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三、滅蜀之戰

劉禪命出降策的譙周、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等帶著降書與璽綬,前往雒縣向鄧艾投降,鄧艾大喜,另作一書交給使者攜回,大概就是讚賞劉禪投降為明智之舉。鄧艾之軍遂向南挺進至成都北郊,劉禪率大臣六十餘人,「輿櫬自縛」,親自到鄧艾軍營投降,如小說中所提的,「輿櫬」就是以車載棺材,「自縛」就是自我綁縛,都是指生殺由人之意;鄧艾解開其綁縛,燒掉棺材,延請相見,尚書郎李虎送上蜀漢的士民簿,共計蜀漢有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將士十萬二千人,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綵絹各二十萬匹。由劉備建立,歷時四十三年的蜀漢政權到此正式滅亡。
直到江油淪陷之後,成都方面才醒覺大敵臨門,趕緊令諸葛亮之子,尚書僕射、衛將軍諸葛瞻率軍北上迎敵。諸葛亮早年無子,過養了他哥哥諸葛瑾的兒子諸葛喬,直到四十六歲時才生了諸葛瞻,諸葛亮曾寫信給諸葛瑾,嫌諸葛瞻「早成」,恐不為重器。諸葛亮死後,諸葛瞻借父親之便一路做到尚書僕射,總理朝政,根據《三國志》記載,當時蜀中百姓感念諸葛亮恩德,凡是政府有何善政,均說是「葛侯」所為,所以諸葛瞻雖然頗有美譽,但是言過其實。這場戰爭成為諸葛瞻最後的試煉場,勝敗關係著國家存亡,當時成都百姓應該都寄望諸葛瞻像他父親一樣,一舉逆轉戰局,但諸葛瞻不到那個水準,在當世一流的將領面前,武侯之子相形見拙。
隔年,姜維加都督中外諸軍事,此時狄道縣令李簡修書請降,姜維遂以狄道為基地,進圍襄武,擊破徐質軍,但仍無法在隴右維持,只得將河關、狄道、臨洮三縣居民撤入蜀中。隔年,魏征西將軍郭淮逝世,改以陳泰接任,此時洛陽中央忙於第二次淮南兵變,鄧艾也被調往東方,姜維遂出兵至枹罕,再進逼狄道;陳泰命雍州刺史王經入駐狄道,以待關中援軍,但王經不能忍耐,率軍強渡洮水,與姜維大戰於洮西,結果魏軍大敗,死傷萬餘,姜維遂包圍狄道。洛陽中央知事態嚴重,急調鄧艾為安西將軍,並令太尉司馬孚率兵支援。不過陳泰對姜維的戰略有很正確的認識,他認為姜維大勝之餘,不向東挺進奪取糧倉,卻將部隊拿去攻狄道城池,對士氣和糧運都有所不利,於是急行軍佔領狄道東南面的山地,與城中守軍相呼應,蜀軍試圖進攻但無法攻克,怕退路被斷,只得撤退至鍾堤。三國演義上將陳泰這段策略移花接木到鄧艾身上,也算是給鄧艾多添一筆風光。
綜觀姜維的北伐過程,除了洮西一戰大破王經之外,其餘建樹都不大;和諸葛亮所碰到的問題一樣,蜀軍跨越秦嶺攻入魏國領土,其補給線難以維持,因此兩人均有多次糧盡而退的記錄,例如西元二五四年狄道投降,姜維又擊破徐質,但最後卻無法守成,仍要將三縣居民遷入蜀中,應同樣也是受糧運所困擾。再者,姜維北伐次數過度頻繁,引起不少的反對聲浪,早期費禕就節制姜維兵權,每次僅撥不到萬人給姜維,禁止他北伐,譙周也作有《仇國論》反對姜維出兵,西晉孫盛的《異同記》也有記載,在成都朝中的諸葛瞻與董厥均認姜維好戰無功,應轉任益州刺史,奪其兵權;到後期甚至連蜀軍主要將領張翼、廖化都反對北伐,在此情形下,姜維自無法發揮軍隊最強戰力。最後,姜維所面對的魏軍將領,郭淮、陳泰、鄧艾等均非泛泛之輩,他們對於隴右的地形、敵我局勢、戰略運用都有很精確的認識,彼此之間又能相互合作,分兵進擊和_圖_書,使得姜維往往陷入以寡擊眾的劣勢,這也是姜維屡次北伐卻無尺寸之功的原因。
