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180
會員:「為什麼有些人不行善,命還是很好?」
師言:「只要全神貫注念佛名或菩薩名就可以。如念觀世音菩薩是培養慈悲心,念阿彌陀佛是培養寬大心胸,不疑人、不疑事,包容一切開闊心胸,有大心量就有大福報,有慈悲即有光明。」
118
會員請示千手千眼的含義。
157
師言:「佛是福慧雙具的兩足尊,想要修得福慧必須在眾生中修,亦即是身體力行。所以我常說,『佛』是凡夫的目標,『凡夫』是『佛』的起點,中間要經過菩薩道,『力行菩薩道』就是作利益眾生的事,有實行才能到達所求——學而成佛的目標。」
師言:「陰德,為作一切善而不求人知,只抱一本善念無求回報。」
會員:「誦經會消業障嗎?」
139
記者問:「宗教對社會進步,有何功能?」
159
171
會員:「先生反對拜佛……」
會員:「有人說女眾的業障比較重,是嗎?」
144
會員:「為什麼很多佛教徒喜歡在神明面前擲筊杯?」
158
師言:「看到危因,動惻隱心、伸出援手,是人之常情。佛度不盡眾生,但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要隨緣、盡力,見之即救!」
會員:「拜天公要拜葷的還是拜素的?」
150
會員:「我這一生都做得很好,為什麼有很多事卻不如意呢?」
師言:「拜佛、誦經,是我們修養知識的法門。如果學佛後,不僅本身修養沒改進,反而加重執著、迷信,只顧拜懺、誦經,時常往寺廟跑,這就難怪家人反對了。宗教乃開解脫門,去除我相。即使先生稍有微詞,應該以他的立場來反省自己,本身是否有疏忽的地方,這才是真正愛的真諦,信佛者的本分。」
126
何謂陰德?
師言:「要鼓勵人們,培養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毅力,以歡喜心接受一切逆境,不要動輒求神問卜,易招神惹鬼,苦中帶迷,迷中無法自主。」
會員:「人們是因為做惡造業,才落得貧苦的果報;是否能在事前給予佛法的教化,使大家不至犯錯受報?」
師言:「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只要把握現在,不再犯錯,並且力行善道即可。」
165
177
師言:「很多人一直迷惑於那兩片木頭,其實,人不怕不信,只怕迷信。不信的人表示很有理智,只要他一旦認識了真理,他會深信不移。而迷信的人則容易牽強附會,反而糟糕。」
師言:「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好安安分分的做事,有多少,捐多少,不要整個人跟著股票起起落落。我如果叫你不要做,那麼股票跌時,你會感激師父救了你;股票漲時你又會埋怨師父讓你少賺了,你每天的心情就隨著股票行情在起落,如何能產生智慧?怎麼有多餘的精力再做其他的事?這種錢財要能捨得放下,心才能清淨!」
學生:「什麼叫神通?」
143
師言:「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需要發菩提心,培養善根福德,且要身體力行,心不要只發在口頭,心要發在腳底,道要用腳走出來。西方淨土與娑婆世界,相距十萬億佛國之遙,若不勤行善根,怎接近所求之目的地?」
120
居士請示:「在家居士修行方法,如何才能拋開執著?」
125
師言:「唯有在佛陀的教育中多聽善知識、多聞教法,聽了之後若能好好思惟、拳拳服膺善法,身體力行,自然就能把道理看開,一旦看開了,就不會有煩惱,心無煩惱智慧也就啟發了。」
會員:「為什麼佛教不談地理?」
師言:「不執『無』也不取『有』,取中道而行於中道,好像天平偏一邊,即往下墜;文字雖是假相,https://www.hetubook.com.com
但要依假顯真,可比人頂天立地、用脚走路,人生的道理就在此,總不能執理而廢事吧!作人若能事與理均衡,就不會走偏了人生的方向,亦『空』、『有』皆不執著。」
會員:「有人說,念佛要在中午十二點以前念觀世音菩薩;十二點以後念阿彌陀佛,究竟要如何念?」
說「信仰」
再問:「需要這些禮節儀式,是否因為我們個人不夠強?」
師言:「即自然地念佛,時時以佛為念,自自然然的,不以『我』為念。」
176
會員:「出家應抱何種心態?」
來訪者:「旁人鼓勵出家,心有雜念,常有幻音,疑神疑鬼,持咒更糟。」
116
117
師言:「眾生隨業而轉,人人心有千千結,菩薩慈悲隨機教化,心結受教即能結結解關,只要虔心向佛即有一份感應。佛教是一門深遠的教育,能真心接受,力量即源源不斷,毅力自然產生;逆境現前不能只求佛菩薩,最主要還在於自己的信心與毅力,憑著這份心力,才能破除任何困難!」
師言:「無形的精神文化常藉有形的外在儀式來承傳,宗教儀式是一種傳統的禮節,絕對有它存續的意義。」
師言:「真正神通的意義,不是你們所想像的千萬里看得見,也不是一蹬腳就能跑到很遠的地方,或是所謂的刀劍不入。神通是佛教的一個形容詞,神是精神,通是專心,心專神就通。我們不是常說:『我想通了!』就是這個通。」
會員請示如何懺悔?
