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木求魚

兵者,詭道也。
說到緣木求魚,想起另外一句成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句鼓勵別人的話,和緣木求魚的意義不一樣,作用也是不相同。一般人聽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話,都很高興,認為是被誇獎勵,而沒有仔細去想一想,為什麼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試想想看,在地上豎立了一根一百尺高的竿子,當一個由地面向上爬,爬到了一百尺的竿上,已經到了頂點了,還鼓勵他更進一步?這一步進到哪裡去?再一步就落空了,落空可不就又掉到地下來了嗎?所以這句話的意義,是勉勵人,要由崇高歸於平實。也就是《中庸》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一個人的人生,在絢爛以後,要歸於平淡。
孟子說,假如我自己的故國——鄒,和現在南方的強國——楚國打仗。你看是哪一方面勝利?
這雖然是一則諷刺道學家迂腐的笑話,透過這個笑話www•hetubook•com.com來看,實在有其至理。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哪句話一樣,道就在平庸、平淡之中,也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道理。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泰,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齊宣王聽孟子說得那麼嚴重,以他多年來的經營,到達了《戰國策》中所描寫的富強情形,還說有後遺症,當然覺得不可思議,於是對孟子說,你說得那麼嚴重,到底會發生一些什麼事,是不是可以說來聽聽看。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果我們假設一下,由孫子來與齊宣王見面,那麼他和_圖_書將會說出上面這些話的。從這裡看到,以一師之眾,要十萬人作後盾,而所花費的戰費,是多麼龐大,所以作戰用兵久了,絕對不可能對國家有利。後人也說兵貴神速,如果戰爭拖下去,絕沒有好處。抗戰期間,日本人估計,只要三個月便可征服中國了。而我們對日本人的戰略,就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盡力設法把戰爭拖延下去,使日本人渡太平洋而戰的部隊,師老兵疲,自嘗敗亡的苦果。所以,如果沒有把作戰的害處弄清楚,就不會懂得用兵,當然也就不會得到戰爭的勝果。因此,作戰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又是個不同的論點。
在明人的筆記中,有一則類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故事。敘述一位道學家求道的故事。這位道學家修道,研究了許多年,始終搞不出一個堂來,得不了道,非常苦惱。於是有一天,帶了一些銀子,出門去訪名師。不料在路上遇到一名騙子,知道他是出外訪師求道的,身邊帶有許多和-圖-書銀子。就打他的主意,設法和他接近。騙子當然是很聰明的,和他一聊上天,兩人就很談得來。可是儘管這個騙子,假裝是得了道的道學家,使這位求訪名師的書獃子道學家,對他十分欽佩,但就是騙不到他的錢。後來,到了一個渡口,要過河了。這名騙子腦筋一轉,對道學家說,要傳道給他了,而且選擇在船上把道傳給他。這位道學家聽到有道可得,非常高興。兩人上了船,那個騙子告訴道學家,爬到船桅頂上就可以得道。這位求道心切的道學家,為了求道,為了便於爬桅桿,他那放有銀子而永不離身的包袱、這時就不能不放下來了。當他爬到桅桿的頂端,再無寸木可爬的時候,也沒有看見什麼道,便回過頭來,向這位傳道的高人請教:道在哪裡?不料那名騙子早已把他留在甲板上的包袱銀子拿去,走得無影無蹤了。船上的其他乘客都拍手笑他,上了騙子的當。可是這位道學家,在大家拍手笑他的時候,他在桅頂上,突和_圖_書然之間真的悟了,所謂道就在平實之處,並不是高高在上的什麼東西啦。於是立刻爬下桅桿來,對大家說,他不是騙子,的確是高明!的確是吾師也!他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於是,孟子說,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小國當然不能去敵對大國,兵少的不能和兵多的打仗,力量弱小的也不能去對抗力量強大的,這是不變的原則。如今,你齊國雖有千里之廣的土地,但卻只佔了天下的九分之一而已。你現在以九分之一的力量,想去征服其他九分之八的力量,以達到稱霸天下、統一中國的目的,就等於鄒國去打楚國一樣,最後一定失敗的,而失敗的後果就嚴重了。所以你最好從根本思想上,回過頭來重作考慮,放棄用武力統一天下的想法,改變國策,從實施仁政做起,使天下讀書人——知識分子,想做官的人,都願意做你的幹部;所有的農人,都喜歡到齊國來耕種;所有的商人,都願意到齊國來作生意;而觀光客們也都願意到齊國來遊m•hetubook•com.com覽;國際上,所有對他們領導階層不滿意的,都到齊國來向你投靠。到了這個地步,雖然你不動一兵一卒,誰又能和你相對抗呢?
就戰略、政略問題的討論上來說,我們不妨牽扯一點孫武子所著《兵法》中的兩段記載。孫子說:
孟子的這些主張,是反緣木求魚的。而他把齊宣王有做法,比為緣木求魚,的確比喻得很妙,所以這句話也就成了後世幾千年來,大家常引用的成語。
但是參考蘇秦、張儀,這些所謂縱橫家的謀略之士們,依據各國的情勢、地理環境、時代背景、戰略地位,再配合國際關係的說辭,則與孟子之說有所不同了。
笑話說過了,再回到《孟子》的本文。我們看他在大原則上,對齊宣王說,不要用武力,而以仁政,使天下歸心,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都會願意到齊國來,作齊國的臣民。如此,自然就可以「范中國而撫四夷」,齊宣王的大欲,就可以達到了,這當然是沒有錯的。
齊宣王說,那當然是楚國會打勝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