姜維屢犯西疆,令司馬昭感到十分困擾,司馬昭還一度想派刺客前往刺殺姜維,被荀勗勸住,西元二六二年底,司馬昭開始思考滅蜀事宜;在此之前,曹魏曾兩次主動對蜀漢發動攻勢,第一次在西元二三〇年,曹真和司馬懿聯手出兵攻打漢中,結果遇到連月大雨,道路毀壞,只好撤退;第二次則是西元二四四年,曹爽為了立功,率軍過駱谷,結果被蜀將王平擋在興勢,最後撤退。有過這兩次不好的經驗,曹魏大部分將領均反對冒然伐蜀,唯有司隸校尉鍾會獨排眾議,認為伐蜀可成,司馬昭遂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另外卻動員東方各州團隊,還命製造浮海大船,偽裝攻擊東吳的形勢。另一方面,這個征蜀計畫也受到征西將軍鄧艾的大力反對,鄧艾認為蜀中並無變動,沒有機會可趁,司馬昭命其主簿師纂前往西線勸說,同時擔任鄧艾的司馬,也算是監軍,鄧艾不得已,只得接受命令。
至此,蜀漢無論是中央政府或是軍隊均已稱降,滅蜀之役似已告一段落,但鍾會的野心與姜維的復國大計方才開始,這使得蜀中陷入一場詭譎多變的權力風暴中。
劍閣位在今天四川省劍閣縣北,有大劍山和小劍山兩座,中間飛閣通衢,因此得名。西晉文人張載入蜀時曾作了一篇〈劍閣銘〉說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當地形勢為「一人荷戟,萬夫莫趨,形勝之地,非親勿居」。五胡亂華時,雄霸巴蜀的羌人領袖李特,於經過劍閣時,亦嘆道:「劉禪有如此之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直到現在,四川仍有「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夔門天下險,劍閣天下雄」的說法。
果然,西元二五六年七月,姜維再出兵祁山,見魏軍已設防,當下向西轉攻南安,鄧艾隨敵軍轉守於武城山,蜀軍不能取勝,當下又向東轉攻上邽,鄧艾尾隨蜀軍直到段谷,姜維原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約期會師於段谷,但胡濟失約不至,姜維兵力不足,結果蜀軍大敗,「星散流離,死者甚重」。這一仗大敗,使得姜維之前所經營的隴西基地全部喪失,蜀中輿論也多有責備,姜維自貶為衛將軍,代行大將軍事;另一方面,鄧艾則因此被升任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
狄道一戰後,魏軍諸將多認為蜀軍已無戰力,短時間不可能再出擊,唯有鄧艾不以為然,他分析敵我局勢,認為:「我們在洮西這一敗,損失非同小可,倉庫空虛,百姓流離,幾乎已到破亡的程度,以今天情況而言,敵軍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實,這是其一;敵軍上下相習,五兵犀利,我軍將易兵新,器杖未復,這是其二;敵軍以船行,我以陸軍,勞逸不同,這是其三;狄道、隴西、南安、祁山,我軍均要防守,敵專為一,我分為四,這是其四;若是敵軍從南安、隴西而來,便得向羌人借糧,但若是往祁山,熟麥千頃,這是其誘因,這是其五;敵軍狡詐也明白這些道理,必定會再來攻!」因此命諸軍保持戒嚴。
