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對歷代名方之分析

(一)如「治太陽汗出不解、仍發熱」。病在足太陽經,其治法當以發汗祛邪。通過發汗治療後還發熱——經發汗其風邪當祛而濕邪在故「仍發熱」:此患者平時必腎陽衰弱,體內寒濕素盛。所以用「真武湯」利水除濕。
本方純屬是滋補腎陰的方劑,故專治腎陰不足而導致虛火上炎:如氣壅痰嗽、頭目眩暈、咽乾舌痛、牙齒不固、自汗盜汗、血虛發熱等證,兩脈口寸部脈浮,其脈波寸寬尺窄者宜之。
理中丸適宜於長期患慢性脾胃虛寒證;理中湯藥物發揮迅速,適宜患急性脾胃虛寒證。人參、甘草、白朮為補脾健胃的良藥,佐大熱大辛的乾薑以溫中散寒,因脾土氣虛導致功能反潰而腹痛腹瀉者,宜服此方以升舉中宮脾土,故名「理中丸」。
「四物湯」主治人體左側的肝經血虛、心血不足,或婦女的月經不調、經期腹痛等症。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具有補助左側足厥陰肝經的正運動功能。
方中柴胡藥量最重為君藥,其性味苦涼以疏理左側的肝經之氣;人參、甘草、大棗為臣藥,三藥性味甘溫以人右側補牌益氣,可促進中焦左肝右碑正運能量上升;半夏、生薑、黃芩三藥為反佐,以助膽經、胃經的正運機能而降逆止嘔吐。
「小柴胡湯」主治寒熱往來、暈眩目苦、心煩喜嘔。胸滿脅痛等證。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疏理中焦,有協助左肝右牌;正運上升與下降膽胃二經正運的作用。
「大分清飲」主治上焦積熱溫結、濕熱黃疸小便淋閉不利等證。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正運下降通利足太陽膀胱經。
〔一〕四君子湯《蘭台軌範方》:治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者。若內傷虛熱。或飲食難化。須加炮姜。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二錢。加薑棗。水煎服。徐靈胎曰;「此補脾之主方。」
「君子湯」主治四肢無力、消化不良。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補助右側足太陰脾經的正運功能。屬脾土衰弱不足以生肺金而致氣虛者宜之。
〔一五〕大承氣湯《蘭台軌範傷寒方》:治傷寒十餘日。吐下後不解。晡時發潮熱。獨語如見鬼狀。循衣摸床。胃中有燥屎也。此下之。大黃四兩酒洗厚樸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以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徐靈胎曰:「胃中非存燥屎之所。此言胃中者,指足陽明言,即所謂胃中實是也,乃腸胃之總名。」
〔六〕逍遙散《蘭台軌範局方》:治肝家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日苦。倦怠煩渴。抑鬱不樂。兩脅作痛。寒熱。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芍藥酒沙,當歸、白朮炒、茯苓、炙甘草、柴胡各二錢。本方加丹皮,梔子。即加味逍遙散。加乾薑三片薄荷葉少許煎服。徐靈胎日:「此疏達肝脾之方。」
總之:治氣虛下陷而右側氣虛甚於左側者宜之。
「崔氏八味丸」主治在下焦滋陰壯陽,引火歸原,故曰「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具有反運人體左右之三陽經脈的功能。
〔四〕佛手散《普濟本事方》:治產後血虛頭痛。胎動下血。催生神效。當歸三錢、川芎一錢五分為散。微煎分一至二次服完。
「桂枝湯」主治太陽中風、脈浮緩、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等證。貧道認為此方用白芍入陰經反運內斂陰血以調營;並協助桂枝由足太陽經反運上升而衛外;生薑、大棗、炙甘草益脾胃以和中。共同起著調和營衛、解肌發表、扶正以祛邪。
〔一三https://m.hetubook.com.com〕小分清飲《成方切用景岳方》:治小水不利。濕滯脹腫。不能受補等證。獲苓、澤瀉、豬苓各二至三錢。苡米仁二錢。枳殼、厚樸各一錢。如陰虛、水不能達,加生地、牛膝各二錢。如黃疸者,加茵陳二錢。無內熱而寒滯不行者,加肉桂一錢。
「平胃散」主治胃腑積飲積食、痞嗝中滿、脾受濕困、右寸口脈沉,正運脈波不能達到寸部。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正運上升右側足太陰脾經,並正運下降以消導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乃消除胃腸道積極聚之方。
