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卍《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第二品:觀受是苦。受有苦受和樂受,這都因六親眷屬煩惱極多造成的,這會兒有人問了:既說樂受,那何來的苦呢?我們想想看,此如看電影,天天看,三個月便眼花了,又加打牌吧!不是樂事嗎?一打呀!便什麼都忘了。要是連夜通宵續打,精神就會引起不正常。由此可知,所謂樂到極端時便是苦。有人又會這樣問:「那麼,所說的樂一樂,少一少」也是苦嗎?錯了!你們念佛、拜佛、聽經,了解佛說的經義,煩惱心就破除了。這麼一來,兒女們也都受到影響,也都跟隨學佛了。大家自然地同修佛法,這才是佛化家庭的真實快樂,還有,不苦不樂受是修行人不起心觀照的情景,佛說這是平平受。這些人死後只成為過往虛空等精靈神定,或是淪於鬼道。所以,學佛人應該開佛知見,勿聽邪說。
這一小段咒,猶如虛空本境,正定不偏,誦念它感應力很大。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般若心經是何等的重要,行深般若,能開佛知見;看空五蘊,破凡夫法,空十二因緣、空四諦、破六度法,也就是破因地心地法,了知無智無得,慧通無礙,離妄證真實,直達究竟涅槃。因此,也破了果地心地法,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覺智圓滿。
跟著說下去,是五根和五力,這是我們要培養的五種根本,作為入聖流的根本。它們包括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和慧根,等到這五種根本堅固了,而且增長有力;如樹生根,便枝葉茂盛,這稱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身三:那是殺、盜、淫三種行為。口四:有惡口、兩舌、綺語、妄言四種惡業。意三:是三種不好的心念:貪欲、瞋恨和愚癡。上面所說的,合成了十種惡法。
佛說:起心觀行證得真空實相,無色、受、想、行、識;無凡夫法:等的這個『無』字不能說沒有;有是有,卻是假有。大家應知道,這無字應作空解,無為解。即空十八界,空凡夫法,又作明徹解,了見一切有為法是虛幻無實,只是因緣集,最後也因緣盡而散離,如露亦如電。佛又對舍利子講到十二因緣法。舍利子是證得四果的羅漢。他是見惑斷盡的羅漢。修十二因緣可成羅漢。佛說十二因緣是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離不開的因緣果報。
般若心經的這幾句,有人說是太深了。這是佛對舍利子說的幾句話。舍利子是佛的弟子,他的智慧第一。佛嘉許他在大眾之中是智慧第一。因此,佛對舍利子說:你行觀空,親身體空,乃四大的假合,屬於地水風火,故名為四大。這四大假合是空而無實的。
因此,在般若心經裡佛給舍利子指示說:修方便法門,是見不到自性的。要學修起心觀照般若;便好像在黑暗的屋裡點上了明燈,放出光明。古德說:觀照般若,六根清淨。當心光發現時,六根也就會清淨。可見修行要成就,一定要起心觀照般若。
那麼,在佛未出世以前,是怎麼樣觀法呢?正是:『秋觀黃葉落,春看百花開』。因此,了然於世間眾生的生死,是死如秋葉,生似春花;人的生滅即如花謝花開,而自悟無生法。由此,可了知人生不離十二因緣。依據佛說為十二支。支是路的意思;即十二條路。怎樣解釋呢?這是包括三世的因果。先說過去,具有兩支因;即兩種因緣。由於前生一念不覺,而起心『無明』;有微細煩惱,生死即從此而來。故說,根本無明就是生死;也可以說微細煩惱即是生死的根本。
從第解說,依般若波羅密多,最終能修證無上正等正覺,亦即是說,可證佛果,這清楚地說明了大眾行者依般若而登彼岸;就是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三世諸佛,都是依般若法門而得成正果。
四、身慈和敬;行者要心地上行於平等大悲,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義身慈和敬。
卍《經文》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我一再重複地說了許多。這樣大家對般若心經的實意便會此較深刻、明白,以後成佛證大菩提,便有你們的份兒了。