136
142
師言:「因就像一粒龍眼種子,我說它是一棵龍眼樹你一定不相信,因為它怎麼看都只是一粒龍眼種子,這就是有『因』而缺少緣。若將它埋入土裡,經過陽光、水分的滋潤,它就會萌芽、茁壯而開花結果。
會員求授皈依。
會員:「什麼叫『業障』?」
「佛教是活潑自在的宗教,但要正信。『打坐』和『持咒』,若是沒有明師指點就不要再坐了。萬一再聽到什麼,就隨他去,不管它就好了。久而久之,所聽到的聲音,就會消失。其實你所聽到的只是心的執著,由於執著才有所感覺。」
會員:「為什麼富有的人善事反而做得少呢?」
師言:「其實你拜什麼他都不會吃,這是以前農業社會的風氣,平日節省,一到年節就依神吃、依神享口腹而已;拜拜只需鮮花、水果,最主要在於一念恭敬虔誠的心!」
師言:「想要了解宗教,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事,信佛教也不唯教你拜拜或是什麼法會儀式,而是要教你去了解人生,學習做人的道理,去探討人生的宗旨。」
師言:「常常有人說我在革新佛教,其實我只是將佛教復古。因為佛陀在世時,並沒有深奧的經綸律典,他是針對當時印度人民的生活背景、心理煩惱,及社會的病態,隨機施教,教導當時的人們如何安身立命,擴大心胸對待人,和奉獻愛心給社會,如是而已,和現在的情形並沒有兩樣。總而言之,要說是『革新佛教』,不如說是『回歸佛陀時代的本懷』。」
179
152
說「消災」
119
會員:「修行的路好難走,老是遇到挫折,怎麼辦?」
師言:「這就必須談到三世因果,有些人秉性善良能幹,但是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些人霸道、待人苛刻,卻一再平步青雲,是前世果報——定業。雖說定業不能轉,但對境不生二心,時時有佛法為精神的依止,就可得到一份坦然的觀自在。」
160
會員:「要如何才能深入了解宗教?」
師言:「以佛教的正規,七月十五日的法會,其實應稱:盂蘭盆會。為什麼叫『盂蘭盆會』呢?『盂蘭』是印度語音,譯為『解倒懸』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是人死後墮落三惡道中,尤其是餓鬼道,喉細如針,腹大如鼓,飢餓難堪,如被倒懸著的痛苦。『盆』是盛百味食物之器,就是說:用盆器盛hetubook.com.com著百味,供養佛僧,承仗三寶福田之力,以『解』救先亡倒懸的痛苦。所以稱為『盂蘭盆會』,也就是為解救先亡倒懸之苦,而盛設供具,奉施佛僧之法會。
說「學佛」
122
會員:「什麼是魔道呢?」
147
會員:「師父!您哪一天生日?」
師言:「佛法一直在依序的傳布、流廣著,許多法師努力弘法,即為匡扶人心,治其根本,防患未然。有緣者自然得聞信受。」
如何發出離心,趣向佛道?
師言:「金山活佛最重要、最稀奇的是在他的修養。被罵、被攻擊或遇到逆境時,有一份寬大的心量——『隨它去,不管它』,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而不在他神奇的事蹟。」
156
學生:「金山活佛的事蹟是不是真的?」
師言:「信佛和不信佛,就如同人性與佛性沒差別一樣,但學佛者和不學佛者就有不同了。『學佛者』是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他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會被環境所屈服,犧牲小我,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不學佛者』對自己的得失看得很重;兩者差別在於宗教家的心念,只有眾生沒有其他。」
會員請示禮佛的意義。
師言:「為亡者盡心力,作功德,是心存無限虔誠的心意。所作功德,分分由生者受;但是亡者所得到的是遺愛人間,及助你入佛門的功德,可謂『生、亡』兩利。」
《金剛經》言:不能執「有」,也不能執「空」,究竟該取何相?