按中醫處治一切疾病的規則:皆當先治表證;後治裡證。若見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便知人體的生命能量——本源機能將絕,故病人雖有外表病症,而此時此際急當捨表救裡,使先天之本足少明腎臟得到陽回而脈波增強時,證明生氣以足即再來治理表證。
〔五〕小柴胡湯《蘭台軌範傷寒方》:治少陽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腹痛心悸。頭汗出。舌上苔白。及婦人熱入血室等症。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掰,以上七味。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萎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萎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滿。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岑。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徐靈胎曰:「此方加減法、須細稔。」
「真武湯」主治心悸頭眩、身振振動、水氣凌心、小便不利等證。貧道認為此方的作用,主要是反運左側的三陰經,而正運右側的三陰經。
「麻黃湯」主治傷寒脈浮緊表實無汗證。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升舉足太陽經透發表皮的閉塞,因足太陽經為寒邪束表,導致肌表鬱閉不和。用黃麻桂技之辛溫藥以開發周身的毛孔;用甘草以和中;用杏仁之苦溫藥為反佐以下降而利導氣機;即有旋轉陰陽的運動作用。故仲景醫聖的立方,藥物組成雖少,但用陰陽兩性藥物恰當配合,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升降功能,故其療效十分顯著。
〔九〕葛根湯《蘭台軌範傷寒方》:「『治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者。又治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枝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掰。以上六味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吸粥。余如桂技法將息及禁忌。」「葛根場」主治太陽陽明合病、無汗惡風證。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速發足太陽經皮膚為寒邪閉塞,並兼風寒之邪已傳入足陽明胃經。因還有太陽經病症,故還當用掛枝湯藥品;因表實無汗,故採用麻黃以發散驅除太陽經表邪,因擁入足陽明經故採用葛根以散發胃經的表邪。足三陽經患病雖皆主外表,但足太陽經為表中之表,而足陽明胃經為表中之裡。經云:「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風寒病邪傳六經是有層次遞進而由表入裡。
本方乃旋轉人體左、右陰經上升,並使左右陽經下達,使半表半里之邪隨著陰陽旋轉的運動中而自行消失,故曰「和解法」。唯有深明人體陰陽旋轉之機,才能立和-圖-書出陰陽旋轉之方,故後世稱仲景為「醫中之聖」。
(三)如「治少陰至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痢」等症,亦由腎陽虛弱無能化水,即導致水氣阻滯「小便不利」;脾土衰弱則燥濕無能,脾失健運故「自下痢」;脾主四肢,因脾臟燥濕的功能衰弱,故引起「四肢沉重疼痛」。所以亦需要用「真武湯方」以化水氣行寒濕治療。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湯下,日三服。或水煎,每服五錢。如小便赤澀,加茯苓、澤瀉。米谷不化,飲食傷多,加枳殼。胃中氣不快,心下痞氣,加枳殼、木香。心下痞悶腹脹者,加厚樸、甘草減半。遇夏加炒黃岑。遇雨水濕潤時加茯苓、澤瀉。如有痰誕,加半夏、陳皮。咳嗽,飲食減少,脈細,加當歸、黃芪。脈洪大緩,加黃岑、黃連。大便硬,加大黃三錢、芒硝三錢。先嚼炒桃仁爛,以藥送下。本方加皂礬,即皂礬平胃丸。(徐靈胎曰:「消食積蟲痞」。)
