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廣西會戰,可以説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華軍方面最為慌亂與失控的作戰。中國當時的情況可用「人心動搖」與「軍心潰散」來形容,史迪威的效應,在此充分地發作,中國戰區内外都陷入一團亂戰之中。幸好蔣介石最後終於做出斷然處置的決定,撤換史迪威,以终止中國戰區整個指揮系统的根本亂源,然後又大膽地從西北抽調部隊,到華南防止日軍的進攻。同時蔣介石也與新任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配合無間,最後在這個幾乎亡國的邊緣穩住了局勢。
日軍在取得衡陽會戰的勝利之後,其精銳的軍力,卻陷在離本土遙遠的中國華南,這正是日軍戰略佈局上致命的失誤。不過這時候的日本朝野上下,都極爲需要一些「勝利」的消息,來維持已經露出崩潰的作戰意志。特別是剛剛組成的小磯國昭與米內光政聯合內閣,已經奉命開始設法尋求結束戰爭的方式。從一九四四年的八月起,日本已經不再追求戰爭的勝利了,而是希望能夠求得可以接受的停戰協議。
日本政府一直認爲,設法結束對中國的戰爭,更是其第一優先之政略目標,所以希望能夠軟硬兼施地要求蔣介石,能夠接受日本的和談條件。因此小磯國昭政府對蔣介石,提出相當低姿態的和談條件:只要國民政府肯接受和談,日將放棄所有長城以南,滿洲國之外的所有佔領地區,並且將香港交給中國。這是中日全面戰爭以來,日本姿態最低的條件了。但是蔣介石仍然拒絕接受。
蔣介石這種抗日到底的決定,迫使日軍大本營在面臨生死存亡選擇的關鍵時刻,繼續將其有限、也是最後的軍力,進一步推進到遠離日本國防核心的中國戰區。因此日軍就算成功地攻佔華南,也不能彌補它在本土核心四周主要戰略據點的損失。如果日本決策核心真有智慧與勇氣的話,既然它已決定尋求停戰和談,就應開始全面收縮兵力,在北太平洋以及中國的東北地區,全力加強防務,才能使得盟國無法順利打擊到日本的核心;日本又同時公開宣佈接受停戰,這樣盟國才可能考慮,爲避免付出太高的代價,而願意與日本進行投降條件的商議。但是日軍大本營這時卻反其道而行,造成其核心防衛出現戰力空虛的問題。盟國因而得以乘虛進擊,將日軍主力隔絕在中國戰區,而能以較少的代價,就打擊到日本的本土了。在這種情況下,盟國當然不會接受日本的停戰要求。
35.1 日軍決定發動廣西會戰
對負責指揮一號作戰華南攻勢的日軍最高戰地指揮官岡村寧次而言,日軍進攻廣西的戰略目標,是放在攻佔美軍在廣西桂林、柳州的空軍基地,以及殲滅中國在華南地區的野戰軍,這是第六方面軍發動廣西會戰的主要作戰任務目標。至於與南方軍會師,打通大陸走廊,那只是心理上的效益而已。因爲在盟國空軍取得壓倒性優勢,以及中國沿途都有游擊隊破壞的情況下,日軍根本缺乏陸路的運輸工具,也無法有效維持陸上全線的交通安全。因此這條貫通南北的「大陸走廊」,是不可能發揮實質的運輸功能。
此時做爲蔣介石身邊親信的參謀長何應欽,在這種情況之下,則更加小心控制兵員與補給,他不敢充分補充忠誠受到懷疑之將領的部隊,特別是在前線禦敵的薛岳與張發奎部。因爲何應欽必須擔心,他們是否會參加響應反蔣介石的政治運動。因此在這個中日最後決戰的前夕,在中國方面,從中央到前線,都是陷入一團混亂的權力鬥爭之中,根本沒有擬訂任何可行的戰略,以進行軍力的準備,因應日軍一號作戰計畫的最後一波攻勢。
一九四四年十月,當日軍調整好新的指揮架構,開始進行打通粤漢鐵路,及多路夾擊和*圖*書廣西的作戰之時,中國方面卻爲了史迪威所引起的複雜權力鬥爭,正鬧得不可開交。史迪威對蔣介石奪權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雲南的龍雲開始有準備自立的動作試探,軍事參議院議長李濟琛更是直接與美國的桂林領事館聯絡,聲稱只要美國政府支持他,他將準備聯合西南各省的軍事將領,共同「推翻」蔣介石的重慶政府,組織一個親美的西南聯省政府。史迪威開始物色白崇禧等人,試探他們取代蔣介石的可能性(幸而白崇禧沒有正面回應)。
這時,日本十一軍的司令官橫山勇,更是把日本興亡與十一軍的表現,完全視爲自己的責任。因此橫山動用戰場的獨斷指揮權,下令部隊儘量擴張其戰力的延伸,並決定不顧日軍戰力的疲憊,更不理會中國派遣軍的限制命令,強行將十一軍的追擊線,從衡陽四周擴張到廣西。日軍在九月十四日攻佔了全縣,掌控了進入廣西省的戰略隘道,爲進攻桂林做好地緣戰略的準備。盟國在全縣建有極大的軍需供應基地,在華軍倉皇退卻之時,只有忍痛加以爆破,大火連燒數日,讓中國部隊的戰力受到不小的影響。
