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之所以會出現如此複雜的變化,主要原因是,中日戰爭並非僅是中國與日本兩國之間的交戰而已,而是涉及到中國追尋自己生存與命運的鬥爭,以及國際強權對世界利益分配策略的大決戰。中國內部的國共分裂與其導致的內戰,更是影響到整個抗日戰爭——從準備到結束——歷史發展的最重大事件。
在滿清末年,中國內外可以說是情勢洶湧:中國不斷受到外來的侵略,造成她一再簽下喪權辱國與割地賠款的條約;同時中國的內部,又在封建政權顢頇無能與腐敗的雙重打擊下,使得國家面臨了空前的歷史危機與變局。中國一方面出現救亡圖存的奮鬥,一方面也出現民族自信心的掙扎。經過多次的革命運動,與歷史脫節的滿淸政府,終於被推翻,但是中國人對於如何治國與建國,卻沒有達成共識。所以民國成立之後,中國只是形式上算是一個國家,事實上根本是個四分五裂的政府,最後權力落到軍方實力派系的手中,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當然國際強權也沒有放過欺凌中國的機會,在幕後支配各種軍政勢力,以大量的借款而取得剝削中國利益的機會。
15.1 民國初年中國嚴重分裂的危機
若以歷史的事實而論,抗日戰爭在整體的作戰與外交上,是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政府,負起主要的責任,但是在文宣、社運以及游擊戰方面,卻是由共產黨影響整個的潮流。由於國際社會,故意的要降低中國對於反法西斯作戰的歷史貢www.hetubook.com.com獻,所以當時許多的外國學者與政客,總是想盡辦法,污蔑中國沒有抗日、對盟國毫無貢獻,所以英、蘇、美等強權可以出賣中國的利益,以加速戰爭的結束。他們歡喜引用國民黨說的『共產黨hetubook.com.com沒有抗日』,以及共產黨說『國民黨沒有抗日』的矛盾,而得到一個簡潔的結論:國民黨與共產黨都沒有抗日。這當然使得中國的抗日歷史事實,受到極大的扭曲。
不過,在這些不同的軍政勢力之中,最有組織與潛力和圖書
的團體,首推國民黨與共產黨。國民黨來自孫中山先生之革命團體的結合,企圖建設一個有中國歷史特色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則是來自蘇聯之「第三國際」(Third International of the Communistm.hetubook.com.com Party,簡稱Comitern)的推動,企圖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同時,在侵略中國的國際強權中,又以蘇聯與日本,對中國有著直接侵略與佔領的野心與計畫。這些國際強權不斷的利用機會,介入中國的內亂,以爭取重大的利m.hetubook.com.com益,當時蘇聯對於中國全面的赤化,有著特殊的急迫性,那就是要讓中國成爲蘇聯支配下的抗日砲灰。日本則希望中國全面分裂而永遠受其宰割,它當然非常擔心蘇聯赤化中國,因爲中蘇結合的赤色力量,將會導至日本的覆亡,所以日本更以防共爲藉口,加速侵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