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歷史的轉折點——西安事變
17.3 東北軍受到不平的待遇

蔣介石的這一系列措施,對於張學良與東北軍而言,都是一個難以接受的變化,東北軍不能長期忍受「誤國軍」的污衊,因此全心希望能夠與日本一決死戰。當時蔣介石對於各個地方部隊,都是因地制宜的運用,而只有中央軍是隨任務而進行全國性的派遣。東北軍既非中央軍,而且決心抗日,因此將東北軍派到其他地方軍的地盤,不但受到排擠,也會造成士氣低落的嚴重問題。因此假如蔣介石此時真的有領袖的眼光與心胸,就應該好好的培訓東北軍,以其戍守黃河防線,成爲支持華北戰場的總預備隊,東北軍必然可以在抗日戰爭的北部戰線上,發揮極大的戰略阻嚇效用。這樣中央軍可以集中https://m.hetubook.com.com兵力,全力防守長江三角洲以及南京上海的地盤。
這種蔣張之間的密切關係,卻好景不長的發生激變,由於國民黨中最大勢力的「CC派」(陳果夫、立夫兄弟分別掌控黨務與教育系統,建立國民黨內最大派系),擔心張學良既擁有自己的軍隊,又組織支持蔣介石的派系力量,有可能會影響到自己派系的利益。因此對於張學良進行全面的打擊與抵制,而蔣介石中央軍的黃埔子弟兵,以及軍統等特務系統的領導人,也擔心張少帥真的會成爲蔣的接班人,因此對張學良與蔣介石的關係,設法加以離間。加上一向反張學良的兩廣派https://m.hetubook.com.com與中央的恢復合作,也讓蔣介石必須對張學良疏遠一些,以維持勢力的平衡。
蔣介石更爲錯誤的做法是,將中央派在東北軍中,人和關係極佳的參謀長錢大鈞私下調走(甚至沒有禮貌的先知會張學良),當時錢大鈞與張學良及東北軍關係融洽,下情上達容易,因此彼此少有摩擦與誤會。錢大鈞離開之後,中央派出晏道剛出任參謀長,不管晏的做法是對或錯,至少他那種盛氣凌人的「監軍」態度,就讓東北軍上下都無法接受,東北軍與中央政策起了嚴重的磨擦,也就逐漸形成難以解開的誤會了。於是蔣介石在他自己與東北軍之間,築起了危機的雷區,蔣所聽https://www.hetubook.com.com到的都是對東北軍負面的報導,東北軍所得知的,也全是蔣介石義斷情疏的消息。陳立夫更是在這個危機發展上,出盡了所有的手段與力量。
而在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爲蔣介石(其實是爲全中國)背上「不抵抗」的歷史罪名,而在熱河之戰中,張學良一句話就放棄全國第二大軍政勢力的領導位子,以減輕蔣介石的政治責任,更是說明張學良對蔣介石的忠誠與對大局的顧全。當然蔣介石也爲張學良付出不小的政治代價,也就是加深國民黨中兩廣軍政勢力的誤解,反蔣倒張成爲一體的兩面。
一九三五年年初,蔣介石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決定調派東北軍進入西北追剿紅軍,接著又免除張學良和_圖_書在武昌行營的職務,調張學良出任西安的剿匪副司令,與西北軍楊虎城的十七路軍,負責對在陝北的紅軍,進行追剿的任務。
在當時的中國境內,除了蔣介石自己親手訓練栽培的中央軍之外,對於國民政府與蔣介石忠誠度最高的,應該就是張學良所領導的東北軍,張學良有著一種強烈愛國的理想主義思想,以及對日本侵略與壓迫的反彈精神,因此才使他在東北易幟、中原大戰的歷史決定上,完全放棄軍閥勢力的利益考量,而選擇支持蔣介石,因而減少了中國內戰的代價。
這時候是張學良最爲認真擁護蔣介石的時期,他以遊歐的見聞,倡言中國在政治過渡時間,需要採取意大利的法西斯領袖制度,才能統一國家加強建設,以準備與日和_圖_書本進行歷史決戰。張學良特別設立了「四維學會」的組織,奉蔣介石爲領導人,鼓吹中國需要蔣介石成爲法西斯的領袖,中國才能迅速的完成現代化,凝聚力量,準備抗日。
由於東北軍的團結力量歷久不衰,日本視東北軍爲威脅滿洲國的眼中釘,因此在塘沽協定中,壓迫國民政府將東北軍調離華北,蔣介石決定調東北軍擔任追剿紅軍的任務,在一九三四年,蔣介石召張學良回國,出任華中三省剿匪副司令,隨後又任命張學良出任武昌行營主任,與陳誠合作,負責進行中國軍隊的整編工作,這是蔣介石接受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積極的準備抗日軍力,而東北軍與中央軍成爲第一批接受整編的部隊,因爲東北軍擁有全國第一流的騎兵與炮兵部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