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碧血長空的英雄
36.4 癱瘓日本絕對國防圈

幸而中國戰區有了陳納德統帥的十四航空隊,可以充分發揮空軍打擊與支援的作戰任務。否則在盟國一再壓制支援中國戰區的政策下,中國的抗日戰爭,恐怕還會遭到更大的挫敗與損失。當然也幸好馬歇爾與史迪威不太了解空軍所能扮演的重要作戰角色,否則陳納德恐怕也難發揮自己先進的戰略構想。
十四航空隊只擁有五百架戰機的編制,同時各種油彈與零件的供應,受到路途遙遠與政治安排的影響,結果都是經常地不足。後勤的短缺與匱乏,成爲陳納德最爲苦惱的問題與最大的敵人,雖然想在中國戰區得到上級史迪威的支持,比起應付日軍的攻勢,還要困難很多,但是在陳納德的指揮之下,十四航空隊卻創造了最爲輝煌的空戰戰績,先後擊沈了日本二百萬噸以上的運輸船隊。日軍戰力全面的崩潰,與十四航空隊成功地重創日本運輸生命線,有著極大的關係。
所以,對於日本戰爭工業能力造成決定性破壞的,不是美國龐大的戰略空軍攻擊,而是陳納德第二十航空隊,對於日本通往南洋海運線的破壞。日本的運輸船隊,在損失了高達二百萬噸的運輸能力之後,根本無法將日本所需的原料運到本土,也無法將成品https://www•hetubook•com•com運給部隊。事實上,假如美國當時充分使用B-29長程戰機,嚴密封鎖日本的所有交通補給線,徹底摧毀日本的運輸系統,比直接進行戰略轟炸,還要能夠提早迫使日軍面臨戰力耗竭,而選擇投降的命運。
美軍也同樣反擊日軍在漢口與廣州的機場,在戰鬥最爲緊急的時刻,美軍甚至從北非調來第四四九戰鬥中隊飛機助戰。結果日軍整個夏季攻勢,損失的戰機高達一五三架,美機損失二七架,日本空軍以慘敗收場,從此華南的制空權,重新在盟國的控制手中。
日本爲了徹底殲滅陳納德的十四航空隊,在一九四三年夏季,發動一連串的空中攻勢。七月二十日,日本第五航空飛行師團,從漢口與廣州基地出擊,連續八晝夜,猛烈攻擊十四航空隊在衡陽、桂林與零陵的機場。幸而中國的防空預警系統發揮功效,同時修護機場的平民全力投入,使得盟國能夠掌握日機飛行的情報;機場遭到夜襲後,甚至第二天就能修復使用,讓戰機再度升空作戰。
在如此不足的空運量中,史迪威又希望以裝備中國的陸軍爲主,以協助他反攻緬甸。由於英國不肯重新恢復東印度洋的https://m.hetubook.com.com控制權,就算反攻緬甸,也根本一樣無法打開緬甸通路,只不過是消耗中國的有限軍力,導至中國戰區戰力不足的危機而已。陳納德力爭空運應該優先支持空軍作戰,以切斷日本的海運運輸線,而引起史迪威的反制。最後在一九四三年五月的「三叉會議」中,還是由羅斯福總統出面,直接下令增加中國戰區空運量,並且支持陳納德的空軍爲優先。而陳納德也不負所託,以有限的空軍,對日本的海運線,給以致命的打擊。但是他也因此遭到馬歇爾與史迪威的嫉恨,因此經常受到制肘。
在蔣介石強烈要求美國以空軍援助中國戰區,以及陳納德全力爭取之下,羅斯福總統開始瞭解,援助中國戰區,空軍是代價最低,收效最大的方式。羅斯福特別欣賞陳納德所提以空軍切斷日本南洋運輸線的作戰建議,就是在中國戰區佈署有限的空軍,就可以切斷日本從南洋經台灣海峽到日本的運輸生命線,以造成日軍戰力的根本崩潰。因此羅斯福直接下令,在中國成立第十四航空隊,陳納德恢復現役並晉升爲空軍少將,統帥第十四航空隊,在中國戰區作戰。
