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後的會談中,各方代表,尤其是中英雙方對緬甸戰事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但英方就是不明確提出英國海軍在孟加拉灣集中的時間。蔣介石夫婦一再要求英國海軍集中於孟加拉灣並從南緬登陸,配合中國軍隊南北夾擊,收復緬甸全境,以恢復滇緬公路,確保中國的補給線。
一是關於領土問題。中美雙方一致同意,「日本攫取中國之土地應歸還中國」,包括東北四省、臺灣及澎湖列島。對琉球群島,蔣介石夫婦提出由國際機構委託中、美共管,目的是可使美國安心,以免將來發生爭議時處於孤立地位。對於香港,羅斯福提議「由中國先行收回,然後即宣布與九龍合成為全世界的自由港」。蔣介石夫婦深以為然,希望美國從中疏通,使中國至少能收回九龍,但遭到邱吉爾的斷然拒絕。關於太平洋上日本所強佔的島嶼,雙方認為應永久予以剝奪。
羅斯福宣布請蔣介石發言。蔣介石認為:反攻緬甸勝利的關鍵完全在於海軍與陸軍的配合作戰,同時發動,「蓋如此,則吾人在海上可獲得制海權,以斷絕敵人由海上增援與補給,再加我空軍對敵後方交通不斷破壞,則我陸上之進展,始能容易而確定。否則敵軍則由海上轉運,源源增加,補給自如,我軍勝利殊無把握。此點必須特別注意。余之意見,如海軍未集中,則陸軍雖已集中,仍少勝算把握。」
「關於中國的國際地位:羅斯福表示,中國應取得四強之一的地位,並平等地參加四強機構,參與制定該機構的一切決定,蔣介石答稱,中國將欣然參加四強的一切機構和參與制訂決定。關於中國的領土:蔣羅雙方同意,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中國東北四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戰後必須歸還中國。經諒解,遼東半島及其兩個港口,即旅順和大連必然包括在内。羅斯福一再問,中國是否想要琉球群島。蔣介石答稱:中國願由中美兩國共同佔領該群島,最後,在一個國際組織的託管下由兩國共管,羅斯福還提出香港問題,蔣介石建議,在進一步考慮之前,請羅斯福跟英國當局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邱吉爾狡黠地眨動著眼:「海軍集中,事關機密,不便在此宣布,當私自面告委員長。」他又辯解道:「唯敵之補給線,不僅海上,泰緬間之陸上路線亦可通行,且此新築之線距海面頗遠,不是我們海軍力量所能阻止的。」
外交是利益的重新劃分,需要妥協,當然更需要據理力爭。開羅會議上,在涉及一些中國利益問題上,中英雙方發生了一些衝突和爭執。
「哪裡,您這位大政治家是老當益壯,精神看上去比年輕人還要強。」
十一月十八日,蔣介石在宋美齡的陪同下,與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商震、侍從室一室主任林蔚、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國民黨中宣部副部長董顯光、侍衛長俞濟時等十六人,自重慶乘飛機啓程,飛往開羅,途經阿格拉、卡拉奇各留宿一夜後,於廿一日抵達開羅郊外的培因機場。
與羅斯福相比,邱吉爾不那樣躊躇滿志,他主要關心歐洲戰局,另外是不讓日本進入英屬印度,以及收復新加坡這塊陷落的基地,仍保持英國在整個亞洲的殖民利益。
但是蔣介石夫婦聽來聽去都聽不出這次水陸兩棲夾攻的地點在哪裡,時間如何安排,心中十分放心不下。
