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上一頁下一頁
15.2 國民黨力圖振興中國
15.3 中國共產黨的興起
15.4 國共的合作與分裂
15.5 中國共產黨抗日策略的變化
15.6 中共的長征
15.7 蔣介石的聯蘇的抗日策略
16 最後關頭之前的最後努力
16.1 兩廣的統一
16.2 中、日的外交互動接觸
16.3 宋哲元的折衝斡旋
16.4 百靈廟之戰
17 歷史的轉折點——西安事變
17.1 事變之前的局勢
17.2 安內攘外與聯蘇容共的矛盾
17.3 東北軍受到不平的待遇
17.4 蔣介石一連串政策上的錯誤安排
17.5 張學良的斷然行動
17.6 發動兵諫、擁蔣抗日
17.7 釋放蔣介石以進行抗日準備
17.8 蔣介石聲望達到頂點
17.9 國民政府「聯蘇容共抗日」的政策正式浮現
18 歷史轉折的檢討
18.1 事變突然、政策不突然
18.2 蔣介石錯失歷史復興良機
18.3 容共在於引進蘇聯的支援而非中共的力量
18.4 歷史轉折的深思
19 事出意外的盧溝橋事變
19.1 中、日、蘇之間的三角戰略關係
19.2 劍拔弩張的華北局勢
19.3 小意外演成全面的衝突
19.4 中國全體軍民決心絕不退讓
19.5 日本決定出兵華北
19.6 宋哲元處置失當
19.7 日軍決定攻佔平津
19.8 盧溝橋事變引爆中日全面戰爭
19.9 七七事變的檢討
20 中日全面戰爭的戰力解析
20.1 中日雙方總體國力的比較
20.2 雙方軍力的對比
20.3 中國民族主義所激發的潛能
20.4 戰略上由中國主導全局
20.5 中、日領導層面的評比
21 沒有出現決戰的北方戰線
21.1 華軍佈陣的零亂
21.2 南口之戰
21.3 蔣介石決定改變決戰地點
21.4 日軍組成華北方面軍與上海派遣軍
21.5 意外提前引爆太原會戰
21.6 平型關大捷的歷史眞相
21.7 激戰空前的忻口作戰
21.8 華北作戰的檢討
21.9 日軍大本營缺乏戰略遠見
22 驚天動地的淞滬大會戰
22.1 中國決定在上海應戰
22.2 八一三上海事變
22.3 中國空軍英勇禦敵
22.4 中日在上海形成主力決戰
22.5 中日兩軍在上海全力拼鬥
22.6 日軍決定從金山衛登陸
22.7 改變中日戰略軸線的會戰
22.8 淞滬會戰的檢討
22.9 粉碎國際公認的「日本三月亡華」論
23 陰錯陽差的南京保衛戰
23.1 日軍為應否進攻南京而激烈爭論
23.2 日軍前線部隊抗命決定進攻南京
23.3 蔣介石力主防守南京
23.4 唐生智臨危受命
23.5 日軍對南京進行全面攻勢
23.6 南京守衛佈置失當
23.7 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
23.8 日軍戰術成功但政略徹底失敗
23.9 中國決心繼續作戰到底
24 千鈞一髮的台兒莊大捷
24.1 會戰前日本軍方的戰略構想
24.2 中國決定誘敵深入
24.3 韓復渠不戰而棄守山東
24.4 第五戰區的戰略佈署
24.5 臨沂序戰
24.6 台兒莊血戰十三天重挫日軍
24.7 失去的機會——徐州會戰
24.8 圍攻土肥原師團
24.9 華軍破壞黃河大堤以阻日軍追擊
24.10 徐州會戰的檢討
24.11 日軍從此陷入了中國的戰略陷阱
25 戰略泥淖的武漢會戰
25.1 日軍和戰舉棋不定
25.2 中國決心保衛武漢
25.3 日軍對武漢發動鉗形攻勢
25.4 廬山的死亡陣地
25.5 萬家嶺大捷
25.6 富金山的惡戰
25.7 日軍攻陷武漢空城
25.8 武漢會戰的檢討
25.9 中國決定犧牲到底也不屈服
26 中國對外通路的爭奪
26.1 對外通路決定戰爭的勝負關鍵
26.2 日本進攻廣東
26.3 英、蘇兩國的戰略陰謀
26.4 蘇聯切斷中國的作戰生命線
27 從和平運動到叛國結局的汪精衛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