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經文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寶輪毫光」,表五道具圓根者。可見得圓頓根性是寶,因為他接觸佛法在這一生中決定成就。一般大眾接觸佛法未必能成就,原因在於根性、緣分不一樣。自己具足圓頓根性,又遇到好的緣分,決定成就。此地的緣是地藏菩薩、《地藏經》,這個緣無比殊勝。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修學,就能成佛作祖,超越十法界;這就是大根性、利根性之人,接觸之後能信能解能行。不是這種根性,接觸之後不信,或者信了不能解,解了之後不肯做,即使做了,疑慮重重,做得不痛快,依舊墮在妄想執著裡,所得的果報當然不一樣。圓頓根性的人,看事情清楚明白,做事痛快淋漓,利益眾生,自己清淨無為,絲毫不染。


「紅毫相光」,科註:「此表畜生,由聞名見像,即發心加行。」畜生修行的很多,《物猶如此》記載的是畜生念佛。倓虛老法師講過一個故事,在溫州頭陀寺,那時諦閑老法師是方丈,有人送了一隻公雞來放生,這公雞很有靈性,每天跟著大家做早晚課,課誦完了牠就出去。往生這一天,課誦完了牠沒出去,大家都走了,牠還在大殿繞佛,香燈師就請牠出去。這隻公雞也沒理他,站在大殿當中抬頭看著佛像,叫了三聲就死了,站著往生。

世間確實障緣很多,妖魔鬼怪魔障有有形、有無形,無形的是鬼神,有形的就是一切人事物。怎麼會產生魔障?都是自己往昔無量劫來造作的惡業,惡業會造成障礙,善業是愛緣,也會造成障礙。兒孫放不下,那是愛緣;冤家對頭,怨恨放不下、報復念頭放不下,都變成障礙。這是往昔今生所造之業,我們自己要懂得,要覺悟。怎樣才是真正覺悟?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人、眾生、壽者都是假的,都不可得。如果你有般若智慧,知道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知道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你心清淨,於一切法不取不捨,魔對你不起作用,無法障礙你;這就是你能轉境界,不被境界轉,這才是真的永離魔惱。可見得永離魔惱不是到處躲避,躲避不了的。永離魔惱,就是看破事實真相,全是假的,一場空、一場夢。無形的這些魔外,邊都沾不上,為什麼?有「我」,你就會受害,無我,誰受害?無我就沒有受害。連佛法都不可以執著,何況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不放在心上,我用它,我不執著它,也不分別它,讓心永遠清淨,這樣布施供養是真正得福,無量無邊的福,這個福稱性;如果還有分別執著,變成三界有漏福報。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修此法,不但要修十善業,還要斷五辛(蔥、蒜、韭菜、小蒜、洋蔥),這五樣東西不能吃。說一七、三七是剋期求證,期望在這個日程內得到感應。業障很重的話,三七日不行,一般三個月會見到效果,六個月效果就很明顯。年歲大的人也能恢復記憶力,讀過一遍的東西,一個星期之內還能記住,可以達到這樣的功效。如果你深信不疑,真誠恭敬心去修,一定有感應。


觀世音菩薩也參加這個法會,這個法會將結束,觀世音菩薩出來致詞,代表菩薩眾對地藏菩薩讚揚。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觀音菩薩讚歎地藏菩薩「具大慈悲」,可見地藏菩薩大慈悲的落實不亞於觀音菩薩。「於千萬億世界」,千萬億不是數字,是形容詞,形容無量無邊的世界。「化千萬億身」,任何地方有眾生就有地藏菩薩在。「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這兩句就是世尊在這部經上所說的。功德與福德我們要辨別清楚。斷惡修善、依教奉行,若有四相,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三界;若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諸善事,那是功德。我們起心動念還有我執,念念都是為我,我執是輪迴的根本業因,只要有「我」,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修再大的善業也是六道裡享福,福享盡還要墮落。六道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執著破了,六道就沒有了。進一步將分別也捨掉,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個階級,破一品無明,境界就提升一層,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妄想完全沒有了,證圓教如來果地。四相不能不離!不離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對這個喜歡、對那個討厭,都是搞六道輪迴,天天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能往生的人,四相真離,心地真正清淨。修行證果要靠自己努力,佛菩薩大慈大悲也幫不上忙,這是自己的事情。隨順煩惱習氣,走的是三惡道。真正覺悟了,捨離一切煩惱,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成就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這是講地藏菩薩在六道中勤苦的教學,以圓滿的智慧、善巧方便幫助惡道眾生。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或塑或畫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想知道自己親屬過世後生到哪一道,佛教導我們方法,「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一種,「聞名瞻禮」也是一種,方法很多,這裡略舉一二。關鍵在「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此地的供養是如說修行供養。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供養。供養不在於供品多寡,不必過分講求,隨分隨力。「聞名見形」都是提示,聽到地藏菩薩名號,想到這部經典所有的教誨,不單是這句名號而已,名裡有義,義裡有理、有行,正是大乘佛法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個名就把整個佛法包容在裡面。最重要是不退初心,初心可貴,古人說「初發心,成佛有餘」。為什麼一般人不能成就?初心保不住。初心是真心,時間久了就懈怠厭倦,心就變了,修學都是形式,真誠沒有了,收不到效果。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


有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群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
「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證初果須陀洹,就永遠不會墮三惡道。此地說聽到地藏菩薩名就證初果,在大乘圓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薩,超凡入聖。他怎麼會一聽菩薩名號就能入這個境界?中國過去禪宗的許多公案,不一定是聽佛名、菩薩名,很有可能見到一樣東西,或聽到一種聲音,豁然開悟,那是契入自性的境界。教下比宗門容易,但是教下的悟入沒有宗門那麼徹底,宗門是一悟就見性。這個地方悟入的時候不見得是見性,但是一念想到經教中的教誨,能夠當下懺除自己的業障,能夠發心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這就入初信菩薩位。初信菩薩位,在斷德上來說,與小乘初果相同,雖未出離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因為三惡道的緣斷了。三惡道的緣是貪瞋痴。這個人念念想菩薩,念念效法菩薩,貪瞋痴慢疑這個心斷掉,真的沒有了,念念與清淨、平等、覺、慈悲相應。迷的人起心動念沒有忘記自己,總是以自己為本位,這是執著,放不下。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眾生這麼苦,覺悟的人起心動念:我們如何幫助他,拯救這個災難。我們自己智慧、能力不夠,起這種心念不就是打妄想嗎?沒錯,是個妄想,如果是真心想這個問題,自然就得佛菩薩加持,我們沒有智慧,佛有智慧,我們沒有能力,佛有能力。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覺心,以大慈悲心,為社會、為苦難眾生,跟地藏菩薩就相應。諸佛菩薩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感應道交。這個大道理我們要是通達明瞭,心才清淨,才能有感應。我們學佛憑藉什麼?就憑藉這點。我們自己成就,眾生之福,我們不能成就,眾生就受苦,就有災難。一切眾生的苦難是我造成的,我修得不好才讓眾生受苦,責任一定要自己肩負起來,絕不能推給別人。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這是轉臨終時的惡業。佛家常講:死生事大!人不是死了就一切都沒有了,死後到哪一道去受生才是真正的大事。明瞭因緣果報的人,在世間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就會收斂一些。「未來現在」,把未來放在前面,當時法會大眾擺在第二,可見本經實際上是對我們講的。「諸世界中」,不只娑婆世界,顯示出地藏法門盡虛空遍法界,與淨土經、《華嚴經》無二無別。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聞是聞慧,不是隨便聽到,一般人在這裡錯會了意思。菩薩三慧是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現在有許多人念《地藏經》,依《地藏經》修行,得不到經上所說的果報,於是說《地藏經》不靈,謗佛謗法。其實是他錯解如來真實義,不是經不靈。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是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到才是世間的善人。入佛門的標準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第二福,聞慧才有基礎。修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有聞思修三慧。此地之「得聞」,是菩薩聞地藏菩薩名,一聞名就與全經相應。地藏菩薩是此經的名字,聽到菩薩名字,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同時都能現前,才能悟入境界。