「在開羅會議中,宋美齡作為蔣介石的翻譯、秘書和顧問,始終陪在他身邊,為他出謀劃策,針對會議中出現的任何問題她都與會討論,可以說對會議全盤過程,她比蔣介石瞭解得更徹底,更具明細輪廓。」
一九四三年七月至八月間,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形勢發展得很快。蘇聯紅軍在打擊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並轉入了戰略總進攻,英美聯軍也先後取得了北非戰役的勝利,擊垮了義大利法西斯。德國佔領下的法、比、荷、波、捷、挪威、丹麥、希臘、阿爾巴尼亞等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有了蓬勃的發展。同年八月,美軍在瓜達卡納耳島消滅了日本的全部守軍,日軍喪失了作戰主動權,美軍轉入戰略總反攻。
然而中國仍是美國B-29型遠端轟炸機的有效基地,中國戰場仍然消耗著日軍的主力,為了最後戰勝日本,沒有中國軍民的抗戰是無法想像的。羅斯福對這點是堅信不疑的,他曾對其兒子伊里亞德說:「如果中國屈服,會有多少日本軍隊脫身出來?那些部隊會幹什麼呢?會佔領澳大利亞,佔領印度,會像摘桃子一樣輕而易舉地佔領那些地方。然後長驅直入,直搗中東……那將是日本和納粹的鉗形攻勢,在近東某處會合,完全切斷俄國同外界的聯繫,瓜分埃及,切斷經過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線,難道不會這樣嗎?」而且,羅斯福還有更長遠的想法:中國戰後應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這個東方大國首先要站在美國一邊,以填補日本留下的真空,並成為抵禦和_圖_書蘇聯的廣闊的空間地帶。「在同俄國的任何嚴重的政策衝突中」,國民黨中國將「站在我們這一邊」。
「Darling,邱吉爾可不好對付,」很顯然,宋美齡對邱吉爾所知甚深,「他既傲慢又謙遜,既彬彬有禮又粗暴魯莽,他足智多謀,獨出心裁,長於即興發揮,是把握細微末節的天才。他的演講富於鼓動性、煽動性,他是個貴族,帝國主義者和保皇分子,但同時他又信賴民眾。他經常穿黑色短上衣和灰條紋褲,他身體肥胖結實,他有許多禮帽、蝴蝶結,嘴裏叼著的雪茄、他的手杖和V形手勢,都成了他的個性特色。」
「夫人,你認為我是一個很老的人嗎?」
這天下午,蔣介石夫婦在第一號別墅舉行茶會。赴會的英方人士有中東大臣凱西、外相艾登、邱吉爾的二女兒、布魯克上將、駐蘇大使卡爾等,美國方面有羅斯福的兒子、駐英大使魏南特、駐蘇大使哈立曼等。作為女主人的宋美齡,談笑風生,招呼著各位來賓,始終是茶會的主角。相比之下,蔣介石倒大為遜色,他鬧不懂夫人和這些人「咕嚕咕嚕」說些什麼。

蔣介石簽署《聯合國憲章》

中英美三巨頭在開羅會議上
在會議上討論的與緬戰相關的另一問題,是關於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運」。
蔣介石經再三權衡,最後也沒有做出中國單獨發動緬北戰役的保證,堅持一切都應該是有條件的。由於各方的分歧,對緬甸作戰未達成任何協議。
簡單的開場白後,代號「六分議」的會議正式舉行。三國首腦各有想法。
在討論亞洲行動時,三國發生了分歧,整個會議幾乎成了關於遠東戰略問題的辯論。
「宋美齡穿著一件繡著金色菊花的緊身黑緞旗袍。她的頭髮上和露出腳趾的高跟鞋上,用黑色絲帶打著蝴蝶結,她盡力以她那優雅舉止和旗袍開叉處一閃一閃地露出的勻稱的腿來吸引與會者的注意力。」
