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講 岳飛之死

第三條就更要命了,是說岳飛對部下張憲說,我跟太祖爺一樣,都是三十二歲當節度使。其實就算岳飛說過這話,那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三十二歲當了節度使,與太祖皇帝當年年紀相當,理解為他是崇拜太祖、敬仰前賢也說得過去,最多是有些得意而已。可這三句話連起來聽,就讓高宗毛骨悚然了。
宋高宗怕岳飛謀反;秦檜嫌岳飛阻撓與金議和;而張俊嫉妒岳飛,二人早就結下了私仇。此番張俊更是推波助瀾、伺機報復,要置岳飛於死地。那麽,張俊是怎樣倚仗高宗皇帝和秦檜,一步一步地去實施殺害岳飛的陰謀呢?
宋金兩國戰事稍稍停息,始終不信任武將的宋高宗就開始密謀處置武將。宋高宗不但奪了張俊、韓世忠和岳飛的兵權,而且還要殺害他們。但是,張俊、韓世忠深知上意,所以他們都巧妙脫身了,而岳飛卻沒能倖免。起初,岳飛以為自己辭去官職、退出朝廷就會平安無事。但是,沒想到秦檜等人合夥陷害忠良,他們編造了三條罪證,誣陷岳飛謀反,並將岳飛打入死牢,嚴刑逼供,使得岳飛最後慘死於風波亭。那麼,是誰出賣了岳飛?「莫須有」的典故是怎麼來的?岳飛在獄中的最後時光,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岳飛一腔熱血、精忠報國、忠肝義膽,天地可鑒。然而,昔日的百戰名將,如今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再也不能上陣殺敵了,只能填詞一首,聊以自|慰。岳飛本以為自己辭去官職、退出朝廷,就會平安無事,但是秦檜等人豈會善罷甘休?接下來,他們又想出了什麼主意來對付岳飛呢?



據說,岳飛在監獄的時候,大年三十那天,他的老部下置酒來探望他,為岳飛敬上屠蘇酒。岳飛看到屠蘇酒,不覺想起了往事,潸然淚下。就像京劇《滿江紅》戲詞裡唱的那樣:「見屠蘇想起了黃龍痛飮,滿江紅班師詔,歷歷前塵。」岳飛當年的酒量很大,有一次因為酒後打了人,高宗皇帝讓他以後別喝酒了,於是岳飛立誓,等到收復中原、迎回二聖的時候再破酒戒。而今,岳飛身陷牢獄,本來應該是慶功時喝的酒,現在卻是在「除夕夜冷獄森森」的境況下喝,而且,這可能就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杯酒了。我們想想,岳飛此時此刻的心境,會是何等淒涼。
接著,秦檜把大奸賊萬俟卨推到了前台,讓他來審岳飛。萬俟卨這下總算找到出氣的機會了,心想你岳飛當初輕慢我,看我今天怎麼收拾你。萬俟卨對岳飛毒刑拷打,一代名將在公堂上被打得遍體鱗傷,血肉模糊。遍施酷刑之後,岳飛有些站不住了,剛想鬆口氣,身後的獄卒馬上大喊:「叉手立正!」岳飛只有悚然聽命。有人講,讀史讀到了傷心處,岳飛這樣統率千軍萬馬、身經百戰的一代名將,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如今竟然被一個小小的獄卒當面呵斥,而且還要委屈聽命,讀史讀到這樣的地方,怎能不讓人傷心不已?