或者在夢中夢到菩薩帶他遊歷他方世界,會見到自己過世的家親眷屬。科註:「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眷屬冥機冥應,故於夢中相告。」一般凡夫作夢是意識裡妄想現行,佛菩薩或者善神感應的夢境則是可靠的。「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生活的世間,仔細觀察,夢境!昨天已過去,永不再來,昨天的事情清楚明白,夢境。說今天,今天又變成過去。我們活一百年,天天在作夢,哪有一樣是真的?夢裡不再造業,才算是覺悟。沒有一樣是真的,何必計較!在夢境中多做好事,積功累德,往後還可繼續做好夢;如果造作罪業,往後的夢全是惡夢。
「流布」就是演說。流通這部經典,自己一定要修學,一定要做到。如果自己做不到,流通也有功德,但是轉禍為福比較困難,沒那麼快速;自己依教奉行,轉境界快速。印經、錄製講演的DVD,都是流布是經。佛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我們聽了之後更應當努力。末法時期能挽救劫運,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不至於墮落惡道,要靠這部經典。「百千萬劫永受安樂」是流布這部經的效果。


「月輪毫光」,「此表大士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眾清涼。然此日月二輪,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鑑機也。」實智照理,權智鑑機。機是眾生的根機,鑑是觀,觀機,能明瞭一切眾生的機緣,你幫助眾生就契機。你有實智照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絲毫不迷,這是照理。理機雙契,才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


地藏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之事,百千萬劫說不周詳,說不盡!世尊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也就是教導我們,經裡面所講全是我們眼前的事實,不但我們要把它講解清楚,自己要真正做到,消除自己的業障災難,然後我們才能幫助別人,我們所講的才有真正事實的依據。這些災難我能倖免,為什麼?依教修學。

臨終時能聞淨土法門,一心懇切願生西方淨土,福報是無比的殊勝。淨土法門能令一切罪苦眾生究竟解脫,所以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讚歎宣揚。如果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只能與淨土結個法緣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凡是往生淨土的人,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在這一生中往生。得人身,聞到佛法,聞到淨土的經論,這是多善根。聽到淨土法門就生歡喜心,能信能願,依教奉行,這是多福德。聽了不能相信,信了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肯真正修行,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少福德,善根雖有,緣也遇到了,但福報很薄,這一生還是不能往生,下一個機緣可能是無量劫之後。遇到機緣,聰明人一定馬上把握住和-圖-書。怎樣才能把握住機緣?一切放下。印光大師教我們把「死」字貼在額頭,念念想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再看看周邊死的人,哪樣東西帶走?他在關房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寫個「死」字,時刻提醒自己,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絲毫不沾染,徹底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世間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沒有放下,依舊有留戀。放下不是在事上一切不做,到念佛堂一心念佛,這也要有很大的福報。我們本分的事,活一天做一天,雖然做,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這就是放下。今天應該做的事都做了,明天做不做?不要去想它,念念想阿彌陀佛來接引,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世界。明天還沒走,明天再做一天,也不求阿彌陀佛趕快來接引,一切順其自然,聽阿彌陀佛安排。阿彌陀佛沒來,我們就認真努力多做幾天,念念與阿彌陀佛相應。壽命還未盡,多幫助一些人,盡力宣揚淨土法門,除此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毫不相干。死字貼在額頭就是萬緣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久住世間,全心全力去做。


這是講他修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至心!真心回頭,依照《地藏經》修行,這叫歸依地藏菩薩。經上教我們做的一定要做到,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能做,依教奉行才算是歸依,真心誠意去做,就是至心歸依,這個功德太大了。「香」是戒香,要持戒守法,「花」表六度因行,「衣」表忍辱,「寶貝」表財物,「飲食」是維持生命所不能缺少。以這些來「供養瞻禮」,在菩薩形像面前供養,這是每天課堂裡面的作業,應用在生活上那就是救度一切眾生。苦難的眾生,我們怎樣用香供養他?教導他守法持戒,這就是用香供養眾生。怎樣用花供養他?教他布施,教他修善因才能得善果。教導他處事待人接物要有耐心,要忍辱,就是用衣服供養眾生。教導他學佛,皈依三寶,接受佛法理論方法去修行,就是寶貝的供養。他有苦難,照顧他的物質生活是飲食供養。我們要把課堂裡面的作業落實到生活中,這才叫修行。如果只在寺院、家庭裡面,天天香花飲食供養佛菩薩,瞻禮稱名,你就能救度一切眾生嗎?你就能證無上菩提嗎?你就能出離三界嗎?不能。每天早課,提醒自己這一天要照做!處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勸人守法,這支香沒有白點;勸人種善因,斷惡修善,花沒有白供。晚課反省檢點,我今天做的成績如何?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認真去做?做得自己滿意不滿意?如果自己覺得不滿意,要懺悔、改過,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這叫修行,你這早晚課成就真實功德,而不是形式。現在人修行只有形式,所以他不能成就。能如實修學者,「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所願是度眾生的願、成佛道的願、脫離三界六道的願,都能成就。


科註:「見地藏之像,聞地藏之名,無不獲大利益。例同觀音,聞名、見身、心念者,皆能滅苦。見身致禮,即身業機。聞名故稱,即口業機。身口由心,即意業機。機感既成,冥顯自應。」見到菩薩形像,聽到菩薩名號,真能滅苦?真的,但不是現在,將來。什麼時候你的心行與菩薩相應,這個利益就現前。雖見像聞名,心行與菩薩不相應,利益不能現前。見到菩薩身你就會禮敬,是身業;聞名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是口業;身禮拜、口稱名皆起於心,是意業。功德利益不能現前是冥應,功德利益現前是顯應。禮敬稱名,心行與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感應就很明顯,顯應。禮敬稱名讀經,心行與經典不相應,經上所講的我們沒做到,感應就不顯著,冥應,也就是現前一樣要受苦遭難,一樣要墮落,依舊搞六道輪迴;不能說沒有感應,而是我們煩惱習氣的波度很強,顯示不出佛菩薩的加持。真正依教奉行,感的力量很強,佛菩薩應的力量也強,現在就能轉業,那就非常明顯。
未來世有男子女人,在嬰兒或幼年時期,父母或兄弟姊妹過世,而今長大,想念父母家親眷屬,不知他們死後示現在哪一道、生在哪個世間、生在哪個天中。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家親眷屬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過世,長大後常常想念,不知道他們的容貌。「或塑或畫大士身」,塑造或是彩畫地藏菩薩形像。「悲戀瞻禮不暫捨」,供養菩薩形像,每天禮拜瞻仰相續不斷。「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二十一天,真誠之感,佛菩薩就有應。「示其眷屬所生界」,菩薩現身告訴你,你所憶念的家親眷屬現在在十法界的哪一界,「縱墮惡趣尋出離」,為親人修福、依教修行,親人能脫離惡道。「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真誠恭敬到極處,這個心可貴,感動諸佛菩薩;這種心永遠保持下去,這一生就能成佛。授記就是預言,告訴你在什麼時候能證果,得到什麼樣的成就。
「宮殿毫光」,光中現宮殿。看到宮殿二字,要想到都市的高樓大廈。「此表三途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故現高顯之相。」三途層次最低,從三途出來生到人天兩道這是高處,但是這還不算高,五道同歸佛果。只有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能令地獄眾生一生成佛。
「玉毫相光」,玉具溫潤之德,雕琢可做出許多器具。玉毫相光表六道凡夫要捨六道的習氣,培養性德,遠離六道,契入聖賢的境界。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求地藏菩薩大慈大悲永遠保佑,菩薩答應你,就會在夢中託夢給你,夢到菩薩摩頂授記。科註:「歸供合法」,歸依供養如法,「求懇如心,故感大士夢中授記」,菩薩給你做增上緣。歸依供養不如法,什麼樣的希求都得不到感應;如理如法的希求,一定能成就。為眾生,不為自己,願容易成就。為眾生而不為自己,願無法成就,那是眾生業障太重,不是菩薩不幫助。眾生不聽教誨,他一定要受果報,從果報當中省悟過來,那時候佛菩薩就來教他。由此可知,佛菩薩現不現身、說不說法、教不教化眾生,都是一片慈悲。他不現身、不說法、不教化眾生,緣不成熟;緣是在眾生這邊,不在佛菩薩那邊。自己一定要存善心、行善事、發善願,才能感得佛菩薩現身說法。心行不善,佛菩薩決定不會來。實在講,佛菩薩所說一切經法,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轉變相續這些理事。事實真相,轉變的道理、轉變的事實,都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天天接觸這些境界是迷而不覺,沒看出來、沒聽懂,諸佛菩薩憐憫我們,就在眼前的事相幫我們點醒。我們果然明白,就像大經上所說,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塵說剎說,無間斷說」,這都是事實。
「慶雲毫相光」,慶雲是五色雲、彩雲。科註:「此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徵。」通常我們把煩惱分成三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五住是從這三類擴展出來,三界見惑為一住,三界思惑為三住,根本無明為一住。見惑,「見一處住地」,它不是俱生的,是從分別生的。思惑是貪瞋痴慢疑惡見,「欲愛住地」是欲界思惑、「色愛住地」是色|界思惑、「有愛住地」是無色|界思惑,這是俱生煩惱,無始劫來的習氣。見思合起來為四住,是煩惱障,也稱為見思煩惱。「無明住地」,塵沙與無明合為一住,無明住地是根本,屬於所知障。五住煩惱破盡,就是如來果地。
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亡故的親人,「假因業故」,他過去生中造惡業,「墮惡趣者」,造惡業必定墮三惡道,「計當劫數」,墮三惡道的時間長。家親眷屬後人常想念亡故的親人,能依教修行,把功德迴向給親人,他能得利益,能因此而脫離三惡道,生人天兩道。學佛的人,夢到已過世的父母、家親眷屬,那是求我們幫助,最好是誦經念佛,把《地藏經》念一遍或三遍,念地藏菩薩名號一萬聲,給他迴向。你念的心愈虔誠、清淨,亡人得的福就愈大。誦經念佛還有夾雜,亂心誦念,亡人得的利益就少。不學佛的人,夢到已過世的家親眷屬,給他燒一些紙錢,他需要,因為親人多數是在鬼道,在畜生道、人道不會來找,在地獄道則沒有辦法出來。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天人在五衰相現前時,如果緣分好,「見地藏菩薩形像,或是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一是一心、真心,真誠心瞻禮就具足懺悔、禮敬,「是諸天人轉增天福」,業障消除,福報就現前,延長享受天福的時間,「永不墮三惡道報」。

