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第十九
大行與小節

如果有外國人問起我們中國文化教育方面,過去的教育宗旨是什麼?我們不是教育專家,專家說的理論是他們的,我們講句老實話,中國過去的教育,主要的是先教人格的教育,也就是生活的教育。美國也講生活的教育,但美國的生活教育是與職業,與賺錢相配合,而我們過去的生活教育是與人格的建立相配合,不管將來做什麼事,人格先要建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教育。現在我們的教育跟著西方走,所謂的生活教育,則是美國式的生活教育,教出來的孩子,先以能夠謀職業,有飯吃,謀生為第一。這其中差別很大很大,這是教育上一個大問題。當然將來會變,依我的看法非變不可,不變就不得了。社會自然會使它變,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不是偶然的,到了某一情勢、某一階段,自然會變。
現在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真可憐,很差勁,「灑掃、應對、進退」統統沒有了,非常嚴重,這不能全怪學校,幾乎每個人都要怪自己,因為現在我們搞得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如果完hetubook.com.com全西化還好,西方人還是蠻有禮貌的,儘管有的披頭散髮,像嬉皮一樣,他對人還是有一套,很有禮貌,也許他只穿一雙膠拖鞋來,但對美國人不必要求這些,因為他們很節省,以頭髮來說,美國孩子一年中難得有一次上理髮館,普通家庭婦女,都是自己動手的,節省得很,只有英國講究衣飾派頭,所以不要以為外國人平時穿著不好就沒有文化,當他們參加社交宴會時就很講究了。人家有人家一套禮貌,可憐的是我們這一代青年們,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這一代必須特別為下一代著想。這是對「灑掃、應對、進退」大概說了一下,如果詳細說中國傳統「灑掃、應對、進退」的沿革,可以出一本專書了。
同樣,教育學生,對人才的資質要有自然分類。如果施教如下雨一樣普遍澆下來,可是青菜所吸收的雨量和大樹所吸收的雨量各不相同,這中間因受教者的本質不同必須有所區別的。不管如何,從事教育的人,固然希望後一代好,但基本的教hetubook.com.com育最要緊,雖然它是注重形態,可是形態也要教好,怎麼可以隨便說它沒有用呢?至於再進一步,由生活教育一直到精神教育的最高處,不是我們做得到的,要聖人才可以教人馬上悟到「道」的真諦。
我們要注意,這兩句話是子夏說的,平常很多人都誤引述是孔子說的,「閒」就是範圍,上古的時候沒有房門,晚上睡覺,門用木架子擋著就是了。當年在大陸的西南、西北地區就可看到,一些山洞的門口用木架一擋就算了,並不怕小偷,只防牛羊跑出去,所以叫「閒」。子夏主張大德、大原則不要超出範圍,不可以輕易變更,小的毛病大家都有,不要過分責備。人能做到這樣也就很好了。那麼子遊說話了:
中國的古禮——周公之禮,六歲就讀小學,小學就從這種生活規範學起;進一步八歲十歲認字;十八歲入大學,那是學大人。所以中國文化,小學這個階段,就是求作人的知識,先培養一個人,然後再講高深的修養,才是大學之道,這是我們中國和_圖_書過去文化教育的路線。
過去孩子們進了學校,首先接受的教育就是「灑掃、應對、進退」這幾件事。「灑掃」就是掃地,搞清潔衛生等,我們現在小學、中學都有,好像和古代教育一樣,其實是兩樣的。我們從西方文化學來的教育,制度變了,教務、訓導、總務三個獨立。等於一個政治,三權分立,三樣都不連繫,結果三樣都失敗。教務只教知識沒有教學問;訓導是空的;總務呢?下意識中就認為是搞錢的。變成了這樣,可見我們整個教育制度沒有檢討,因此學生對學校大體上都是壞印象。中間細微末節的事還很多,譬如老師下命令搞清潔,就沒有一個搞好清潔。
我經常說搞總務之難,一個好的總務,是宰相的人才,漢代的蕭何,就是搞總務的。總務這門學問,在學校裡有家政系,(這個翻譯得不好,實際上就是內務系。)訓練內務人才。但總務始終很難搞好。任何一個機關團體,一上廁所就發現毛病,管總務的也不可能每於去看每一個抽水馬桶,這就可見總務上管理之難。hetubook•com•com至於灑掃方面,現在的青年連地都不會掃,雖然中學小學要掃地,可是拿到掃把揮舞,反而把灰塵揚得滿天飛,抹上桌上灰塵,轉身反而抹到牆上,連灑掃都沒學會,生活教育真不容易。
再其次的「應對」,更成問題。現在的學生幾乎不會應對,如問他:「貴姓?」他就答:「我貴姓某。」「府上哪裡?」他會說:「我府上某地。」就是如此,應對的禮儀沒有了,這是大問題。
子游批評子夏,說子夏辦教育,教的學生,「灑掃、應對、進退」這幾件事勉強還可以,不過這是枝末的問題,他還沒教人家根本。外形都教得很好,沒有內容,怎麼辦?他這個話傳到子夏耳裡,子夏就說,我這個老同學的要求太苛刻了,太過分了。應該從哪裡先開始?哪一樣放在最後?乃至哪些應該放棄了?換句話說,辦教育的人,造就後一代,要觀機設教,沒有固定什麼叫先本後末的事。基本上就要完成一個人格,人在外形上做好,「灑掃、應對、進退」懂了以後,慢慢就會達到內心。譬如種植草木,要有個和*圖*書區分,不能混合。
最後「進退」更難了,一件東西該拿不該拿?一件事情該不該做?是大學問,小的時候就要開始教。如吩咐去向長輩拜年,到了親友家,該站該坐?站在哪裡?坐在哪裡?進退之間,作人的道理,都要注意教育,現在這些都沒有了。古代的教育,就從灑掃、應對、進退這些地方開始。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講到這裡,是記載了子夏教學的事。孔子死後,子夏在河西講學這個階段的事。他的同學子遊說,子夏所教的這些年輕學生們,「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這裡「灑掃、應對、進退」六個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國文化三千年來一貫的傳統。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