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中國的內憂與外患
15.4 國共的合作與分裂

在共產黨無產階級革命的理想中,一切的資本主義與其所代表的帝國主義,都是共產黨無產階級革命所要消滅的頭號敵人。對於受到蘇聯直接支持與指揮的中國共產黨而言,當時的日本在日皇的封建主義、日本財閥的資本主義與軍人的軍國主義組合之下,它成爲一個極端反共的國家(同時日、俄還有歷史的仇恨與戰略上利益的衝突),日本的軍國主義既然是蘇聯最大的威脅,當然也就成爲中共的首號敵人了。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既然是第三國際中的成員,當然是要把「打倒日本」,「保衛蘇聯」,視爲政黨重要的政略目標。因此初期的中國共產黨,由於其無產和圖書階級革命的本質,以及與蘇聯共存共榮的關係等特性,必然是對日本軍國主義,採取堅決對抗的立場。但是其出發點,主要不是站在保衛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而是站在全球無產階級革命的立場,並且是爲了支持蘇聯與日本的歷史對決才採取抗日的政策。
不過由於中國當時並沒有工業化,也就沒有資本主義剝削工人階級的嚴重問題,因此中國共產黨很難利用勞工的力量,進行發展。因此在蘇聯第三國際的直接指導之下,中共主動與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黨,進行多次的接觸與協商,希望能夠達成國共合作,以加速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而當時的國民和*圖*書黨,正處在致力消滅割據軍閥,對抗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剝削的時期,極需外來的援助,蘇聯以提供政黨組織、運動群眾、建立黨軍、提供經費與武器的條件,在一九二三年與國民黨達成國共合作的協議。中國共產黨利用國民黨的黨政軍組織與架構,充實了共產黨的黨政軍功能與力量,建立一個有全國性軍政力量的政黨。
到了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剛攻下長江以南的地區,其內部就爆發了寧漢分裂的危機,同時也就引爆了國共間的重大歷史衝突,國民黨在南京的勢力,決定在當年的四月十二日採取清共的政策,接著在武漢的國民黨也決定與共https://m.hetubook•com•com產黨分裂,國共之間的武裝衝突也就無法避免。而在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由中共人員主控的一些國民黨部隊,以朱德、賀龍與葉挺爲首的軍隊,在江西南昌發動兵變,與國民政府決裂,建立獨立的武裝部隊。
也就是得到了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的加入,國民黨的黨政軍力量迅速的得到強化,聯俄容共之後的國民政府,組織力量大增,眼見軍閥割據的勢力,已經面臨人心厭倦,力量耗竭的崩潰地步,於是它決定在一九一六年發動統一中國的北伐。國民黨的軍政力量,在北伐之中,出現了勢如破竹的凌厲戰果,打得軍閥勢力潰不成軍,但是國和_圖_書民黨內部,以及與共產黨之間,也立刻面臨如何共處,以及如何處理所獲得戰果的大問題。
由毛澤東在湖南首創的中國共產黨工農紅軍,轉戰於湖南、江西後,與朱德的部隊在江西井崗山會師,建立了紅四軍團,井崗山很快就發展成爲中共最大的軍事與政治中心。而中共其他地區的軍政力量,也開始在長江中游與華南一帶,紛紛成立工農紅軍的武裝力量,最高達到十二個紅軍組織。這些紅軍所到之處,都成立了以工農民武裝革命爲主的蘇維埃政權,無論是「紅軍」還是「蘇維埃」政府,當然都是模仿蘇聯軍政架構的舶來品。而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運作,更是直接受到蘇聯共產黨第三國和-圖-書際的指揮。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境內成爲另外一個新的「國家」,在長江中游以及華南山區的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四川、安徽一帶,非常迅速的發展,成爲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政府最大的威脅。
接著在八月七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全面清算陳獨秀與國民黨合作的路線,而由瞿秋白出任中共領導人,宣佈全面脫離國民政府,而獨立進行革命路線。之後中共各股的力量,設法在廣東、湖南等地進行武裝革命,十一月十七日,由彭湃所領導之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的海豐與陸豐地區,正式建立中國的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從此中國共產黨就在中國內部,成立了一個新的政府與新的國家。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