光有人告岳飛謀反還不行,還要有人出面彈劾岳飛。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頭了,這人就是萬俟卨,是今天岳王墳前跪著的那四尊鐵像裡的一個。那麼,萬俟卨為什麼要出面彈劾岳飛呢?我們說,甯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萬俟卨是個典型的小人,他與岳飛結怨,是因為一件非常不足為道的事。當年,岳飛宣撫京湖,在鄂州祝捷的時候,萬俟卨正在當地做提刑官,據說,他每次去見岳飛的時候,都沒有得到岳飛的好臉色。我們不知道岳飛是正趕上忙,還是心情不好。但是,萬俟卨就覺得是岳飛看不起他、輕蔑他,所以就對岳飛懷恨在心。這一次,他終於找到報復岳飛的機會了,所以就主動站出來誣陷岳飛。不但如此,他還找了一個爪牙,一塊兒上表彈劾岳飛。m.hetubook.com.com

岳飛一進杭州城,就被打入了大理寺監獄。一開始,秦檜讓御史中丞何鑄主審岳飛謀反的案子。岳飛被帶到堂上,見了四座的官員,就問,我堂堂岳少保,樞密副使,你們為什麼把我抓進監獄?何鑄說,有人告你謀反。岳飛二話不說,把衣服一脫,露出了背上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有的評書演義裡說,岳飛背上的字是「精忠報國」,這可能是從皇帝欽題的「精忠岳飛」上演繹出來的。何鑄一看,心想,說這樣的人謀反,打死我也不相信啊。但是上命難違,案子還得接著審。於是,何鑄就說,王貴和王俊兩個人告你謀反。岳飛說,那好,你讓王貴出來跟我對質。王貴做了這種昧良心的事,他愧對岳飛,所以根本不敢來。岳飛又說,你說王俊告我謀反,那你讓王俊來見我。這個時候,王俊已經死了。岳飛說,王貴不來,王俊死了,你有什麼證據證明我謀反呢?何鑄說,有人說王俊和張憲之間寫過信,那信上有謀反之意。岳飛說,好啊,你把信拿來給我看看。何鑄說,信讓張憲燒了。岳飛大笑說,你說我謀反,問你有沒有人證,你說人證死了,問你有沒有物證,你說物證燒了,那你憑什麼告我謀反?這個時候,何鑄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何鑄心想,這案子沒法審,原本就是冤枉人家,岳飛頂天立地大丈夫一個,我不能幹這缺德事。於是,何鑄就去找秦檜,說丞相您換人吧,這案子我審不了。
岳飛無論在人品、戰功上,還是學識、修養上,在中國古代的名將中,都堪稱是數一數二的。岳飛曾經寫過一首名為〈題驟馬風〉的詩,詩中最後兩句說:「誓將七尺酬明聖,怒指天涯淚不收。」岳飛本來要將七尺之軀捐報明君聖主,沒想到「明君聖主」回報他的卻是中國歷史的千古冤獄。
楊沂中帶著岳飛往京城走,一路上都讓人暗中看管岳飛。因為岳飛不論功勞、地位,還是聲譽,都遠在楊沂中之上,楊沂中不敢公開跟岳飛翻臉,只好命人暗中監視。去京城途中,要經過岳家軍的駐地。張憲和岳雲都已經被捕,所以岳家軍都明白岳飛為何進京,也想到岳大帥這一去,絕沒有好結果。這一天晚上,得知岳飛投宿在附近的古寺裡,岳家軍的將領就一撥一撥地去探望岳飛。這些將領見了岳飛,都聲淚俱下,勸說岳飛不要去京城。最後,岳飛一拍桌子,把他們都轟出去了。岳飛說,我對大宋忠心耿耿,皇天后土,可表此心,我絕不負朝廷,你們不要跟我說了。岳家軍沒能勸住岳飛,最終,岳飛還是來到了杭州城。
於是,高宗皇帝下令,先拘捕張憲和岳雲。在岳家軍裡,張憲和王貴是岳飛的左膀右臂,王貴已經站到秦檜一邊了,所以只拘捕了張憲。當時和-圖-書,張憲和岳雲都還在軍中,而岳飛已經辭去軍職了,所以他們被捕,岳飛並不知道。張憲和岳雲被捕之後,朝廷就以相府、中書省的名義下發省牒,派殿前司統制楊沂中去抓捕岳飛。