從總體上看,開羅會議是有利於中國和亞洲殖民地人民的,《開羅宣言》是中國鴉片戰爭以來,爭取民族獨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整個會議是關於遠東戰略問題的辯論,這是一次大規模的聚會,所有知名的英美軍官都參加了。宋美齡是與會者中唯一不|穿軍裝的女性。據史迪威記載:
十一月廿七日,夜色朦朧之中,蔣介石和宋美齡乘機飛離開羅,次日晨,他們到達了印度藍姆伽營地。在那裏,他們受到了中國駐印軍的熱烈歡迎。蔣宋心情激動,不住地把手舉過頭頂向那些「海外孤兒」官兵們致意。蔣介石夫婦還會見了駐印軍將領孫立人、鄭洞國、廖耀湘等。
三是關於戰後中國的國際地位。羅斯福希望在戰後保持中國的大國地位,與美、英、蘇共同擔負維持和平的責任。蔣氏夫婦欣然應允。
次日,羅斯福總統飛抵開羅。陸軍參謀總長馬歇爾上將、北非盟軍總司令艾森豪等同機到達。
十二月一日,蔣介石夫婦回到重慶。
會議期間,羅斯福通過與蔣介石夫婦的面談,產生了這樣一種印象:國民黨辦事效率低下,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不夠強,蔣介石把反共看得高於一切,軍援物資也可能被囤積起來對付中共,因此對反攻緬甸的計畫產生了動搖。
開始,美國不少人贊同蔣介石提出的緬甸採取海陸兩棲作戰的行動,也就是史迪威建議書的內容,即英國動用海軍攻佔緬甸的安達曼群島,並登陸攻取仰光,在欽敦江上建立橋頭堡,派空降部隊佔領英都,以控制通往密支那的鐵路線。這個計畫的代號為「海盜」。馬歇爾認為蔣介石同意從雲南出兵,打通緬北交通便有了保證,因此支持這一計畫。
「夫人,對我的看法如何?」
以此話題開頭,宋美齡將她對羅斯福和邱吉爾的認識,以及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看法,一一向蔣介石闡述,使蔣介石在會議召開前,對形勢有一個細緻的估量。
羅斯福在會前曾躊躇滿志地對兒子伊里亞德談到對世界局勢的看法:「美國將不得不出面領導,領導並運用我們的斡旋進行調解,幫助解決其他國家之間必將產生的分歧:俄國和英國在歐洲,英帝國與中國、中國與俄國在遠東,我們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是大國,是強國,而且我們不妄求。英國在走下坡路,中國仍在十八世紀狀和-圖-書態之中,俄國猜疑我們,而且使得我們也猜疑它。美國是能在世局中締造和平的唯一大國。這是一項巨大的職責,我們實現它的唯一辦法是面對面地與這樣的人會談。」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了羅斯福想做戰後世界的「領袖」。
廿三日下午七時,一輛懸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黑色大轎車駛至羅斯福門前,蔣介石和宋美齡走出汽車,來赴羅斯福的晚宴。雙方進行了私下會談,一直到深夜才結束。在座的只有羅斯福、霍普金斯及蔣介石夫婦四人。雙方會談的內容非常廣泛,戰後問題是交談的主題:
宋美齡機智的回答,令老謀深算的邱吉爾甚為折服。後來,他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宋美齡是他在世上最欣賞的少數女性之一。
這時邱吉爾發言,表示:「自義大利海軍投降後,吾人已能抽調一部分海軍艦隊至孟加拉灣使用。此艦隊將以錫蘭島為根據地。」聽到這句話,蔣介石才舒了一口氣。接著邱吉爾又說:「除其他配屬艦艇外,還有最新式喬治五世級戰鬥艦兩艘、重型戰鬥巡洋艦一艘、Renown級十五寸口徑炮戰鬥艦兩艘、大型航空母艦四艘、小型航空母艦約十艘。此一力量,吾人相信可以超過敵人所能派遣至孟加拉灣之任何海軍力量。」
