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頭微痛、時寒時熱,發熱時體溫達三八.五攝氏度,心煩不安嘔吐苦水,四肢酸軟、飲食甚少。上午病輕,下午病重。小便色黃,舌紅苔白兼青。
得見前人論「小柴胡湯」義:言以「柴胡」為君藥以疏少陽膽經之邪。按這種論點與我的治療觀點相矛盾。根據現代醫學解剖認識:膽管的開口在於胃下十二指腸處,正常人的膽汁輸出十二指腸後,即會下行於小腸與大腸之間以幫助消化(因膽汁味苦而苦主下降原故、所以正常人不會有口苦)、如果因外感其病邪傳到足少陽膽經時,可能產生心煩、嘔吐、日苦等症,認為乃膽汁逆行於胃而上衝所致。
診察左、右寸口與人迎的動脈、亦類似上次的陰、陽差異現狀,但脈波的博力較以前更甚。脈、症顯像俱實,確診手、足陽明經胃、腸道為實邪結聚,採用「大承氣湯」治療。
凡是醫治屬情志之內傷疾患、必須以喜、怒、優、思、悲、恐、驚七情為辯證論治依據。例如此病、去迷信於鬼神的作法是無濟於事的。由於人患疾病,多是體內陰陽運行失常而形成的,在醫治上、可以從明、陽之道的機理來糾正而使之達到平衡。
脈候:左、右寸口與左、右人迎的脈象、均呈現浮緩略數;望診:鼻干無阻塞、不流清涕;觸診:腿涼足心熱,後頸下背部有汗。綜合以上各症狀診斷為:不屬於外邪感染所引起的發熱,而屬下焦陰虛發熱。由於陰虛內熱生則虛火上浮、故脈浮數汗出,陰虛則缺乏津液、故口渴小便少。經云:「血少則便難」故陰血虧虛則大便干。按各種症狀全屬陰液虧虛所致。從錢氏「育陰退熱」經驗,用「六味地黃湯壯水以制陽光」。
(五)例五
脈候診得左、右寸口脈現沉象,尺部的脈搏比寸部力強,但右尺部要比左尺部的脈盛。診察左、右人迎動脈浮、沉兩候皆大而有力,均顯有三倍寬度的脈波。證屬胃腸燥實證。
處方:白朮一八克、黨參二〇克、黃耆三五克、桂枝一三克、當歸一五克、川芎一二克、巴天一〇克、益智仁九克、石菖蒲九克、遠志六克、沉香粉三克、杭菊花一〇克、廣木香六克、甘草七克、大棗十二枚、生薑三片。施藥五劑,每日一劑,分三次服完。
(四)例四
其家屬敘述病因:患者由於孩兒喪亡而常持悲哀,在悲傷過度之時,由幻覺發現床上有「螞蟻」遊走成群。繼後發現有一個「女鬼」日夜都跟隨著她。另外症狀:有精神不振,食量減少,小便頗多。經多方醫治無效後,又認為是鬼妖作怪纏身,多次請巫醫送鬼驅邪、亦不能消除患者的幻覺現象。
此病例因悲哀傷中所形成陰氣盛陽氣衰而致病,陰氣者猶如黑夜和陰雨的天氣,陽氣者猶如白日和晴朗的天氣。故用補充陽氣的藥物使「陽光朗照」、則黑夜及陰霾現象便即消失。
症狀:患者每月皆發頭痛數次,如飲酒或厚味飲食時更易導致頭痛。日常痰多,頭腦昏悶不清。發病期更甚,並伴有後項和*圖*書牽制不靈活。舌大苔微黃滑膩,舌邊有齒痕。
貧道認為:利用「十二經脈」的道理治病處方,就需要遵循左、右、陰、陽四方脈象的盛、衰調劑,使低者能以舉之、高者能以抑之,從而促進左右陰陽達到平衡,故在處方用意上必須有調正整體的用藥組方,才易於獲得良效。
三天後走訪:患者經服上方二劑,胃脘部疼痛脹滿減退,二日行一次大便已不乾燥。復察左、右的陰、陽動脈都有緩解。
方解:用川芎、柴胡為君藥疏理左側的陰經,而使左側陰經的正運之力能伸能達。用黨參、白朮、桔梗為臣藥以補助右側的陰經,以促進右側陰經之正運行的能量充足。用「二陳湯」及南星、前胡、枳殼以化久年的結痰;兼黃芩一味苦寒藥以清降陽經上盛之熱為反佐,並可協助化痰降逆而使「足三陽經」正運之機能下達。用防風、川芎以至病所為使以治頭痛。
