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宋金談判

在宋朝,作為一個武將,岳飛是沒有權力干政的,政治家決定打仗他就去打,政治家不讓打就不能打。武將是聽命的,職責就是領兵打仗。結果岳飛不僅參與聯名上書,還點著名罵秦檜,秦檜當時非常生氣,但只是冷冷地跟那些武將說了一句:我為國家長治久安計,不怕天下誹謗,雖然誹謗滿身,我也會堅持把和議搞下去。
當時金國提出要南宋「歲貢銀絹五十萬兩匹」,白銀二十五萬兩,綢緞二十五萬匹。其實宋朝給少數民族政權歲幣已經由來已久,北宋的時候,宋真宗跟遼國立下「澶淵之盟」,宋每年都要給遼白銀十萬兩、綢緞二十萬匹。後來跟西夏打仗,又每年要給西夏茶葉三萬斤、白銀七萬兩、綢緞十五萬匹。當時北宋每年給遼和西夏的歲幣是五十五萬,大概相當於北宋兩個縣一年的總收入。在宋朝人看來,拿出兩個縣的財政收入買一年的天下太平,這是很划算的。這個錢跟後來給西方列強和日本的賠款不是一個概念,那是給外國,而遼、西夏、宋,都屬於中國,這屬於中國內部的事。你打我不就為了搶點東西嗎?現在我給你錢,給你東西了,這樣仗自然就打不起來了。對於北宋給遼歲幣,宋朝皇帝很會避重就輕,說是用宋的土特產資助遼國的軍費,雙方是平等的。宋的土特產是什麼呢?是銀子、綢緞。宋給西夏的歲幣叫「賜」,因為西夏對宋稱臣,西夏是小輩,宋每年賜給西夏二十五萬歲幣的壓歲錢。當時還在邊境上開通貿易,雙方互市。遼和西夏能給宋什麼?宋朝最想要的是戰馬,但是遼和西夏兩國也不傻,戰馬屬於軍用物資,不能資敵,頂多能給點土特產。而宋給遼和西夏的東西,按照我們今天的話講,那都屬於工業製成品,附加値明顯高於土特產。最後的結果,北宋每年通過貿易,早把歲幣賺回來了。可以說,北宋給的這點歲幣,換來了跟遼一百一十九年的相安無事,跟西夏也好幾十年和平共處。

趙鼎、秦檜、王庶一行三人去館驛跟金使談判。趙鼎是宰相,秦檜是參知政事,相當於副相,王庶是樞密副使,地位最低。俗話說「殺敵秀才紙上兵」,秀才殺敵,紙上談兵,真是有道理的。王庶在那種場合,照理說不會膽怯,但此刻他居然一言不發,就聽秦檜跟金使一問一答。他可能是在跟皇上賭氣,也有可能因為懶得理金使,覺得跟夷狄的使臣對答有傷身分:你提的條件我壓根兒就不會接受,稱臣不幹,歲幣不給,完全沒有交集,不存在什麼討價還價的問題,所以他就由著秦檜去談判。最後這事就敲定了下來:金歸還河南、陝西之地,歸還太上皇、甯德太后的梓宮;宋向金稱臣,每年給歲幣五十萬兩匹。還有一條,就是宋高宗一定要跪接這個詔書。
金國www.hetubook.com.com的條件就是讓宋向金稱臣,這一條趙構是打心眼裡願意的。當年趙構在海上漂泊的時候,曾經給金國元帥寫信,說我願意削去帝號,奉大金的正朔,我不但可以不當皇帝,甚至可以不用我自己的建炎年號,改用大金的年號,這樣普天之下都屬於大金國,我願意替大金國看著江南。

金國的兩個使臣奉旨南下,得意洋洋,傲慢無禮,他們覺得自己不是來跟宋朝平等交往的,而是奉了大金皇帝的命令,來詔諭江南的。他們還提出,自己是上邦來使,大國之臣當小國之主,宋高宗必須跪接金國的詔書。這是奇恥大辱,宋朝人絕對不可能接受。尤其是那些領兵在外的大將,都跳出來堅決反對。韓世忠、岳飛等的軍營裡搞起了萬人大簽名,聯名上書反對跟金議和,反對向金稱臣。軍營遞交的上書,一份一份地傳到了三衙。
在高宗看來,花五十萬兩匹,買個天下太平,還能收回河南、陝西之地,是個好買賣,有何不可呢?只要苦心經營,十年工夫還掙不回這點銀絹嗎?