會前他就中國方面對於將在開羅會議中提出的問題整理了一個意見:第一,在戰略方面的主要提案為:反攻緬甸海陸軍同時出動之總計畫,成立中、美、英三國聯合參謀會議。第二,在政治方面的提案為:東北四省與臺灣、澎湖應歸還我國,保證朝鮮戰後獨立,保證泰國獨立及中南半島各國與華僑之地位。第三,籌建戰後有力的國際和平機構。第四,對日本投降後處置的方案。第五,中、美經濟合作的提議。第六,對美租借物資的提案。
為了說明緬甸戰場的重要性,蔣介石接著說:「吾人須知敵人決不輕易放棄緬甸,必經一度苦戰。蓋緬甸如失敗,則彼在華南、華中皆將不守,所以敵對緬甸作戰,必將盡其可能使用全力。據情報,敵在緬使用兵力可達十個師團,如果後方不予截斷,則敵仍必增加,希望羅總統、邱首相特別注意。敵陸軍作戰,其生死關頭有三:一為緬甸,二為華北,三為東四省,由此可見緬戰之重要。簡言之,陸軍集中,必須海軍同時集中;亦可說陸軍集中之日,由海軍集中之日而定。」
會談分政治問題與軍事問題。政治問題主要是戰後對日本的處理問題,由霍普金斯起草的關於政治問題的幾項意見,蔣介石夫婦完全同意。只是經軍令部第二廳廳長楊宣誠提議,在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中加上了澎湖。全部內容與開羅會議最後公佈的共同宣言相同。
這次,宋美齡的外交才能又一次得到了展示。見到老朋友羅斯福,她熱情迎上去打招呼。與邱吉爾是第一次見面,她對這位高大的英國首相的第一印象是嗜煙如命,一根接一根地吸著黑熊牌大雪茄,劈啪作兩位說英語的首腦和一位說英語的夫人,代表著三個國家,自如地交談起來,用不著任何翻譯。
一九四三年十月廿八日、十一月一日和十一月九日,羅斯福先後三次致電蔣介石,建議在埃及的開羅召開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此外,十一月十二日,赫爾利以羅斯福特使身分來到重慶,與中方就開羅會議預先交換意見。赫爾利解釋了羅斯福的用意,並強調:關於亞洲問題,中英兩國如有分歧,羅斯福可以第三者的身分從中調解。蔣介石本著「無所求、無所予」的態度參加開羅會議。
在開羅會議上,宋美齡的外交能力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於羅斯福返美後,對記者說:「在開羅,我所知道的都是蔣夫人向我講的她丈夫如何如何,以及她是怎樣想的。她總是在那兒回答所有的問題。我可以瞭解她,卻根本看不透蔣先生。」應該說,宋美齡在開羅會議上所起的作用從某些方面講超過了蔣介石。開羅會議是宋美齡政治生涯的頂點。
「謝謝!」蔣介石摘下軍帽欠了欠身子,以示致禮。
英國的計畫是:在一九四四年元月中旬,中國軍向緬甸北部、英軍向緬甸西部同時進攻,預期在四月間收復緬北。但中國方面主張應奪回包括仰光在內的緬甸全境,以恢復滇緬路,確保對中國的補給路線。因此,蔣介石向邱吉爾提出:在陸軍反攻緬甸的同時,英國宜採用向孟加拉灣出動海軍,奪得制海權,切斷日軍補給線,自南北兩面夾攻緬甸的陸海協同作戰。邱吉爾當即以積極態度答稱:「英國海軍集中時期,當在春夏之間。」接著又說:「海軍集中,事關機密,不便在此宣示,其詳細内容,容俟面告。」
