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靜思晨語
第十七篇 〈清淨大愛〉人生進行曲



如果一個人生在人間,每天無所事事,只為自己的生活及愛慾在追求,這種個己的目標,生命就輕如鴻毛了;反之,能發揮生命力,造福人群,如此這個世界就少不了他,他的生命也就重如泰山。
美滿的人生,不在於物質、權勢、名利及地位;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情誼。
「誠」即是發自內心的一份自動自發的精神。有這份自動自發的精神,再辛勞都不會覺得苦。

人生的生老病死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與其煩惱它,倒不如每天都快樂的過日子。
活在天地之間,若只是隨波逐流,讓形軀隨著時間而生老病死,那實在是沒有意義的人生;所以應配合社會環境的教育,及www.hetubook.com.com古今聖賢對我們的引導,好好探究「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乃至人生意義何在的問題。

人生在世,不能無所事事,懵懵懂懂,虛度一生,應發揮我們的良知良能,以佛菩薩的精神,造福人間。
人活在世間,不脫離人群,有人難免就會有不同的見解、是非,有是非就會有坎坷困難的環境,這些都是必須去克服的。要克服難關就必須忍,有句話說忍一口氣、退讓一步,就會海闊天空了,這就是菩薩寬闊寧靜的境地。





人一旦「無所事事,虛度光陰」,精神就會萎靡不振,失去生命和*圖*書的意義。
懈怠的人是一定會墮落的,人生必須要上進積極,不因境遇的得失而喪失生存的鬥志。
人無時無刻不處在無常的流動中,也常常處在無明風雨交加中,唯能時時自我警惕才可以過一個平安的人生。

人生猶如一場戲,種種的人事煩惱,要隨著幕升幕落而消逝,不要執著於心上;若能時時刻刻清除內心的煩惱,化為一股清涼的悲心,即是菩薩的智慧。

肯付出心力為別人服務的人,因抱持義務的精神,能夠心甘情願,任勞任怨;所以無論再怎麼忙碌,也會感到無限快樂喜悅。
人生是個舞台,有些人一生勞苦,有些人先苦後甘,也有些人先甘後苦,所以說人生是無和*圖*書常的。誰又能下斷論說誰最幸福呢?只有愛的精神最可靠。

知道反省過去才是正確的人生,若只是隨著日子消逝,而紙醉金迷,這叫做顛倒眾生。

吃飽飯沒事做的閒人,固然不快樂。然而,正事不做,卻忙著應酬、打麻將、觀光旅遊,一副「無所事事忙」的人,在飽樂之後,一定是疲倦與空虛,一點都不快樂。


人要能發揮功能,才是「人生」;人若沒有發揮功能就是「眾生」。「眾生」才需要「佛」救濟;「人生」就能自救救人了,何需「佛」救濟。
做人需要的就是一份平常的心、一份平凡的念。如果大家都自覺平凡,人生就平安了。

和圖書人生的真、善、美,是在我們的形態中表現出來的。形態的修養能美化人生;慈心不能缺乏親善的態度,智慧不能缺乏謙虛,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有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所以,智慧和謙虛二項,一定要平行。

所謂看開人生,決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也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知足。
如能以他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他人的富有為自己的富有,則是最滿足、最富有的人生。
不可為自己的利益,而用甘飴甜蜜的口舌迷惑人,到頭來也只是傷身敗德,害了自己。




人生最踏實的事,是今日此m.hetubook.com.com時有多少力量就儘快付出,去做利益人群、造福社會的工作。
天下事一個人是做不成的。我們生活在人間,必須要依靠別人才能生存。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我們要穿衣服,衣服是否自己能做呢?即使自己能做衣服,但也需要布啊!而布是不是自己能織呢?縱使自己能織布,但原料的來源,是不是自己可以生產呢?……總而言之,一條紗、一條線,都是來自群眾,所以我們要時時抱著感恩的心,因為它得之不易啊!


人生在世,假若欠缺了愛,日子將了無生趣,毫無意義。但如果只是局限於染著的小愛,則容易損人毀己,造成傷害;所以應該發揮無色彩的清淨大愛,只有付出不求回報,讓被我們愛的人沒有壓力,歡喜自在。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