宋朝的武將有結拜的傳統,楊沂中跟岳飛也有八拜之交,楊沂中排行第十,岳飛叫他十哥。楊沂中是御營司都統制,就是禁衛軍統帥,是守衛在皇帝身邊的人。所以,楊沂中一來,岳飛感覺非常驚愕,心想,楊沂中來幹什麼?這個時候,岳飛也預感到大事不好,就問楊折中,十哥你來有什麼事?楊沂中就把省牒拿出來給岳飛看。這份省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話:把活的岳飛帶回京城。楊沂中為了穩住岳飛,就說,你別擔心,這裡邊可能有點誤會,見了皇上把事說清楚就完了,張憲、岳雲也就都能放出來了。岳飛看了省牒之後,心情十分沉重,讓家人置酒款待楊沂中,說十哥你等等,我回去收拾一下,這麼遠的路,一去不知道多長時間,我在臨安又沒有家,我去拿幾件換洗的衣服。

岳飛被害,一方面是因為高宗皇帝要殺武將、除心病,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岳飛與宰相秦檜之間的矛盾。岳飛是武將,他的本事是在戰場上體現出來的,而秦檜是文臣,他的價値只有在談判桌上才能體現。秦檜作為宰相,要如何樹立威信,使滿朝信服呢?就是在社稷垂危的時候,挺身而出,去跟金國人議和,這樣才能把半壁江山得保的功勞納入囊中。這就造成了兩個人之間的根本對立。只要岳飛在,主戰派的旗幟就在,可宋金打起仗來,秦檜這個宰相的作用,就看不出來了。
關於岳飛是如何被害死的,人們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秦檜派人謊稱讓岳飛沐浴,趁機害死了岳飛。古人的衣服非常寬大,力士趁岳飛脫衣服的時候湧入,猛擊岳飛兩肋,把岳飛害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高宗賜岳飛毒酒,岳飛飮了毒酒以後,含恨而終。岳飛死時,年僅三十九歲。大英雄被害死了,秦檜本來心存愧疚,給岳雲、張憲定的刑是流放,結果高宗皇帝下旨,將兩人判了斬刑。張憲、岳雲兩員虎將,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最後竟換來這樣的結局。岳雲死時,才剛剛二十二歲。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張俊是因為找到了一條足以置王貴於死地的罪證,抓住了王貴的一個把柄,所以能夠要脅王貴陷害岳飛。但是,這個把柄究竟是什麼,史學家們到今天也沒有研究出來。不過,最後的結果是,王貴真的背叛了自己的老長官,出頭誣告了岳飛。另外,張俊還找了一個對岳飛懷恨在心的部將王俊,讓王貴、王俊聯名誣告岳飛謀反。這樣一來,岳飛就真的在劫難逃了。
有人得知這個消息,就來告訴岳飛,說現在有人上表彈劾你。岳飛一聽,知道大勢已去,只好以退為進,學韓世忠去官保命。所以,岳飛馬上上奏朝廷,願辭去一切職務。朝廷下旨,岳飛充萬壽觀使,提舉萬壽觀。在宋朝,官員退休致仕以後,皇上一般會讓他們提舉一座道觀,去做道觀的名譽住持,就算是給官員退休金了,所以宋朝經常有官員成為道觀的名譽住持。其實岳飛此時已經感覺到自己的處境不妙了,他當年削職閑住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小重山〉,這首詞是這麼寫的:「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這首詞的氣韻,跟當初的「怒髮衝冠憑欄處」,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此時完全是一種英雄末路的感覺。



一代名將、千古英雄岳飛,就這樣含恨而終。那麼,在當時有沒有人為岳飛鳴不平呢?這個人會是誰?而「莫須有」的典故又是怎麽來的?「莫須有」正確的解讀應該是什麼呢?

第二條是說在朱仙鎮班師之後,岳飛跟幾個心腹借酒澆https://www•hetubook•com•com愁,傾訴胸中的苦悶。喝酒的時候,岳飛就問張憲,這天下的事應該怎麼辦啊?張憲回答,您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且不說岳飛接下來說了什麼,這兩句話就夠「意味深長」了。你想,岳飛是手握重兵的統帥,他問自己的下屬天下事怎麼辦,下屬回答您想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是什麽意思?