說「業障」
138
師言:「『度』是好事,『度』字是佛教的術語,是謂感化,要度人須先自度改變自己、以身作則,方能感化他人啊!」
會員:「我們要如何才能看開道理呢?」
又問:「既然佛陀精神是隱含於心行,為何多數的宗教團體仍然保留它外在的宗教儀式?」
會員:「我沒有智慧學念經怎麼辦?」
他說:「我用擲筊杯的方式,佛祖歡喜地答杯說這個位置很好。」
師言:「佛法不在高深,佛法是生活化的。佛陀是教導我們如何在人間生活,什麼樣的生活才真有意義又愉快,這才是佛陀的宗教觀念。」
114
128
師言:「人在臨終時,各種神經瀕臨散壞,最是痛苦。不但身體上、精神上痛苦,加上冤親債主全找上門,更加恐慌。此時若能在旁助念,讓他有佛聲的依靠,有這麼多聲音的依靠,可以使他的精神集中不散。佛聲形成一股氣勢將他護持住,可以使他的靈魂得到安慰,就不會昏昏沉沉任意跟隨邪魔鬼神跑到地獄或餓鬼、畜生道上。」
129
說「因果」
師言:「好好珍惜你的幸福家庭,用心教育你的子女;撥出時間到孩子的國小去當導護媽媽;主動到社區的育幼院去貢獻愛心。多接近小朋友,和他們建立起感情後,就有機會傳布愛心和智慧!」
會員:「先生還未入佛門,因為怕被人家講被太太『度』了。」
「此外,委員們皆能『以師志為己志』,一心一意跟隨師父,那就是敬供養;而大家濟貧教富,身體力行於菩薩道上,即為行的供養。如此利、敬、行三供養具足,我是接受弟子們最大供養的師父啊!」
師言:「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後,心雜念多,也沒有用。有人用心學佛,但是沒有出家,他盡心奉養父母,護持佛法,結婚生子,也是學佛,而且學得非常好,這叫『居家菩薩』。
師言:「取諸社會,用諸社會,今天我們得到力量就要趕快播種,才能捨一得萬報,到底是及時行善傻?還是將錢囤積為死錢,變成業力,來得傻呢?如果自以為聰明,不行善反而去造惡的人,才是最大的錯誤。」
師言:「災要自己消,福要自己造,真正的消災要自我修養,忍讓可避免爭執,柔和大愛可轉禍為福。」
師言:「行菩薩道,除了不怕身體苦,更不要怕心苦;學佛需要在人我是非中修得,不要一碰到事就退轉。眾生都有成佛的本性,佛陀只是擔憂眾生會退道心。」
說「迷信」
會和圖書
員:「何謂『毒』?」
師言:「幻影就像電視螢幕一樣,你執著在某種幻象時,就如同插上電源,幻影立刻顯現。年輕人精力充沛,應該多與大自然接觸,多在大自然中發洩,不要整天關在屋子裡練功、打坐、求神通,這樣很容易在腦海裡積存幻影。有病要吃藥,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過踏實的人生。現實中正常的生活運作,你都忽略了,只專心去注意那虛幻的聲音、境界,你的現實人生將變成一片空白。你要在意的是面對面的聲音,而不要一直去追蹤那虛幻的聲音,因不正確的追尋,久了會造成精神緊張。那些幻音、幻影,不要去理它,不去與它相應,它自然會消失。」
161
115
弟子:「要怎樣修習定力?」
130
師言:「『皈』字之意即反黑歸白,亦是棄捨黑暗投向光明,未皈依前滿心是黑暗,皈依後,面向光明的道路前進,把過去的一切錯誤都應捨掉,謹慎於今日的、未來的和現在的一刻,用信心毅力和勇氣去實行真善美的人生。
會員:「我不是老師,但是想從小學生的教育著手,灌輸他們正確的觀念,相信他們長大後就不至於偏差、墮落,請問師父我該如何跨出這一步?」
師言:「你可以念佛,但是必須念得你的心就是佛的心,才能與佛有同等的智慧。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
說「皈依」
會員:「有人建議我拜地藏經,一字一拜。」
145
148
132
162
來訪者:「師父所談的佛法不是很深奧,但是很吸引人。」
師言:「因為他們缺乏勇猛的布施心,缺少了斷慾棄愛的勇氣,缺少了憐憫眾生的愛心,那是因為不明真理,所以說富貴學道行善難啊!」
會員:「我玩股票賺大錢,就拿出來捐給慈濟!」
會員:「念釋迦佛與念彌陀佛有什麼不同?」
133
師言:「若誦經能消業障,就沒因果了。人,有生就有死。譬如:買票坐車,要買到哪一站?到站就該下車,除非事先補票,否則就該下車。意思就是說,業障未現前時,就要先為善積福業,以破災殃。」
174
會員:「如何消災增福?」
163
師言:「出家是大丈夫事,要先自我磨鍊心理的健全。出家後先不要談『弘法利生』,只要先修得身心無煩惱,在僧團中能和合,大家相處融洽就很不容易了。」