客觀言之,鄧艾所說的話皆是實話,其舉措與建議也沒有不妥之處,但他承制封劉禪與蜀漢諸臣,已有擅權之嫌,現在又提議留兵蜀中、封劉禪為王,更是碰著司馬昭的禁忌,司馬昭恐怕會想:「你主子我都還沒當王,還要封那個阿斗當王?你眼中有沒有我這主子?」不過司馬昭並沒有馬上翻臉,他要監軍衛瓘傳話給鄧艾,要他「事當須報,不宜輒行」,和*圖*書這八個字已帶有相當的恐嚇意味,但偏偏鄧艾不吃這套,他引《春秋》「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這段話頂了回去,這是專制者最痛恨的一段話,也注定了鄧艾不幸的下場。
另一方面,姜維受到鄧艾與諸葛緒的兩面攻擊,形勢亦是不利,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姜維主營,隴西太守牽弘等阻於蜀軍前方,金城太守楊欣等則攻擊位於沓中西南面的甘松。這時漢中受攻的消息傳來,姜維遂向東方撤退,楊欣等軍窮追,在強川口兩軍交戰,姜維敗退;這時姜維才得知諸葛緒已率軍扼住橋頭,斷其退路,於是姜維採聲東擊西之計,先率兵出孔涵谷,作勢要從北道攻諸葛緒後方,諸葛緒得到情報連忙後撤三十里,姜維此時馬上回軍,通過橋頭,諸葛緒再回兵阻截時,姜維軍已過去了一天。姜維大軍撤到陰平,聽聞到陽安關已陷,遂再退到白水,與廖化、董厥、張翼等部隊會師,退守劍閣。《滅蜀記》也是從這邊開始。
另一方面,鄧艾率軍追姜維直到陰平,勘察地形之後,向洛陽中央提出他偷渡陰平的計畫,表示將「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若劍閣軍回守,則鍾會主力便可向前推進,若劍閣軍不撤,則能守涪城的軍隊便寥寥無幾。鄧艾並邀諸葛緒一同加入這個計畫,但諸葛緒沒有那個膽量,他聲稱所接到的命令是阻截姜維,並非進軍蜀中,於是率軍到白水關,與鍾會大軍會合。哪知鍾會此時已有異心,遂陳報諸葛緒畏懼不前,將這個倒楣的雍州刺史押回洛陽,趁機併吞了整個雍州兵團。
經過一年準備,西元二六三年秋,滅蜀大戰正式啟動,征西將軍鄧艾率軍三萬道出發,攻甘松、沓中,以牽制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由祁山出兵,攻武街橋頭,斷姜維退路,鎮西將軍鍾會為主力,率大軍十餘萬,分別過褒斜谷、駱谷、子午谷,直指漢中。另外任命廷尉衛瓘為監軍,行鎮西軍司,以督促鄧艾、鍾會二軍。《滅蜀記》中寫衛瓘是滅蜀後另派的,純粹是劇情效果,與史實不符。
諸葛瞻率軍自成都北上,到涪城便停住不前,涪城是先前蔣琬所設計的軍事重鎮,也是蜀中水陸交通輻湊之處,諸葛瞻原本的計畫應是利用涪城一帶的軍事建設佈陣固守,以防鄧艾大軍繼續南下,隨軍的尚書郎黃崇則建議諸葛瞻再向北駐守山地險要,避免鄧艾軍進入蜀中平原,諸葛瞻猶豫再三,黃崇聲淚俱下,諸葛瞻卻仍不能接受。結果鄧艾軍挺進平原,擊破蜀軍先頭部隊,諸葛瞻遂退守至綿竹;鄧艾派使節前去說服諸葛瞻投降,誘以琅琊王之爵位,諸葛瞻大怒,將來使處斬,嚴陣以待。鄧艾遂派他的兒子鄧忠與行軍司馬師纂率軍強攻,不利,兩人退還報告說:「賊未可擊。」鄧艾大怒,罵說:「存亡之分,在此一舉,哪有什麼可不可的?」鄧忠、師纂遂出軍再戰,結果大破蜀軍,斬諸葛瞻與黃崇,諸葛瞻的長子諸葛尚當時也在軍中,聽聞兵敗遂歎說:「父子受國家重恩,不早斬黃皓,導致敗亡,活又有何用?」遂匹馬闖入魏軍陣中赴死。
