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彭城大戰
一、韓王鄭昌

廢丘之戰,雍塞翟三國聯軍被漢軍擊潰,章邯退入廢丘城,堅守不戰。章邯的弟弟,駐守好畤(今陝西乾縣)的章平,在漢軍乘勝攻擊的威脅下,棄城撤退,先到隴西,後到北地,呼應廢丘城中的章邯,繼續抵抗。劉邦曾經派遣使節,以萬戶侯的地位勸降章邯和章平,都被拒絕。
破壞西楚霸國體制的動亂,由田榮引發。齊國緊鄰西楚,影響到燕趙各國,不平定齊國的叛亂,黃河以北地區的政治秩序無法安定。儘管項羽並不相信劉邦的旦旦誓言,張良轉來的兩封信件,還是促使他下定決心,首先剿滅田榮,然後再來對付劉邦。於是,項羽繼續統領楚軍主力留在齊國境內作戰,對於攻佔了關中的劉邦,他暫時採取守勢,分別在黃河南北兩岸布下兩道防線,預防劉邦軍可能的東進。在黃河北岸,命令領有河東地區的魏王魏豹加強防務,構築起第一道防線,命令領有河內地區的殷王司馬卬,整軍備戰,構築起第二道防線。在黃河南岸,命令領有三川郡的河南王申陽,密切監視關中的劉邦,隨時警惕劉邦軍出函谷關的企圖,構築起第一道防線。同時,他又做出一項重要決定,恢復韓國,分封鄭昌為韓王,都陽翟(現河南禹縣)、領潁川郡,在申陽的身後,構築起防備劉m.hetubook.com.com邦東進的第二道防線。
鄭昌出身舊屬韓國的新鄭,他的祖先,可能是鄭國王族的後裔?項羽分封鄭昌為韓王,正是想利用他韓國出身的身分懷柔韓人。
項羽分封天下時,將舊韓國分割為韓和河南兩國。韓王韓成的國號不變,仍然以舊都陽翟為首都,領有潁川郡。封趙國將領申陽為河南王,以洛陽(今河南洛陽東)為首都,領有三川郡。申陽被封為河南王,是項羽論功行賞的結果,酬謝他在迫使章邯投降的作戰中所建立的功勳。
九月,劉邦派遣部將薛歐與王吸,統領一支機動的騎兵部隊秘密出武關,前往西楚境內的南陽地區,與在這裡活動的王陵取得聯繫,準備潛入到沛縣,將劉邦等人的家眷接出來送到關中。部隊進入到陳郡境內時,被項羽方面察覺。項羽派遣軍隊,將其阻止在陽夏縣(現河南太康)一帶。
鄭昌其人,本是秦會稽郡府所在地吳縣(今江蘇蘇州)的縣令。秦朝末年,項梁因為殺人犯罪,帶著姪子項羽從故鄉下相(今江蘇宿遷)逃往會稽,居住在吳縣,與鄭昌有了交往。二世元年九月,項梁與項羽殺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陳勝起義,得到鄭昌的支持。從此以後,鄭昌和-圖-書帶領吳縣軍吏一直跟隨項梁,項梁死後,鄭昌又歸屬項羽,始終是項氏楚軍的重要部將,深得項羽的信任。
漢元年八月,韓信指揮漢軍由漢中反攻關中,迅速攻佔了關中大部分地區。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塞國被改置為渭南郡和河上郡,翟國被改置為上郡,都成了漢王國的直轄政區。不過,一路高歌猛進,節節順利進軍的漢軍,在雍國地區卻遭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頑強抵抗。

劉邦自沛縣起兵以來,除了四弟劉交跟隨在身邊之外,家眷們都留在老家豐邑。二哥劉仲帶著妻子和兒子劉濞,服侍著父親劉太公,妻子呂雉帶著女兒魯元和兒子劉盈,委託同鄉審食其負責關照。與劉邦的情況類似,部下們的家屬,也都留在了關東,主要是在屬於西楚的沛縣和碭郡地區。項羽回到彭城就國以後,劉邦及其部下們的家眷,都成了控制在項羽手中的人質。劉邦攻佔關中,並沒有公開舉起反楚的大旗、宣稱進軍的目的只是在於恢復懷王之約,名副其實地做秦王統治關中、種種考慮之外,自己以及將士們的家眷都留在西楚境內,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劉邦攻取關中的時候,項羽正率領楚軍主力在齊國境內作戰,征討第一個豎起反楚大旗,擅自稱齊王和圖書的田榮。與此同時,陳餘接受田榮的軍事援助,對張耳統治的常山國展開進攻,受田榮指使,彭越也進入到楚國的東郡和碭郡地區攻擊騷擾。遠在北方的舊燕國地區,燕王臧荼攻滅了遼東王韓廣,將遼東國併入了燕國。這些動搖西楚霸國體制的變亂,使項羽窮於應付,分散了他對三秦地區的注意力。