「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老師教導我們,我們邊聽邊忘,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在經教裡面不能開悟。必須肯定自己業障深重,才會發心消除業障,業障不消就六道輪迴。一輪迴,這一生所學忘得乾乾淨淨,來生又得從頭學起,來生有沒有機會遇到明師很難講,不是生生世世都能遇到,可能隔幾十生、幾百生才有機緣再遇到。這就是退轉,退的時間太長了。然後才知道機緣希有難逢,遇到之後要牢牢的抓住,不能放鬆,怎樣辛苦也要熬過,也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旋得旋忘,不能讀誦,這一類的人很多,「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消除業障的方法是「歸依供養」,依教修行,而最有效果、最快速的方法是一心念佛。身心世界、世法、佛法皆放下,一心念佛,勸人念佛,消業障最快,能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禪定,你能得理一心不亂,在教下講大開圓解,一生中可以做到,業障極重的人也能做到。得念佛三昧,智慧開了,你能不能弘法利生?不一定,要看法緣,有緣多住幾年,無緣立刻就往生。成就的人能自在往生,但示現不一定相同,有人示現生病、示現很苦,這是讓大眾看到生起警覺心;示現沒有病苦,很自在,大眾看到生羨慕心。菩薩做種種示現,都沒有一定。示現也不是自己的意思,看眾生的緣,所謂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但有個原則,無論哪種示現決定是利益眾生,有人看到、聽到會省悟過來。
這一段是教我們開智慧的方法。希求開智慧的這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此地「聞、見」是菩薩的聞思修三慧,這才能與菩薩相應。最初的緣是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你一定要了解名號表法的意思,地是心地,藏是我們真心本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德能。見到地藏菩薩像,就要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他示現在我們人間所作所為,他的所作所為就是實踐這部經裡面所講的一切話。所以我們聞名見像,知道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必須如地藏菩薩的行誼,才能把我們心地寶藏開發出來,我們就有智慧,業障就消除。不效法地藏菩薩,業障就無法消除。在菩薩形像前,「具以本心」,本心是真心,誠心誠意求懺悔。對佛菩薩、一切善人善神,要用真誠心才能感動他們。我們表示自己的敬意要修供養法,「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科註:「假物將意,藉事顯心,香取清遠潛通,華表圓滿悅懌,衣服見寂忍不捨,飲食顯慧命常存,玩具彰遊戲神通,故借斯儀,表我誠敬。」香表清香遠聞,花表歡喜,衣表忍辱。藉此儀式表自己的誠敬。
生天,天人雖有福,福享盡就死了。天人如果福報不是很大,臨終時阿賴耶識裡的惡習種子還會起現行,就會墮惡道。「五衰相現」,天人於壽命將盡時身體所現之五種衰相。小五衰:一是身出惡聲;二是身上的光微弱;三是洗澡水沾在身上;四是在境界裡起微細的貪戀心,有一點染著;五是有眨眼的現象。天人福報快要享盡,小五衰相現前,這時如果有緣遇到佛菩薩、大善知識,能懺悔皈依,依教修學,就能增長壽命。「大五衰」,一是衣服染灰塵髒了,二是帽子上的花枯謝,三是流汗,四是身體有氣味,五是坐立不安。大五衰現前,天人壽命將盡,這是他感到最苦惱的時候,因為天福享盡多半是往下墮落。欲界天、色|界天,天福享盡還有不少到人間來,帶著天上餘福到人間https://m•hetubook.com•com享榮華富貴;如果不繼續修善,無始劫的惡業現行一定往下墮落。「或有墮於惡道」,四禪天、四空天天人壽命盡多半墮三途,所謂爬得高、摔得重。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此法要修二十一天。「五辛」,熟食助長荷爾蒙會引起性衝動,生吃容易發脾氣。「酒肉」是葷腥,修學此法要素食。不能邪淫、妄語、殺生,一定要斷十惡、修十善,三七日中持戒念地藏菩薩名號。「至心思念」,念名思德,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慈悲、教誨,依教奉行,這就念得相應。如果只念菩薩名號,依舊打妄想造罪業,沒用處。
科註:「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如果沒有發這個心,要趕快發!雖發此心,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若有若無,心不懇切、不真實,所以修學功夫不得力,境界轉不過來。一定要發真實心。一定要習行般若波羅蜜,住真實慧,真實心才發得起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我們自性本具,與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然而,你著了四相,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分此分彼,分自分他,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能現前,本有的性德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妄想煩惱,日子當然不好過。如果你性德本具的智慧德能起作用,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也就是過高度智慧的生活、真善美慧的生活。「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圓教初信位的菩薩,見惑斷了,已入聖流,不是凡夫,雖然沒有出離三界,在人天兩道修行,決定不墮三途。七信位的菩薩,見思惑斷盡,出離三界。見惑,第一個是身見。他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這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捨掉很容易,捨掉舊的換一件新的。這個身不好,換一個!就像不喜歡這件衣服,再換一件,不一定要等到穿舊穿破,隨時可以換;這就是講生死很自在,沒有一絲毫貪著。凡夫迷惑,認為這個身是自己,很難捨,貪戀,不肯放下。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捨身受身一點都不難,不驚不怖,他那個身愈換愈好、愈換愈莊嚴。如果貪戀、執著,不肯捨棄,往往愈換愈壞,人身失掉,再換的身是餓鬼、畜生、地獄,這都是貪瞋痴沒放下。貪心斷了不墮餓鬼,瞋心斷了不墮地獄,痴心斷了不墮畜生,永離三惡道。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瑞毫相光」,瑞是祥瑞。古時以玉做為祥瑞之標誌,也用玉器做信物、憑據。瑞表地藏菩薩給六道眾生的憑信,依照地藏菩薩所教導的理論方法修行就能超越三途六道,這是祥瑞的憑信,稱為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瑞毫相光中最殊勝的。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不思議事」,結體,從體上做總結。為什麼種種不同能融合成一體?相有種種、事有種種、用有種種,理體是一個,所以能歸一。就像大海,海是體,海裡的水泡千千萬萬,每個水泡雖然不同,皆依大海而起。眾生迷失,不知道體是一,才起種種誤會;如果知道體是一,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自然生起來。縱然是冤家對頭,也知道我們體還是一。離開理體,哪來的現相?體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可思議。「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結宗,宗就是修學的方法和綱領,這是講行。「超聖因」是菩薩所修的因行,「證十地」是果,修因證果,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結用;地藏巧施方便,為令成就菩提;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畢竟成佛。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觀音菩薩的慈悲與地藏菩薩沒有兩樣,都是憐憫苦難眾生。天龍八部不聽經聞法也會造罪業。世尊在此教導觀音菩薩,也就是教導與會大眾。