就是自心歸依自性正見,實相法無邪見之法,要自心圓滿體證、法界諸行是變易不常住,而果不離因,是互相因緣果報,絲毫不差。
第二是說如果未生,那便最好。但仍須令它不生,我們要把它當作洪水來襲的提防。
這一段經文所講到的三世十二因緣,是人人離不開的。即使輪轉六道,也離不開這個循環,釋迦佛向舍利子說:行者要知道斷微細惑之心,證第四果,及修十二因緣法,證正覺果。
觀身四大為空。這個空是有情的。那麼,無情的呢?此如桌是木造的,它依火成灰,繼以風吹灰沒。故說無情也空了。
一、正見:是修行者修實相般若行道,了見四諦,十二因緣分明,破有無等種種邪見。
現在略講頭一品:觀身不淨。佛常說修行人應止觀自己的身體不淨。有人說:『怎麼不淨呀?我每天都洗澡塗抹香水啊!』這些,不過是表面掩飾吧了,我們聽佛理的人,不應有這種習氣。這怎樣解釋呢?不要說氣味了,我三、四歲的小孩,身體皮膚光滑幼嫩,但是年月逐漸我們看我們在不停地變易、成長,衰退、敗壞、終會成了什麼呢?佛說:『我們起心觀照就會知道,胞皮之內,膿血遍一切處』。還說:『有情都是由父精母血所生,和父母有緣方有身體,而身體也不離四大地水風火。起心觀照身體上的皮、肉、筋骨、毛髮、指、爪,就是地大;大小便溺、唾、血、汗是水大,火大就是身體有暖氣,四肢動轉呼吸就是風大;如四大各自分散,那個是我?「久說」觀察此欲身,貪愛煩惱生』。要是分析說,我們人身第一是種子不淨。第二是受身不淨。第三是住處不淨,因在母胎中生長!第四是食噉不淨,食母體的血;要是父母親發了大脾氣,那麼血都變了。抽出來看呈黑色,可見這話不錯吧!等到出胎之後,是非常污濁的。故說第五是出胎不淨,人身體中也是膿血遍一切處。假如死了沒幾天,以台灣的天氣來說,便要生大蟲了。和*圖*書
附錄
佛指示舍利子學修觀空法,不分別它,觀身外的無情萬物都空。換句話說,佛是指示舍利子觀色當體空,不要起觀分別意。各位行者,我們應該學起心觀色當體歸空。
釋迦說:我們應學習起心『行』觀照般若,乃至二六時中起心觀照般若,也就是觀照智慧,行深即能照見五蘊皆空,而度盡一切的困難苦厄。
我們究竟修的是什麼行道?這有卅七行道品,先說品類,共卅七。簡而言之,是三四,二五、支七、單八。
三、同行和敬;行者要通達實相正見正行之理行,而能了知無所作無所行之義,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見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諸行漸積功德;當成就佛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義同行和敬。
自歸依法;當親徹見,諸行無常,因果不昧。
現在是略說經題:
由無明以至老死,合成十二因緣法。下文的無苦、集、滅、行道,就是無四諦法。無智亦無得是說無六度法。
三、正語:是修行者以實相般若正見之理,修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言。
最後是說到八正行道了:
耳聞聲塵,心觀音聲的兩個耳朵是反聞,不向外聞。外聞是聽,好像風山聲、車馬聲等,要起心觀照不向外聽這一切的聲音,要能反聞。聞什麼呢?聞自性;聞自己的一念心;也就是聞自己的本心體性。簡單的說,六根不執看六塵,也可說是六根心性清淨。正如彌勒菩薩說的:『一切修行人,要明白起心觀照般若;心性須要清淨方得無上正等正覺!』
故修四諦法,修十二因緣法。乃觀察所有一切眾生,皆不離此四諦,十二因緣而證覺果。也有在佛未出世以前,觀因果生滅,未聽佛說法自悟無生,而成正覺的,又名為獨覺。那是多生修來的,時時也起心觀照般若智慧,觀世間的生死輪迴,無常之理,而證無生法。
再講,在法華經中方便品舍利弗勸請分:來作此較佛法旨意
卍《經文》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般若是無為法,但即是無所不為的。它能行方便,可度眾生故所謂無為者,利益眾生無所不為,而無所得心也。如果光是清淨,不發慈悲之心,這是屬於頑空枯寂,死後只不過成為頑空的心神空靈而已。
這便是了義般若。須要解說使大家明臼,建立起心觀照,始能進一步行深智慧。由此能度一切苦厄。不但能自度,而且能度一切的苦,度盡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之苦。
怎麼樣離法呢?佛對舍利子說:問得對了。應該起心觀照般若,學起心觀照修行;那就會像太陽重現,雲散霧消,大放光明了。大家來想一想:這樣的佛法,不是很好,很微妙嗎?