此方四藥皆有甘味。甘味能入脾,故為補脾之主方。四藥合起來其藥性「甘溫和平」,故名之曰「四君子」。大有補脾、益肺、健胃的效果。
麻黃湯方治足太陽經傷寒、頭身疼痛、表實無汗、惡風而喘、陰陽動脈皆現浮緊者宜之。
一、由於婦人產後失血,易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頭痛。其川芎善於上行治頭痛,當歸長於補血行血,故此方治產後血虛頭痛。
綜合(傷寒論)中麻黃、桂枝、葛根場三方,皆因有外邪在表。故以上三方的藥作用,都是從陽經發揮其反運動功能以祛除外邪。
「補中益氣湯」主治四肢倦怠、自汗口渴、少氣懶言、動則氣喘、脈虛軟無力,兩寸口動脈正運時難以達寸,中氣下陷則上焦氣虛,上焦氣虛不固則易導致久洩、脫肛、子宮下垂等證。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提升人體左右三陰經的正運動能量。
〔八〕桂枝湯《蘭台軌範傷寒方》:治太陽中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掰。以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通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當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酷臭惡等物。徐靈胎曰:「此服外感風寒之藥,服法俱當如此。」
方中白朮為健胃之要藥,其性味苦、甘、溫,苦能燥濕,溫能補牌;甘草性甘、平,甘人脾;人參性味甘、微苦、微溫,入脾達肺,大補元氣;茯苓性味甘淡,滲濕健脾。
其甘草佐蒼朮能促進右側之脾經而升清於上;陳皮輔厚樸能協助胃腑濁而下達大、小腸。因此云: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安。所以,胃腸道的濕濁邪氣或飲食積滯,能隨著脾胃的陰陽健運而平熄,故名之日「平胃散」。
再者:對與之有關的其它症狀表現,還當參考此方中的「對症加藥」。
「大承氣湯」主治陽明腑實證。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由胃、腸道發揮正運動以峻下熱結。大黃性味苦寒以消除胃腸道之實熱結聚;芒硝寒鹹以軟化胃腸道之燥堅;枳實、厚樸以消除胃腸道痞滿。共同起著峻下消積清熱通便之功。前賢云:「通可去滯,瀉可去閉,使塞者利,閉者通而正氣得舒,故曰承氣。」
根據「十二經脈」陰、陽、正、負的道理和*圖*書、結合臨床實踐經驗,貧道簡要的分析了歷代十九個名方的主治病證、藥物作用以及對調整患者體內三陰三陽、左、右、正負運動的功能。
〔三〕四物湯《蘭台軌範局方》:治一切血熱血虛血燥諸證。當歸:熟地各三錢、川芎一線五分、白芍二錢酒炒。以上四味。水煎服。徐靈胎曰:「此血病之主方。」
以上三類疾病,全屬陰寒水盛濕盛之症,故當用「真武湯」以治之。真武乃北方水神,善於治水,故仲景聖醫特以此善於治人身之水氣之方名之。真武祖師於武當山修真得道,是貧道最崇拜之尊神,故而對「真武湯」詳細剖析。
「六味地黃丸」主治小兒陰虛發熱、口渴多飲、大便干、小便黃、常低燒(無清涕鼻塞、非感冒病)等證。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在下焦滋陰降火。故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具有反運動人體左右之三陰經脈的功能。
「小承氣湯」主治陽明腑實證。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大致與「大承氣湯」相同,也是瀉下通便之方。因其在藥物功能上次於大承氣湯,故所治之疾病的病證也比大承氣湯的病證要輕。
鬱之為病,為情志蘊結於中而不發,故易於傷肝。但情志常鬱必有苦思而不能自控,故思多又傷脾。此方為疏肝達脾之方。故善於治鬱。
三、婦人十月懷胎,血液供養胎兒。如血虛不足易導致難產,皆血少澀滯之故。所以用此方補血行血,以增強血液循環流行,使澀滯轉變滑膩其胎兒能得到滑膩即可出生,故催生神效。
〔一九〕六味地黃丸(蘭台執范錢氏方):「治腎陰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乾舌痛。齒牙木固。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發熱等症。干地黃八兩九蒸為度搗膏。干山藥、山萸肉各四兩。丹皮、茯苓、澤瀉各三兩。徐靈胎曰:「此方錢氏專治小兒」。
