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思想
第一節 尊周孔

後主孝於父母,也友於兄弟。在他未立爲太子時,他的弟弟從善,與鍾謨相附結,鍾謨請中主立從善爲嗣。及中主晏駕,從善又欲奪天下,後主得知,略不介意。陸游《南唐書》敍述這件事情說:「初,從善與鍾謨相附結。謨輒請以從善爲嗣,元宗雖不從,然竟亦自愛從善。其遷南都也,後主扈從諸軍。元宗殂,未御梓宮。從善輒從徐遊求遺詔,遊厲色拒之。至金陵,具以事聞。後主素友愛,略不以介意,愈加輯睦。」後來從善奉使,留京師不歸。後主日夜悲思,每憑高北望,泣下霑襟,左右不敢仰視。由是歲時遊燕,多罷不講。更作卻登高文,十分哀傷(見陸游《南唐書》)。
又陸游《南唐書》說:
後主不但仁慈,而尤其能孝於親友於兄弟。徐鉉在墓誌銘中說:「奉蒸嘗,恭色養,必以孝。」陸游《南唐書》也說:「後主天資純孝,事元宗盡子道,居喪哀毀,杖而後起。」馬令《南唐書》也說:「徐鉉曰:嗣主諸子皆孝,而後主特甚。」
他是這樣一位仁愛孝悌的人,所以他的行政施敎,也都是如此。他愛民如子,薄歛輕https://www.hetubook.com•com賦,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他並且禮賢下士,恩施百僚,徐鉉在墓誌銘中說:
「江南李後主,獵於靑龍山。一牝狙墮網,見主雨淚,屢指其腹,若有所告。主大恠,戒虞人守而勿殺,是夜果生二狙。」
他因爲尊重儒家,自幼受周孔思想的感染,所以非常仁慈。徐鉉在墓誌銘中說:「草木不殺,禽魚咸遂。賞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過,惟恐其聞。」《釣磯立談》說:「其論國事,每以富民務。好生戒殺,本其天性。」《五代史記》說:「煜爲人仁孝。」他曾獵於靑龍山,不忍殺牝狙。李昌齡《樂善錄》載稱:
後主是儒家的信徒,他尊崇周孔,重視仁義道德。徐鉉在墓誌銘中說:「常以周孔之道不可暫離:經國化民,爲號施令,造次於是,始終不渝。」又說「精究六經,旁綜百氏。」又說「一游一豫,必以頒宣,載笑載言,不忘經義。」後主天性好學,喜愛儒術,常與羣臣議論,勉以尊尙周孔。例如《釣磯立談》說:「後主天性喜學問,……承蹙國之後,羣臣又皆和圖書尋常充位之人,議論率不如旨。嘗一日歎曰:『周公仲尼,忽去人遠。吾道蕪塞,其誰與明?』」於是著雜說,數千萬言,以弘揚周孔之道。徐鉉曾作《御製雜說》序,以掲示後主雜說的要旨,說:
又說:
由此可知他是如何仁慈。
周、孔的學說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道統的準繩。他講求仁愛,倡導信義,重視孝悌,愛好和平。所以中國幾千年來,永爲泱泱大國,雖有幾度外族入侵,但仍能不傾不墜,這完全有頼於我們的民族精神,也就是古聖先賢傳流至今的道統。
他對於爲君王,治天下,並沒有興趣,不過五兄相繼而死,以次應繼大位,這完全是情勢所趨,非出於本意。他在卽位之初,曾遣中書侍郞馮延魯北至京師修貢,並上表說:
《江表志》也說:
「王以世嫡嗣服,以古道馭民。欽若彝倫,率循先志。奉蒸嘗,恭色養,必以孝。賓大臣,事耈老,必以禮,居處服御,必以節。言動施捨,必以時。」