請別忘了佛說我們的一心具足三般若。這是以大智慧心到達彼岸的法門;也就是這部般若心經經題的實在意思。其實,六種波羅密都可以到達彼岸。不過前五波羅密無智慧,可能會使修行起障礙、間斷;有了智慧,便不會間斷地直通彼岸,了生脫死,證入佛道。
佛說:我們要學觀色不異空,觀色身與空不兩樣,這種修法,是起心觀照般若。知色當體空,不要分別色,一切無情,山河大地、草木桌椅等,不分別它,亦不執著它,也就是色當體都是空。
這是說明觀照般若,則空行者心地方法的一段文字之了義般若,但是,心地有多等,簡說之,分因地心地與果地心地兩種,最初修行者修得的屬因地心地,是有所得的,如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王等諸大菩薩是屬果地心地,是無所得的。因此,佛對舍利子說;應該要學文殊、普賢、觀世音及地藏王等那樣的修行心地,功次成熟而證實相般若,便是真空的境界,其中無生滅,垢淨與增減,這皆是實相般若的本體相。
剛才說,無虛妄的身心,無十八界等的空義法。那麼,如果有人問;佛正在座說法時,有佛身嗎?有是有,但這是假有,因此,佛對舍利子說:要知道世上的人不能了解佛的道理;就是認為身是實有,人的思想便變成妄想,這便叫做凡夫。那麼,凡夫是怎樣形成的呢?佛說:一切世間眾生,就因為一念不覺而起心無明。無明是什麼?即是粗煩惱、細煩惱;大煩惱,小煩惱。從小範圍說,在家中六親眷屬,不無是https://www•hetubook.com.com非麻煩;換句話說,便是發脾氣,因不生覺悟而被物所轉,而發脾氣,即是無明。佛說:無明起,就迷惑;迷惑便造業;因造業而致受苦,人們不明了佛法,始有十八界現前。十八界則是:六根、六塵、六識。佛說十八界猶如十八層地獄。這個業就是生死業,六親朋友有了這個業,就不能離開這十八層地獄,將是永遠永遠地受苦。
上面講過佛要舍利子學修起心觀照佛性;學習行深般若,功夫成就,現身無量,處處說法,救度眾生,也是無量。
有人會問:菩薩是修六度萬行的。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華譯菩提為『覺』,薩埵為『有情』。『覺有情』即覺悟的眾生,菩薩又名大乘心地行者,也可以說是自化度自心眾心,菩薩亦能化度其他眾生,正是自度度他,自心覺悟不忘度眾,這是說,諸大菩薩修般若行六度萬行時,亦可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於心一無所得。為什麼其他的五度不說呢?而只說智慧呢?這是因為如果有了智慧,其他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便都完全具足了。
就是自心歸依自性實相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不貪求不貪取,得少不悔恨,能離財色,能兩足尊,開展無上實相菩提心,去體會大自然及自心的實相本體,是於心一無所得。
摩訶是大,般若是智慧;合起來說便是大智慧,亦就是無為心了。波羅密是到彼岸的意思。多是梵文的語尾之詞,對題意無關重要。心是心要,即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中心所在、總要之處。經是契串歷程之義;就是集言說,貫串成義指要。以智慧到達彼岸,達成目標,這種智慧是人人都有的。初修行者,起心觀照般若,發菩提心。因此,勇猛精進能夠『千處祈求千處應』。從觀照智慧,修行而證得圓通;能施十四大無畏,能現卅二應身;救渡眾生,這是因為行者從聞而修,聞性修行。修的是什麼?是修般若心,修大智慧心。
從這樣的觀照,而照見了身心二法皆空。身法即空,心法亦無。那一切的妄想執著也都消除淨盡了。那麼,所謂皆空的空,是個什麼空呢?那就是空相。空相就是無為相。佛又說:空相而不空。這怎麼解釋呢?空相從心體上說,一切法皆無,都無執取了。這是空相。不空即有,這是妙有表面像是有,實際卻是空也就是明見心的本體之性相。
