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想莊嚴佛土,先清淨其心,只有清淨心方可莊嚴,從煩惱心修行,只會增加煩惱。
此乃金剛經較量功德之文。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報身佛有多大呢?三界之內,以須彌山王為最大,高八萬四千由旬,是故文中以須爾山王來譬喻報身佛,但報身功德離相,離相功德與法身相等,故經云:「報與法等。」所以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莊嚴佛土即非莊嚴——大乘修道,莊m.hetubook.com.com嚴法身。
有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滅相,有生住滅三相就是無常,無常是不實在,所以世間法如幻如化,雖有不實,不實就是無常,無常是苦,苦就是眾生,佛願一切眾生離無常的苦,得真常之樂,因此講般若經,若世間法看不破,就不會求真常般若之法,所以一定先要把世間法放下,是故世尊先請有為世間法,再講無為法之功德,有為法在此段經文中講得很清楚。
大乘見、修、證,三法不離般若。
須菩提答:「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此是有為法,有數有量。
佛問須菩提和_圖_書,如一條恒河的沙,以一粒沙為一條恒河,所有恒河中的沙,共為多否?
縱觀上來之文: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身如須彌山王——大乘佛果證報身佛。
諸菩薩摩訶薩,欲想莊嚴,先求見清淨心,從清淨心修清淨行,清淨行莊嚴清淨心,能莊嚴是清淨,所莊嚴亦清淨,如水合水,如空合空,不見有莊嚴相可得,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是方能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應不住六塵、六識,不住十八界,https://m•hetubook.com•com不住欲界、色|界、無色|界,不住生死、涅槃,無住而住,不與萬法為侶,所謂萬丈光中獨露身,便是清淨心。譬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污泥,日月行空而不住空,照萬物而不住萬物,菩薩心,在塵而不染塵,在欲而離欲,在世而出世,布施時,不住布施相而生其清淨心,修禪定,不住禪定相而生其清淨心,忍辱,不住忍辱相而生其清淨心,菩薩應一切法不住,而生其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法身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法講有為及無為,世間法完全是有所作為,稱有為法,有為則有人天的福報,或三惡道之罪報https://m.hetubook•com.com。法身無為,無為則無相,不墮諸數,所以謂「佛真法身,猶如虛空,無可表量。」
然燈佛所——大乘見道,得法。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從自性流出,不離自性,是名清淨心,若不從自性流出,會被六塵所染,不名清淨心,從自性流出,一定不會染六塵,譬喻日放光明,光明不離日,光明照世間而不著世間,若著世間便離開日。從自性而修萬行,萬行不離自性,所以萬行不染塵勞煩惱,是故無能所心,即是清淨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應住色生心。和圖書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如何生清凈心呢?——
得法是見道,萬行莊嚴是修道,修至功德圓滿,成報身佛是為證道。
聞聲而離聲,讚我不喜,謗我不瞋,是清淨心二,若聞聲而住聲生分別心,是為妄念。香味觸法亦如是,不應住香味觸法而生妄想心,應不住聲香味觸法而生清淨心。
見色住色,是迷人,見色而離色,是悟人。
見色而不起分別,是謂見色離色,就是不住色生心,是生什麼心呢?是智慧心、是清凈心,可以莊嚴,若見色著色,是住色生染污心,名為惑,便是妄想心,妄心不可以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