「白毫相光」。眾生認為白色是本色,佛恆順眾生;唯有白色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大智度論》云:「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佛的白毫在兩眉中間,它放光時,光色莊嚴超過琉璃。佛的白毫相,是布施得很自在,布施得適合人意(正是他的需要),才成就這個相好。佛教化一切眾生,教什麼?教布施,布施就是捨、放下。一切能捨盡,這個人就成佛;雖然在捨,沒捨乾淨,這個人是菩薩;完全不懂得施捨是凡夫。捨,內要把貪瞋痴慢疑惡見捨盡,能捨盡就超越輪迴;外要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捨盡。佛教導我們要捨,依據什麼道理?「萬法無所有,三心不可得」,這是把事實真相全部說出。外面所有的現象、五欲六塵無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怎麼可能得到!希求想得到它,錯了,這一念起來就搞六道輪迴。一切法幻有,它不是真有,假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但沒有能得的心,也沒有所得的一切法。萬緣放下,身心世界都不可得,這是佛的境界,這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境界。內有一個得的念頭,外面有一切所有,你是全迷了。行布施令別人覺悟,這才是適可人意。不是他想要錢財,他就得到財富,那是滿貪瞋痴的意,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由此可知,所有現象是緣生的,我們今天得的身也是緣,一生中所遇一切人事物也是個緣,緣也不是真的,緣的現象是剎那生滅。了解事實真相,那就自自然然跟佛菩薩一樣,在這個世間跟人結善緣,絕不結惡緣,所有一切惡緣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遇到冤家來折磨我,我歡喜接受,沒有一絲毫怨恨心,而且還生歡喜心,為什麼?這筆帳還了。他折磨我,他找我的麻煩,為什麼不找別人麻煩?自己立刻警覺到是緣。我過去難為他,這一生中遇到他難為我,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覺悟的人歡喜接受,報完了,下一次緣再遇到,那就歡喜了。
見聞瞻禮的福報很大,再供養香花衣服飲食,獲福當然就更大。「香」表信、戒定、五分法身。絕不是我們帶一點香在佛菩薩面前燃香供養,這只是形式,要從形式中體會實質,能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才是真正以香供佛。「花」表六度萬行,「衣」表忍辱,「飲食」表法味,「寶貝瓔珞」表莊嚴具。能依照這些方法來修學,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科註:「今獲功福正與般若相應,故如虛空無量無邊。」與般若怎麼相應?《金剛經》教導我們:菩薩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積一切善法,修的善事雖小,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著相修善,獲得的福報很小。由此可知,拓開心量是修學大乘的人重要的課題。心量不能拓開,成就遠遠比不上小乘。小乘人縱然不能證果,但是他決定獲得人天福報。大乘人如果不能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就不能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放下四相(我、人、眾生、壽者),與般若相應,那時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往生才真正有把握。往生沒把握,是你對世間有牽掛,只要有一絲毫的牽掛就障礙往生,必須捨得乾乾淨淨。你有多餘的,一定要懂得布施,利益眾生,把自己的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你的福報就大了。

「廣大慈心」包含淨業三福十一句。「救度一切眾生」,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限定某個地區,這是四弘誓願裡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欲修無上菩提」,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欲出離三界」,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才能出得了三界,這是真正覺悟了。

「向者」,近,就是本品的文字;遠,是讚歎品初的文字。觀音菩薩為我們啟請,請世尊再介紹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事,目的是讓天龍八部這些護法鬼神瞻禮得福。瞻禮是生起孝敬之心,這個心一生就得福。鬼神生心,鬼神得福;我們生心,我們得福。


供養地藏菩薩,百千劫享受妙樂。將功德利益迴向法界是拓開心量。世間眾生念念為自身利益,矛盾衝突永遠不能避免;把心量拓開,問題就解決了。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家,任何佛剎的眾生你見到會很親切,迴向意義在此地。末法九千年,從《地藏經》奠定的基礎堅固踏實,以此基礎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淨土。


「碧毫相光」,碧是深青色,碧綠。科註:「此表地獄中利根,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禪;闍王入地獄,暫入即出。」調達是提婆達多,他造作的惡業很重,墮在地獄。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不是凡夫,好像唱戲扮演反派的角色,他演得很像,造作惡因也感受惡報墮地獄。他是真的墮地獄,在地獄裡沒有受罪,樂如三禪,四禪天裡面最快樂的是第三禪。這是從反面教化眾生,惡不能造,造惡必定受惡報。阿闍世王也是菩薩示現,臨終懺悔得快,地獄相現前,他沒有墮地獄。唐朝的張善和,也是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有一位法師從門口經過,聽到他喊救命。張善和是殺牛的,看到許多牛頭人向他索命。法師趕緊點一把香遞到他手裡,教他大聲念阿彌陀佛。他念幾聲阿彌陀佛之後,告訴大家,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就往生極樂世界。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造作地獄罪業,根性利的知道懺悔回頭,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依教奉行有兩種不同的果報:一是壽命沒有盡,消業障延福壽;二是業報盡了,這一生造罪業必墮三惡道的,能在臨終前,聞佛菩薩名號,見佛菩薩形像,生真實懺悔之心,改過自新,就能轉業,脫離三惡道苦,得人天福報。真心懇切懺悔,力量就大,能從三惡道報生到天道;有慚愧心、懺悔心,力量不是很強,就生到人道。人天兩道受生,果報差別很大,都在一念心的轉變。
他的業報應該是得重病,做了這個功德,病就好了,還延年益壽。《止觀》云:「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世間人真有不怕惡道的,這是佛經所說的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人),他不知道惡道恐怖,依然造作罪業,特別是打著佛教旗號欺騙眾生求得名聞利養,造的是地獄業報。人的壽命很短促,一口氣不來那就墮落。幽途綿邈是形容三惡道很難出來。無有資糧就是沒有出離三惡道的條件,墮落三途之後,想修福沒有緣分。世間多少有財富的人,一生中遇不到修福的因緣,由於愚痴,不認識真正的福田,將自己的財富去護持邪道,不但沒有種福,反而招致殃咎。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於閻浮提有大因緣」,這句話是世尊特別為我們強調,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有大行願,不僅是我們這個地方。「見聞利益」,見地藏菩薩像,聞地藏菩薩名,利益太多,一百劫、一千劫都說不盡。《地藏十輪經》云:「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歸敬地藏的人一定要效法地藏行,若不能盡心盡力效法地藏菩薩,不是真正歸敬。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見到眾生苦難還視若無睹、置之不理,那就錯了。自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也要讀經、執持名號,以此功德至心迴向。如果有能力,一定要盡到你的力量,你有十分的力量只盡到九分,並不圓滿,怎樣把它做到圓滿,才是真正修學地藏法門,真正歸敬地藏菩薩。
蒙地藏菩薩神力加持,你開智慧了。有人求而不得感應,都是精誠不足;精是專一,誠是誠敬。有人讀了本經,不能圓解,心量窄小,只是在佛菩薩面前誠心誠意祈求,處事待人接物不誠實,求不到。在佛菩薩形像前露一點誠心,離開佛菩薩形像,與大眾接觸時,惡念又起來,煩惱習氣起現行,求不到!