有人聽了此經文,明白的不少;不明白的也很多。為什麼呢?就是在這空相即不空,不空即妙有的問題上,佛常常說妙有無為。有人認為佛說的話好像前後矛盾,又似籠統。為什麼佛要這樣說呢?其實不然!對於這個問題,諸位要發真實心來聽,我也以真實心為諸位講解。講什麼呢?講空相不空的道理。空相,即是實體,是心的本體。是人人本具的心體。我們在起心動念,想東想西,妄想紛飛時,心體便見不到。在起心動念的妄想忽止時,清淨心性即時顯現如靜水,這就是心之本體性。也就是妙有空相之實相。這樣,相信大家可以明瞭般若心經的大意了。
自歸依僧;諸法無我,六和無礙,和南聖眾。
第四品:觀法無我,簡單說,對於一切善法,不要執我。不應稱功說德,自我貢高。至於各種的惡法,那更加須要做到不可有起心動念之處。佛說:修行人不應離開這四種念心,這是成佛的種子因。
就是自心歸依清淨實相行,了知法界諸相無有自性實相,並行六和敬,和其他行者互相尊重體諒。
一、同戒和敬;行者要通達實相正見之理行,了知罪不得,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見之理行,以方便善巧同持戒,戒品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戒善,未來必得菩提無上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義同戒和敬。
根據楞嚴經所載:佛陀對阿難說,在室羅筏城中的清晨,未食之家在欲炊的時後,要做飯便須生火。那時,固然不如現在的那麼方便。只好手執陽燧,到日光去求火,怎麼樣求法呢?那是一手持鏡,一手持艾子,由日光引火,燃艾而得。這便是指出了空相不空的道理,因為真空可以取火。大家想想看,如果二百個人取鏡,二百個艾子。那麼,這裡都是火了。如果全台灣的民眾都這麼做,那麼這個復興基地全是火了。久者如果世界的人民都這樣做,那整個地球都起火。故說空相不空。故說四大——地、火、水、風,亦復如是。因此,我們的身體也是。你可要認識身體是空,但有是妙有,是心之本體起作用。這樣,即可了知清淨的法身是什麼了。
二、正思惟:是修行者了見四諦,十二因緣時,正念思惟觀察籌量令觀增長正見常住無間。
佛就是要舍利子學習,修空相妙有之法。
我們從經文看:起心觀照,得般若;而智慧現前,業就空了。故從無無明起,到乃至生老死盡,是說空了三世的十二因緣。再向大家簡括地說:由過去起無明煩惱心而造業,投胎受報,得現在五支果。緣了愛、取、有,即成了現在的三支因,於是,結末來的二支果,即再受『生』而漸老『死』。
佛開示真實理,時常是反覆重說的。這是使弟子能夠徹底明白的緣故,既知苦的不好受,因而要斷除積集煩惱業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達成滅苦的目地。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斷集滅苦的大願呢?那就是修行道這是唯一的辦法。有很多修行人和家裡的人、朋友等結怨懟,造是非;拖泥帶水,糾纏不清,這樣是一事無成的,應該專心一致的慕滅,修行道,才能證得涅槃的境界。m•hetubook•com.com
諸法,在廣義上說,即是身心二法。空相,就是真空實相,也就是心的本體相。
自歸依佛;發無上心,體解大道,涅槃寂靜。
對於令生善行的重要,比喻說如鑽木取火,非至燃燒不了事。更使增長永不斷暫。
佛說行者在一念心中要起心觀照。人們如果這樣的修,行深便可與佛一樣,同一鼻孔出氣,並肩而行了。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一念慈悲心得到這樣的效果,就是千萬人,只要誠心稱意自性清淨,就會有求必應了。古德所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渡人舟』,便是這個意思。希望大家同修般若法門,從了義般若起心觀照。觀照來,觀照去,終證得實相般若。
觀自在菩薩,這個自在是身心自在。就是說觀自在即是最初修行者起心觀照般若,而身心得大自在的行者。
六、意慈和敬;行者要心地上行於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實了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意樂,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意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義意慈和敬。
