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爭論,羅斯福最為關心的是:假如依照丘吉爾的意見減縮緬甸作戰的規模,那麼盟國要到一九四五年建成雷多公路之後,美國才能開始大量援助中國,他不知道這樣遲遲讓中國得不到援助,中國是否能夠撐得下去。所以羅斯福主動決定,先設法增加駝峰的空運,達到每月一萬噸,以及提供中國戰區所需的五百戰機,希望能夠讓中國戰區能夠維持下去,至於全面反攻緬甸,羅斯福仍然保留實施的意圖。當然羅斯福的決定,到了馬歇爾的手中,又以執行困難的理由,七折八扣的被拖延下去,直到年底才勉強達到羅斯福指令的要求。中國的戰力,幾乎已經退化到奄奄一息的狀態了。(在當時有哪一個戰區能夠靠每月才幾千噸的物資支撐下去的?)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七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指出由於盟國準備在歐洲發動全面攻擊,英國無法調派海空軍到印度洋作戰,因此建議將開羅會議所決議之全面反攻緬甸的計畫延後。這個事後m•hetubook•com•com「毀約」的通知,對中國的抗日戰爭,造成了無可彌補的戰略打擊,中國被迫在極少通作戰資源的支持下,苦撐到底。此時蔣介石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這個出爾反爾的決定。由於日軍此時已開始在中國戰區大量集結部隊,蔣介石預測到日軍很可能會大舉發動新的攻勢,中國的戰局必定會更為吃緊,因此他把在雲南接受有限美援的中國遠征軍,當成未來這場決戰中決定勝負的戰略預備隊。
三叉會議在丘吉爾與史迪威的裡應外合、全力杯葛之下,盟國最後無法達成全面反攻緬甸的戰略協議,所以卡港會議中關於反攻緬甸的結論,就等於作廢了。中國只爭取到美國增加空運噸位與空軍戰機的數量(都只是維持中國作戰能力的最低要求而已)。雖然羅斯福原先的亞洲戰略構想,一直是希望設法大量武裝華軍,由中國進行反擊日軍、最後切斷日軍在亞洲大陸的戰略佈署。所以羅斯福考慮動員美軍進入印度洋hetubook.com.com,以攻佔緬甸,打開援助中國的通路。但是這時退到澳洲的麥克阿瑟將軍,卻急著要為其菲律賓作戰的慘敗復仇,因此強力要求參謀首長會議,優先將美軍調往南太平洋,以對日軍進行反攻作戰。因此對於美軍準備進駐印度洋的緬甸作戰,造成相當不利的影響。
盟國遲遲不能決定打通滇緬路的這種局勢,對於戰力即將枯竭的中國戰區極其不利,迫使蔣介石不得不親自出馬,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開羅會議中,,為優先反攻緬甸的戰略,進行全力的爭取。雖然丘吉爾用盡一切的手段阻撓,但是蔣介石仍然成功地爭取到羅斯福的支持。盟國開羅會議的正式結論是,決定採用中國建議之全面反攻緬甸的作戰計畫。但是丘吉爾很快地又在接下來的德黑蘭會議中,得到史達林的支持,將羅斯福說服,放棄了支持蔣介石提出的全面反攻緬甸計畫,改由蘇聯答應出兵攻擊日軍(當然軍火、裝備是美援供應)。中國終於在丘吉爾的運作、馬歇爾與史迪威的聯手、史達林求之不得的情況之下,被盟國出賣了,反攻緬甸的戰略計劃換成了蘇聯對中國百姓與領土最為粗暴的蹂躪與侵略。而無論是史達林、丘吉爾、馬歇爾或史迪威,不論通俗歷史怎麼為他們掩飾或狡辯,在最後都無法塗改他們對中國所犯下的罪行。任何人,只要心中還有良知與正義,不論其種族、國籍、政治、宗教信仰及出身背景,都無法否認他們對中國不義的陰謀與殘忍的手段,在程度上遠超過猛獸與洪水。hetubook•com•com
但是在三叉會議之中,「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開始公開唱反調,猛烈地批評蔣介石指揮的中國部隊「毫無作戰意願」,因此擴hetubook.com.com
大援助中國並無必要;蔣介石只會把援助加以屯積,做為打中國內戰的本錢。有這樣一個窩裡反,專門提供相反情報與立場的戰區參謀長,當然是令與會人員「大開眼界」,於是支持中國者的立場,也就更為紛歧。英國代表是大嘆苦水,表示英國缺乏兩棲登陸艦艇,在緬甸作戰的當地部隊又未必肯用心參戰,何況全力先擊敗德國是盟國的優先共識,因此很難將作戰資源分配給反攻緬甸的作戰,目前英國的立場是,不是不反攻緬甸,而是減縮反攻的範圍。
這時史迪威又提出一個表面上有助於援助中國的計畫,他要在印度、緬甸北部無人地帶的崇山峻嶺,修築一條雷多公路,連接雲南與印度的雷多,這樣盟軍可以利用這條公路援助中國,不必要英國出兵從印度洋攻克仰光。這個說法乍聽下覺得不錯,事實上卻完全低估了當地高山縱谷近乎無法通行的複雜地形,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國不但缺少運輸的車隊與汽油,而就算是能夠排除萬難成功修成這條路,其最https://m.hetubook.com.com大的運輸量,也不過只能每月五千噸而已,而要養護這條公路的高昂成本,更是超過所有的運輸效益。結果史迪威把美國援助中國極其有限的資金,拿去修築一條毫無實用價值的原始森林公路,耽誤了發展空運與援助中國的機會。
由於蔣介石已經感到事態不妙,因此先後特別派宋子文與宋美齡前往華盛頓,對美國進行遊說,而一九四三年五月十七日,宋子文破例受邀,參加美國的參謀首長會議(這是中國唯一的一次機會〉,為中國反攻緬甸的立場辯解。宋子文表示,中國抗日已經到了精疲力竭的階段,目前急需盟國有力的支援,中國所需的五百架戰機與每月五千噸的空運物資,已是最少的要求(美國每年可以生產一萬八千架戰機,每月的作戰物資高達四百萬噸,中國的要求實在少得可憐)但是仍然遲遲沒有得到,而反攻緬甸,事關中國能否打通援助的命脈,而由中國擔負更多對日的作戰責任。反攻緬甸是盟國在卡港以及加爾各答會議的具體結論,盟國實在不能再對中國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