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驚天動地的淞滬大會戰
22.7 改變中日戰略軸線的會戰

不過假如就此認為,蔣介石決定移轉決戰地區的構想,是戰略上的重大錯誤,又不全然有理,因為中國部隊的機動性極差,假如完全採取守勢作戰,將會無法取得戰略的主動,日軍若是可以掌握全面戰略上的主動,一旦它在華北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遲早會對長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發動攻擊的,這時蔣介石將根本無法兩面兼顧。因此不如由中國主動地在上海發動攻勢,強迫日軍改變戰略決戰的地點,對於中國更為有利。
所以中國放棄在華北的決戰,以及在華東果斷地形成決戰,是掌握戰略主動的正當m•hetubook.com•com決策,一旦由日軍控制戰略主動,華軍將更會首尾難以兼顧。從日軍華北方面軍戰鬥序列的組成,即可顯示日本對於在華北決戰的準備,是多麼迅速與完整,假如華軍真的以主力反攻華北,蔣介石更是鞭長莫及無法有效指揮,而漫長的補給線,也將會發生無法支持一百個師作戰的嚴重後勤問題,因此日軍將會在華北更為輕易地大獲全勝。此外,日軍仍是可以以海空優勢,隨時威脅上海地區,中國無法將有限的兵力,分散佈防。
中日的淞滬大會戰,可以說是規模空前,同時https://www•hetubook.com•com也改變了中日決戰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後的戰爭發展方向。在這裡就產生了一個戰略歷史上的大問題,當時蔣介石決定將主力東調,尋求上海決戰的策略,是否適當?因為一般的解釋,特別是陳誠等將領的意見是,若是中國軍隊在華北決戰不利,日軍精銳的機械化部隊,在華北平原會以其戰場優勢,沿著平漢線大舉南下,直攻武漢,那麼中國就會無險可守而迅速被日軍分成東西兩塊;中國的軍政中心既無法西遷四川,日本又可以運用海空軍支援的絕對優勢,將華軍主力在東南殲滅,歷史https://www.hetubook.com.com上中國南方政府,都是遭到這樣戰略所擊敗的。
而以當時中國的國情,也不可能允許蔣介石在上海按兵不動,看著日軍在上海部署而進進出出,否則輿論與諸侯們,會真的懷疑蔣介石與日本有默契,或是認為蔣介石的抗日決定,是別有用心的借刀殺人,不敢也不願在自己的地盤與日本作戰,專門挑諸侯們的地盤與軍隊抗日,這在宋哲元與韓復渠的身上都可以看出來,因此他們不肯施出全力與日軍拚搏。而在蔣介石表達中央決心抗日,要求各路諸侯前往南京共商大計之時,西南的龍雲、劉湘等人,也曾經擔和_圖_書心這是蔣介石的政治圈套。因此蔣介石必須要在自己的地盤,用自己的中央軍,與日本進行殊死戰,才能清楚地證明,抗日並非消耗諸侯部隊的藉口。
這種戰略分析,當然有其極強的說服力,雖然事實上,日本參謀本部卻從來沒有認真地考慮過這樣的作戰計劃(但是中國方面卻不知道),但是中國方面卻不能沒有禦敵的準備,由於日本認為若要這樣深入的攻擊中國,必然是曠日持久,並且動員太大,日本認為只要攻擊中國剛剛建立的工業地帶與軍政中心,最多再封鎖中國的海岸線,中國就絕對會屈服的,中國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後地區,還能與日本對抗。所以中國最為擔心的日軍由北而南之攻勢,卻是日本沒有認真考慮過的,但是中國卻不能不加以防範https://m.hetubook.com.com
當然蔣介石在選擇上海的考慮重點之一,恐怕還是希望在上海決戰,容易引動國際社會的干預,中國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其真正的意義就是在此。只有設法將中日之戰,引動國際社會的支持,最終能提早擴大為全球的為自由之戰,中國才能有機會死中求生。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