這是講轉災難。經上所說正是我們現前所遭遇,我們讀後感觸非常深。貧窮苦難的眾生,他們的疾病不僅是身病,還有情緒不安、智慧不開的心病。身病需要藥物醫治和調養,心病需要佛法幫助他們破迷開悟。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善想善,境界就善;心迷惑、想邪惡,環境就惡劣。從心地改!把過去惡的念頭捨乾淨,養成純善的心,純粹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會好轉,而且轉的速度很快,所求皆能滿願。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一定要和_圖_書用自己的財物來修福,才有功德。像近代楊仁山居士,他的財產沒有留給子孫,把自己的宅舍捐獻出來做佛教事業,是我們最好的模範。布施修福的方法很多,此地舉一個例子,我們讀經不要死在句下,那就錯了。「塑畫地藏形像」,隨分隨力,有能力就塑造莊嚴高大的地藏菩薩形像,力量小就請人畫一尊地藏菩薩形像。現代造像,功德不明顯,現前得不到果報,原因是佛法弘揚不彰,念《地藏經》的人很多,了解經義的人少。令一切眾生在佛門裡做真實功德,現前就能得到果報,一定要有人宣揚,將地藏法門講得清楚透徹,大眾見到地藏菩薩形像感受就不同。
「無邊」,地藏菩薩的化身無量無邊。在夢中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給你摩頂授記。醒後變聰明,根性利了。以後再讀經聽經,千萬生中永不忘,句句都能記憶受持而不忘失。這是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加持,也是自己至心所感,真誠到極處,性德流露,才有這樣的效果。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溢。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前面說修行的期限是一日到七日,不退初心。這裡進一步,「更能三七日中」,修行關鍵字眼在「一心」。「萬」不是數字,是表圓滿,你在二十一天中盡力去念。實在講,不在乎名號念多少聲,重要的是念得相應。念得再多,不能相應,喊破喉嚨也枉然。何謂相應?念地藏菩薩名號時,心是地藏菩薩的心,度脫法界一切苦難眾生、孝敬法界一切眾生,與地藏菩薩的心相應;獻此身心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做得度的增上緣,隨時隨處盡心盡力勸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明瞭六道的狀況、知道取捨,與地藏菩薩的行就相應。心行相應這叫念,一心稱念;諸佛菩薩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幫助眾生,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一心,真誠到了極處,感應就特別明顯,你能感應地藏菩薩現身,告訴你家親眷屬現在生在哪一道。
「千輪毫光」,科註:「此下輪光,較散光尤勝,表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說圓法,利益圓頓根性的眾生。一切眾生學佛的根性,最難能可貴的是圓頓根性,所謂一聞千悟,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圓頓根性,就是《壇經》講的上上根人。有沒有方法培養自己成為圓頓根性?有,薰習。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性都是薰習來的,佛法亦不例外,佛法因緣生。如何薰習?常常讀誦大乘圓頓的經典,讀誦要理解,解後要依教修行,把經典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中,你就不知不覺變成圓頓根性。佛家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聞法,無法不圓;圓人修法,無法不圓」。關鍵在善學,你會學才行;不會學,擺在面前你學不到。什麼法是圓法?給諸位說,法法皆是圓法。不僅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圓法,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圓法,一圓一切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圓。法是平等的,法沒有偏圓、淺深、高下。《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菩薩所證的淺,等覺菩薩所證的深,淺深不二,初住菩薩所證的有等覺法,等覺菩薩所修的有初住法,那才叫圓。科註:「千輻之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無礙是《華嚴經》的境界。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沒有智慧而想修學大乘,不但不能開悟,連經文都記不住。中年以上的人,學佛都有這個困難。「縱遇明師」,明師是過來人,有修有證。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能遇到是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遇到明師,不肯接受教誨,縱然接受也是陽奉陰違,不會成就。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遇到好老師,這是一生修學成敗關鍵之所在。「教視令熟」,視就是觀。觀察是初步,從觀察提升到觀照,只要用個觀、用個照,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觀照就沒有了。實在講,觀照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真正講離開心意識,初學的人做不到。對初學人來說,觀察、觀照,依教奉行。把佛講的理論、方法、境界,與我們的生活做對比,在這裡觀察事實真相跟佛講的相應不相應。先觀察因果,觀察行善是否得善果,作惡是否得惡報。先從最明顯的地方去觀察,然後再觀察入微,漸漸契入到微細,就生智慧。禪宗從觀照入門,功夫漸漸深了,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往上提升就是照見。《心經》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夫,「照見五蘊皆空」。知道眼前現實的狀況確實是夢幻泡影,正如《般若經》所說「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那是照見。這個境界超越十法界,十法界裡還有能所,照見五蘊皆空是能所都沒有了,那就是一真法界現前。
「海雲毫光」,科註:「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樂無異,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別。故知情生分別,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於海雲,良有以也。」佛放光這段經文,始從白毫歸結到海雲,意義非常深廣,顯示五道同歸淨土,入淨土就入平等法,就入一真法界,一真就不二,樣樣都不二。
在事相上要不要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要!很有必要。要不要稱念?要。我們專修淨宗,每天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就好。如果敬仰地藏菩薩,可請一尊地藏菩薩像,供在阿彌陀佛旁邊,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我們禮拜阿彌陀佛,也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這樣容易達到一心;不至於我念多少聲阿彌陀佛,再去念多少聲地藏菩薩,又去念多少聲觀音菩薩,分心,西方三聖供在一起,念一句阿彌陀佛都念到了,比較容易攝心。

有求必應,有願必成。真正做到如說修行供養,所求的沒有一樣不滿願。「歸依」,歸是從一切錯誤、過失真正回頭,回頭就是懺悔,後不再造。回頭之後,我們的生活、行為、處事待人接物,依《地藏經》的教誨,這叫歸依地藏菩薩。「瞻禮」,早晚功課要瞻仰、禮拜地藏菩薩形像,禮拜是恭敬,表達自己誠敬之心,依教奉行。「供養」,把《地藏經》的教訓節錄幾十條,擺在自己面前,天天照做,這是如說修行供養。不但自己依教奉行,還要勸化別人。「讚歎地藏菩薩形像」,這就不是雕塑彩畫的形像,而是地藏菩薩示現在人間的形像,他用什麼心處事待人接物,他用什麼樣的態度接觸一切人事物,這叫形像。稱讚就是講解地藏菩薩的功德,釋迦佛為我們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專門讚歎地藏菩薩形像。不要誤會,造一個地藏菩薩像就是讚歎,你全搞錯了。要為人演說,還要做好榜樣,你修地藏法門,你的形像是不是地藏菩薩的形像?這叫真讚歎。你能這樣做,地藏菩薩在末法時期代表世尊弘法利生接引大眾,你的所願所求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你所願所求是自性功德的現前,還是佛菩薩的加持?兩者都有,自性功德是因,佛菩薩加持是緣。如果自己沒有真修,佛菩薩的緣接不上;必須自己有真因,佛菩薩做助緣,果報才能順利成就。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關鍵在至心,瞻禮地藏像是修孝敬,真心效法地藏菩薩的大孝大敬。「一切惡事皆消滅」,心轉境界,不會再被境界所轉。睡夢安穩,衣食豐饒神鬼護,所求皆能滿願。