相對於曹魏而言,蜀漢政局在諸葛亮去世後是較為平靜的。西元二三四年諸葛亮死後,前軍師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發生奪權之爭,但影響不大,魏延被楊儀所殺,隔年,楊儀亦因詆譭朝廷,被放逐而自殺。劉禪依諸葛亮遺言,以蔣琬為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為尚書令,共領朝政,姜維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領諸軍。蜀漢延熙元年,西元和_圖_書二三八年,蔣琬率軍屯駐漢中,隔年進大司馬,並以姜維為司馬;這段期間段期間剛好是司馬懿遠征遼東、魏明帝曹叡過世,魏國西線較脆弱的期間,跟據《三國志》《蔣琬傳》蔣琬也有意趁此時與東吳共同進軍,但或許某些因素,歷史上並未見東西兩線有大規模的軍事活動,僅有《三國志》《郭淮傳》記載姜維於正始元年,西元二四〇年出隴右而已。此後蜀漢的北方政策漸趨保守,這或許也與南方蠻族不斷地叛變有關,根據蔣琬的建議,西元二四二年,任中監軍的姜維率軍由漢中南撤至涪城,改以涪城為主要的軍事基地,大司馬蔣琬亦於隔年撤回;西元二四六年,蔣琬病逝,改由大將軍費禕與衛將軍姜維並錄尚書事,姜維躍入權力核心,開始他的北伐事業。
鍾會大軍原本鎮兵於劍閣外,見姜維向南撤退,遂一路挺進到涪城,並命胡烈、龐會、田續(按:這是依《三國志》記載,田續本來應在鄧艾軍中,不排除鄧艾嫌其怯懦,所以不讓他進軍成都,只將他留在涪城)等追擊姜維,依鍾會事後自己的上書,魏軍兵分多路,由「司馬夏侯咸、護軍胡烈等,經從劍閣,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參軍爰彤、將軍句安等躡其後,參軍皇甫、將軍王買等從涪南出衝其腹,臣據涪縣為東西勢援」,不過鍾會這樣大張旗鼓並沒有什麼意義,胡烈很快就接到姜維所送來的符節印信,引姜維大軍至涪城投降。同年十二月,洛陽方面下詔,封鍾會為司徒,進封縣侯,增邑萬戶,另封其二子為亭侯(按:之後會提到,鍾會並無妻子,這邊受封的應該是他所收養其兄鍾毓的兒子)。
諸葛瞻這一敗,不只敗掉了成都最後一道防線,也使蜀中民心士氣瓦解,《三國志》《譙周傳》有載,蜀中本以為敵軍不至,不作城守調度,現在鄧艾大軍降臨,「百姓擾擾,皆奔山林,不可禁制」後防全部瓦解。鄧艾大軍直挺進到雒城,離成都不到十里,劉禪趕緊招群臣商議,但是計無所出,有人提議投奔東吳,有人提議遷都南中七郡,唯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認為投奔東吳也是亡國,投降曹魏也是亡國,那不如投降大國,才能保有尊嚴;至於南中為南蠻之地,如今倉促遷都,加上北軍逼迫,南蠻極有可能再行造反。以當下情勢而論,東吳未滅,曹魏要收攬人心,必定得接受蜀漢受降,受降之後也不得不禮遇,若再遲疑,只怕便有大禍將臨。劉禪以譙周之言為然,遂決意投降。
同一時間,在沓中屯田的姜維也察覺到魏軍的動態,上書提醒成都,關中有大規模軍事集結,請求派張翼、廖化率軍守備陽平關與陰平橋頭,但這份上書被黃皓壓下,成都內對此並沒有反應。
《滅蜀記》中寫鄧艾獨自潛入蜀宮見劉禪一節當然是虛構的,北地王劉諶被殺那段則算是移花接木,據《漢晉春秋》載,劉諶聽說父親決定投降,大怒說:「若理屈力窮,禍敗必及,我等父子君臣便該背城一戰,為社稷而死,如此才能見先帝!」但劉禪並不接受這樣熱血的建言,仍執意出降,投降當日,劉諶哭於劉備宗廟,先殺妻子,然後自殺,《三國演義》說他還將自己三個孩子也殺了,顯得更壯烈一點。
