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中日全面戰爭的戰力解析
20.2 雙方軍力的對比

就雙方軍力的比較而言,日本的陸軍常備兵力爲十七個師團,三個航空司令部,以及砲兵、騎兵、戰車、化學兵等特種部隊,總兵力三十八萬,但是擁有四百萬服過兵役,可以直接動員參戰的後備部隊。當時日軍的師團,兵力編組上,相當於我國的軍,最高指揮官是中將;日本的旅團,相當我國的師,最高指揮官是少將編階;日本的聯隊,相當我國的旅,最高指揮官是上校編階。日本「軍」的編組,彈性極大,兵力比中國的集團軍還要大。
因此根據當時協助國民政府的德國軍事顧問估計,假如中日雙方一旦進行全面戰爭,中國的海軍在一星期之內就失去戰力,中國的空軍可以支持一個多月,中國的陸軍最多可以維持六個月,而中國的軍火後勤生產量,也最多能夠支持六個月的戰爭耗損。最糟的是,中國主要的工業與軍火生產中心,只有點的分佈,而且大都在日軍第一波攻擊距離之內。所以西方軍事專家的觀點看來,日軍只要在會戰的戰場上,殲滅中國幾個精銳的集團軍,再佔領以及摧毀中國的軍火工業生產地,中國實在就無法再打下去了。和圖書
在海軍而言,日本擁有完全自行設計與生產的世界一流的海軍武力,日本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主力艦、航空母艦等完整的艦隊,共有二八五艘大型的軍艦,海軍總噸位爲一千四百萬噸。而中國只有能夠在內河與沿岸活動、小型、陳舊的艦艇五七艘,五萬九千噸。因此以海軍的戰力而言,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是連正面交火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能力都不具備,只能進行偷襲、爆破以及施放水雷作戰。
就空軍而言,日本擁有自己設計與生產的各式空軍飛機,其中屬於陸軍的航空部隊有三十個聯隊,一二八個中隊,一四四三架戰機。屬於海軍的飛機共有七三〇架,佈署在航空母艦上。而中國只有購買二手與拼裝的各國不同型的飛機三〇五架,分成三十二個中隊,更不要提中國的訓練與後勤支援,在系統、經費與訓練上的複雜與落後了。
在陸軍戰力中,日軍擁有訓練嚴格有素的軍士官兵,以及重炮火力、加上戰車、靈活的通訊設備以及大殺慯力的化學武器,並有良好的海空火力支援,更爲重要的是,日軍對於中國的情報搜集,可以說是非常的深入與完整,後勤與兵力補充非常的具有效率(日軍甚至擁有中國內地詳細與精確的地圖,但是華軍卻有時和*圖*書連粗劣的地圖都沒有)。反觀中國陸軍部隊在戰場作戰時,最爲缺乏的是攻堅的重炮、反戰車(坦克)武器及步兵用的輕重支援火力,此外中國軍隊的通訊與保密均差,後勤、醫療(幾乎完全沒有醫療可言)與兵力補充系統,可以說是亂無章法。
除了這些國家不願與日本爆發戰爭之外,另外的原因,就是根據國際戰略專家的分析,中日之戰,日本將居於絕對的優勢,中日戰爭的時間單位將是以月來計算,因此任何對華的實質軍事援助,在時間上都來不及發揮功效,而只會平白的得罪日本而已。當時西方國家的評估是,https://m.hetubook.com.com中日全面戰爭一旦爆發,最快一個月,最慢六個月,中國就會失去一切的作戰能力,而向日本無條件投降。因此「三月亡華」論,並非日本強硬派軍方一廂情願的誇大說法而已,而是有科學分析、實際數據來支持的專家共識。
從當時的國際局勢來說,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簽訂了軸心協定,至少在外交上,有歐洲強國的呼應。雖然蘇聯一直是日本最大的潛在敵人,日、美的關係也存在著矛盾,但是在當時,國際社會是以綏靖主義爲外交主流,因此日本可以無視國聯的呼籲與九國公約(Nine-Power Treaty)的要求,任意地侵略中國,而不至於擔心自己受到外交與經濟的孤立。而在當時,除了蘇聯要利用國民政府來消耗日本戰力,因此決定給予中國一些實質的戰爭後勤支援之外(還是在國民政府容共之後才開始),德國是考慮到蔣介石剿共https://m.hetubook.com.com的政策,以及防止蔣介石倒向蘇聯,因此是中國最大武器供應國(但是關鍵的三十個整編師、全德式武器的交易,並未成功),並且允許德國軍事顧問在華幫助蔣介石訓練軍隊,擬定戰略,而美國、英國都只願意和中國進行一些武器的交易,並不願意直接捲入中日之間的衝突。
當時中國的陸軍部隊共有一百八十三個師,以及炮兵、騎兵等特種部隊,總兵力爲一百八十萬人,但是這些部隊的編組、裝備、訓練,可以說是比「八國聯軍」還要複雜與混亂。真正經過整編的部隊,只有二十個師(同時多數的進口武器還沒有到手),同時華軍根本沒有受過軍訓的後備部隊,徵兵制度也才剛剛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辦,因此當時中國的人口雖多,但是能夠徵用的兵源卻相當的缺乏,素質更低(單是體檢就有一半以上不及格),因此部隊的實際人數,比編制上的規定要少許多,當時叫做「空名」。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