「青毫相光」,科註:「表地獄黑業,由之生氣滿盈,發菩提樹之枝。」佛放光是同一光,佛現相是同一相,各類眾生所見的不一樣,境隨心轉,眾生各個心念不相同,都轉變成自己受用的境界。無論見到什麼樣的色相、什麼顏色的光,都能得利益。
「欲修無上菩提者」,這是菩薩發心,無上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欲修無上菩提是超越六道十法界,希求究竟圓滿的佛果。「出離三界苦」,真正覺悟的人一定常想著永脫六道輪迴。既然發了大心,要怎樣滿願?「先當瞻禮大士像」,先要成就自己,瞻禮最要緊是依教修行。「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自己成就之後,教化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往往也示現有業障,這是教化眾生的方法,讓凡夫深深警覺因果可畏。孔子在陳絕糧,釋迦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遇到飢荒托缽沒人供養,這顯示因果,即使成佛成聖沒有辦法轉變因果。百丈大師說:「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不昧是對因果清楚明白,知道自己過去造惡因,現在得這個果報,所以受報甘心情願。世間人遭遇一切苦難,怨天尤人,受報時再造罪業,因果循環永無休止。遇到別人破壞、傷害我們,過去生中我們傷害過他,今天他來傷害我,這是報應,我歡歡喜喜接受,沒有一點怨恨,這個結就解開,下一次再見面就沒事,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用報復的心來解決問題是解決不了的,你殺他,你滅他一族,來生是他滅你一族。所有一切不善的果報甘心承受才能化解怨結,我們在菩提道上才沒有障礙。「瞻禮大士像」,最重要就是孝敬,孝敬要擴展到對一切惡人、冤家皆用孝敬之心。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敬就是孝敬,沒有分別、等差,這是真正在修行,真正在轉業;業轉了,果報就轉。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人人都有願求,幾個人在一生中能滿自己的心願?求願的人多,真正滿願的人非常希有。世間人有求,這個願實現,絕大多數還是命中所有。求財,命裡確實有財,時節因緣成熟他發財;命裡有地位,因緣成熟他也得到高官,可見得都是命裡有的。這個地方所講的希求,是你命裡沒有你求到,才叫有求必應,命裡有的不算。沒有,要求得是很難,這是佛菩薩威神加持,加持是增上緣,主要還是自己依照佛的教誨認真努力修學,現前修,現前就得感應。這裡面因果關係搞清楚,你就不會懷疑,也不會怪菩薩為什麼保佑他、不保佑我,這是因為他照做,我沒有照做。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科註:「已生善道,增益功勳,未脫苦輪,早生淨土。」家親眷屬在世時行善修福,來生可以得人身,如果善行福德力量很大,可以生到天道享天福。眷屬為他供養地藏菩薩形像,依照經典所教導的方法修學,超薦他,為他培福,「承斯功德,轉增聖因」,他的福報再增長,聖因是佛法的機緣,他受人天福報時,有緣遇到佛法,這是地藏菩薩威神加持,使他能接受佛法,依教修行,他得的果報就殊勝,「受無量樂」。無量樂是一個標準,何時才真正得無量樂?總歸到淨土法門才真正得無量樂,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就能獲得,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佛法,不必等第二生。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人死之後哪一道投生也在遇緣不同,我們如果遇惡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不好,心裡煩躁,常起貪瞋痴慢,就墮三惡道;這一生遇到善知識,家庭好、學校好、老師好、朋友好,一定是心善行善,一定在三善道投生。孟母三遷是為了讓小孩生活在善的環境中,從小受到善良的薰習。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家庭,兒女不聽教誨,原因是兒女所接觸的朋友不善。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好,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跟它相比。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與眾多等覺菩薩在一起。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退轉了;這一句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轉增聖因,受無量樂」,意思就含在裡面。
淨水是菩薩威神加持,你供上一日一夜,認真如法的修學,才能得感應。
供養要從孝敬心裡面生起來,沒有禮敬的供養那是諂媚巴結。供具都是表法的。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念佛念菩薩確實可以消業障,免除一切災難。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也好,要一心稱念,心行相應,感應就特別殊勝。口念,心不相應,還做損人利己、傷害眾生、擾亂社會的事情,怎樣念也是枉然。一心稱念,一心是沒有夾雜、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念佛菩薩名號,是課堂裡面的學習,學了之後要應用在生活上才管用;在佛堂做一個小時的功課是一心,做完之後又去搞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那沒用處。要把一心保持在今天一天當中都不變,對人事物都是誠心誠意,利和圖書益眾生,這是真修行,真正會用功,必有感應道交。絕不是想賄賂佛菩薩,我天天念,你保佑我升官發財,那個是冤家,我希望他快點死掉,起這種念頭就錯了。念佛,我的心像佛、願像佛、行像佛,用在這一天生活當中。天天這樣做,做上三年,你已經做熟了,一定會永遠做下去,才得善神擁護、佛菩薩護念。
最好是讓病人知道家親眷屬為他修福,他生歡喜心,所謂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轉業就容易。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紫毫相光」,表雜類眾生獲益。一切眾生習氣、染污、造業、果報不相同,只要見到佛光都能得利益,得利益的大小厚薄也因眾生而不相同。


旅行出發之前讀《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滿萬遍,所過之處諸惡皆消滅。真心稱念,思惟菩薩的功德,效法菩薩的行誼,鬼神不但不惱害,還會尊敬你、保護你。
科註:「自爾時至告諸大眾,皆經家所敘之文」,集結經藏之人記錄當時的狀況。「恰於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眾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這是說明世尊放光的用意。大眾聽經接近圓滿,讓大眾見到瑞相能開悟,悟什麼?世尊自始至終都是講我們的自性,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本經是講六道三途的狀況;六道三途是自性變現的,沒有離開自性。「頂門」是頭頂,從頭頂放光,不是常光,是放光現瑞。「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者」,讓我們悟入自性。我們修學要從地藏法門學起,地藏代表心理建設,如果不是一個好心、善心,就無從修學。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比喻智慧德能,我們真心裡面含藏無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自性的智慧德能,用什麼方法開發?孝敬。孝敬如何落實?要把一切有情眾生當作是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當作還是隔一層,不能當作,真的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重頌目的有二:一是佛講經時,聽眾有先來後到,後來的前面沒聽到,如果是重要的開示,佛一定把前面所說的意思簡單扼要再說一遍,照顧後來的人;二是偈頌便於記憶,唯恐聽眾記不住,用偈頌的方式再略說一遍。對於佛的教誨,我們常讀誦就是要把它記住,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的教訓,我這個念頭、這句話、這樁事情,該不該做?一切都以經教為標準,這叫依教奉行。
觀音菩薩於恆沙國土普遍宣揚《地藏經》,我們應當學習,應當宣揚。《地藏經科註》註得非常好,做參考足夠了。勸告別人時,我們可以蒐集最近的感應事例,增加聽眾的信心。
「金毫相光」,許多人見到佛光是金色的,這是根利,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科註:「表餓鬼,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佛常說一切眾生,不論是地獄、餓鬼、畜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無量劫來都曾經學佛聞法,都曾親近諸佛如來,只是不聽教誨,隨順自己的習氣,依舊六道輪迴,不幸而墮三途。無量劫來薰習的種子多,善根還相當深厚,縱墮三途,遇到佛緣,善根會現前。尤其是念佛法門,鬼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會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也見到金色光明。


世尊講依教修行的人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天王擁護,並且把他們擁護這個人的理由宣說出來,說完之後,釋迦佛從頂門放光。本經一開端佛放大光明雲,結束時又放大毫相光,佛在這一會上前後都放光。在許多大乘經典中,經上所說的放光通常只是一次,放光二、三次的較為希有。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
這是講轉惡報以及所求滿願的修學法。「如是人等」,遭遇災難的人。「聞地藏名,見地藏形」,地藏表孝敬,聞名見像生起孝親尊師的心,改心理就轉業報。修學最重要的是「至心恭敬」。科註:「至心恭敬,徹到源底。」源底是真心、自性。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達到這個根源。至心是真誠到極處,至心能感,消除一切災難是所應。我們能感,佛菩薩就有應,佛菩薩有什麼能力來應?還是稱性的感應。「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本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未必真的有效果,原因在於他沒有做到至心。聞名惑於名,見相著於相,把感應的通道阻塞,苦難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有相當的修養,智慧開了,唯有真實智慧才能夠「聞名不惑於名」,不但佛菩薩的名號你不迷惑,世間所有一切名相你都不會迷惑。不迷一名,一切名皆不迷;不著一相,一切相皆不著。「念滿萬遍」,多次薰修,希望你能悟入這個境界。給你講一遍、二遍,沒用處,你依然迷惑。所以經要常讀常講,講比讀的效果更殊勝,教學相長。利他就是自利,你熱心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自己的災難消除;不能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的人,自己的災難就轉不過來。「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災難消除的快慢是依自己用心的程度、薰修時間的長短而定。自己能勇猛精進的修學,在短時間內就能消除災難。「衣食豐溢」,衣食豐足,不但自己足用,還有多餘的幫助別人。「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惡夢沒有了,身心安穩,轉禍為福。佛在經上這樣告訴我們,是不是真正能滿願?有沒有效果?這個問題端在自己的存心。原理是在「境隨心轉」,如果我們做到心轉境界,哪有不如願的事情?
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於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吾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不僅釋迦佛讚歎地藏菩薩,十方無量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地藏菩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地藏菩薩功德都說之不盡。
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