鄧艾進入成都後,採取一連串的措施,以安定人心。他嚴禁軍士劫掠,使百姓恢復舊業,穩定社會秩序;同時「承制」拜劉禪為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其餘蜀漢官員各依原本官職高低授予曹魏中央的官職,或直接擔任鄧艾征西將軍下的官職(按:鄧艾所擔任的征西將軍為四征將軍之https://m.hetubook.com.com一,位同三公,設有獨立辦公室,其下並有長史、司馬等屬官,也就是所謂的「開府儀同三司」)《三國志》《陳祗傳》並記載鄧艾入成都後曾一度逮捕黃皓,打算誅殺奸邪,黃皓賄賂鄧艾左右親信方才得免。此外,鄧艾又以師纂為益州刺史,牽弘等領蜀中諸郡,名義上完整地接掌了蜀漢領土。
鍾會大軍進入秦嶺,由牙門將許儀為先頭部隊,在前方負責造橋鋪路,大軍後行,結果在行軍時,橋樑斷裂,鍾會遂以此為由,處斬許儀。誠如《滅蜀記》中所寫的,鍾會殺許儀之目的在於立威,許儀為許褚之子,其父「有功皇室,猶不寬貸,諸軍聞之,莫不震悚」只不過小說中的時點和原因與史實不符而已。
鍾會主力推進到劍閣,先寫一封信給姜維,說他「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希望他投降;另外又寫了一篇檄文給蜀中百姓將士,大致上就是說蜀漢不能以一州之力對抗天下,要大家早點投降。不過姜維對此並不理會,只是分兵駐防劍閣各要塞。
鍾會向劍閣發動攻擊,但始終無法攻克,糧食遂成為十餘萬大軍最大的問題。史書上並無明確記載,不過應可認為姜維的漢中守備戰略發生效果,畢竟鍾會僅奪取陽安關,並未拿下整個漢中,這使得蜀軍有機會襲擊魏軍後方的補給線,在糧運不繼的情況下,鍾會已議論退兵,若真如此,那一切便落入姜維的計算之中。但人算不如天算,於此同時,西線鄧艾的陰平戰略收到奇效。《三國志》《鄧艾傳》將鄧艾偷渡陰平的過程寫得十分精彩,說他「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的確是極為艱困的行軍。《三國演義》對此又多加了一些橋段,例如鄧艾在陰平道上發現從前諸葛亮所設營寨,證明諸葛亮有先見之明,鄧艾之軍翻過摩天嶺之後,又發現一座石碑,上頭刻著諸葛亮所留的四句詩:「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二火初興就是指炎興元年,二士爭衡則是指之後鄧士載與鍾士季的鬥爭。三國演義原是以諸葛亮為主角,此時他已死三十年,仍要將他拉出來展現一下神蹟。
延熙十年,西元二四七年,西涼諸羌叛魏,姜維出兵隴右接應,與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並將部分羌族部落移入蜀中;隔年,大將軍費禕進駐漢中,親自節度北伐事宜;西元二四九年,高平陵之變爆發,夏侯霸投降蜀漢,姜維認為有機可趁,再次北進,命部將句安倚麴山築城,聯合羌胡四出侵略。當時魏征西將軍郭淮與庸州刺史陳泰聯手抗敵,由陳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進圍麴城,姜維率兵來救,郭淮遂進軍牛頭山,揚言斷姜維退路,姜維只得撤退,句安等最終亦投降曹魏。但姜維撤退亦是障眼法,三天之後,廖化便率軍至白水南岸紮營,他自己則暗中率兵攻打白水北岸的洮城,但這個計策被鄧艾識破,鄧艾早一步駐守洮城,姜維遂無功而返。這一戰,或可視為姜維與鄧艾的第一次交手。
魏軍成功進入漢中後,鍾會命李輔率軍包圍樂城,荀愷包圍漢城,主力則直接推進陽安關,由胡烈負責主攻,他自己則前往定軍山的諸葛亮墓致祭。陽安關是漢中主要關塞,不過魏蜀兩軍並沒有發生激烈的攻防戰,退入陽安關的武興督蔣舒陣前倒戈,引魏軍攻回關口,將軍傅僉力戰而亡,當時鍾會原是在攻擊樂城,聽https://m•hetubook.com•com到陽安關陷落的消息,遂長趨直入,獲得蜀漢所屯積的大量糧草。
