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滇緬作戰

整個中日戰爭期間,滇緬作戰是華軍唯一在中國領土之外,所打的主要會戰。滇緬作戰主要的戰略任務,是要維持與打通中國西南的對外通路,使中國能夠輸入作戰的資源,繼續進行反法西斯的聖戰。
而為了打通這條維持中國戰力的國際通路,中國冒著極大的危險,付出極高的代價。令人非常感慨的是,其實這個作戰並不是絕對必要的,只是因為「盟國」蘇聯主動切斷了中國的西北通路,才迫使中國付出了超過其國力所及的代價,在緬甸的熱帶叢林對日軍作戰。由於英國一再地設下戰略圈套,美國又經常搞錯作戰目標,因此滇緬作戰,不但幾乎耗竭了中國本來就不足的戰力,甚至還造成中國差點亡在侵略者鐵蹄下的歷史悲劇。
中國軍隊在滇緬地區的作戰行動,依時間可以分成兩次作戰,第一次是一九四二年三月,當時日本大軍開始橫掃南洋,中國派軍企圖協助英軍防守緬甸。由於盟國之間的猜忌以及政治的鬥爭運作,華軍成為第一次滇緬作戰的最大犧牲品。第二次是從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開始,英、美盟國更是違反協議,強迫中國將最精銳的美援裝備的部隊,投入緬甸北部作戰,完全消耗浪費在緬北的野人山區,造成中國自身缺乏兵力,無法在中國戰區迎擊日軍發動的全面攻擊。在緬甸的華軍雖然大勝,但在中國自己的戰場,華軍卻遭到日軍最猛烈的打擊,戰線一度幾乎全面崩潰。
自從全球對抗法西斯的作戰合流以來,中國與盟國之間,為了「如何」與「何時」在緬甸作戰,雙方發生了極大的歧見與戰略的爭論,這些摩擦嚴重破壞了中國與盟國間的合作關係,更影響到華軍對中國戰區本身的防衛。綜觀兩次滇緬作戰所得之歷史結論,就是國際強權從頭到尾,都理所當然地把中國當成一個犧牲品,任意出賣以遂其政治的陰謀與野心。

30.1 英國事前不願中國出兵協防緬甸

日本在封鎖了中國所有的海岸線之後,中國對外的國際聯絡通路,只剩下了由雲南經緬甸出印度洋的滇緬路,以及經由新疆進入蘇聯中亞的西北通路。這兩條公路可以說是維繫中國抗戰所需資源與人心士氣的「生命線」。但是當時身為中國抗日「盟國」的蘇聯,於一九四一年六月與日本簽下「中立條約」,以及公然承認滿洲國;蘇聯不但停止了對中國的一切軍售,同時還切斷新疆對外的交通路線,禁止中國借道通過蘇聯與國際聯係。
因此中國https://www•hetubook•com.com就只剩下滇緬公路來維繫中國取得抗日戰爭需要物資的唯一生命線,這條生命線提供中國抗日戰爭中,最為重要的石油與軍火原料、零件等的供應。蔣介石在日軍一九四一年年底開始橫掃南洋之時,就已經主動關切這條國際通路的安危。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蔣介石在重慶召開盟國軍事會議,向英軍提出華軍進入緬甸協防的建議,但是遭到英軍冷淡地拒絕。
當時英國仍然擺出一個hetubook.com•com「日不落帝國」自恃的姿態,認為自己在南洋的軍力,多少可以與遠道出擊的日軍對抗;何況緬甸已經是在印度洋地區,就算日軍有意進攻緬甸,至少要等到先攻佔東南亞之後,才能對緬造成威脅。同時英國對於中國要派兵進入緬甸協防,更有著政治上很大的顧慮。因為當時英國統治緬甸的政策相當失敗,造成緬甸人民經常反抗英國政府,甚至進行武裝獨立的對抗。
但是英軍統帥魏菲爾(Archibald Wavell),知道英國在緬甸幾乎沒有空軍,卻竟然要求蔣介石,將在緬甸受訓成軍的美國空軍志願軍(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的戰機,全部撥給英軍調度使用。但這對於中國戰區急需空軍支援作戰的華軍而言,簡直是無法接受的要求,因此雙方在協商之後,中國只有設法同意調撥部分的美國空軍志願軍,在緬甸協助英軍作戰。這支志願軍在緬甸發揮極其優異的空中戰力,創造一比十四的空戰戰績,使得美國空軍志願軍「飛虎隊」的威名,立刻揚聲國際。和*圖*書和*圖*書和*圖*書
而當時的日本,已提出驅逐歐洲人離開亞洲,以建立亞洲人的亞洲口號,更讓英國政府擔心,假如允許中國部隊進人緬甸,那麼很可能會影響到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所以英國對於蔣介石主動的提議,讓中國軍隊進人緬甸協防之事,完全加以拒絕。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