以上是釋迦佛所說四諦法中,行道諦所含卅七行道品的解說。
故大般若經中說:『般若是一切咒王』。是真實無虛。
生不滅等句,所說的不生,這就是空相,空相無凡夫法。只因有了六根,而對六塵,才起了分別,始生出六識,而得十八界。如果我們不聽佛經,不離十八界,這便叫做凡夫法。
第四是假如十善法未生,須令它生。怎麼做呢?比如:勤行放生,以修不殺;勤行布施,以修不偷,勤守梵行,以修不淫。
卍《經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三四是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二五是說:五根和五力。支七是說七覺支——分: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單八是說八正行道,計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總合起來,正是卅七品。有這麼多的修行道方法,都是要來幫肋我們離苦得樂的。各位聽了這部般若心經之後,在家裡如法修行,便會『樂一樂,少一少』了。也漸漸離苦得樂,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承上經句的色蘊而說的話。佛說色不異空的色法是指身法。不異空即與空沒兩樣;即是說色、空是一樣的。不獨身法與空一樣,受想行識這些心法也是與空一樣。受者是領納為義。想是思想。行是心起作用。識屬分別意,是第六意識而不離第八識,互相是關連的。
諸位想想看,聽聞佛法經義,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古德說:『萬頃良山非為貴,惟有聽經實在難。』
釋文者:法真法師
繼續解釋的是七覺支,也稱作七菩提分:順著次序來說,擇覺支是以智慧辨擇諸法,精進覺支是以勇猛精進的態度來行持佛法,喜覺支是心得善法,應生法喜之心,輕安覺支是使修行人得輕快安樂來改正懈怠與粗狂。念覺支是恆常觀念佛法;如觀身不淨等。定覺支是要常住一境,安住不捨,使不起亂心,捨覺支是對應捨的妄心假有,盡須捨離。
五、正命:是修行者當離五種邪命利養,以正當生計以養自活其命。五種邪命利養是;1.詐現異相。2.自說功能。3.占相吉凶。4.高聲現威。5.煽動人心。
三歸依文:
七、正念:是修行者起心觀照實相般苦,及五停心觀為助行道之法,堪能速至涅槃,五停心觀為:1.多散亂行者修數息觀。2.多貪欲行者修不淨觀。3.多瞋恚行者修慈悲觀。4.多愚痴行者修因緣觀。5.多障礙行者修實相觀。
卍《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下面說是四如意足,也叫四種神足。是屬於四種禪定的行道法。包括: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和慧如意足。簡概的說:先增進行道心;繼之念念一心,住於正理;再加精進無間;則能達到觀照離妄,智慧現前了。這是修行人應有的次第。
如果我們了解空相不空的道理,便可了解這一段經文,現在『不空』二字,不去講它,先談空吧。
五、口慈和敬;行者要心地上行於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正知正見,實相諸法、開示其得法悅樂,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悉有佛性,末來必得無上清淨口業,是以敬之如佛,故義口慈和敬。
這是般若心經的首段;亦是釋迦佛要講修行歷程主旨之指標。
卍《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何謂四大——地、水、火、風,如我們人身體之肋骨、皮毛等是屬地大。精血、痰唾、汗液等屬於水大。體中煖熱是屬火大。呼吸是風大。我https://www.hetubook.com.com