症狀:患者近半月以來胃脘常有微痛兼脹滿,食後痛增。觸診:按壓上、中脘部痛增。三至四天排一次大使,便體乾燥。舌苔黃燥,口乾喜涼飲。
脈候:左寸口的關、尺脈緊寸部澀象,右寸口的關尺二部脈象比「左寸口」的關、尺脈緩和,其右寸部衰微少脈。左、右人迎動脈,皆是寸部脈大於尺部脈。
一九九五年八月三日二診。經服上方二劑,嘔吐苦水減少次數,體溫減為三八攝氏度。其他症狀同上,陰、陽的脈象如故。但兩寸口的脈波力微增。繼續進上方二劑。
此患者,亦採用柴胡、川穹、通調左側肝經以助左側正運機能;用黨參、甘草、大棗等甘味益氣藥以補充右側脾經有助右側的正運機能;用黃芩、半下、生薑之苦辛味以平息膽經逆上犯胃經之邪;以鮮車前草清利小便。經服藥四劑諸症消退而又增口渴,故減去黃芩、半下之苦燥藥及川穹,改換麥冬、苡仁、沙參等藥,以沙參代黨參補脾肺益肺陰,以麥冬、苡仁代半下、黃岑而降逆益生津。這雖然調換成為運化生津的藥物性質,但對於左、右側臟腑陰陽之和解法的調治功能、依然未變改「小柴胡湯」方的運用機理。
病者患流行性感冒、經用西藥醫治一〇天未癒。繼後則出現頭昏目眩、心慌短氣、多汗、欲吐不能吐、不思飲食、精神疲乏、小便短少色黃、舌質紅赤無苔等症。
體會:從古到今的醫案中,發現奇奇怪怪病證甚多。由於人體的陰陽變化非常複雜,所以人患奇異現象的病疾亦多。由於出現的現象各人有所不同,醫者應根據病因與病證、並結合「四診」表現來決定其治療。
此病例由於胃腸道充實阻閉、而使周身的陰、陽氣機運行失調。經日:「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說明是人體的生化之源。故當消除胃腸道的閉塞症狀,以利周身十二經脈的正、負運行機能。
按「大承氣湯」乃主治陽明經胃腸道的治標之方,是強有下降通瀉功能的藥方,此患者經服此方使胃腸道通利病癒。但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未經服藥之前、左、右寸口的兩
和-圖-書尺部是沉而有力脈象。經服藥以後、其左、右兩寸口之尺部的沉而有力脈象、已轉變成寸、關、尺三部脈波平等。由此可以證明,使陽面下降的藥物、能夠升舉陰面;使陰面下降的藥物、能夠升舉陽面。具有提升左側之陰面的藥物,即有降右側的陰經之功;具有提升右側之陰面的藥物,就有降左側的陰經之力。故貧道認為:左、右、陰、陽經脈的運動確是相互轉化聯繫的。
六八年一二月二八日複診:經服完上藥三劑後,其「女鬼」的影形消失。五劑藥服完,患者的飲食增加、小便減少、精神好轉。復察陰、陽脈象,左、右的脈波增加了博力,但還呈現如以上的左、右、陰、陽不平形狀。主症已去從緩調治,改用「歸脾丸藥」調整月餘、則病人恢復健康。
張××。男。六歲。江陵人。於一九八六年三月一五日就診。
脈候:診得兩寸口的動脈弦小,顯像一倍的脈波寬度,並察覺到左、右脈口關、尺部有脈而寸部少脈,當脈波正運行時不能達到寸脈部位。診得左、右人迎的動脈比兩寸口之脈略盛都是寸部盛於尺部。憑弦小不強的脈波可證明病邪已不太甚、但正氣亦虛,正氣既虛即無能抗邪、故而使病邪留連日久不愈。據時寒時熱和嘔吐苦水症狀以及動脈弦小、可證病邪處於足少陽膽經。採用「小柴胡湯」加川芎調治。處方:紅柴胡一八克,黨參二四克,黃芩三克,制半下一〇克,甘草七克,生薑一三克,川芎六克,大棗九杖,鮮車前草三〇克。