岡村寧次對於廣西會戰,是設定多方面的全方https://www.hetubook.com.com位攻勢,他令兵力最強的第十一軍橫山勇,由湖南經湘桂走廊,由東北向西南發動主力攻擊,先攻克桂林之後,再迅速將主力插到柳州的西方,以策應圍殲中國在廣西的野戰軍主力。而在廣東的二十三軍,則是沿著西江,由東向西前進,負責進攻柳州,這樣日本的十一軍與二十三軍的廣西會師,既可攻佔桂林與柳州的美軍基地,又可夾擊與殲滅華軍野戰軍在華南最後的主力。同時爲了分散中國守軍戰線的兵力,岡村寧次又下令在雷州半島的日軍,協調在越南北部的日軍,對廣西南部進行同步進攻。所以華軍第四戰區的張發奎部,就處在一個多面包圍的狀況之中,但自己又沒有生力軍可以調派。華軍在廣西可以說是危機四伏,也就難逃失敗的結果。
日大本營在一九四四年九月六日,特別派遣參謀本部作戰部長服部卓四郎,前往衡陽前線視察。他坦白地向第六方面軍的日軍將領表示,日軍目前唯一的作戰希望,全都寄託在中國派遣軍的表現上了。因此大本營正把最後所有可以動員的力量,都將投入中國派遣軍,而第六方面軍的勝利表現,已經成爲日本所有希望的寄託。日本軍部再和-圖-書度展現出這種輕重難分的拙劣戰略觀,當然註定日本要無條件投降、大軍全數戰敗繳械的命運。
而橫山勇的獨斷作戰之所以成功,當然又要拜史迪威的內應「幫忙」。正當前線全面軍情告急之時,中國戰區的決策階層,卻在史迪威的指揮下,進行全面的權力鬥爭。因此中國戰區指揮系統陷入癱瘓,後勤與兵力補充完全各自爲政,各個戰區指揮官都已失去作戰的信心。橫山勇於是檢到了便宜,雖然中國派遣軍司令畑俊六嚴重不滿橫山作戰的獨斷與不顧命令,但是他既然獲勝,連司令也是無可奈何。
果然日軍的勝利更增加了日軍大本營的信心。大本營繼續動員軍力加入第六方面軍,九月二十七日,從關東軍調來三七師團,二十八日又將二十軍調到衡陽,二十軍統帥二七、六四、六八與一一六師團,同時還從日本本土調來第四七師團,全都納入第六方面軍的戰鬥序列。
中國在遭到這一連串的重大軍事失利之中,更使得原本已經出現經濟嚴重困境的後方社會人心,產生了整體意志動搖的不安,因而影響到法幣大幅貶値,通貨膨脹更是惡化到失去控制的地步。中國整個的政治局勢,也再度出現嚴重的分裂與內訌,不但延安與重慶和圖書之間勢同水火,此時八路軍更是擁兵不戰,等待史迪威使用美援來「召安」。共軍利用日軍大量南下,擊破國民政府軍隊的有利時機,儘量擴大自己在黄河與淮河一帶的兵力與地盤(而不是對抽空的日軍佔領區發動果斷的攻勢以牽制日軍)。此時,國民政府各個戰區的司令長官與蔣介石之間,也發生了忠貞的猜疑,更大的派系摩擦與奪權鬥爭也在運作之中,因此造成華軍對日作戰戰力的全面下降。
日軍爲了進一步的擴張在中國華南的戰果,以迫使中國屈服,特別在武漢組成了第六方面軍,統帥日本的十一軍、二十三軍與三十四軍,準備在華南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入作戰。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六日,日軍大本營下令,由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出任第六方面軍的司令官,準備完成一號作戰計畫的第三階段作戰任務,就是打通大陸走廊,消滅華南美國空軍基地。
一九四四年九月,當日本把更多的兵力投入華南,進行遠離本土的廣西決戰之時,中國也正陷在抗戰時間,內憂外患最爲嚴重的危機之中,由於史迪威所造成的中美摩擦,以及介入中國內部的權力鬥爭,造成中國無法及時做成各種兵力安排與迎戰的佈署。各個部隊指揮官,https://m.hetubook.com.com
觀望蔣介石是否會交出權力,重慶的命令當然也就無法貫徹執行了。這種在作戰生死關頭,內部的離心離德,以及指揮後勤系統的錯亂,造成中國的野戰軍主力,北起黃河、南到粤江,全都遭到日軍重創。美軍在華南的主要空軍基地,同樣也遭到日軍極大的破壞。
橫山勇的大膽冒進成功,將兵力直指廣西,也引動廣東日本二十三軍躍躍欲試,以免功勞全被十一軍給搶走。二十三軍也在九月二十二日,由西江西進,攻克廣西的梧州。這樣一來,日軍即將對廣西發動兩路夾擊,廣西作戰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了。
日軍大本營的這種做法,可以說是準備繼績在華南,進行孤注一擲的戰略延伸作戰了。問題是,以全面的戰略佈署而言,日軍大本營在此犯下了極大的錯誤,因爲當時日本的本土已經受到直接的威脅,日軍必須要加強鞏固接近本土決戰的地緣戰力,萬不應該把最後可以運用的力量,陷在遠離本土的華南。何況蘇聯的威脅已經日益明顯,假如日本的本土遭到佔領,或是中國東北受到蘇聯的攻入,日軍主力卻集結在遙遠的華南,怎能對於整體戰局發生任何的用處?但是當時日本急於需要更多「勝利」的消息來支撐,顧不了這種戰略上重大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