五是關於中國周邊國家朝鮮、印度支那和泰國的獨立問題。蔣介石夫婦從中國長期受外國壓迫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提議讓這些國家取得獨立。對於朝鮮,蔣介石支持流亡在中國的李承晚臨時政府,但美國認為這hetubook•com•com種海外組織與其國內人民聯繫極少,不便予以支持,還要考慮到蘇聯的態度,因此羅斯福只同意朝鮮獨立的原則,對支持臨時政府未明確表態。其後,邱吉爾採取了同樣態度。蘇聯在後來的德黑蘭會議上也同意支持朝鮮獨立,然而由誰來組成獨立後的朝鮮政府問題上,各國的目標並不一致。在越南問題上,蔣介石積極扶植越南革命同盟,支持越南國民黨的「親華、反法、抗日」運動,鼓吹越南獨立,但對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卻不予以支持。後在英法的堅決反對下,蔣介石夫婦不再提出讓越南獨立,而是國際託管,由中美兩國盡力幫助越南在戰後獨立。具體做法是,由中、美、蘇、法、菲律賓各派一人,另選越南兩人,成立託管機構,訓練越南人建立自治政府。羅斯福表示認可。
宋美齡翻譯過後,蔣介石微笑著:「我們期待著皇家海軍的合作。」接著,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最後審定了宣言稿,各方約定由羅斯福、邱吉爾會晤史達林後再發表。
四是關於中美合作。羅斯福提出,為維護太平洋和平,戰後美國應在太平洋各基地保持足夠的軍隊,中美雙方應做出安排以便互相支援。蔣介石夫婦非常歡迎美方這一提議,要求美國幫助裝備中國的陸海空軍,並提出將旅順作為中美雙方共同的基地。他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針對中共與蘇聯的,對此,羅斯福並未做出承諾。關於經濟合作,蔣介石夫婦提出戰後中國重建經濟任務艱鉅,迫切需要美國提供貸款形式的財政援助及各種類型的技術援助。羅斯福表示對此將作周密而切實的考慮,實際上,美國是要以「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即全面開放中國市場為條件,這一點在一九四六年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談判中暴露無遺。事實上,蔣介石夫婦所得到的僅是一句空洞的保證。
與會者一起鼓掌。
同盟國召開首腦會議,中國第一次受邀參加;蔣介石雄心勃勃遠赴開羅,成為世界四巨頭之一。
羅斯福望著邱吉爾問:「邱吉爾首相,你看這事能夠定下來嗎?」
在機場迎接的只有提前到達的陳納德及美國第九航空隊軍官若干人,蔣介石和宋美齡很感詫異。這時英方聯絡官解釋說:「委座抵開羅時間較預定期早一日,當時美國空軍人員嚴守秘密,故英方軍政長官未能前來機場迎接,深以為歉。」
邱吉爾拿下銜在口中的大雪茄煙,與蔣介石握手說:「我相信,中、英兩國軍隊會在緬甸配合得很好的。」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廿一日晨,當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專機在培因機場徐徐降落時,開羅城内教堂的鐘聲正好敲打七下,蔣介石夫婦一下飛機就立即被幾十名美英記者圍住了。記者們的照相機鏡頭對準了蔣介石,可他不苟言笑,身著黑色綢緞旗袍、滿身珠光寶氣的宋美齡,更引起記者們的好奇與注意。
廿六日,開羅會議結束,達成了《開羅宣言》,它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所奪得或佔領的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的中國之領土臺灣、澎湖無條件地歸還中國!」
上午十時,英國中東國務大臣凱西來訪,說明未曾預知到達時日,表示歉意。當他得知宋美齡正患眼病時,表示願意請當地名醫診視,宋美齡一再致謝。
「據說閣下相信殖民主義,可我卻不相信你會……」