看著岳飛轉身離去,楊沂中非常擔心,他想,岳飛不會去上吊吧?宰相的意思是把活的岳飛帶回去,岳飛要是自盡了,我可沒法交差。再一看,岳飛的家人端出酒來,請他飮酒,楊沂中不敢喝,怕酒裡下了藥,萬一自己喝下去岳飛趁機跑了怎麼辦?楊沂中端著酒杯猶疑不決,就問岳飛的僕人,岳少保現在幹嘛呢?僕人說,我家主人正在後面收拾呢。楊沂中又問,岳少保神色如何?僕人回答說面色如常。楊沂中這才放下心,一仰脖就把酒喝了。這時,岳飛從後面出來了,說十哥我信你,你敢喝我這杯酒,不擔心酒裡有毒,就證明你心地磊落,我跟你走。楊沂中聽了這話,驚得一腦門子汗,心想,好險,我要是不喝這杯酒,岳飛說不定就跟我翻臉了。這樣一來,楊沂中就帶著岳飛上路了。
岳飛當時被關在臨安的大理寺獄中,這裡是南宋的最高法治機關之一,而風波亭,正是獄中一座亭子的名字。相傳,一代名將岳飛,就慘死在那裡。那麼,岳飛在獄中的最後時光是如何度過的?他最後又是怎麼死的呢?
史學家的一種觀點認為,張俊找王貴陷害岳飛,是因為王貴挨過岳飛的打,還差一點被岳飛斬首,所以他對岳飛懷恨在心。這一點其實並不成立,王貴追隨岳飛多年,兩人一起出生入死,情同父子兄弟。王貴被打,是因為他的部下犯了搶劫罪,所以受牽連挨了一百軍棍。而岳飛說要殺王貴,是因為有一次大戰在即,王貴兵少,面露怯意,岳飛生氣,斥責王貴身為統帥,竟然喪宋軍志氣,所以說要殺王貴。但是,岳飛只不過是說說而已,王貴是他的左膀右臂,他不可能真的殺王貴。而且,岳飛領軍向來嚴明公正,連他的兒子岳雲犯了一點小錯,都被打了一百軍棍,三天不能起床。王貴作為部將,挨打是很正常的,不可能因為這事兒就記恨岳飛。
在小說演義中,秦檜一直被說成是賣國賊。我們不談論他是不是賣國賊,但對於秦檜賣國求榮這個說法,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秦檜賣國求榮,他求的是什麼榮呢?他求的不是要爬到更高的位置上去。你想,他在宋朝已經是宰相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難道他想到金國去做宰相嗎?兩邊都給宰相,沒有區別。難道他能夠在宋朝或者金國做皇帝嗎?這也是不可能的。實際上,秦檜所求的榮,是要牢牢保住自己的權位。他認為,跟金國人談和,是保全宋室江山最好的方法,也只有這樣,他自己的權位才能保全。
秦檜見何鑄不想幹,就把實情說出來了,他說審岳飛是「上意也」。這案子不是我要你審的,是皇上要你審的,你不審,你這御史中丞還幹不幹了?何鑄說:「我豈為區區一岳飛請命?」從這句話,我們又能看出,宋朝的文臣武將在地位上的差距。何鑄並不是很看得起岳飛,說區區一岳飛,我並不是為他請命,只不過「強敵未滅,無故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意思是說,我們還有強敵在,現在無緣無故殺一員大將,將來社稷有難,誰去定國安邦?秦檜一聽,心想,這個何鑄是個死腦筋,怎麼勸都沒用。於是說,你不審就下去吧,這官也別幹了。

