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最後關頭之前的最後努力

從一九三五年開始,南京的國民政府,開始與日本進行全面的外交接觸。國民政府仍然希望在爆發全面戰爭之前,盡可能地讓日本明白,中、日是處在「合則兩利」的歷史關鍵時刻,如果兩國一旦爆發全面的戰爭,無論是誰獲勝,最後都將會給西方帝國主義,以及蘇聯共產主義,佔到便宜。雖然中國這種看法非常具有歷史的眼光,卻仍很難讓日本軍方的強硬派真正的醒悟。當然中國政府也希望能夠利用外交談判,拖延中日兩國之間戰爭爆發的時間。
日本大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以蠶食的方式,逐步侵略中國。因此日本先強佔東北、再熱河、再內蒙,再河北,一步步擴大對中國的佔領。但是這個政策的前題是,中國內部要繼續不斷地分裂,她才會繼續對日本的侵略讓步。日本所擔心的是,假如中國開始團結與復興之後,終有一天會對日本的侵略拒絕低頭,而採取一場全面抗戰的反擊。所以日本要拿捏的,是如何繼續執行其大陸政策,而不致引起中國的反撲,也就是它將以和戰互用的手法來侵略中國。
時至一九三五年,日本蠶食中國的政策,開始遭到更大的阻力,因爲這時候的中國,已經不是九一八事變前後,陷在分裂與落後的歷史危機中的國家了——在這幾年當中,國民政府採取軍事與政治力量的交相運用,努力使得中國的政治結構,出現了逐步統一的局面,國民政府也凝聚了建設與發展的初步力量。中國有了這樣的基礎,就開始與日本進行交涉與周旋,對日本的侵略也不再一味的退讓了。
爲了避免與中國進行全面的決戰,日本開始推動對中國和、戰兩手並進的攻勢:在外交部門,是執行廣田三原則的政治謀略,企圖以外交手段與南京的國民政府進行交涉,目的在迫使中國政府放棄對抗日本的政策,而淪爲日本獨特勢力範圍支配的保護國;而在軍事部門,則直接在華北對地方的軍政負責人施壓,企圖迫使他們放棄與南京的聯繫,而接受日本的華北自治方案,也就是企圖將華北五省,從中國的主權脫離出來,而成爲日本所控制的殖民地。
不過,在一九三五年年底,國民政府成功的實施法幣政策,並且推動國家的農業改革、工業發展與交通建設,以及有計劃的整編軍隊、大幅的改進教育、開始成立與運作各級的政府行政組織,這些都是中國開始現代化的表現。假如能夠再給中國五年的時間,那麼中日之間國力的差距,必能大幅的縮短;假如再給中國十年時間來建設與發展,那麼日本還能不能與中國在軍事上較量,恐怕都有問題了。這就是當時中國領導人與部分有識之士的共同想法:能否再爲中國爭取五到十年的時間,以完成更多的準備,這樣中國就可以有實力與日本進行爭回國權的交涉了。