奇兵既成,便有奇功,鄧艾軍進入蜀中,先到江油,江油太守馬邈立即舉城投降;《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記載,在攻江油時,田續不敢進軍,鄧艾原本要將之處斬,但之後又饒了他,這也成為日後田續殺鄧艾的導火線。《滅蜀記》中將這一段前移到陰平道上並無特別用意,只是編排需要而已。
姜維最後一次北伐是於蜀漢景耀五年,西元二六二年,這次他又回到自己所熟悉的隴右,與鄧艾交戰於侯和,結果為鄧艾所敗。此時成都氣氛已變,黃皓掌權,姜維屢次北伐均無戰果,不敢回成都,遂退兵至更西側的沓中屯墾。
但是另一方面,鄧艾對自己的滅蜀之功顯得十分驕傲自大,他在綿竹築臺以紀念其戰功,又對蜀漢諸士大夫說:「各位幸好是遇到我,故得有今日,若是遇到吳漢之流,各位均已被殺滅了。」吳漢是二百年前東漢初期人物,他消滅立國於巴蜀的成家帝國,屠殺成都;鄧艾又批評姜維說:「姜維也算是一時雄兒,但就是和我相抗,因此而窮。」有識者聽聞皆笑之。該年十二月,洛陽方面降詔,封鄧艾為太尉,增邑兩萬戶,他的兩個兒子都封亭侯,以犒賞其滅蜀之功。鄧艾志得意滿,進一步向司馬昭建議,留兩萬隴右兵與兩萬蜀軍於蜀中,煮鹽冶鐵,製造船隻,以為征吳做準備,同時建議應封劉禪為扶風王,先不送往洛陽,而是居於扶風的董卓塢,如此恩威並施,東吳必定望風歸降。
延熙二十年,西元二五七年,姜維趁著第三次淮南兵變再次北伐,這次他放棄隴右地區,直接出駱谷,瞄準長安西南方的長城,目的在於奪取當地存糧。當時關中軍隊已抽調往淮南,情況頗為危急;不過鄧艾在此又發揮作用,他與征西將軍司馬望進駐長城防守,姜維屢攻不克,之後淮南亂平,姜維也隨之撤軍。鄧艾遂加封為征西將軍。
成都方面得到曹魏進犯消息,命右車騎將軍廖化前往沓中支援姜維,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則前往陽安關;漢中守備則採取姜維所建議的點狀陣式,主要軍隊集中於漢、樂二城,以誘敵深入。
這裡要特別提一下,最初魏延擔任漢中太守時,守備方式是沿邊佈兵,將敵軍拒於漢中之外,曹爽率軍進犯漢中,王平便是拒守於興勢,將曹爽十餘萬大軍堵在駱谷中,方才力保漢中不失。姜維改變這種守勢,他將軍隊聚集在漢中各要塞內,吸引敵軍深入,然後用游擊軍騷擾敵軍補給線待敵軍無法支撐撤退時,再諸軍齊出,以期大舉殲滅敵軍。兩者戰略孰優孰劣在此難為評論,不過以鍾會進犯時,漢樂二城的兵力均不過五千推斷,整個漢中的兵力恐怕不到三萬人,面對十餘萬魏軍的大舉入侵,顯得寡不敵眾;張翼和董厥的援軍又被另一路諸葛緒的軍隊所引誘,留駐陰平,使得漢中戰事陷於十分不利的狀態。
蜀漢延熙十六年,西元二五三年,蜀漢大將軍費禕為魏國降將郭循所刺殺,姜維遂得總統軍四月,自石營出擊,包圍隴右的狄道,曹魏由陳泰、郭淮出兵,姜維又因糧草問題而先行撤退。
回過頭來看看姜維,姜維大軍駐守於劍閣,得到諸葛瞻兵敗身死的消息,大為震驚,當時關於成都的情報雜沓,有說劉禪要固守成都,有說要奔逃東吳,有說要南撤至建寧,姜維等軍心混亂,遂引軍南撤以確認情況,直到郪縣時,太僕蔣顯帶著劉禪的敕命前來,要軍隊投降,姜維無奈,只得前往涪城向鍾會投降,據《三國志》記載,投降時蜀軍「將士咸怒,拔刀砍石」。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