宋金談判結束,金國人是意滿志得、賺足便宜,他們帶著炫耀而又狂妄的心情,啓程回金覆命。但是,當他們走到宋金邊境的時候,卻突然發現南宋這邊正在祕密謀劃著一件事情,這事徹底激怒了金國使臣。那麽,金國使臣發現了什麼呢?
宋金議和的前提,本應該是平等的,但是金國卻以歸還失地作為交換條件,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南宋要向金稱臣,二是南宋每年要貢給金歲幣。不僅如此,金國人甚至還提出了更為無禮的要求。那麼,金國人的無禮要求會是什麼呢?

宋金談判已定,對於金國人提出的議和條件,宋高宗也統統接受了,他甚至願意跪接金國詔書。但是群臣反對激烈,紛紛上疏請願,力勸宋高宗堅決不能下跪。那麼,對於群臣的勸諫,宋高宗會怎麽回應呢?
這事很快被彙報給了宋高宗。宋高宗一聽,覺得有道理,好不容易忍辱負重地換來安定,不能自取嫌疑,只要把這個地兒收回來,故都也就回來了,祖宗的陵寢雖然已經被劉豫刨了,但好歹也可以告慰祖宗在天之靈了。於是高宗下令,軍隊不要布置了,挖了的戰壕填上,修好的碉堡拆掉。他認為撤了守戍,這事兒就可以完結了,但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這次宋金之間可以說是搞了一個「雙輸」的協議,金也不高興,宋也不痛快。這件事在金激怒了完顔兀術,在宋激怒了岳飛,這兩個人都是當時兩國最堅定的主戰派,而且是天字第一號的人物。這兩個人一被激怒,宋金的和議也就瓦解冰消,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隨著金軍入主中原,宋朝高度發達的先進文明,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金國,甚至連金熙宗都非常崇尚漢文化,所以就有了不再對宋作戰的想法。因此,金國大將完顏昌借此機會,適時地提出與宋議和,並且要歸還宋朝失地的建議。但是此項舉措一經提出,不但遭到了金國大臣的反對,而且連宋朝的大臣們也堅決不同意。表面上看,如果金國能夠歸還失地,於情於理對南宋都是好事,那為什麼南宋的大臣們會激烈地反對呢?在歸還失地的背後,金國人的真實目的會是什麼?宋金談判,金國又會向南宋提出什麼樣的無理要求呢?m.hetubook.com.com

三衙是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分為殿前司、馬軍司、步軍司。三衙的官員也都是武將,也不願意看到皇帝那麼屈辱。唐朝的王昌齡曾感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現在胡馬都要渡長江了,武將們的顏面何存?所以他們就去找當時主事的相國秦檜,說軍營當中士兵們都上了萬言書,如果強行把這件事壓下去,萬一士兵譁變了,這責任誰也負不起。三衙還順便把自己的責任擇了出來,說這個萬言書不是三衙的意思,是那三個領兵在外的大個子的意思。我們節制不了這三個大個子,您看著辦。三個大個子就是指岳飛、韓世忠和張俊。秦檜拿過上書,第一眼就看見岳飛寫的「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意思是說,我們不能相信金人,也不能因為金人說要和好,就不整軍備戰了。相國引狼入室,可要當心留下千載罵名。秦檜一看這個,對岳飛恨得咬牙切齒,因為岳飛說「相臣謀國不臧」,是在指著鼻子罵他。