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一心,有事一心與理一心。專心禮拜地藏菩薩形像,專心念地藏菩薩聖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事一心。與真如自性相應,這是理一心。心性廣大如虛空,沒有邊際,入這個境界是超越十法界,這是理一心。佛在一般經上講,念到煩惱障、所知障破盡,這是理一心。起心動念還有人我是非,我們被煩惱纏縛,沒有能力除障。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煩惱是虛妄不真實的,既然是虛妄,決定可以斷除;自性是本有的,既是本有,決定可以證得。如何能斷除煩惱、證得真如,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一定要自己做功夫,任何人都幫不上忙。佛菩薩把事實真相說清楚,把他斷煩惱、證入自性的經驗和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只能做到此地,其他的幫不上忙。要靠自己,所謂自悟、自修、自證。如果這一生遇不到佛法,沒有機會脫離輪迴。我們有緣遇到佛法,省悟過來之後要真修,決定不再造業;不但惡業不造,善業也不造。佛菩薩示現斷惡修善,他是善惡二邊都不造;修一切善法,絕不希求善果,就是不造善。世間人種善因希求善果,佛菩薩不求善果。不思惡、不思善,善惡兩頭坐斷,他真正得大自在。希求善果,果報在人天,出不了十法界;將希求人天善福果報的念頭打斷,就超越十法界。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若男若女若龍神」,通指六道一切眾生。「報盡應當墮惡道」,這一生壽命盡了,由於造作惡業,他要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斷一切惡是歸,修一切善是依;歸依是回頭,依教修行。念頭轉過來,境界就轉,壽命延長,罪業消除,轉禍為福。
這是世尊讚歎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與我們世間確實有大因緣,十法界眾生,尤其是六道罪苦眾生,遇到大災難時,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脫離災難。乍聽好像是迷信,其實是有理論根據,最重要的是「一心稱念」,才能化解災難。災難怎樣形成?是一些惡念、惡習波動現前,所呈現的現象。一心稱念,心是清淨平等的,發出的波與起伏不定的波相互干涉,把惡念惡習的波減弱,災難就化解。一心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心,所有一切波動是妄心,我們用真心,能把妄心化解,災難就消除;一心所現的是諸佛菩薩的一真法界,是安定的、和平的、吉祥的、安樂的。不能一心,佛菩薩加持不上;念到一心,就跟諸佛感應道交。「聞名見形」是緣。「戀慕」是向佛菩薩學習,依教修行。「讚歎」是稱揚諸佛菩薩,把佛菩薩介紹給大眾,就是弘法利生。這樣的人,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於無上道必不退轉」,這是講他的果報。「常生人天具受妙樂」,這是講還沒有發心出離六道,他在六道裡面受人天妙樂,絕不墮三惡道。人天裡面一定遇到善友、好老師給他做增上緣。「因果將熟」,覺悟天上人間福報不可以久享,享福不知不覺就造業,他能捨棄自己的福報,專修淨土,那就「遇佛授記」。
「日輪毫光」,表菩薩智光無私照。科註,「菩薩從初發心,為度眾生,無有懈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虛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心地愈清淨,智慧就愈圓滿,對於世出世間萬事萬法、業因果報都看得清楚,雖看得清楚,菩薩應世依舊是隨緣,所謂「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三十二種毫光。毫是白毫,佛眉間有兩根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讚佛偈曰「白毫宛轉五須彌」,佛的報身很大,兩根白毫盤旋在一起,宛如一顆寶珠嵌在眉間,大如五座須彌山。佛的白毫常常放光。科註:「毫相是一,即用之體;光色不同,即體之用。」多即是一,三十二就是一,毫相光;一即是多,毫光有種種顏色,各不相同。「一」是講體,「多」是用;體雖然是一,作用不同。《法華文句》用五色比喻五道,「青譬地獄因果,黃譬餓鬼,赤譬畜生,白譬人天。」
所以,消業障重要!通常我們最常用的消業障方法是讀經、念佛,讀得相應消業障,念得相應消業障;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利益社會、眾生,這消業障。決定不要有一念利益自己,利益自己是造業,是增長業障。許多同修業障消不了,縱然做善事幫助別人,他有自己,業障消不了,他要受果報。我們今天很幸運明白這個道理,決定沒有自己,一切都是為眾生、為社會,為佛法好形象,為佛法久住世間,我們能常存此心,常修此行,業障消除得快速。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地藏表「孝親尊師」。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在哪裡?不懂得孝親尊師。社會的治亂,根在家庭,而家庭的根在夫婦。夫婦不和,家庭就破碎,家庭一破碎,社會就動亂,全世界的人遭殃受罪。一家人相聚固然是有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恩恩怨怨沒完沒了,這是事實真相。為什麼要接受聖賢人教誨?聖賢人了解事實真相,你明白之後就能化解。舜王的家庭就是報怨而來的,那不是報恩,一家不和睦,舜有智慧,懂得盡孝,把怨結化解,做到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親愛,在佛法講這是菩薩。菩薩看到冤家債主不躲避,而hetubook.com•com是化解,躲避不能解決問題,來生來世還會碰到,冤家宜解不宜結。小而一家人,要有智慧、耐心去化解,培養恩義,一家自然和睦,這個家就興旺。地藏菩薩教導眾生這個基礎的課程。

「以淨水一盞」,供佛菩薩像前,「經一日一夜,然後合掌請服」,把水喝下去,「迴首向南」,地藏菩薩坐在南方,「臨入口時,至心鄭重」。科註:「用淨水者,藉緣發慧。」供一杯淨水,心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就發慧。供水供涼開水,可以喝,表示我接受,認真學習之意。水有洗淨污染的功能,貪瞋痴是污染。《無量壽經》教我們「洗心易行」,用清淨平等的水來洗滌我們的心,改變我們錯誤的行為。「以清治濁,以正治邪,眾邪斷絕,知水為真。」要懂得表法,不是說天天喝供水就開智慧。天天喝供水,把不平的心洗成平等心,把污染的心洗成清淨心,才能開智慧。每天喝供水,還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智慧怎能開?業障怎能消?懂得表法的義趣,不喝供水也行。喝供水,這在事相上表示出你的誠敬。
先將一切不如意事略舉幾個例子。「衣食不足,求者乖願」,現今世間災難頻繁,這是眾生無始劫來積習惡業所感召。衣食不足是世間最痛苦的事。我們發心救災,這是治標不治本;佛在此地的教訓是治本,根本的救濟。「家宅不安,眷屬分散」,逃難到他方;「橫事」是意外的災害。科註:「此由宿世之慳貪,致有今生之禍患。」我們過去生曾修五戒十善,由此因緣,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得人身,這是引業;雖得人身,每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禍福不一樣,這是滿業。宿世造作善業,今生得福報,衣食豐足,所求如願;宿世造作惡業,衣食不足,願求不遂,遭遇艱難困苦。

至心瞻禮地藏像。一切惡事皆消滅。至於夢中盡得安。衣食豐饒神鬼護。




汝當諦聽。吾今說之。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綠毫相光」,科註:「總表獄鬼同入法流。」

