學問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條件。孔子很謙虛的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