秦檜給岳飛羅織的這三條罪狀,是一環套一環的。首先,岳飛指責皇上不修德,國家沒救了;然後,岳飛又問天下事應該怎麼辦,部將說您想怎麼辦就怎麼辦;最後,岳飛再來一句,我跟太祖爺一樣,三十二歲當了節度使。這三句話連起來一聽,岳飛可不就在劫難逃了?依照岳飛的脾氣個性,這三句話他真有可能都說過。但問題是,岳飛是和-圖-書在什麼語境下說的,這三句話是不是以這個順序說的?到了秦檜這兒,這些都無關緊要,經他一拼一湊,這三條大罪就出來了。我們想,高宗皇帝念茲在茲,他最害怕的事情莫過於武將謀反,所以,這樣罪狀一呈上去,岳飛就非死不可了。
根據史籍上的記載,岳飛在大理寺蒙冤的時候,韓世忠曾經站出來為岳飛鳴不平。韓世忠本來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但是看到岳飛蒙此大冤,就豁出去了。韓世忠闖進相府,質問秦檜,岳飛到底有什麼罪,你要害他?秦檜回答:「其事莫須有。」後來,「莫須有」就成了一個典故。不少人一直把「莫須有」理解為可能有,實際上這是不對的。「莫須有」的意思應該是,難道沒有嗎?也就是說,秦檜對韓世忠用的是反問的語氣:岳飛難道沒有罪嗎?秦檜這麽一句話,就把韓世忠打發了。秦檜有恃無恐,他背後有皇帝撐腰,根本都懶得跟韓世忠廢話。秦檜這個時候,勢力比韓世忠大得多,並不是說韓世忠拍著桌子質問秦檜,秦檜就嚇得哆哆嗦嗦,囁嚅地說了一句,可能有吧。從秦檜這句難道沒有的反問中,我們可以看出岳飛悲劇的癥結所在,是高宗皇帝要岳飛死,所以秦檜才有恃無恐。岳飛在宋高宗一朝都沒有翻案,直到宋孝宗即位,朝廷又要北伐的時候,才給岳飛平反,追封為鄂王。
不但後人對岳飛的評價很高,就連當時的人也是一樣。當時,出使金國的南宋使臣洪皓,聽說岳飛被害死之後痛哭流涕。他給南宋朝廷寫密信,把密信藏在蠟丸裡,馳疏奏報宋高宗,說「金人所畏服者惟飛,至以父呼之。諸酋聞其死,酌酒相賀」。意思是,金軍害怕的就只有岳飛,以至於把岳飛叫做岳大爺,現在聽說岳飛死了,金國的將領們都在擺酒相賀。岳飛沒有死在與金作戰的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裡,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幕。
秦檜等人合夥陷害忠良,他們編造了三條罪證,誣陷岳飛謀反,並下令抓捕岳飛。面對秦檜等人的惡意陷害,岳飛豈能坐以待斃,任人宰割?那麼,岳飛會怎麼辦呢?而秦檜派去抓捕岳飛的楊沂中和岳飛又是什麼關係?他見到岳飛之後會怎麼說?岳飛會老老實實地跟他走嗎?
岳飛行事光明磊落,但求問心無愧。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決定跟楊沂中回杭州。但是,回到杭州,岳飛還沒來得及辯解,就被打入大牢,嚴加看管起來。那麼,秦檜會派什麼人來審岳飛這個案子?而岳飛謀反的罪名,又是否能定案呢?


我們前面提到過,張俊對岳飛是恨之入骨的,他得知秦檜要除掉岳飛,就主動出來請命了。秦檜問張俊,你打算怎麼整岳飛呢?張俊說,我去說動岳飛的部將王貴,讓王貴去告岳飛謀反,這頂帽子一扣,就不怕岳飛不死了。王貴曾經是岳飛的副將,官至御前司都統制,相當於岳家軍的二把手,岳飛交出兵權後,岳家軍就是由王貴來帶的。那麼,張俊為什麽要找王貴來誣告岳飛呢?