他敍述他繼位的經過,十分眞實。這些話都是出於本心,而且也都是事實。當開寶八年,金陵被圍時,遣人www.hetubook.com.com突圍起上流之兵入援時,後主曾對陳大雅說了一段話,也充分顯示出他這種思想。他說:「我平生喜耽佛學,其於世味淡如也。先帝棄代,冢嫡不天,越升非次,誠非本心。自割江以來,亡形已見,屈身以奉中朝,唯恐獲罪。嘗思脫屣,顧無計耳。」這也是他心腹之言,這種恬淡自然,心疎利祿的思想,完全是受儒家的影響。
後主眞是一位極端仁慈的人,百官有了過錯,多不追究。人民犯了死刑,多從輕減刑。因此一般臣民,有了寃枉,就想叩見後主,洗雪寃枉。據《江南志》,說:「國中至寃者,多立於御橋下,謂之拜橋。甚者,操長釘攜巨斧,而釘腳。又有闌入立於殿庭之下者,爲拜殿。進士曾覬,南省下第,乃釘足。謝泌下第,立殿稱寃。舉人之風掃地矣。」
「冬,較獵於靑龍山,還憩大理寺,親錄囚徒,原貸甚眾。韓熙載奏,獄頌有司之事,囹圄之中,非車駕所至。請捐內帑錢三百萬元,充軍資庫用。國主從之曰:『繩愆糾謬,其熙載之謂乎!』」
後主的母親鍾太后,病逝時,後主「朝夕侍側,衣不解帶,https://www.hetubook.com.com藥必親嘗乃進。毀瘠骨立,杖而後能起,哀動左右。」(見陸游《南唐書.元宗光穆皇后鍾氏傳》)
「嗣位初,屬保大軍興之後。國勢削弱,帑庾空竭。專以愛民爲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憚卑屈,境內賴以少安者,十有五年。憲司章疏,有繩糾過訐,皆寢不下。論決死刑,多從末減。有司固爭,乃得少正,猶垂泣而後許之。」
「臣本於諸子實愧非才。自出膠庠,心疎利祿。被父兄之蔭育,樂日月以優游。思追巢許之遺塵,遠慕夷齊之高義。旣傾懇悃,上吿先君,固非虛詞,人多知者。徒以伯仲旣沒,次第推遷。先世謂臣克習義方,旣長且嫡,俾司國事,遽易年華。及乎暫赴豫章,留居建業,正儲副之位,分監撫之權。懼弗克堪,常深自勵。不謂奄丁艱罰,遂玷纘承。」
「戰國之後,右武戲儒。以狙詐爲智能,以經藝爲迂闊。此風不革,世難未已。故論儒術焉。」
開寶二年(西元九六九),後主校獵靑龍山,歸錄大理寺囚,許多犯人減刑釋放。馬令《南唐書》說:
「皇上高明博厚,濬哲文思。旣承累聖之資,仍就甘盤之學https://m.hetubook.com.com。鴻才綺縟,理絕名言。默識泉深,事符影響。自祗膺眷命,欽若重熙。廣大孝以厚時風,勵惟精而勤庶政。宥初萬方而罪己,體百姓以爲心。俗富刑淸,時安歲稔。其或萬機暇豫,禁籞宴居,接對侍臣,宵分乃罷。討論墳典,昧旦而興。口無擇言,手不釋卷。嘗從容謂近臣曰:『卿輩從公之暇,莫若爲學爲文。爲學爲文,莫若討論六籍。游先王之道義,不成不失爲古儒也。今之爲學,所宗者小說,所尙者刀筆。故發言奮藻,則在古人之下風,以是故也。』」
「後主天性純孝,孜孜儒學。虛懷接下,賓對大臣。傾奉中國,惟恐不及,但以著述勤於政事。」
後主自幼好古,覃思經籍,不預時政。且天性閒澹,不愛名利。《江南別錄》說:「後主幼而好古,爲文有漢魏風。母兄冀爲太子,性嚴忌。後主獨以典籍自娛,未嘗干預時政。」
又如《音釋》記載,有一孕婦,犯罪下獄,在獄中分娩生二子,後主知,乃減死刑。他對人民如此仁愛,所以金陵被圍二年,城中斗米數千,死者相藉,但人民無叛心。又如後主死後,江南人得知,多巷哭設齋。這都充分顯示出,人民對他的愛戴。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