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世尊說眾生見,以般若觀照之,眾生見不可得,不可得的眾生見,本無煩惱,是名清淨眾生見。
現在較量一下般若的功德,以世上最珍責的七寶與般若較量:
應如是知——知一切法無我,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觀有為法如露——露指今生果報,無論是苦樂榮華,貧富貴賤,皆不長久。
如是信解——信煩惱本來空,解一切法不生不滅,法壽無量。
見而無見,無見,則無相,無相則無執著,無執著則無分別,無分別則無煩惱,無煩惱則不作業,無業即無生死,無生死就是涅槃,是故見而無見,斯即涅槃常樂我淨。
世尊說壽者見,以般若觀照之,壽者見不可得,不可得的壽者見,是一切眾生性,本不生不滅,是名清淨壽者見。
當時法會大眾,聽聞般若經後,皆大歡喜,能信般若、能受持般若、能奉行般若;未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修菩提行,已修菩提行者證菩提果。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https://m.hetubook.com.com
般若無為,七寶布施是有為法,有為法則有生、住、滅三相,布施是生,受福德的果報是住,福盡就是滅。
世人無正知見,無我中見我,無人而見人,無眾生而見眾生,無壽者而見壽者,以四見故,迷失正見,沉輪生死,不能自拔,故佛慈悲,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以楔出楔,拔一切眾生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所以佛問須菩提,如來說四見,如來心內有四見否,須菩提答:「不也,世尊,若說有,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金剛經示導我們修行,應從有為下手,有為空,即入無為,如何空有為?
觀有為法如電——電喻世智辯聰,如閃電一樣,靠不住,聰明不敵生死,乾慧豈免輪迴,枉用心機。
觀有為法如影——影指業,無論善業惡業,罪業福業,如影隨形,歷劫相隨,形端影直,形歪影斜,若無形,便無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https://m.hetubook.com.com,解釋已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以般若觀照之,我見不可得,不可得的我見,無我見相,當下是自己的佛性,是名真我見。
若能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則離四相,四相空,菩提心現前,即可發菩提心。菩提心內具足一切佛法: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六波羅蜜、十力、四無所畏、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身,菩提心內全都具足,具足已,更不必再生起三藏十二部的法相,故云「不生法相」,因為已經到家了,所以不須再生法相,所謂到岸不須船。
世尊說人見,以般若觀照之,人見不可得,不可得的人見,當下就是般若無漏智,本自具足,是名真人見。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諸法本來離名離相,諸佛為法安名,故有法相,hetubook.com.com相以表法,眾生依法相修行,悟道時,法相空,「即非法相」,是名真實法相,若法相未空,不名真實法相,悟道後,法相立亦得,不立亦得。
能說者,聽法者,及所說之法都是有相,但切不可取相,不取相即離相,離相即空。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觀有為法如夢——無明不覺故有生死,生死大夢阿誰自覺?祖師云:「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者,無明夢醒也。永嘉禪師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生死夢中有天堂、地獄、有人天、有餓鬼畜生、有三界,古人云:「大夢誰先覺,生平我自知。」自知者,徹悟也,人生眼前一切一切,何曾不是夢?聖人生死夢醒,所以不執著,因此無有是非憎愛、冤親人我等事,凡夫不知是夢,所以執著有是非、人我、憎愛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於一切法: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m•hetubook.com•com
應如是見——見一切法都是般若,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簡單的說,不取有為,有為法空,當下就是無為,無為即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講金剛經的條件。
楞嚴經云:「知見立知見,即無明本,知見無知見,斯即涅槃。」見而立見,是頭上安頭,就是無明本。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觀有為法如幻——幻指心識,經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畫。」七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由心識幻出男女老少、七寶樹林、蓮池花卉、山河大地,皆由心造成,一切如幻。
文中一切世間是指有情世間,有情世間中,只有天、人、阿修羅三善道的眾生,才可以聽聞般若經,地獄、餓鬼、畜生,此等三惡道的眾生,罪業深重故,不能參聽般若經,若得聞般若經,即能出離三惡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菩提心,在菩提心內,執持金剛般若波
https://m.hetubook•com•com羅蜜經,或只受持四句偈,時時觀照,起方便般若為人演說,令人得般若,般若福無漏無盡,自然勝以七寶布施的有漏福。
有見即有相,有相便有執著,有著便有分別,有分別則起貪瞋痴煩惱,有貪瞋痴則造罪,一造罪便入生死受苦,以上種種,皆因見而有見,是故見而有見是無明本。
如如不動者,表說法時,不以生滅心來說,亦不以希望心、好勝心、乃至不以任何有所得心而說,心空——前心空、後心空,前後心一如——就是如如不動,任運從容,隨緣演說。
若能作如是觀,有為法空,無為現前,無為無相,無相則無取,無取即其心如如不動,就可以為人演說般若。
佛及眾生都有見,惟是佛見而無見,眾生見而有見,以有見便有無明。
須菩提是當機眾,亦是發起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結緣眾,天、人、阿修羅、是影響眾。
何以故
觀有為法如泡——泡指妄想,妄想如水泡般不真實,即起即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