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
五八、蒙古西征與西方人的誤解

總之,無朝建國,先後只有九十年(從公元一二七七年起,至一三六七年止),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傷殘性就非常地大。

成吉思汗為何西征?

三、在元朝初期忽必烈統治的時代,好在還有一個金國的遺賢耶律楚材擔任中書令的相職。同時還有一個和尚出身的漢人劉秉忠,都是受忽必烈所信任的人。耶律楚材是當時金國的禪宗正統大師萬松秀禪師的弟子,而且對儒家、陰陽家、雜家等學說,都有深造。他和元遺山一樣,都是金國末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深厚修養的學者。當成吉思汗兵臨印度邊境時,因為接受他的勸諫,才沒有進攻印度。劉秉忠也是兼通儒、佛和陰陽家之學的特殊人物。因此,而使元朝初期,漸漸受到儒家學說的薰習,才能保存元氣。但元朝以來的儒家學說的理念,大部分仍是宋儒的傳統,尤其是以受朱熹影響的傳承為主。
二、蒙古在元朝的時期,本身種族人口並不太多,而且在西征到歐洲,北伐到俄羅斯,南征到中國全國,要分派各地統治的人才,根本就非常缺乏。因此,就把原先西征途中早期投降過來的人,都派出到中國各地,充當統治的官吏,例如馬可.波羅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從元朝開始,政府下達民間的公文,就有「各色人等」,或「色目」人等的文句。所謂「色目」,就是藍眼睛的人。「各色人等」,就是包括黃種、白種、棕色及黑色各種民族。中國的歷史,在元朝這個階段,也可以說已經有過人種血統大混合的一段經歷了。

藏密為主下的儒家

當然在西方的歷史學家,或歷史哲學家,因為不大明白中國歷史,從來沒有人做詳細的研究,理出公平的理念。中國本土的學者,也往往隨便跟隨西方學者的觀點,認為凡是中國人便統稱蒙古族。也不仔細研究分析中國各民族,尤其是漢族,它和印第安族與蒙古族祖先的血緣傳統關係等等。希望將來的學者能正視這些問題,不要認為是不相干的事,而忽賂過去,造成人類之間的大誤會。因小失大,恐怕為將來世界上有些人借此挑起種族主義,或有色人種的戰爭,那就更加罪過了!
三、在中外的歷史上m•hetubook.com.com,凡是原先居住在北方地區的民族,如果崛起南征,大多數必定會佔領南方,統一全國的。中國的歷史,是有很多次的先例。歐洲各國的歷史也是如此。甚至十七世紀新興的美國,也不例外。孔子也曾經說過北方之強與南方之強的異同,那是從地球物理,與地區民族性的科學觀點上立論,理由太多,一時說不完,而民不是本書的正題,就不多說了。
一、元朝當時的蒙古民族,因為久處在中國極北邊疆的草原,歷來都受西胡、北胡的侵擾,防禦和戰鬥,便是個常生活中的習性,本來就缺乏文化的基礎,並不像遼、金兩個民族,早已受華夏文化的熏陶。因此,自忽必烈首先進兵西藏,便受西藏密教喇嘛文化的感染,非常信仰。尤其他更驚奇十五歲的少年藏僧八恩巴的學識和神奇,就尊為國師,請他製作蒙古文字。到了統一中國以後,便和西藏的喇嘛共治中國,把大小的喇嘛分佈全國各地,主導各省、州、縣的教化。而且當時喇嘛還是以原始西藏密教的「紅教」為主,大都從事男女合參的「雙身法」。因此,使這些戒行有虧的番僧,得以仗勢姦淫|婦,侵佔貪污,不一而足,民怨沸騰。至於傳統的禪、道、儒、佛文化,受到密教的摧毀,幾乎已一落千丈,從此欲振無力了。
我現在首先提出幾個觀點,以供諸位及將來學者研究作參考。