16.1 兩廣的統一

到了一九三六年,廣東的政局有了很大的變化,五月,國民黨的元老胡漢民去世,鄒魯又被迫離開廣州,廣州方面由陳濟棠控制大局,而此時南京的國民政府已經肅清江西、湖南的紅軍,並且正在積極的修建粤漢鐵路,因此中央的力量已經向南發展,而接近兩廣的勢力範圍,因此造成其軍政領袖的緊張。於是兩廣的領袖決定先發制人,以日軍在華北增兵、國民政府沒有決心與日本決戰爲理甶,聯絡華北的山頭勢力,討伐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兩廣政府正式出兵北上,進入湖南與江西南部,宣言假如南京政府不對日宣戰,他們將會進攻南京,同時兩廣政府派員到華北進行遊說,希望再組反蔣的軍事同盟。
此時日本也了解中國的轉變:一個由蔣介石所領導的中央政府和*圖*書,正在重建一個統一的政治架構,中國不但在理財練兵上,開始理出頭緒,中國甚至在社會、教育、文化、工業與經貿等方面,都出現了真正的進步。因此日本政府開始感到緊張,假如再讓中國繼績這樣發展下去,不出十年的時間,日本將難以招架中國復興的強大實力,因此其內部出現了檢討大陸政策發展的新爭議。
此時華北的軍政領袖,由於經常在日軍強大的壓力之下,深知對日宣戰是非同小可的歷史決定,他們雖然不見得完全願意支持蔣介石與國民政府,但是他們卻了解,目前中國若是要對抗日本,必須團結合作,爭取更多準備的時間,並且絕對不能再開內戰。所以宋哲元、閻錫山、傅作義、韓復渠都先後宣佈,不參加兩廣政府的抗日救國軍。華北的軍政領袖,既m•hetubook•com•com然不願支持兩廣的軍事討伐行動,兩廣的抗日救國軍也就更爲人單勢孤了。而此時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政府,不但已經將軍政力量擴大到了西南,同時在各方面的建設與發展,都有了中央政府的架勢,單憑實力,兩廣實在很難挑戰蔣介石與國民政府。
由於兩廣軍政領袖師出無名,在廣東的空軍與陸軍先後投向國民政府之後,兩廣的反蔣勢力迅速瓦解。蔣介石於一九三六年七月,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五全的二中全會,會議通過正式撤消兩廣的「西南政務委員會」組織,兩廣直接歸併中央直接領導。廣東的陳濟棠在眾叛親離之下,只有離職到香港。九月中旬,蔣介石再親自到廣州與李宗仁會面。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終於同意出任國民政府委派的職務,從此與南京分hetubook.com.com裂長達六年的兩廣,終於重新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號令,中國更朝向統一的方向邁進了一步。南京的國民政府,當然更有中央政府的規模與實力,此時蔣介石所剩下唯一的內政統一問題,就是與紅軍之間的較力了。
但是對於日本的少壯派軍人而言,侵略中國以及建立軍國主義的大政方針,是他們願不惜任何代價繼續推動下去的,因此日本的少壯派軍人,對於政府部門瞻前顧後的做法,大感不滿,終於正式決定,發動流血的軍事政變,以建立軍人政府。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由少壯派軍人所主導的二二六政變,刺殺日本政府的內閣閣員,並且包圍日皇皇宮。雖然整個政變最後還是被效忠日皇的軍隊平定,但是日本的政治權力,從此完全的落到了軍人的手中,日本再也沒有一位政治和-圖-書人物,敢違逆軍人的意志。因此日本從此正式的步上軍國主義的方向,至於何時與如何全面侵略中國,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日本對於介入兩廣與南京之間的分裂,一直抱著極大的興趣,希望能夠再度引爆中國的分裂與內戰,以削弱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的力量。因此日本多次派出與兩廣高層軍政人士有過往的日本軍政領袖,如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等人,前往兩廣進行反蔣遊說。此舉雖然沒有達成收買兩廣政府的目的,但是也建立了一些可以牽制蔣介石的政治力量。
而廣西的李宗仁與白崇禧,甚至聘請日本軍事顧問,接受日本的軍事武器援助,以強化桂軍對抗蔣介石德式裝備整編軍隊的能力。當然兩廣的政府,一直是以南京政府「不敢抗日」做爲反蔣的理由。兩廣政府領袖痛批蔣介石的政策,從九一八和圖書事變、一二八事變、到塘沽協定,無一不是南京政府「喪權辱國」的賣國表現。雖然兩廣政府反蔣的情緒極其強烈,但是它還能守住中華的民族大義,不願成爲日本所控制的傀儡政府。
蔣介石在一九三四年十月,先後擊破紅軍在華南與長江中游的根據地之後,接著需要著手解決的政治統一問題,就是兩廣與中央的分裂。雖然蔣介石在政治上,對於兩廣的分離政府,採取以和爲貴的低姿態,希望能夠和平解決兩廣與中央的歧見,在先後召開的國民黨四全與五全大會中,不斷的妥協,給足兩廣代表的面子,但是兩廣的軍政領袖,如胡漢民、鄒魯、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一直對於蔣介石懷有極深的防範與敵意,兩廣政府仍然整軍經武,同時經常派人與華北的軍政勢力進行連絡,以隨時準備與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進行軍事對抗。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