最後,高宗皇帝冷冷地說出這麼一句話來:「士大夫但為身謀,向使在明州時,朕雖百拜,亦不復問矣。」意思是,你們都只是為自己打算罷了,當年在明州的時候,假如我被金國人逮著了,我就是下跪一百次,你們也不會問的。言下之意是,現在咱們安定下來了,有點實力了,你們的腰桿也硬了起來,都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們不讓我拜,那你們說這件事怎麼辦?能拿出直搗黃龍的具體措施嗎?你們這些讀書人,「但為身謀」,空言誤國,就會坐在那兒談些風月,根本就治國無方。
南宋朝廷,群臣和議為了顧及國體、挽回面子,決定讓宰相秦檜代替宋高宗跪接金國詔書,金國人對此也無異議。但是,當南宋朝廷宴請金國使臣的時候,金國人卻又提出了一個過分的要求,那麼這個過分的要求又是什麼呢?
完顏昌力主跟宋朝議和,不但在金國內部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就連宋朝的大臣們也紛紛反對。完顔昌覺得特別冤,自己原本是為了讓兩國和好,結果兩邊都不買賬。金國大臣反對倒也有情可原,畢竟金國處於強勢,可宋朝的大臣們為什麼反對呢?因為金國除了提出把河南、陝西之地歸還給宋朝,還要歸還宋徽宗和甯德皇后的棺槨。這對宋朝來講應該是好事,岳飛不一直想要光復中原嗎?現在不動刀兵,金國人直https://www•hetubook.com•com接把這些地方還回來了,宋朝人應該感到高興才對。結果宋朝朝臣說:「無功之賞,禍之先也。」意思是金國國勢強,我們的國勢弱,我們對金國沒有什麼功,他們為什麼平白無故地把這些地方賞給我們呢?這裡面肯定有陰謀。這些地方原來是被劉豫的偽齊占領的,偽齊在那兒折騰了八年,搞得民困國窮,史籍上說:「東西四千里,兵禍之餘,白骨未殮,幾無人跡。」雖然有點誇張,偽齊統治下也不遍地都是白骨,但是劉豫確實把這些地方糟蹋得夠糟,中原大地一片慘象。大臣們想,這樣的地方對我們大宋有什麼用?我們收回來之後,絕對不可能像偽齊那樣不憐惜百姓,橫徵暴斂,我們一定要愛民,一定要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得投入很多的金錢和精力,這樣國家的負擔太重了。而且,宋臣心裡都明白現在因為有淮河、長江這兩道天險,女真的騎兵才過不來。如果收回這些地方,肯定也要派兵駐紮,中原平坦無險可守,這樣江淮之險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有人說,金人說是歸還河南、陝西,其實他們是包藏禍心,想把我們的主力從江淮一線引誘到中原,好一舉殲滅。金國人太壞了,絕對不能聽信他們的話。這些地方此時寧可不要,要的話也得是我們自己收回來,絕對不能讓他們白給。
但是現在宋給金的歲幣不是「賜」,而是「貢」,是作為番邦給宗主國進貢,是小輩給長輩進貢。宋朝人也並不是在五十萬兩匹上動心思,而是在「貢」這個字上爭論不休。說要是賜給金五十萬兩匹,這是可以的,但要說是「貢」的話,絕對不可以。按照現在的觀念,怎麼都是出五十萬,還在乎一個字嗎?如果說「貢」能少給十萬,那也成,可是不管說什麼都一分不少,至於這樣嗎?但是古人非常在乎,認為這個關乎國體,面子絕對重要,絕對不能用「貢」字。但是金國同樣也不肯讓步。

