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上一頁下一頁
27.1 皇民與漢奸
27.2 汪精衛的背景
27.3 堅守立場的和談是鬥爭而非投降
27.4 高宗武的穿針引線
27.5 對日和談的幻想
27.6 第三勢力斡旋的構想
27.7 汪精衛逐步成爲漢奸傀儡
27.8 「和平反共」的偽政府
28 勇挫日本皇軍鋒焰的三次長沙大捷
28.1 第一次長沙會戰
28.2 第二次長沙會戰
28.3 第三次長沙會戰的起因
28.4 日軍貪功而臨時更改作戰任務
28.5 華軍四面合圍、日軍全面敗逃
28.6 中國躋身爲主要盟國
29 百團大戰與共產黨的游擊戰
29.1 拋開政治的包袱、面對抗日歷史的真相
29.2 共軍抗日獨樹一幟
29.3 日軍的「治安肅正」及「三光政策」
29.4 游擊戰付出的人民成本極大
29.5 共軍發動百團大戰
29.6 共軍突擊成功與日軍的反擊
29.7 百團作戰的檢討
29.8 國共之間的衝突
29.9 新四軍事件
29.10 蘇聯紅軍全力支援共軍在東北發展
30 滇緬作戰
30.1 英國事前不願中國出兵協防緬甸
30.2 最後一刻才向中國求援
30.3 中國軍隊力擋日軍攻勢
30.4 史迪威錯誤的作戰佈署
30.5 中國軍隊在緬甸慘遭重創
30.6 史迪威棄軍逃命
30.7 第一次滇緬作戰的檢討
30.8 反攻緬甸計畫——盟國打擊中國的陰謀
30.9 丘吉爾決心出賣中國
30.10 史迪威的窩裡反
30.11 致命錯誤的反攻作戰
30.12 得不償失的勝利
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1 日軍在太平洋橫掃美、英、荷的部隊
31.2 西方爲挽救亞洲戰局而成立中國戰區
31.3 史迪威散播的中國戰區無望論
31.4 盟國設法陰謀壓制、打擊中國的策略
31.5 出力最多、獲得最少支援的中國戰區
31.6 悲劇的誕生——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31.7 史迪威真正的任務
31.8 中國戰區內部的「陸、空大戰」
31.9 羅斯福總統遭到馬歇爾的蒙蔽
31.10 史迪威出賣中國戰區利益
31.11 抗日戰爭史上最錯誤的決定
31.12 史迪威得意忘形遭到革職
31.13 撤換史迪威以挽救中國戰區
31.14 魏德邁力挽狂瀾
32 保衛重慶
32.1 日軍曾經研擬進攻四川的五號作戰計畫
32.2 驚動國際瞻觀的鄂西會戰
32.3 中國的「史達林格勒」
32.4 史迪威的謊言
32.5 片瓦無存的常德會戰
32.6 悲壯卓絕之守衛戰
33 歷史分水嶺的開羅會議
33.1 廢除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33.2 盟國爭取私利而出賣中國
33.3 美國支持中國的立場
33.4 中國代表團的內憂
33.5 中國為戰後亞洲奠定發展方向
33.6 史迪威開始進行報復
33.7 德黑蘭會議全面大翻案
33.8 盟國對中國背信棄義
33.9 惡夢開始降臨中國
33.10 中美關係突然瀕臨破裂邊緣
34 日軍孤注一擲的瘋狂反撲
34.1 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計劃」
34.2 中國面臨的內憂外患
34.3 日軍打通平漢鐵路
34.4 日本十一軍發動長衡會戰
34.5 鬼泣神嚎的衡陽保衛戰
34.6 日軍「一號作戰」的檢討與其造成之後果
35 從重創中復原與反攻的計畫
35.1 日軍決定發動廣西會戰
35.2 日軍作戰的內部衝突
35.3 緊急馳援獨山阻擋日軍攻勢
35.4 中美合作戰局好轉
35.5 青年軍的組成與日軍的末路
35.6 日軍最後的求和
36 碧血長空的英雄
36.1 以寡擊眾的中國空軍
36.2 「中國之虎」陳納德
36.3 美國志願空軍的英勇表現
36.4 癱瘓日本絕對國防圈
36.5 日本企圖不惜一切以摧毀第十四航空隊
36.6 盟國空軍在中國戰區的浴火重生
36.7 空戰英雄永留青史
37 出賣中國的雅爾達密約
37.1 史達林開始謀畫奪取大戰利益
37.2 雅爾達密約決定出賣中國
37.3 美國鑄成歷史大錯
37.4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37.5 中、美、英發表波茨坦聯合宣言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