我們遇到佛法,發心研教學經,幫助一切眾生開悟、離苦,這是大菩提心;真正發此大願心,一定得諸佛護念。雖得諸佛護念,我們智慧依舊不開,讀經一面讀一面忘,縱然多聞也不能開悟,是自己有業障。佛菩薩把消除業障的道理和方法告訴我們,我們明白道理要照做,業障才能消除。消業障最根本、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孝」,能孝順父母,孝順一切眾生,尊敬父母,尊敬一切眾生,什麼業障都能消除。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這個總結,不僅是世尊為我們總結地藏法會所說,實在講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也可以用這幾句話來做總結,佛給我們就講這幾樁事情,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為一切眾生所說也不超過這個總結。明白總結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曉得佛教導我們,第一,懂得人與人的關係,知道如何與人相處;第二,懂得人與大自然(動物、植物、山河大地)如何相處,大自然對我們有貢獻,我們的衣食住行仰賴自然生物,大自然愛護我們,我們也要愛護大自然;第三,人與鬼神如何相處。佛家的教導就是教這些事情。這三方面,一方面有過失就會造業。三方面處得融洽,就是修積功德。佛講經說法就是說明這些事實真相,教導我們如何與人、與物、與事、與天地鬼神融洽相處,這正是現代人追求多元文化的目標。這個目標都在大乘佛法裡,希望大家對於大乘經典要細心體會;我們沒有切實去做,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就體會不到。佛家的經典字字句句含義深廣無盡,沒有修持功夫就無法契入,而真實功夫要從斷惡修善做起。
這段經文是講旅遊平安的修學方法。「或因治生」,外出謀生,「或因公私」,出差或探親訪友,「或因生死」,死是奔喪,生是家裡生小孩回去探望,「或因急事」,臨時有急事,這是說明外出的原因,現在還包括觀光旅遊。「入山林中」,經過山林。「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渡江河大海,大水是湖泊一類。「或經險道」,猛獸毒蛇出現、強盜搶劫的地區。旅遊平安,世尊教我們修學的方法,「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善男子善女人要至心稱念,誠心誠意念地藏菩薩名號萬遍。科註:「此顯稱名之益。是人,通指九界。以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不單指人道,九法界包括菩薩在其中。你為什麼會遇到災難?「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果我們過去世跟虎狼獅子沒有結怨,牠看到我們理都不理,不會傷害我們,過去跟牠結怨,牠就會來傷害。初地菩薩遇到冤家,冤家也不會饒過他。《高僧傳》裡的安世高,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所謂欠命還命、欠錢還錢,因果通三世。自己修得再好,做再多的好事,被人冤枉陷害沒關係,知道有業因果報。遇到惡劣的果報現前要安然承受,不怨天不尤人,這個災難過去之後,福報就現前。如果在這個時候懷疑:我一生做好事還要遇這種果報?心裡有怨恨,災難不會消除,而且會墮落三途。決定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認真的反省檢點,一切是自己的不是,別人沒有不是處,過失都在自己,這樣懺悔,改過自新,菩提道才一帆風順,才減少障難,縱然不幸身命失掉,遭人陷害或殺害,也是轉禍為福,再受身比現前環境好很多倍!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必生天道享天福。能念地藏菩薩名號萬遍,加修地藏菩薩法門(就是加強孝親尊師、斷惡修善,加強對一切眾生憐憫慈悲救助),在旅途中就能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所在之處能得安穩,即使遇到災難也不會受到損害。依照經典教訓方法修學,利益無量無邊,哪能說得盡?這裡總共舉八個例子。下面佛做總結,總說利益無盡。
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這是說修因,時間更長,「千日」是三年,三年不間斷,每天念菩薩名號一千聲。你修持有功夫,鬼神敬仰,地藏菩薩歡喜,感得鬼神護衛的果報。現在世間災變頻繁,隨時隨地可能遇到,唯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在大災難中,想得到平安,衣食不缺,就要修布施。不要怕布施完了沒有吃的穿的,佛菩薩會送吃的送穿的來,我們要有信心。佛菩薩沒有送來怎麼辦?自己業障太重,要認真努力一心念佛,絕不怨天尤人,就能感應道交。「無諸疾苦」,不會有疾病,不會受到苦難。「橫事」是災禍,你不會遇到天災人禍。這些災變,「不入其門,何況及身」,你居住的環境不會發生災難,身當然不會受到危害。「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地藏菩薩摩頂給你授記,這是得究竟圓滿的果報,所修的因真實,果報當然殊勝。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
即於夢中見無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涅槃經》有個故事。一天,歌利王出外打獵,遇到一位修行打坐的菩薩。國王帶去的許多宮女見到菩薩清淨莊嚴慈悲,向菩薩請教。國王看到怒氣沖沖,將菩薩凌遲處死。菩薩無絲毫怨恨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了。而且菩薩還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當時被割截身體的菩薩是釋迦佛的前身,歌利王是憍陳如尊者的前身。怨化解了,再次遇到,關係就處得很好。世間人遇到小小不如意事懷恨在心,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永無終止,非常可憐。忍辱仙人對歌利王布施慈悲、忍辱、禪定、智慧,這才是適可前人意。「大白毫相光」,三十二句十六對,每一對意思都相同,後面加個「大」字,更為超勝之意。
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吾」是世尊自稱。佛看到地藏菩薩的威德神通,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地藏菩薩威神力確實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自己沒看到;我們不解、不信、不能奉行,空過了。菩薩的威神力是什麼?就是地藏三經所說的道理和方法。一切眾生能讀誦、憶念、依教奉行,沒有不得利益的,功德利益「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這是舉一個例子。見到地藏菩薩像,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哪怕只在一念之間,就在阿賴耶識落下金剛種子,可是這個利益現在不能兌現,來生後世遇到緣,能信、能解、能行,利益就兌現。《法華經》說,久遠劫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柴,遇到老虎,他爬到樹上叫了一聲「南無佛」,釋迦佛出世時,這個人得人身、遇佛法,想跟釋迦佛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佛說:無量劫前他念一聲「南無佛」,就這一句南無佛,這一生可以在我這裡出家。後來他證阿羅漢果。這就是「利益人天無量事」。世間人雖然現在還遭受災難,佛菩薩慈悲讓他見到佛像、聽到佛名,給他種善根,往後必定得度。
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我們回過頭來看整段經文。光色種種不同,其實是一個光。光從哪裡來?從實智,真實智慧。《大般若經》說「般若無知」,無知之智是實智,實智遍虛空法界,猶如海水一樣,光、音聲、電是波動的現象,波是作用,波浪依水而生。諸佛菩薩放光,是依實智而起的光波。我們自性本具實智,不是修來的,迷了就變成無明。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都是波,那個波是依無明而起。無明就是自性,迷了自性,稱為無明;無明覺了,稱為自性;無明與自性是一體兩面,起作用變成兩種結果,悟時是一真法界,得大自在;迷時是六道輪迴,苦難無邊。佛法之可貴是一念覺!放光這段的道理明白後,真的看到佛放光,你一句話都不要說,這裡面的意思圓圓滿滿,你都明白,哪裡還說這麼多廢話!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個體用而已,實智是體,權智是用,體遍虛空法界,用也遍虛空法界。體是靜的,清淨寂滅,用是動的;體無相,用有相,有波就有相。現今世界紛亂,眾生這麼苦,大家的心發出來是貪瞋痴的波,這個波起伏太大,我們念佛修定發出的波緩和貪瞋痴的波,這樣才能把世間災難減緩延遲,道理在此地。我們念佛堂念佛的波,也跟電波一樣傳遍全世界。念佛有什麼好處?我們在這裡念佛,全世界人得利益,不僅是自度。所以,發真心、懇切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念佛,是自利利他。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
「微妙音」的含義無限深廣,一音含一切音,一一音中含一切事,稱為微妙音。佛告訴與會大眾,包括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是地藏菩薩教化的大眾。「聽吾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這句是總結法會開始一直到現在所說的全部經文,都是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這句是結名,用教理行果來說,這是教。人天是講天上、人間,也是指六道之中。六道之中,當然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共同生活體。地藏菩薩、釋迦佛,如何能對一切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見解、不同的信仰,幫助他們融合成一個共同體。共同體就是一真法界,多元不同體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眾生最後都歸到一真法界,這是真實利益,這是世尊高度智慧、善巧方便的教導。佛教導我們「六和敬」,人與人怎樣相處。如果我們跟人都不能相處,還談什麼成就?每個人過去生生世世在六道裡輪迴,阿賴耶識含藏許多不同的種子習氣,要怎樣相處是大學問,能消除歧見、隔閡,互相尊敬、關懷、合作,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期望。特別是修學大乘,一定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學佛第一要拓開心量,要能包容一切,才能入佛門,才能懂得佛的教誨,這給我們真實的利益;利益自己、利益社會、利益一切眾生,經上講的是這些事。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