照王庶這麽一講,高宗皇帝對金稱臣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舉。「不念父母之仇」,忘記了父母客死北國的深仇大恨;「不思宗廟之恥」,忘記了亡國滅種的喪家之痛;「不思宮闈之辱」,忘記了姐妹們淪為婢妾的奇恥大辱;「不恤百姓之冤」,忘記了鐵蹄踏處屍骨堆山的百姓冤屈。而且,這樣等於是「逆天違人」,天意民心都不答應這麼做!堂堂華夏民族,絕對不能向夷狄俯首稱臣。所以舉國物議洶洶,反對得非常激烈。
事已敲定,連皇帝都已經同意了,沒有什麼挽回的餘地了。如果要挽回,也只能在一件事上爭面子,就是皇帝絕不能跪接金使的詔書,那太丟人了。跪接詔書,意味著高宗是金的奴才,是金的臣子了,這將宋朝的臣子置於何地?皇上都跪著,臣子又該如何?這真是太屈辱了。這次大臣們矛頭一致了,既然稱臣、納歲幣免不了,那最後就爭點面子,皇帝絕不能跪!朝臣三番兩次地上疏,在五朝門集合、請願,甚至闖宮,搞得宋高宗不勝其煩。

最後雙方商定東西方向面對而坐,南北有高下,東西無貴賤,這樣雙方就平等了。這樣,議和基本上就已經定下來了。這一年是宋朝的紹興八年,所以宋朝的史書上把這次議和稱為「紹興第一次和議」。https://m.hetubook.com.com紹興十一年,宋金又議和了一次,就叫「紹興第二次和議」。這兩次和議經常被人搞混,按照金國的年號,這年是金熙宗天眷年間,所以這次議和又叫「天眷議和」。雙方定下來:金歸還地盤,送還徽宗、甯德皇后的棺槨;宋向金稱臣,納歲貢。內容確定以後,金使就回去覆命了。可是,金使這一回去,就發現問題了。

這種事情在中國古代可是奇恥大辱,是從三皇五帝,甚至從盤古開天地以來,都沒有過的事,因此大臣們反對得非常激烈。當時擔任宰執之一的樞密副使王庶給趙構上疏,那話真是一針見血,幾乎是指著趙構的鼻子在罵,他說:「陛下何苦不念父母之仇,不思宗廟之恥,不痛宮闈之辱,不恤百姓之冤,逆天違人,以事夷狄乎!」
大臣一看,皇上急了,怎麼辦呢?後來又有一個大臣出主意,說這樣得了,金人不是要把太上皇和甯德太后的梓宮,送回來了嗎?原來太上皇、皇太后在北國,也不知道他們是死是活,現在既然知道他們已經駕崩了,那皇上就是熱孝在身了。官員死了父母都得回家守孝三年,皇上就更得放下朝政給先皇服孝了。如此一來,皇上重孝在身就不用見金使了,不就不用跪了嗎?那誰去跪呢?既然秦檜不要臉,那就讓他去好了。這餿主意就是秦檜給出的,論級別他是宰相,也可以代替皇帝去跪。這樣,這主意一說出來,幾方皆大歡喜,皇上也願意,秦檜也願意。秦檜想:給誰跪不是跪?這麼重要的外交使命也就得是我去,一拜就可以推金山,倒玉柱,國家就此就安定了。
宋高宗這話說得夠狠了,他心裡的隱痛又被勾了起來:你們都沒拿我當正統,還是認為正統是我爸我哥,是在北國坐井觀天的那父子倆。我要是真被逮著了,你們會在乎嗎?現在我為了把這個位子坐穩,要向金拜一拜你們就不幹了,我爸和我哥在北國有一天不下跪的嗎?恐怕他們從來都沒站起來過。我苦心經營半壁河山,為了國家的利益下個跪,意思一下,糊弄走金人不就完了嗎?金使一走,咱關上門照樣稱孤道寡,難道連這都不可以?高宗皇帝非常生氣,以後大臣再提這件事,他就直接回絕:沒空。
金國大將完顏昌力主與宋議和,提出歸還宋朝失地,但是這個看似仁慈的做法,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貪慾。那麼,金國人到底想從南宋朝廷得到什麼好處?他們又會提出什麼樣的條件呢?