「我們今天將宣布《開羅宣言》,這對我們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羅斯福說。宋美齡走過去握住了羅斯福的手,然後一邊扶著他的椅子,一邊俯下頭去親切地與他說話。
開羅會議上,各國爭論不休,宋美齡盡顯外交才華;中國與會但備受輕視,蔣介石緬北反攻計畫徹底擱淺。
蔣介石深知此行的意義非同凡響,自己在國內事務上比妻子高明,但在國際事務上卻是夫人技高一籌。他自知在開羅會議上少不了同邱吉爾有一番較量,便在開會前向妻子諮詢道:「夫人,你瞭解邱吉爾嗎?」
在開羅期間,宋美齡還隨同蔣介石與羅斯福進行了會談,他們的會談未作正式記錄。根據一九五七年臺灣就美國國務院外交文件編纂處提供中方記錄英譯文記載如下:
舉行會議的梅納大飯店就在吉薩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對面。這一帶佈置了五百門高炮對空警戒,所有的道路上都佈置了最嚴密的警戒線。為了做到萬無一失,英國在幾百公里外的亞歷山大港安排了八個空軍中隊,隨時準備截擊從希臘或羅德島方向可能襲來的德國飛機。
蔣氏夫婦展開對美外交,蔣介石充分發揮「夫人外交」作用;《開羅宣言》發表,中國終於躋身世界四強。
會後,蔣介石三度與邱吉爾晤談。宋美齡還就此事與邱吉爾有過一次短暫的單獨會談:
蔣介石夫https://m.hetubook.com.com婦與羅斯福的會談是「非常融洽」的,但會談是在私下進行的,雙方對會談中所談及的各項內容均不負義務,這使蔣介石的開羅之行大為遜色,特別是在要求十億美元貸款一事上也未得到圓滿答覆。經過幾天的會談,開羅會議接近尾聲。十一月廿六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聚會於羅斯福的寓所。雖然是軍事會議,可參加會議的人都身著便裝,唯獨蔣介石像往常一樣穿著整整齊齊的呢料軍服,繫著武裝帶,格外顯眼。
弱國無外交,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毫無外交可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千百萬將士的浴血奮戰,終於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擁有了發言權,使英美等大國不得不重視中國的地位和影響。開羅會議是中國孤軍抗戰,打出亞洲,走向世界加入同盟國,擠進世界四強之一的第一個高峰會。
蔣介石夫婦越聽越不對勁。蒙巴頓在重慶時不是說得好好的嗎?說有大批英國艦隊投入反攻,怎麼這時隻字不提了呢?現在說的方案好像只是要打一場有限的北緬戰爭,而且把最困難的野人山地區的行動交給中國軍隊,簡直欺人太甚了。蔣介石皺起了雙眉。
「夫人,你知道我相信什麼?」
蒙巴頓問:「目前印度方面運輸力有限,而攻緬部隊補給準備需要巨大之運輸量。故十一、十二兩月供給中國運輸量為九千七百噸,待到明年一、二月,則能供給中國者為七千九百噸。開戰三個月以後,運量增加,除供給中國九千二百噸外,其餘均供緬甸作戰之用。如此,如仍感不足,則唯有儘量增加運輸機之數耳。」邱吉爾也認為:「吾人交通線困難,故想特別注意補給,使在數量上佔優勢者,在品質上亦佔優勢。」
基於以上考慮,儘管邱吉爾直到開羅會議結束時,還一直堅持在緬甸作戰英國不承擔任何義務,可羅斯福還是一再保證,英美將在南緬出動海空軍配合中國作戰,援華物資也儘量供應;同時,要求重慶政府與蘇聯友好,國共兩黨要聯合,以增強中國的抗戰能力。