們人便是具足這四大以為身的。
二、同見和敬;行者要通達實相正見之理行,而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見之理行,以方便善巧,同一知見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知見必得一切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義同見和敬。
六、正精進:不雜名精無間為進,修行者應勤修實相般若之行,一心專注無有間歇。
八、正定:是修行者攝諸散亂身心,寂靜正住實相般若之理,決定不移。正者不依偏邪而行,能直通至涅槃滅度名為行道。這八正道就是八段正確的行程,猶如八塊木頭造成的船,是可以靠它來登彼岸,證大菩提的。
五蘊是什麼呢?五蘊也有人稱為五陰,蘊是積集的意思是覆藏義。簡單說是色法和心法。要觀徹五蘊都空,一切皆是真實的空,這樣就能了脫所有的苦了。五蘊析分為色,受,想、行、識。色表有形的物質與無色質之虛空;眾生的身體與虛空即一。故亦說是身法。受、想、行三蘊均屬心的起用。識蘊乃分別心的本體。故說是心法。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是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令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更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簡單的說,你那真實不虛的智慧,是沒有色相的,實相之中是空的。實相不但沒有色相,而且沒有虛妄的心相。受、想、行、識便是虛妄的心行。我們要空色身,空妄心。大家聽這部般若心經,應該要徹底的明白。我講解經文是愈講愈歡喜的。我們在今生得到此法,不要只顧說不懂,要知道佛說:「一入耳聞,永為佛種子」。那麼,大家聽了這部般若心經生法喜嗎?現在,你們各位都是相似即佛了!諸位可知道聽經生法喜心有什麼好處呢?古德說:「惱一惱,老一老;樂一樂,少一少」。這就可以明白,聽法生歡喜心是會青春不老的。
佛說四諦。諦即是真實道理,分苦、集、滅、行道,四項。佛說的實真諦是不會錯的。那苦從何來呢?人生在世,八苦交煎。總括一句,是由前生業因得來的。今生六親眷屬,聚會一處。大小煩惱,粗細煩惱,錯綜繁複,紛相雜陳:相因相成,而致眾苦聚合。故說,修行人必須斷除它。怎樣斷法呢?因生死乃來自煩惱心;是以欲了生死,就必須斷煩惱心業。
這個法門真是太好大微妙了。它的要義是引十八界凡夫法,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法,來說明空相實相,人生極樂法。各位要用心的聽,如果還有人問:這空相實相究竟是什麼呢?回答是空相實相就是實相般若;也可以說是實相智慧。人人皆有色身,人人皆有心念;要是能起心觀照,行深般若,便可成就實相般若,成就人https://m•hetubook.com.com
生極樂法實相即是空相,它是心的體;心體並沒有生滅,沒有垢淨,也沒有增減的。佛說諸法的空相便是這樣。這是說實相般若的本體也沒有離開大家的一念心。佛說一念心具足大般若,人人皆可現顯般若實相之體相。佛說我們要學修,起心觀照般若。眼根不緣色塵,耳根不緣聲塵……等。因此,眼識清淨,不起分別好壞。因一切有情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使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修行佛法的人,恐怕亦不能離開這十種惡法。故須把它視作毒蛇,堅決要斷除它。如已生惡,須令斷滅。