雙方僵持不下,宋朝人就開始找理由了:現在民生凋敝,百業困頓,我們不像原來那麼富庶了,給遼的白銀一年才十萬兩,現在的國土縮小了一半,你卻獅子大開口,一年就要二十五萬兩,我們上哪兒找去?沒有,不能給,給了之後我們國家就完了。至於綢緞,宋朝的大臣們說,南方不產綢緞,產綢的地方都讓你們占了,你們不會紡織嗎?還向我們要,這個更沒法答應。我們今天都知道,蘇杭的絲綢最好,但在宋朝的時候,絲綢的生產中心在北方,可和_圖_書能那時候北方的氣候也比較溫暖,適宜蠶蟲生長,所以南宋說南方不產絲綢並非虛言。「安史之亂」以後,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但也是直到明清的時候,絲織業重心才轉移到了南方。
在宴請金使的晚宴上,金使要求面南而坐。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南面為君,北面稱臣」,金國使臣自認為是上邦來使、大國之臣,所以要求坐在正中間,還讓宋朝的大臣們全都在底下,北向衝著他。這樣一來,宋朝大臣又不幹了:你又不是皇上,憑什麼面南而坐?這事眼看著要談僵了,又有人出來跟宋高宗說,金國這個使臣太不像話了,他並非女真人,不是降金的漢人,便是降金的遼人,所以對中原的典章禮儀非常清楚。他提這些要求都是故意的,所以還得請您出來以天子之尊跟他交涉一番。
金國使臣在回國的路上,發現宋朝竟然在剛剛退還的土地上挖戰壕,修碉堡,布置守戍。金使一下就急了:宋朝這麼做是何居心?所以使臣當即就實問:「天子裂壤地益南國,南國當思圖報大恩。今輒置守戍,自取嫌疑,若興師問罪,將何以為辭?江左且不保,況齊乎?」就是說,我們天子把地盤還給你們南宋,你們應該感謝才對。現在你們不但不感謝,反倒得寸進尺,前腳把土地給了你,你後腳竟然在這兒駐紮軍隊,布置守戍,又想與我大金為敵了。你們也不想想,一旦我們大金發兵,你們連長江、淮河都保不住,這新占的地兒能保得住嗎?
金國人之所以改變對宋策略,並且提出與宋議和,就是希望能夠用談判的手段,從南宋政權的手裡撈到大筆的錢財。那麽,金國人會向南宋朝廷索要多少錢呢?
三衙的武將一看,相國這樣堅決,知道跟他是說不通了,只好找反對最激烈的樞密副使王庶討主意,就是他指著鼻子罵高宗對金稱臣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從這兒也能看出,宋朝對待文臣的態度確實挺好,王庶都罵到那份兒上了也沒事。宋高宗也很幽默,金使來了之後,他讓王庶跟金使談。因為當時臨安城的大街小巷都貼滿了大字報,說秦檜是金國間諜,是完顏昌放回來的,要不怎麼秦檜一回來,完顏昌就提出跟宋議和呢?而秦檜對金國提出的條件,也全都答應下來了。高宗皇帝不可能對這事完全充耳不聞,他也知道,如果讓秦檜去跟金使談判,他肯定唯唯諾諾,金使提什麼都一口答應下來。所以高宗想得挺好:讓王庶去,他連我都敢罵,還能不罵金使嗎?即使金使漫天要價,王庶也可以著地還錢,把條件往下壓一壓。

宋朝的反應是完顏昌完全沒有想到的,按照他的想法,「我以地與宋,宋必德我」,我金國把地盤還給你宋朝,你們應該感恩戴德才對。其實完顏昌提出這個主張,是有他的私心的,他看到以前主張立劉豫的大臣都得到了很大的好處,早就眼紅了:最早主張立劉豫的本來是我啊,結果劉豫抱上完顏宗翰的粗腿,把我給蹬了,什麼好處都沒有我的份兒了。現在我乾脆主張把中原地盤還給宋朝,讓宋朝對我感恩戴德,讓趙構做劉豫第二,這樣有什麼事他都會找我商量,我在朝廷當中的地位就更加穩固了。但是宋朝不領情,說他有陰謀,金國對他意見更大,說他在賣國,所以完顏昌是兩頭沒得好。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