「逍遙散」主治中焦鬱結、脅下脹滿、頭痛目眩等症。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疏達左肝右脾,使左右陰經正運上達暢通以解除中焦的鬱結。
理中丸及湯主治脾胃虛寒、寒霍亂腹疼嘔吐或久患虛寒腹痛、大便溏等證。貧道認為其藥物作用主要是溫中散寒,具有正運右側脾經的功能。
由於胃腸閉塞或不暢的原因較多,病情有輕重緩急之異,虛實寒熱皆可導致,所以運用攻裡瀉下之方亦多。有峻下、緩下、寒下、溫下、潤下,或攻補兼施以通利。故當根據脈症情況而選擇適當的瀉便藥方。
「佛手散」主治產後血虛頭痛、胎動下血,催生神效。貧道認為此方長於補血行血,使血液運行上升,具有正運左側肝經的功能。
方中獲苓、澤瀉、豬苓、木通、車前子皆是由上焦下降通利小便之藥,佐以破氣消積滯之枳殼而導濕下行,以梔子苦寒清降,並善能除上焦濕熱鬱結,以導濕熱下行。共同起著消上焦的積熱溫結、黃疸與小便淋閉不利等症。
但是,當歸與川芎組合其性辛溫,溫能通辛易散並易上行。故左脈口之寸部脈浮脈滑、脈大者忌用。
〔一二〕大分清飲《成方切用景岳方》:治積熱秘結。小便不利。或致腰腹下部極痛。或濕熱不利。黃疸。溺血。邪熱蓄血。腹痛淋閉等證。茯苓、澤瀉、木通各二錢。豬苓、梔子、枳殼車前子各一錢。如內熱甚者。加黃岑、黃柏、龍膽之屬。如大便堅硬脹痛者、加大黃二三錢。如黃疸小便不利、熱甚者、加茵陳二錢。如邪熱蓄血腹痛者。加紅花、青皮各一錢五分。
方中黃芪、人參、白朮、甘草、升麻側重于歸右;當歸、柴胡側重于歸左。因歸右和*圖*書的藥物量多,故對人體右側之能量補助提升甚強,因歸左的藥物量少於右側,故對人體的左側之能量補助提升則次於右側。方中陳皮和中。
〔一六〕小承氣湯《蘭台軌範傷寒方》:汗多微發熱。不惡寒。或小便數而大便硬。語者。與此湯微和胃氣。大黃四兩。厚樸二兩去皮炙。枳實三枚炙。上藥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場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七〕麻黃湯《蘭台軌範傷寒方》:治太陽中寒。頭身俱痛。發熱無汗。惡風而喘。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湯泡去皮尖。以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二)「如治心悸頭眩、身動、振振欲僻地者。」貧道常見腎陽衰弱的患者,則化氣行水之功能不足,故而陰寒水盛。水氣太盛則克火以凌心,即導致心悸頭昏、嗜臥,行動時則筋惕而肉動,甚則全身皆振振戰慄而動。舌質淡紅苔白潤,面部微腫色白鮮明。脈波較弱,左脈口浮象;右脈口沉象。左人迎有浮脈亦有沉脈;右人迎有沉脈亦有浮脈。「真武湯」中之芍藥,入左側面反運足厥陰肝經,使凌心之水氣就下;附子溫足少陰腎經之陽,使腎陽振奮有化氣行水之功能;白朮人右側而正運足太陽脾經,以助燥濕行氣上達右肺;茯苓入左側而反運手少陰心經,使凌心之水下達由小便而出。即形成一個左降右升、圓周旋轉化水行氣之方。更兼一味生薑辛散溫通,能散內寒溫水氣以協助四味藥物旋轉左、右之正、負運動。故能療以上水氣凌心諸症。
此方四藥配伍,共合成補血養肝,使肝木的血液旺盛則生心血亦旺。故「四物湯」是調治一切血病的主方。
凡是補充下焦的藥方,皆能促進「十二經脈」反運動功能。
二、因動作過度以動胎,或由血虛不足以養胎,而不足之血易於由下方子宮大出血流出可能導致墜胎。故用當歸,川芎補血並升血,使下行之血轉化上升,則下血可止而胎動可安。
方中熟附子、肉桂大辛大熱溫腎壯陽以補腎氣,熟地、山萸肉、丹皮、懷山藥滋養下焦肝腎以補腎陰;茯苓、澤瀉以滲濕利水,共同起著滋腎陰壯腎陽的作用。是填補下焦之陰虛陽衰的主要方劑,其腎精虧兼命門火衰者宜之。
「四逆場」主治脈沉體痛、溫溫欲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等症。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溫暖足少陰腎臟和足太陰脾臟而發揮正運動功能。因三陰經受氣於五臟,三陽經受氣於四末。人體內的五臟乃生命能量之發源處,故五臟為本。而六腑卻是在手足四肢稟受五臟所輸送出來的能量,故六腑為標。如果病人產生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脈沉、脈微、脈遲等症,就證明足少陰腎臟的命門之火即將熄滅,故急當用「四逆場」回下焦之陽,以固生命之根本。
以上景岳之大、小分清飲的立方,乃是從仲景醫聖之「五苓散」方中化出。五苓散乃化濕行水利小便之聖方。如屬脾土虛無能正運上達,或屬足太陽經化氣不足而引起小便不利者,還當採用「五苓散」方以培土通膀胱水道。