處方:枳實一二克,厚樸一八克,蔞仁一三克,麻仁一二克,薤白一〇克,滑石一八克。
(二)例二
饒××,男,四九歲,系湖北省咸寧地委會成員。因前額兩旁「太陽穴和頭維穴」處患頭痛已十年有餘。長年以來通過中、西醫採用各種方法治療未癒。經人介紹干一九九四年四月二七日前來武當山道教診所治療。
一九九五年八月六日三診。經眼前方四劑,頭痛、寒熱、嘔吐症狀平息,體溫三七.五攝氏度,青白舌苔消除,發現舌上乾燥乏津。患者自述:飲食增加,還有點心煩並有口渴思飲。診察兩脈口的脈波已運達寸部,但正運之時的脈波還顯虛而乏力。診察左、右人迎動脈而寸盛、尺弱的懸殊減少,還存有不平之象。病邪已祛,但精神不振津液有虧。按上方減去黃芩、半下、川穹,另增養陰生津藥品調治。
分析脈、症病因:患者由於悲傷太過致肺氣受傷,經言:「悲傷肺」,故肺氣損傷則氣衰,肺主皮毛、故導致外表皮毛的「外衛之氣」不充。據右人迎的寸部也少脈、可證陽經主表的「足太陽經氣」之外衛亦衰。肺金位於西方、應在右側,故病人肺氣損傷則右側的陰、陽脈象皆趨向衰弱。按左側面寸口的「寸部」在正運時澀而少脈,乃是氣虛血滯而血液不能流暢所致,但左側面之陰、陽動脈的運動狀況、主要表現在「正運衰於反運」。綜合左右陰陽的脈象,其四處的寸部動脈顯和圖書像、就有「三處」衰弱不足、而只有左人迎「寸部」一處不弱,按陰、陽寸部之脈主上、主表,即確診上升的能量不足、故外表的陽氣多虛,特別是右側面的陽氣更虛。經言:「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據此診斷病者的幻覺幻見、實乃陰氣盛陽氣衰所致。治宜充實表陽之氣並調正左、右、陰、陽的機能運動。
處方:制大黃一五克,枳實一四克,厚樸二五克,芒硝一〇克。水煎服。一劑藥服完,排瀉了三次大便。患者的症狀消除。復察患者寸口、人迎的四處動脈,已轉變為陰、陽平衡,隨訪二月病未再發。
方義:用白朮、黨參、甘草以補充右側陰經的脾肺之氣。用黃耆、桂枝以補充足太陽經的外衛陽氣。用當歸、川芎以協助左側陰經運行使血液上升。用菖蒲、遠志、沉香為反佐藥而正化左側的陽經之氣下達。用巴天、益智仁溫補培腎以制約小便頻多。用杭菊、廣木香清腦醒神。以甘草、生薑、大棗調和諸藥。
脈候:診得左人迎動脈現沉象;右人迎動脈現浮象;左脈口關、寸二部的動脈浮散而尺部的脈波比寸、關部窄小;右脈口的寸部少脈而關、尺二部脈沉。脈搏微數、均顯二倍的脈波。並呈現有「促代」脈象,或是十幾動一促代、或二十幾動一促代。細察「促代」的原因、而每次都是當左寸口動脈在反運動時產生促代;當右寸口動脈在正運動時而產生促代。結合症、脈診斷為左側面肝腎陽虛不能攝陽所導致上盛下虛、使肝風內動上升而生浮火於心,故右寸口動脈在反運之時、其反運的能量不足所產生「促代」脈象,所以病證表現。頭昏目眩、心慌多汗。再由於右側的脾土衰無能化生肺金即形成中虛不能續接肺氣、故右脈口在正運之時其正運的能量不足所產生「促代」脈象,所以出現短氣呼吸難續、不思飲食、欲吐難吐及精神疲乏等症狀。處方:白芍二〇克,生地二四克,山萸肉一五克,茯神一五克,石決明三〇克,沙參二五克,白朮一七克,山藥一五克,知母一五克,炒桅子一二克,甘草九克。每日煎一劑,服三次。經服用上方五劑病癒。
