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日本從戰爭一開始,就對於建立漢奸政權,有著非常明確的系統計劃,日本手上早有非常清楚與廣泛的名單,掌握了這些人士的背景與弱點,每當日本在中國攻佔一處地方,就會設法建立各種協助日本鎮壓華人反抗的漢奸政權,雖然在日本的威脅利誘之下,有一些缺乏國家意識的人物(多半是北洋政府的舊官僚,或是失去權力與地盤的軍閥),https://www.hetubook.com•com出來與日本合作,謀取一官半職或是眼前的一些利益,其中以梁鴻志與王克敏是日本傀儡政府中的主要台面人物,但是日本卻無法真正找到他們所要的人選——即是有全國性知名度及影響力的人士,出來爲日本服務,以取代蔣介石的重慶政府。
當時的國民政府的外交部亞洲司長高宗武,就是長期
和_圖_書在中日之間,設法進行和平談判的接觸者,蔣介石並不完全反對他的穿梭活動,也經常的從他那裡,設法了解日本政府對於結束中日戰爭的立場與態度。因爲當時日本政府人事變化之快,有如五日京兆的起伏,其中的確是有日本的政治人士,有心結束中日戰爭,以利日本抽身,來面對更大強權的挑戰。但是日軍方面的強硬派,眼看中日戰爭根
www.hetubook.com.com本無法速戰速決,因此決定不妨利用高宗武這個管道,利誘國民政府內部的領導人,建立以華制華戰略的傀儡政府。
這時候,汪精衛身爲國民政府的第二號領導人物,也是中國國民黨副總裁、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以及國民參政議會議長,同時與粤系和西南的軍政人物,交情頗深。汪精衛雖然沒有直接領導的實權,但是仍然預聞軍政之大政方針,並且可以左右一些決策,也有些黨政派系的人物追隨他。由於汪精衛長期負責外交決策的指導,因此高宗武與汪精衛關係也就相當的密切。https://www.hetubook.com.comwww.hetubook.com.com
在日本「以戰養戰」的戰略取代了速戰速決的戰略之後,尋求能夠協助日本控制佔領區的地方的政治人物,就更爲急迫。日本先後看中的政治人物有唐紹儀(出任過北洋政府的內閣總理)與吳佩孚(曾經是戰功顯赫的軍事強人),雖然唐有合作的意願,但是在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在上海被愛國志士刺殺身亡;吳佩孚則是一直不願成爲日本所控制的傀儡,結果死因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