真正關心物資供應的是中國。蔣介石提出「駝峰航線」的運輸量必須保持一萬噸,並堅持供應五百三十架飛機,迅速在中國建立強大的空軍,達到驅逐機二十個大隊,中型轟炸機一隊,偵察、運輸機各一隊,重型轟炸機一個大隊。羅斯福有些吃驚:這麼多的東西!但是,蔣介石的這個要求是可以理解的,當時中國深受日本空軍的騷擾而無可奈何。有了自己的空軍後,既可以保衛自己的領空,又可以破壞敵人的後方;而且中國戰場的消耗非常大,戰爭物資極度匱乏,如汽油,中國幾乎都要靠進口。
「我認為閣下說的時候比做的時候要凶。」
蒙巴頓解釋道,即使能搞到這麼多飛機,翻越喜馬拉雅山輸送如此大量物資也是難以保證的,同時在緬甸的雨季使用空降襲擊也是無法辦到的。蔣介石對此說法不予理睬。
二是關於對日本的處置。羅斯福指出,美國內輿論要求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廢除日本天皇制。蔣介石答:「這個問題,我認為除了日本軍閥必須剷除,不能再讓其起來預聞日本政治外,至於他國體如何,最好待日本新進的覺悟分子自己來解決……我們應該尊重他們國民自由的意志,去選擇他們自己政府的形式。」關於對日本的軍事管制,羅斯福希望以中國為主,以減輕美國對遠東的負擔。蔣介石夫婦認為應由美國主持,中國可以派兵協助,究竟如何處理,可視將來情況再定。蔣介石夫婦還提出戰爭賠償問題,戰後日本在華的公私產業應完全由中國政府接收。羅斯福表示贊成,允許日本以實物作為賠償。
羅斯福對邱吉爾的態度也非常不滿。但他極力說服蔣介石儘快出兵緬甸,他願以人格保證,只要緬北戰役揭開,英國的海軍必能同時採取行動,那時若英國不在孟加拉灣部署海軍,就由美國填補這一空白。此外,美國將派遣經過嚴格訓練的三千名遠程突擊隊員參戰,在物資上也保證供應。
十一月廿三日開羅會議開幕。三巨頭相見了,時值蔣介石五十六歲,羅斯福六十一歲,邱吉爾六十九歲。羅斯福滿懷熱情,邱吉爾半心半意,蔣介石則是抱著討價還價的目的參加了會議。
應該說,這項「海盜」計畫的實施對恢復和維護英國在印、緬的殖民利益是有好處的。但英國方面從「歐洲中心論」出發,認為「海盜」行動會削弱英在歐洲的兵力,因此堅決反對,只要求中國單獨在緬北作戰,牽制住日軍不向英屬印度進攻就可以了。英國海軍集中的時間不確定,兩棲作戰也就是一句空話。
蔣介石說:「今日承邱首相告知攻緬海上使用各種艦艇數目,甚為欣慰。」
蔣介石夫婦則是要求英國協助進行緬甸反攻,爭取美國更多軍援物資和貸款,並收回被日本佔領的東北及臺灣、澎湖等群島。
會議原本計畫由美英蘇中四國首腦參加,鑒於史達林拒絕參加有蔣介hetubook.com.com石參加的國際會議,羅斯福和邱吉爾經商議決定把一個會分兩次來舉行:中國人參加,蘇聯人不參加的開羅會議,和蘇聯人參加,中國人不參加的德黑蘭會議。
蔣介石夫婦乘美軍準備的汽車,由陳納德前導,經過開羅市區,先赴梅納飯店會議場,由英軍負責人員迎接,領至住處。
英國人的自私與貽害還表現在其他事情上。當蔣介石向馬歇爾提出中方派人參加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要求時,馬歇爾答應在討論有關中國方面事務的時候接納中國代表參加,可是英方堅決反對,英軍參謀長們根本不同意中國進入這個軍事組織活動。為此,羅斯福非常惱火,對邱吉爾當面指出,這是英國人不願中國成為一個強國,有意壓抑中國。但邱吉爾裝作沒聽見,他明白美國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認為一個在美國扶助下強大起來的中國只會對美國有好處,而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地位卻會提出挑戰。
羅斯福接著說:「同時,余以為余可以代表英國盟友歡迎蔣委員長及夫人。」宋美齡和蔣介石點頭致意。