佛說千經萬卷,均不離眾生怎樣斷煩惱心,而證極樂法。因此,我們須要斷煩惱心;不然的話,修行的路便差得遠了。因起心『無明』,受迷惑而糊塗了;於是造業行,是過去的因所造成。造了業就不能這樣了事,這是前生的兩種因緣。前生造業,終歸死了。那怎樣呢?大家要留意聽好。當時,也不懂得修行學佛,糊塗了一生。等到口眼一閉,還在惦念著子女,財產等等,思想不停斷。那時候孤苦伶仃;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孤單妄心一個。大難過了,也迷惑了,叫天天高,叫地地厚,這便加何是好呢?如果生前不造惡還好,仍可照常地緣父母,怎麼緣法呢?一時心地黝暗,光明給遮蓋了。但見大地只有一點火光。由於妄心有五通,只須一想就到了,這樣又投生了。重複、生又死,死久生;父緣母緣自己的業緣相合,因此,又成胎了。所以方才說,因為前生積極了微細煩惱『無明心』而『緣行』,即是造業。死後便投生,這叫『緣生』。『識』緣生了;第八『識』投胎,遇緣又再滋長。前生造業所緣的『識』,便是所謂心的本體之妄心,這個妄心,可以說是果。『緣識』是第一果;『識』緣『名色』。那麼,六根成就了,故稱『六入』。緣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意即心意思想,這樣隨著母親的氣體而呼吸,逐漸滋長,終於降生,生下之後依報便來了。乃引致與人世間的種種接『觸』。因觸而緣『受』,至五六歲時,六根已漸具足領受之欲。而成為現在的五支果。『受』又緣『愛』,在八九歲之時愛心增長,不離眼見色愛色,聽聲愛聲——如果青少年時代不聞佛法,十八九歲時乃至不能控制,那時,情愛旺盛,好勇鬥狠,追求謀奪,因『愛』而『取』。這一取,便造業,因『取』緣『有』,又促成作業的充分因素,這是現在的三支因,那麼,是『有』了,有什麼呢?有了末來的生死業!這就造成了末來的二支果;『生』與『老死』。
第三說到善法,也如上面所分的一般,合成十種善業身三便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守此戒律,是修梵行的基礎,口四是不惡口,說善言;不兩舌,說方便;不綺語,語柔軟;不妄言,語誠實。意三乃不貪欲,行了淨觀;不瞋恨,起慈悲心,不愚痴,要發心修行。佛說:守此十善法,上者生天,中者人道,其下者為阿修羅。因此,我們若已生善,要令它不斷地增長。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卍《經文》無苦集滅道
繼續講四正勤;這是修行者的四種勤勞,包括些什麼呢?第一先說惡法,惡法有十:
說到這裡,四念處加上四正勤,合起來有八品了。
註譯:六和敬是行者六種心地契約行相,和敬者:和同敬愛,此六者義通,『和』是外同他善之義,『敬』是和內自謙之義。實行清淨,實相行為是六和之義。
從次第說,未生令生,已生不歇。令善業加倍地生長,猶如種樹,須勤加灌溉一樣。
承上面所說,身心二法皆是空相虛無,是真實不虛之實相法;是我人心的本體相,換句話說,在空相實相之中,是沒有身心的;待證得空相實相之體相,空相實相現前,就是自性清淨,也就是見到心的本體相。諸位聽到這個道埋,心如同大海之水,得到大海中的一滴水,將是終身受用不盡,反過來說,如這一滴水復投於大海之中,即無分別了。等於一體的智慧與無量智慧匯合,分不開來了。
大眾行者聽佛講苦,集、滅、行道、四諦而修行,證正覺果。但是,舍利子乃般若心經的當機者,故佛對他說,要學修智慧法門,超越了凡夫法,超十二因緣法,也超四諦法,聖人所修的四諦,是個什麼法門呢?
由於前生業因的積集,生來即具足無量諸苦,故稱集諦。為何今生受苦?是因前生收集業因得來的。如果今生再加積集,那麼,來生便有得更多苦受了,因此,人人聽到佛所說的這些真實道理,便發心斷除煩惱業,這叫做知苦斷集。
第三品:觀心無常。我們必須依佛所說,觀察我們的妄心,是在不斷地生滅不已,實實刻刻在變化。
這部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一部大智慧經,希望大家能依佛所說,依經所教,好好的修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大眾行者歸依處。
四、正業:是修行者以實相般若,修攝其心清淨正業,斷除一切邪妄之行。
身自在是安泰,心自在是清淨。在初修行時從心起觀照,觀察世界諸苦而聞自性,這叫觀自在。成就心性圓通,觀察世間一切眾生心性皆可從苦海得到了脫;自己自在也使眾生從他的開示而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