宋金兩國停戰之後,高宗皇帝為穩固自己的皇位,要密謀除掉三員大將,屠刀所指,三軍膽寒,但是,張俊和韓世忠都猜透了皇帝的心思,巧妙地逃過了一劫。而岳飛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最終沒能逃過被殺的厄運。
萬俟卨雖然對岳飛用盡酷刑,但是這個案子還是審不出結果來。宋高宗最後也沒辦法了,就下旨,說不管案子審得有沒有結果,都將岳飛賜死。關於這道聖旨,史學家們認為肯定是有的,如果沒有宋高宗的首肯,秦檜等人是不敢殺害岳飛的。這道聖旨永遠找不到了,可就是因為它,才有了後面的風波亭上送忠良。
中國古代殺官之前,一般先要抄家。官兵來抄岳飛的家,發現了什麽呢?《宋稗類鈔》。裡記載:「岳少保既死獄,籍其家,僅金玉犀帶數條,及鎖鎧兜鍪南蠻銅弩鑌刀弓劍鞍轡,布绢三千餘匹,粟麥五千餘斛,錢十餘萬,書數千卷而已。視同時諸將如某某等,莫不寶玩充堂寢,田園佔幾縣,享樂壽考,妻兒滿前。福禍頓懸,天道亦自有不可知者!」岳飛為國盡忠一輩子,死後家裡抄出來的,多是兵器鎧甲,再有就是三千多匹布帛、五千多斛糧食、十餘萬錢和一些薄田,這與同時期的幾位大將是沒法比的。張俊就不用說了,韓世忠一年的地租收成就是五萬石,岳飛可能只有幾千石而已。這樣的忠義之士,最後含恨而死,千古以來令仁人志士扼腕嘆息。和-圖-書
我們知道,《宋史》是元朝人寫的,元朝人寫到岳飛之死的時候,也不禁大發感慨:「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於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瞋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鳴呼冤哉!鳴呼冤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西漢以來,像韓信、彭越、周勃、灌嬰這樣的名將,每朝每代都有。然而像岳飛這樣文武雙全的名將,並不多見。史書說關雲長通《春秋左氏》之學,後人卻沒有見過關王爺的文章。但是岳飛在朱仙鎮班師時,有答詔上奏,他的奏摺寫得有諸葛孔明之風。這樣的一個忠義之人卻不幸遇害,就像當年南北朝時劉宋因懷疑謀反殺大將檀道濟一樣。檀道濟怒說,你們這是在壞自己的萬里長城,宋高宗殺岳飛也是自毀長城。所以,元人感慨,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岳飛雖然已經辭官退隱,但秦檜一幫人要置岳飛於死地的主意已定,是不會輕易放棄的。於是,秦檜等人給岳飛羅織了三條罪名,這三條罪名,每一條都可以置岳飛於死地。
在秦檜看來,岳飛等人總是吵著跟金國人打仗,但是這仗打到哪兒算一站?我們的底線在哪兒?這些根本看不到嘛。所以,秦檜認為,只有談和才能使社稷江山得以保全,岳飛不顧國力,非要打仗,只會把國家拖垮,這才是誤國。而岳飛的脾氣也很衝,皇帝還沒說兩句太難聽的,他就敢使性子,他自然也不會把秦檜放在眼裡。岳飛認為必須要收復失地,誰不這麼幹,誰就是漢奸;而秦檜則認為必須議和,誰要不這麽幹,誰就是他的絆腳石,他就必須搬開誰。我們看,這對將相之間是沒法溝通的,兩個人是針尖對麥芒,和解不了的。所以,秦檜心想,你岳飛既然非要主戰,那我就要把你除掉。正好宋高宗又擔心武將篡權,現在又找到了盟友張俊,這君、相、將三人,都要置岳飛於死地,除了死,岳飛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第一條是說岳飛在朱仙鎮班師之後,心中憤懣,在軍營當中公開放話,說皇上不修德,國家沒救了。言下之意是說,我本來能夠收復失地,直搗黃龍,結果皇帝十二道金牌催我班師,致使功虧一簣。這種話是指斥乘輿(乘輿是對皇上的尊稱),直接指斥當今天子,公開說國家沒救了,這肯定是死罪。當然,這是秦檜列舉出來的證據,至於到底是不是岳飛說的,在什麼時候說的,都無從考證。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