〔一八〕崔氏八味丸《成方切用金匾方》: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洩瀉腹脹。或元陽虛憊。陽痿精寒。臍腹疼痛。夜多溲溺。膝酸腰軟。目昏等證。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尺脈弱者宜之。熟地黃八兩。山萸肉、懷山藥各八兩。茯苓、丹皮、澤瀉各和*圖*書三兩。肉桂、熟附子各一兩。蜜丸。空心鹽湯下。
〔一四〕平胃散《蘭台軌範東垣方》:治濕淫於內,脾胃不能克制,有積飲痞隔中滿者。蒼朮五斤米泔浸七日。陳皮去白,厚樸各三斤薑汁炒。甘草三十兩炙。
凡是補助上焦三陰經的藥方,皆能促進「十二經脈」正運功能。
方中蒼朮味辛性溫、芳香氣烈,善能除濕發散,為燥濕健脾之良藥,因配合甘草,便有辛甘化陽除濕之功;厚樸性溫芳香,能化濕、溫中、寬腸、理氣、散滿,並兼有陳皮之芳香藥能理氣、和中、健胃、化痰濕,故能化濕、理氣散滿和中。
〔一七〕補中益氣湯《蘭台軌範東垣方》: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睏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黃芪炙、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陳皮五分。當歸一錢。升麻、柴胡各五分。上藥八味。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徐靈胎曰:「東垣之方一概以升提中氣為主,如果中氣下陷者,最為合度。若氣高而喘,則非升柴所宜,學者不可誤用也。」
「小分清飲」的藥物作用與「大分清飲」同理,皆是正運下達通利小便之方,但有所不同的是:大分清飲是治上焦濕熱溫結之重證;小分清飲是治上焦濕熱溫結之輕證。
方中熟地性味甘溫以滋補養血;當歸性味辛甘合白芍歸經入肝,既可補肝養血,又可行血活血;川穹其氣芳香辛溫,即能辛散溫通血液中的凝滯,為血中之氣藥。
方中柴胡、當歸以疏左側肝經,以白芍柔肝,三藥協同養血疏肝。白朮、甘草以補充右側的牌經,佐獲冬以滲中濕。生薑味辛、薄荷辛涼輕揚,既能溫中又可疏肝。共合成為流肝健脾,使左右中焦暢通無阻,其肝脾的鬱結自愈。
胃為五臟六腑之海,納飲食物質以營養內外周身。小腸與大腸有運動轉輸,吸收營養,排出糟粕,具有新陳代謝的功能。如胃腸道為操、實、堅、滿之熱邪阻塞,就導致全身的陰陽氣機運行受阻,並使內外周身的營養供給亦受限,故當急通胃腸道之閉塞以利內外周身。
〔一〇〕四逆湯(蘭台軌範傷寒方):治脈沉體痛。溫濕欲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等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政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用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徐靈胎日:「四逆湯不可輕用,一症不具,即當細審,必諸症皆全,方可決用無疑。」
真武湯(蘭台軌範傷寒方):治太陽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照動。振振欲僻地者。又治少陽至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痢。此為有水氣。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放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徐靈服曰:「此治水逆之正方。」
〔二〕理中丸及湯《蘭台軌範傷寒方》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若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者。用理中丸。人參、炙甘草、白朮、乾薑各三兩。以上四味揭篩為末。蜜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九。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徐靈胎日:「四逆乃溫下焦中焦之法,理中為溫上焦中焦之法,各有部位也。」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