「小柴胡湯方」乃是調治左、右升陰降陽的和解表裡之方,實為治療病邪傳到半表半里之間,而正氣又虛的聖法。以上分析,是筆者個人對「小柴胡湯」的運用及認識,是否正確、有待科學研究證實。
由於左、右兩側之三陰經氣在正運動時不足受限,在反運動時卻通暢無阻,故而導致足三陽經的反運動上溢過甚、產生痰火而引起兩側頭痛與後項不靈。
經人介紹清我治療,見病人的體質發達,面色沉滯有恐懼感,形體畏寒悚然,舌質淡苔白滑。問診時答言較少。
一九九五年一〇月份,饒同志介紹一位患「慢性結腸炎」的患者前來我處治病,並隨帶來了一封感謝信說:經過服用上方二十餘劑,其頭痛病癒。至今一年半時間未再復發。
脈候:診得右側面寸口的寸部與人迎的「寸部」皆衰微少脈、而關、尺兩部的動脈沉小而遲,www•hetubook•com.com
但陰、陽兩處的尺部脈波寬於關寸,可證右側面陰動脈、皆上升不足。左寸口動脈、在正運時寸部澀而少脈;反運時尺部位沉遲脈象明顯。左人迎動脈、在正運時尺部少脈;反運時寸部位浮遲脈明顯。唯有左人迎「寸部」呈顯二倍寬度的脈波。
處方:生地一六克,山萸肉一〇克,懷山藥一〇克,伏苓八克,丹皮八克,澤瀉六克。用藥五劑,兩天服一劑,一日服三次。服完藥後,患兒的祖父告知:「經服三劑藥熱退;五劑藥服完諸症悉除而愈」。
綜合脈候分析:左側面肝木生心火的陰經之氣及血脈、為寒氣滯導致鬱塞不暢;右側面脾土卻化生肺氣不足。
體會:小兒持久發熱、應辨別外感發熱或陰虛發熱。感染外邪發熱、脈象本浮,但易發高燒,並伴有頭痛、身痛、鼻塞、或流清涕,或咽喉疼痛及咳嗽等症,邪甚者、可導致昏迷驚厥。但小兒陰虛發熱、脈象亦浮,只發低燒,常伴有自汗盜汗、舌乾口渴、虛火上炎、小便黃少等陰虛內熱的現象。由於陰虛發熱或外感發熱其動脈皆能顯出浮象,故不論診得浮脈、沉脈皆要結合患兒的症狀而作出診斷,因外邪深入亦現沉脈、但伴有表證。如屬下焦陰虛發熱為虛火上越,虛火上越陽勝者、不能用苦寒藥瀉陽,宜用補陰藥以制陽,使虛浮之火下降而歸藏於腎才能達到水、火相濟陰平陽秘而愈。
筆者用柴胡的經驗是:若診到左寸口脈弦,現一倍寬度的脈波,反運時關、尺兩部脈波甚明;正運時其脈波不能到達寸部,認為是肝氣難伸,常用柴胡以疏之。前人用「逍遙散」治婦女鬱怒傷肝,亦是小柴胡湯變法。
一九九五年八月九日四診。服上方三劑,口渴心煩消除,體溫:三六.八攝氏度。診察脈口、人迎動脈已趨和平,但患者還感到四肢無力。後用成藥:「補中益氣丸」調治,以培養中氣。服用五日後,諸症悉除而全愈。
方解:用生地、白芍、山萸肉以滋養收斂左側的肝、腎之陰,佐以茯神、安鎮心神,石決明、潛左側浮陽,使左側面增加反運下達的機能運轉。用山藥、白朮、沙參等補中益氣藥品,補充右側脾土以生肺金之氣、即能補助右側正運上升的機能運行。用知母止汗,梔子清理浮陽,甘草調和諸藥。此方調治的藥物功能:是反運行左側而正運行右側,共服用五劑、患者的症、脈均轉化正常而全愈。
前賢謂:「通可去滯,瀉可去閉,使塞者利、閉者通而正氣得舒,故日承氣」。治療疾病,應著重於求本。五臟為本,六腑為標。故調治疾病的方藥,應以本為主、以標為次。有時標、本兼治,有時專於調本,有時專於治標,各適其所宜。所謂:「緩者治其本,急者治其標」。