此外,陳納德又建立一支中美混合編組作m•hetubook•com•com戰的航空軍,設法說服羅斯福總統,支援美國戰機,改編中國空軍一因爲只有培訓一支能夠獨當一面的中國空軍,中國戰區的戰鬥能力才能迅速地增加。羅斯福再度批准陳納德的建議,於一九四三年七月,在巴基斯坦建立培訓中國空軍的基地,於是中國空軍又再度的在浴火之後重生。與美國空軍組成中美混合戰鬥機隊,捍衛後方的領空,並且在鄂西會戰、常德會戰中,都對日軍的攻勢,造成很大的破壞。
由於史迪威又想控制這組機隊,而造成了指揮系統的紛爭,於是美國政府最後乾脆將美軍第二十航空隊,直接隸屬於美國陸軍的空軍總部控制;其所有的補給與作戰,也都是獨立作業,以免形成新的權力鬥爭。自一九四四年六月十六日起,從成都起飛的戰略空軍,開始對日本九州的鋼鐵工業中心,進行毀滅性的戰略轟炸。截至一九四四年年底,駐在中國的美軍第二十航空隊,總共對日本進行幾十次的戰略轟炸,投擲三六二三噸炸彈,對於日本的國防工業造成可觀的破壞。但是由於美軍在一九四四年七月,攻佔馬里亞納群島之後,美軍從這裡設立空襲日本的戰略空軍基地,在補給上不必繞道印度洋與飛越駝峰航線,便利許和-圖-書多,因此,美國攻擊日本的戰略空軍主力,也就不再以中國四川做爲主要的基地了。
當時美國政府急於針對軸心國的作戰支援能力,進行致命的打擊。美國空軍方面提出「戰略」轟炸的方案:所謂戰略轟炸,就是以空軍對於敵方的主要工業、軍火與人口中心,進行飽和性的「焦土」轟炸;也就是將整個目標區,完全加以摧毀。但這種毀滅性的戰略攻擊,需要花費極高的作戰成本與造成平民極大的傷亡,也只有美國的長程重轟炸機群,能夠負擔這種的作戰方式。美國軍方選定了德國與日本的重工業區與主要城市,作爲這種全面摧毀性的戰略攻擊目標。
由於戰略空軍飛行半徑的限制,美軍在攻克中太平洋的馬里亞納群島之前,只能設法在中國建築攻擊日本的戰略空軍基地。因此美國要求在中國的成都平原,迅速建立九處空軍基地(原來說好是由美國政府出錢的)以駐進特別組成的第二十航空隊的長程重轟炸機與人員,以成爲盟國首批空襲日本國防工業中心的戰略空軍基地。在國民政府的動員配合之下,四十萬的中國平民,以人工方式,於九十天之內,硬是修建完成這個空襲日本本土的戰略空軍基地群(總共花費了三十億元),於是美國的戰略空軍hetubook.com.com,開始進駐中國。
不過,根據戰後的檢討,其實將空軍的大量資源,對敵方進行戰略轟炸,耗費極大,收效並不如預期的好。因爲敵方可以設法將生產地下化與防護化。因而空軍的最大的用途,是攻擊與切斷敵方的運輸線與補給線。因爲交通線本身非常的脆弱與難以防護,所以只要將交通線切斷、運輸工具摧毀之後,敵人的工廠就無法運進原料、生產工具機與器材,也無法運出成品、零件,整個工業重鎮根本不必加以毀滅性的破壞,也一樣會失去作用。同樣的,在前線激戰的野戰部隊,更是需要作戰的後勤補充,假如補給線遭切斷,整個野戰部隊幾乎就無法繼續作戰了。
當時美國政府主流的意見認爲,只有打通對中國援助的通路,才能大量的裝備中國的軍隊,這樣中國才能在擊敗日本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是史達林切斷中國的西北通路,丘吉爾一再延期反攻緬甸、干擾打通西南通路的計畫,造成中國戰區根本得不到作戰必須的物資援助。而當時維繫中國抗戰後勤生命線的,全靠駝峰一點點的空運。但是史迪威在陸軍爲主的觀念下,認爲駝峰空運只是象徵性的作用,因此並不積極支持空運能量的擴張,造空運的數量極低,根本不能滿足中國戰區的需求。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