四、成吉思汗在蒙古的崛起,包括他的子孫,在幾十年間之所以西征東討,南征北伐,無往不利的條件,並非天助,也不是蒙古軍別有好勇善戰的武功。實事求是來說,那是因為蒙古軍在當時,擁有了世界上強大兵種的關係。這也就是佛學上說輪王須有七寶中之一的「馬寶」。十三世紀的東西各國,雖然也早已知道使用騎兵,但使戰馬繁殖群生,加以嚴格訓練騎射等武功,而成為集團作戰的騎兵,卻以蒙古軍最為成功。這等於是二十世紀初期,用擁有大量機械化的坦克部隊,以壓倒性的攻勢,殲滅地面上的陸軍,當然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了。但也不要忘了,能夠崛起而領導人群的人物,胸懷大志,腹有良謀,加以寬大坦誠的作風,有德和-圖-書才有威的形象,最為主要。成吉思汗便是這樣的一代之雄,才能培養發展出史無前例的騎兵威力。
如果你熟悉中國史,不要說上佔或西周,你只要從秦漢開始,展開中國歷代的歷史記錄,幾乎不論哪一朝、哪一代,百年內外,或幾十年之間,沒有所謂匈奴、突厥等等從西陲、北疆進入的侵略戰爭,這種事件不一而足。中國歷史上所謂的「胡人」,就是指由西陲和北疆所有侵略中原的各個民族的統稱。而且歷代以來的胡人,其中大多數早已是胡漢交流的混血種族。不管如何,凡是從西陲北疆入侵的胡人,以畜牧為生,牛馬羊及駱駝的繁養,首先便需要佔領西北和北疆的蒙古草原,才能立足。而草原在中國西北的邊境,根本就無法嚴格劃界。因此,西胡、北胡的入侵,首當其衝的便是蒙古各族。鐵木真(成吉思汗)從幼小孤苦的心靈中,深受他族侵凌之害,而且也明白西胡的禍害特別深,所以一旦崛起,趁著屢戰屢勝的餘威,就長驅西向。所以他對被征服的各國說:「因為你們犯有滔天大罪,我乃奉天命來懲罰你們的。」這便是他西征的原因所在。
現在我們簡單地瞭解十三世紀這一階段的西方歷史故事:當在一二〇三年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後的第三年,即一二〇六年,蒙古族的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諸部,自稱「成吉思汗」。同年,東羅馬帝國建希臘帝國於尼西亞。一二〇九年,法蘭西斯派修道士會成立。一二一二年,西班牙十字軍興。一二一五年,英王公佈大憲章,世界才有憲法之始。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西征。一二二二年。蒙古滅回回國(花剌子模),成吉思汗西征軍逼近印度。一二二四年,蒙古降伏南俄羅斯諸侯。一二二七年,成吉思汗死亡。一二三七年,蒙古人進入俄羅斯。一二三八年,西大食建格拉納達王國。一二四〇年,蒙古將領拔都征服俄羅斯,於第三年建欽察汗國。一二四一年,蒙古大破歐洲諸國聯軍。一二四五年,教皇英諾森第四派蒲郎卡皮泥東來。一二五〇年,埃及馬木路克朝興起,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埃及奴隸王朝。同年,法王路易第九派羅伯魯克到蒙古和林。一二五四年,第六hetubook•com•com次十字軍終結。德國大空位時代開始。一二五八年,蒙古滅大食阿拔斯朝,開建為依兒汗國。一二六四年(甲子),忽必烈在中國北京正式建都,改年號為至元。一二六五年,英國創立國會,是為世界上有國會之始。義大利詩人但丁出生。一二六九年,元朝才由帝師藏僧八思巴根據藏文創作蒙古字。一二六〇年,法王路易第九發起第七次十字車,到一二七二年終結。一二七三年,德國哈布斯堡家族開始。路德福第一被選為德帝(德國的大空位時代結束)。三年以後,即一二七六年,南宋滅於元朝。一二九五年,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仕於元朝,後返抵威尼斯。我們大略看了這些對比的東西方歷史文化,既很奇怪也很有趣,好像十三世紀,便是成吉思汗的世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到此劃分界限,成為黯然失色,大不如前的轉折時代。
制曰:先孔於而聖者,非孔於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可加大成至聖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為聖教之遵。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
一、蒙古這個名詞的來源,很可能是從西漢初期「冒頓」這個名詞的變音而來。等於現在西方人稱中國為china,是從秦的變音而來。冒頓,就是漢高祖親征時,把他圍困於白登的那個氏族。
至於他當時對於在南方的金國,和更南方的宋朝,還沒有可以南征的認識,一直到他死後,他的兒子們南進,攻下全國所屬的潼關,才知道中原故國也不過如此而已。因此,才敢奢望華夏,但仍要先派人和南宋聯合,滅了金國。再到宋理宗景定時期,公元一二六〇年,由忽必烈在東北的開平建都開始,才入主中國,統一海內。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以後經歷六個皇帝,或三年,或四年,或十三年,一共加起來,不到三十七年,只有最後亡於明朝的元順帝,也和忽必烈一樣,在位三十五年。
四、元朝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後,除了崇信西藏密教的佛法,和藏僧喇嘛共治中國以外,漸漸也開和_圖_書始認識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而且受到一般儒家學者臣工們的影響。忽必烈死後,由他的第二個兒子繼承帝位,史稱為「元成宗」的鐵木耳,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而且這篇封號的文章「制誥」,實在勝過歷代敕封孔子的「詔書」,不知出於哪位儒臣的大手筆。如云:
但在中國三千年的歷史上,無論是從地緣政治,或戰爭史實上來看,從北征南,江山一統的次數多,如漢、唐、宋、元、清。從南伐北,除了明代一次算是例外,幾乎沒有失敗的結局。其中的道理太多,牽涉太廣,也只提到為止。