病者由遠道而來治病,又沒有時間停留,暫時處方用「中藥」七劑歸家服藥。並囑咐患者將原處方帶回,如服藥後有效、當繼續服藥。處方:川芎一五克、柴胡一五克、黨參一八克、白朮九克、桔梗一〇克、防風七克、茯苓二四克、陳皮一〇克、制南星一〇克和圖書、前胡一五克、法半夏一三克、枳殼九克、黃芩一五克、生薑一五克用溫開水泡汁、服藥時衝入藥內同服。每一劑藥分三次服完,每日早、晚服藥。
體會:「大承氣易」主治陽明腑實證,非症、脈俱實。不可輕投。仲景醫聖云:「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若腹中轉矢氣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氣攻之。」按此病例:先投潤燥通調法雖然在當時生效病證減輕,但數日以後其燥實病證比以前更甚,故採用「大承氣場」以攻除實邪。方中的厚樸、枳實以消除胃腸道的痞滿;大黃以清除胃腸道的結聚;芒硝以理胃腸道的燥堅。四藥共同起著通瀉胃腸道的積聚閉塞使燥熱去津液得以保全。
體會:小柴胡湯乃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半夏、生薑、大棗組成,主治邪在少陽證。因患者有頭痛、小便黃,之症狀,故增加川芎與車前草。
一九九六年二月一八日複診:患者服藥病退數日、未繼續服藥治療,二月一八日又復發胃脘脹滿兼有腹疼,按壓中脘痛增牽連臍下兩旁,已五天未有大便時而出現陣發性發熱心煩,舌見灰黃乾燥。
彭××。男。六九歲。住武當山紫霄村。於一九九六年二月六日就診。
根據兩「人迎」的脈象,是寸部勝於尺部,由此證明膽經反運行有上盛之勢,但與膽經相配合運動的肝經,卻易導致反運,因而在正運行時受限,故左寸口的動脈正運時不能達到「寸部位」。因此,認為小柴胡湯中的「柴胡」、為疏通肝經之藥。因為其膽經脈已有上盛之勢,如果用柴胡再去升舉膽經、豈不是升上加升盛上更盛嗎?故認為黃岑、半夏、生薑等藥人胃腑降逆止吐、而膽逆上衝之勢即隨之下降而平息。因此,貧道認為:
運用祖國醫學理論治病,重在通辨宇宙的陰、陽造化之理及人體之內的陰、陽造化之機。經云:「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即指此義。
處方:沙參二〇克,柴胡九克,麥冬二〇克,苡仁一八克,甘草七克,生薑一片,大棗五枚。
蔡××,女,四四歲,於一九九六年四月一六日診。
體會:此患者、為左側面正運太過;右側面正運不及所形成的疾病。凡是出現代脈、促脈、結脈等歇止脈象,多因於精、神、氣、血虧損運行失常態,故動脈當至不至而間歇。此病例:根據她左、右側的脈象差異立法、調治左右兩側的氣血運動使之運行平和。
付××,女,四二歲,北閘公社五星大隊,干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初診。
(三)例三
耿××。男。十五歲。於一九九五年七月三十日初診:病者患外感病已有三〇餘日,經用西藥與靜脈輸液治療月餘未癒,病情時輕時重,因日久不愈前來武當道教診所就醫。
(六)例六
症狀:家長敘述患兒近三月以來常發低燒,體溫在三八攝氏度左右之間。伴有口渴喜飲,時而汗出,大便干、小便黃量少。患病期間常注射「青黴素納」,體溫只能下降一會、繼續又發低燒而長久不愈。
(一)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