受封赴任韓國的鄭昌,馬上著手恢復故國,整軍備戰,作為河南王申陽的後盾,共同防止劉邦軍可能的東進。
也就在這個時候,項羽收到了經由張良轉來的兩封信件,一封是齊王田榮寫給代王趙歇的、信中痛斥項羽分封天下不公,無理將趙王趙歇遷徙到偏僻的代北,改封為代王,他約請趙歇起兵聯合作戰,共同滅楚云云。一封是漢王劉邦呈送西楚霸王項羽的,信中為自己攻佔三秦地區的行動辯白,聲明自己的行動只是為了信守懷王之約,取得自己應當得到的舊秦國地區,信中還信誓旦旦地宣稱,自己的行動以懷王之約所規定的關中地區為限,絕不違約走出關中云云。
劉邦自有他的算計。他收回了韓信的兵權,重新遣兵部將,做了西圍東進的新的戰略部署。他分兵一部與韓信,命令韓信繼續圍困廢丘,同時負責清除隴西郡和北地郡的殘餘抵抗。他將大部漢軍置於自己的親自和_圖_書指揮之下,一方面鞏固新佔領的關中地區,一方面開始做東進的準備。
封鄭昌為韓王,除了項羽信任鄭昌,以王位酬謝他的從起之功外,或許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鄭昌可能是出身於鄭的韓國人?我們知道,秦漢地方官員的任命有籍貫限制,一概不用本地人。鄭昌不是吳中地區的人,關於他的出身,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鄭昌姓鄭,鄭是韓國的地名,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古來是鄭國的首都,西元前三七六年被韓國滅亡,又長期成為韓國的首都,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方才改鄭為新鄭縣。考慮到古人以地名國名為姓的習俗,再結合項羽選取他為韓王的事情來看,我們不妨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測,鄭昌出身舊屬韓國的新鄭,他的祖先,可能是鄭國王族的後裔?項羽分封鄭昌為韓王,正是想利用他韓國出身的身分懷柔韓人。
韓王韓成,本是韓國公子,為項梁所立,項梁敗死定陶時,逃到彭城投靠楚懷王,後受懷王之命,與司徒張良一道,前往舊韓國的潁川地區,組建軍隊,攻城略地,結果是敗多勝少,了無功績可言。劉邦軍西進進入潁川後,幫助韓成攻佔了一些城池,劉邦軍繼續南下西進,往南陽武關方向開拔後,張良隨同劉邦去了,韓成則留在潁川,繼續做復興韓國的努力,仍和*圖*書然是打不開局面,沒有可以稱道的結果。項羽分封天下,基本原則是論軍功行賞,特別是北上救趙和入關滅秦,更是兩大硬指標,韓成沒有拿得上檯面的軍功,雖然因襲舊封保留了韓王的稱號,卻完全不被項羽所尊重,領地也為項羽所顗覦。漢元年四月,項羽與各諸侯王離開關中回到封地就國,韓成被項羽帶到彭城,剝奪了王號,更封為穰侯,不久被殺害。
韓王韓成被廢殺以後,潁川郡被項羽吞併,成為西楚九郡之一,韓國失國。劉邦攻佔關中,虎視眈眈,意在吞併關東,形勢與戰國後期秦國東進擴張的局面類似,舊屬韓國的三川和潁川地區首當其衝,成了漢必攻、楚必守的戰略要地。三川地區,楚國方面已經有了河南王申陽的第一道防線。對於成為第二道防線的潁川地區,楚國方面為了爭取民心,做了恢復韓國的決定,項羽任命鄭昌為韓王,也是君臣間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
韓信指揮漢軍主力包圍廢丘、他曾經做過幾次攻擊,都損失重大而沒有成功。韓信是智將,善於運動戰和野戰,堅城固守,死打硬拚,並非他所看重擅長,他下令停止攻城,命令在廢丘城外修築城濠壁壘,做長期圍困的準備。部署妥當後,韓信謁見劉邦,呈說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順應形勢修正戰略的理由。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