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當知是人,圓滿最上第一稀有之佛法,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從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護大般涅槃。
經典是法寶,含實相的妙理,得法名為佛寶,佛、法和合,出生功德,名為僧寶,佛在世時,所有弟子都是佛法和合的僧寶,均為天人所尊重。
為他人演說四句偈,亦可令人得證三身佛,自利利他,功德更大。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世尊云:「我不以世間法說,我以真實的法告訴汝。」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金剛般若波羅蜜,只是一個名字,不是法,顧名思義,便可得法;顧這個名,解名中之義,得般若之法,所以云:「和圖書以是名字,汝常奉持。」
「隨」即隨順,隨順其理、隨順其義、其解、其行,是故能解能行般若,才稱為隨順;能解能行般若的法師代表佛,法華經云:「當知此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世間天人,均要恭敬供養能解能行般若之法師。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此乃歸根得旨之文。

佛說般若波羅蜜,是文字般若,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照見萬法皆空,般若亦空,故云「即非般若波羅蜜」;般若空時,見到諸法的實相,就和圖書是實相般若波羅蜜,故云「是名般若波羅蜜」,三般若次第而來。

「如佛塔廟」者,塔供佛舍利,廟供佛像,此善男子善女人能說能解能行般若,般若在心,即此身內有如來法身舍利,猶如佛塔,心內有如來法身,猶如佛廟。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名是假名,假名之下,必有實體。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以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寶物雖然多,但仍然有數可計、有量可量,是有為法,屬人天福,所以佛問須菩提:「其福多否?」

以法hetubook.com•com施於人,勝過財施,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有相,法施無形,財施有為,有增有減,法施乃無為法,無增無減;受持一四句偈,能空四相,見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清淨法身佛,從清淨心起修六度萬行,莊嚴法身,功德莊嚴圓滿,就是報身佛,法報和合,就是應身佛,三身佛都是從受持一四句偈的功德而來,所以受持一四句偈,其福德勝於前者。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會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念念無有間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一個世界的七寶布施已很多,何況恒河https://www.hetubook•com•com沙數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其福更多,故須菩提言甚多。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須菩提聽到世尊說,般若能令小乘人證四果,又令大乘菩薩得法,莊嚴佛土,成報身佛,有人隨順說般若,猶如塔廟,經典所在之處,若有人受持,即有大乘常住三寶出現世間,欣嘆之餘,於是請世尊為法安名,以便尋名得體,故云「我等云何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般若是智慧,猶如金剛,能蕩相破執;波和圖書羅蜜是梵語,此云到彼岸,意即清淨圓滿,不生不滅,到諸法的彼岸。
若是般若經典所在之處,有人盡能受持,其心是佛、是法、是僧,大乘三寶,常住世間。
有相布施的人天福不能了生死,見性的福可以成佛道,所以謂而此福德,勝前以恒河沙七寶布施的福德。
佛法不離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德名為大般涅槃。「最上」是法身德,「第一」是般若德,「稀有」是解脫德;如來所證,不外是三德秘藏,三德也是常寂光淨土,法身是常,般若是光,解脫就是寂。
求法不是在名字中求,在義上求,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奉其名而持其義。所以誦經若不思惟,不能解第一義,應該從文字般若,觀照其義,是為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解其義,到了涅槃彼岸,就是實相般若,就是波羅蜜。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