蔣介石夫婦非常氣憤,因為緬甸不能收復,滇緬公路打不通,美國援助的物資就不能大量運到中國來,從而也就削弱了中國的抗戰力量,而如單獨從緬北發動戰役,勢必遭受重大損失。蔣介石在十一月三十日的日記中寫道:「開羅會議之經驗,英國決不肯犧牲絲毫之利益以濟他人。英國之自私與貽害,誠不愧為帝國主義楷模也。」
首先由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說明收復緬甸的整個計畫,他打開黑皮包,取出一疊厚厚的文本和作戰地圖,那是魁北克會議之後盟軍聯合參謀長會議制訂的緬甸作戰計畫。他說:「感謝蔣委員長將中國遠征軍交余指揮,參加收復緬甸及打通中印公路。」接著,他講了作戰計畫。
羅斯福被人用輪椅推到院子裏的時候,代表們都圍了上去,唯有蔣介石站著沒動。當羅斯福在人群裏發現他的時候,叫人把輪椅推到蔣介石的面前,伸出手說:「歡迎你呀!」
在座的三國參謀長們立即明白了蔣介石的意思:如果英國方面不從緬南配合,則中國不願投入一場沒有多大把握的局部作戰。
蔣介石當即指出:「正因其有陸上路線,所以吾人必須控制海岸,予以妨害。」
為了絕對保證會議的安全,在開羅的吉薩金字塔附近的卡塞林森林區一帶已經佈置了一旅的兵力,把這裏變成了與外界隔離的禁區。森林中,星羅棋布的各國達官顯貴們的花園別墅都安排了用場。羅斯福住在美國大使柯克寬敞的別墅裏,邱吉爾住在英國中東大臣凱西舒適的房子裏,二者相距三英里,而蔣介石夫婦則住在第一號別墅,距離邱吉爾的住處僅半英里。
根據事前協商,推定羅斯福擔任會議主席。他首先致簡短的開幕詞:「今日開會儀式雖簡,但本會為歷史性的會議,因為這是美、英、蘇、中莫斯科會議四國宣言之具體化,影響所至,今後將達幾十年間。」
當天,邱吉爾到達開羅。隨行有英軍參謀總長布魯克上將、海軍參謀長肯寧漢元帥、空軍參謀長波多爾上將、艾登外相、麥克米倫及邱吉爾的女兒等一百多人。
另外,蔣介石夫婦與羅斯福還談到了中國國內問題,尤其是關於中國共產黨的問題。蔣介石一再辯稱中共並非僅僅是内政問題,是蘇聯「赤化中國」的工具,他們勾畫了一幅共產國際利用亞洲共產黨「赤化」亞洲的可怕前景,建議美國從各方面防止共產主義在遠東的蔓延。他們表示,中國可以向蘇聯做出某些讓步,包括大連成為國際託管下的自由港,向蘇聯開放,但要求蘇聯必須支持中國國民政府,不支持中共。羅斯福則要求蔣介石以政治療法解決中共問題,在戰爭尙在繼續進行的時候與延安方面握手,組織一個聯合政府。羅斯福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戰後有一個穩定的合作的大國作為美國在遠東的夥伴,發揮更大的作用,以遏制日本,對抗蘇聯,參加對原殖民地的國際託管,從而加強美國在遠東的地位。他曾對英國外相艾登說過:「中國既不會侵略,也不會成為帝國主義,而可成為抵消蘇聯力量有用的平衡力量。」所以他不希望國民黨在內戰中消耗力量。
邱吉爾接著說:「在陸地方面,英軍準備十八萬人,連同盟軍部隊,共約三十二萬人,在數量上已占居優勢。至於空軍方面,印度皇家空軍及美國駐印、駐華空軍力量,均相當雄厚。故吾人覺此攻緬計畫有成功之把握,只須各軍事長官速訂詳細計畫,即可開始行動。」
在這樣的形勢下,同盟國召開三國(中、美、英)首腦會議,討論與中國和亞洲有關的重大軍事、政治問題,包括聯合對日作戰計畫和戰後處置日本問題。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召開的十幾次最高級會議中唯一有中國參加的一次。能夠參加中美英三國最高首腦會議,這不僅標誌著蔣介石,也標誌著中國在世界地位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