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培養正念是修三十七道品的重點

培養正念是時時刻刻不間斷地覺知身心當下過程,不論是生理、心理或任何感受上的變化。就好像單純的看戲一樣,不偏袒的觀看演戲,只是如實覺知而無任何主觀成份在內。正念既不迷戀好的心理狀態,也不逃避壞的心態,不攀緣愉快,也不逃避愉快,對當下所發生的一切都一視同仁,沒有任何壓抑、逃避或愛染。正念對當下所發生的只是如實覺知的觀察,不會有任何的扭曲。正念很難藉文字及語言來定義它,這並不是正念很複雜,或是正念很深奧難懂,而是因為正念它太過於單純又直接。
在三十七種修行的道品中,正念就佔有八處,由此可知修三十七道品主要的禪法就是培養正念。也可以這樣說,正念就是修正觀禪(正觀禪或智慧禪)https://m.hetubook.com•com的重點,若離開培養正念,那就談不上是修四念處了,當然也說不上是正觀禪。既然如此,修行者對正念不可不知,否則就很難完成培養正念了。
雖然四念處分為四種念處,但事實上也只有一種修法而已,因為四念處中這個「念處」所指的就是正念的培養,也就是說四念處主要的修法就是培養訓練正念,那麼身受心法四種只是念住的對象,甚至透過培養身受心法四種念住,可正觀五陰無常、苦、無我。
那麼什麼是正念呢?如果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描述,正念就是如實地覺觀當下狀態情況。也就是說,正念是對當下發生的事如實覺察。正念的特質是不帶任何概念的覺觀,也就是無自我https://m.hetubook.com.com的覺知。正念不陷入任何思想或概念。也就是說,正念並不貼上任何標籤。例如,推理、判斷、回憶、意見、思考等,如果你回憶到過去及妄想到未來,或在當下想像未來或加入任何自我的色彩在內,這都不是正念的本質,正念是與自我無關,沒有任何自我或我的色彩,只有單純客觀的覺觀。你覺察到在回憶、推理、判斷、思考等,那才是正念的特質。
例如,在身受心法四種念處中就佔有四個正念,另外在五根之中也有一處念根。五根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中也有一力是念力。五力者: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覺支中也有一覺支是念覺支。七覺支者: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圖-書、猗(輕安)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在八正道中也有一正道是正念。八正道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四念處雖然有分為身受心法四種不同對象的念處,但每一個念處的禪法主要都是培養正念,因此說四念處禪法事實上只有一種培養正念的禪法。培養正念就是修四念處的重點,但正念在三十七道品的修法中,不只是四念處而已,在三十七道品中正念就佔了八處的作用。
最重要的就是正念能促使深入地正觀到身心的實相本質是無常、苦、無我,因此佛陀才會說修四念處,透過身受心法的開展,就能正觀到五陰是無常、苦、無我的事實,使修行者親自的體驗到苦集滅道四聖諦,完成四道智(對苦集滅道如實知)和*圖*書,進一步的學習將正念溶入在日常生活中,如實地隨順觀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不值得樂、讚、取、著,於是對過去五陰不顧戀,對未來五陰不欣求,於現在當下種種欲貪生厭離(厭攀緣)、出離(離開攀緣),乃至欲貪調伏、斷除、超越,到達心得解脫,自覺涅槃。厭離五陰並非討厭五陰,而是出離對五陰種種的欲貪,也就是厭離攀緣執著五陰及五陰所引起的欲貪,例如,五受陰、六根、六塵、六觸、六識、六受等。
其實很難用幾個文字或語言就能精準的表達出正念的真實意思,因為文字雖然被設計用來描述所要表達的真實,但是文字或語言只能做到象徵性的表達真實的概念而已。不只是文字甚至語言也是如此。其實無論是文字或語言的表達,那只是「指月」的https://m.hetubook.com.com手指而已,必須要透過親自的經驗,才能體會出文字或語言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
正念的基本活動功能是,清醒自己當下到底在做什麼、發生什麼,如實地覺知當下變化與過程,他覺察到當下現象的產生、變化及消失的過程,透過正念就能正觀所有現象的本質是因緣生滅法,因此無常、無我難掌握,若欲掌握就會生起苦,重要的觀察對象就是五陰、六入處。透過正念能促使深入平常無法觀察到的層面,例如深埋在內心的貪欲、憎恨、嫉妒、我慢等,當正念存在時,這些惡不善行為不會現前,若保持著正念,惡不善念頭生起,也馬上會被覺察到,因為有正念就會使心不會落入昏沈或散亂的狀態。當迷失了正念時,惡不善念頭才有機會生起,因而產生種種的錯誤行為,造出憂悲惱苦。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