從中國遠古史上研究中華民族上古氏族社會的淵源和分化,問題很大,也很複雜,暫且不說。如果只從中國北疆的蒙古、滿洲,以及漢代所稱的「西南夷」,與苗瑤等各個少數民族的血緣淵源來講,古人也早有說明,認為原在遠古,與我們同為一體血脈相承的共祖。例如在清朝初期的雍正,曾經為了滿漢民族意識的爭端,便親自寫過一部《大義覺迷錄》。他的論點,雖然一直沒有被漢人學者所承認,但也不能一概抹煞,從中華民族史學的觀點來講,應該算也是富有創意的論文。至於大元帝師八思巴對蒙古民族祖先的來源,用了印度小乘佛學上的觀點,另行「高推聖境」,那是針對元初開國的恭維話,老實說,是憑空捉影,在人類學上和中國民族學上,實在無所根據,不必再加討論了。
二、自漢以後,匈奴、烏桓等族,喜歡尊稱他們所敬服的君長叫「汗」。事實上,是從仰慕漢朝的用意而來的。「汗」就是「漢」的同音語,只是為了區別,中國的歷史上便採用「汗」字,而表示劉氏王朝所建國的「漢」字,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正統。匈奴、突厥因景仰漢室的威風,也自己尊稱為漢,是要降格以從,所以便用一個同音的「汗」字來替代了。換言之,「漢」字也好,「汗」字也好,反正都是自認同樣是一個「大漢」的民族。所以到了唐代,因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在武功上的威望,突厥便全體降服,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這個尊稱的含義,就是把中原皇帝稱「天子」的「天」字,加在「汗」字前面,便成為「天可汗」了。換言之,m•hetubook•com.com就是推崇唐太宗為皇帝的皇帝。因此,在十三世紀的開始,鐵木真崛起蒙古,便自稱為成吉思汗,也正由這種傳統觀念而來,並不是從「汗馬功勞」的「汗」字取名的。
五、成吉思汗崛起後,為什麼不先行南征,打垮金國,直下江南而統一南宋的天下,卻偏要遠征西域而打到歐洲呢?這個問題,大家似乎都忽略過去。尤其是西方的學者,過去素來不瞭解東方和中國的歷史背景,所以只以「黃禍」這一個觀念,用來概括蒙古或東方,甚至是所有中國人的野蠻了。
並賜諸王《孝經》,到了「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史稱「元仁宗」的第二年,又詔以「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許衡,並從祀孔子廟廷」。但元朝宮廷內外的重要大臣及其族眾,始終是信奉喇嘛的密教為主;尊重儒家,但為俯順士大夫們的習慣而已。古人所謂:「善於泳者溺於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因此,到了元順帝的時期,便有韓山童等以「白蓮會」燒香惑眾起義,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人間救世。跟著便有方國珍、張士城、陳友諒,乃至朱元璋等乘時而起,促使其亡。元亡於明的這個階段,已經到了十四世紀即是公元一二三三年至一三六七年,西方的歐洲,正當義大利人文主義開始發達,商業都市勃興。英法百年戰爭的興起,也正在這一階段。德國的帝位,正由諸侯選舉所產生。日本也正在分為南北朝的時代。西歐的文化,仍處在基督教神學昌盛的階段。從一三七八年開始,羅馬教會大分裂,直到十五世紀的一四一七年為止。
我們姑且大略介紹南宋寧宗慶元六年,朱熹死了,韓侂冑當權的階段開始,正當公元一二〇〇年後的七八十年之間,北方的金國亡於蒙占族的元朝。南宋末代的宰相賈似道求和於蒙古,反而促使南宋早亡於元。這些歷史往事,都是發生在十三世紀的階段。也正是人類文化在東西方歷史上造成一個偏見的論點,那便是由成吉思汗的西征,造成西方人至今誤解東方人為「黃禍」,以及附會基督教《聖經》上所說的魔鬼,與東方中國龍的圖騰,連在一起,謬論連綿,形成畏懼和仇恨東方人和中國人的偏見心態。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