師言:「社會需要宗教,只有宗教才能啟發人的良知。人的欲念如塵埃,將人性善良的一面遮住了,應該用宗教的教法來洗鍊人心,啟發每一個人的良知,再引導他們發揮良能。」
「一份布施的心就是種子,有因緣時要趕快播種,時間一到,它自然就會萌芽茁壯,不過必須要有一段時間,不能指望今天播種,過幾天就要收成,若用鏟子去挖挖看,才剛要萌芽的東西被你一挖連根都挖斷了。」
說「修行」
會員:「供養佛、法、僧,是三寶弟子的責任,師父不接受供養,是否讓我們減少了布施的福報?」
說「布施」
會員:「佛教徒為什麼那麼注重臨終時的助念?」
會員:「媽媽往生後要進塔,我不知道該放哪個位置?我就問了佛祖。」
「作佛弟子,要學佛的大慈悲心,以前的壞習氣都要改正過來,比如講話語氣重,愛罵人,或者人家對你不好就大發脾氣,亂摔東西;對小生靈若有好殺的習氣,也要趕快改掉,更應以寬容的心去包容他人,以慈悲心去愛護一切眾生,就連亂摔東西也算是殺生呢!皈依之義,並不是要求佛保佑平安,而是培養真誠的愛心,去幫助別人,以佛心為己心,才是真正的皈依。」
124
151
會員:「信佛是否會破壞家庭?」
166
會員:「學佛過程中,『行』的重要性如何?」m•hetubook.com.com
如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有人說:「錢不好賺,我才沒那麼傻賺錢給別人用。」
師父問他:「你是如何問法?」
170
會員:「七月拜拜,到底是佛教隨俗化呢?或是世俗從佛化?抑或是神、道諸雜教的流訛?又鋪張及奔忙於各處拜拜,是否合於佛法?」
師言:「阿彌陀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智慧,一句『阿彌陀佛』包含無限祝福。」
師言:「千手千眼是代表圓滿的意思;千眼到處都看得到,千手呢?什麼都可以做得到。」
會員:「有困難求菩薩就能得到解脫嗎?」
師言:「你錯了!是你進去之後覺得媽媽放在那個位置,你的心情很安穩,所以一進去,印象很好,就選擇了那個位置。心杯、心杯,並不是佛祖告訴你好不好,佛祖不會藉著兩塊木頭來向你講話,這是你的心藉木頭說話,因此說是心杯。」
有人請示:「何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來訪者問:「師父的志業這麼龐大,為千萬人所景仰,對佛教是項革新,也是項突破,對不對?」
164
會員:「密宗為何要打手印?」
師言:「我每天張開眼睛,新的一天都是我的新生之日,都是我做人的開始!」
154
173
常有人問師父:「要怎樣才能增福呢?」
師言:「沒做壞事是人的本分,世間那麼大,多數人都沒做壞事,只是缺乏做好事。沒做壞事在人間不稀奇,要積極做好事才能真正轉業力與命運。心好,不付諸行動,失去行善的機會,等於沒做一樣。」
會員:「做濟貧工作很辛苦,眼見那麼多苦難眾生,感覺永遠救助不完,心裹徒增煩惱。」
會員:「我信佛,每天都到佛寺去拜佛做課,我是不是應該每天去呢?」
師言:「立地藏菩薩的大願,勝過拜經一字一拜。不要捨掉心佛不拜,而拜白紙黑字。經即是道、是通往聖人境地的道路,莫要因愛惜此路而不肯行步於此路。」
師言:「差毫釐失千里,最好要腳踏實地去做。」
135
會員:「求神問卜能解決困難嗎?」
師言:「不一定要天天拜佛,真正『正信』應該要學佛,你若只『拜佛』而不學佛,並不一定是正信的佛教徒。」
153
131
師言:「供養有三——利供養、敬供養、行供養。我欲成就慈濟志業,若非各位發心出錢出力,我一個出家人,豈有錢財、力量可為?你們以利供養來成就我千秋百世的法身慧命,是更勝於供養我這副假合身軀啊!
155
某先生說:「在美國發生車禍後,身體常覺有什麼纏身不安,長年病不斷,查不出病因,到處求神問卜,心中常惶恐不安。」
178
學生:「菩薩有很多,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拜觀世音菩薩?」
167
會員:「為亡者作功德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123
委員:「我不怕身體勞累,只怕有人事是非。」
師言:「一個人雖然修行得很認真,表面上看來甚有修持,但他的心還是無法離開執著煩惱,這就是魔道。」
137
師言:「與強弱無關。人類所以異於其他動物,就在有文有禮;宗教儀式是延續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禮不可廢。」
134
師言:「『貪瞋』,人生在世間,常會遇到毒害,多因你爭我鬥,從貪起瞋,進而毒害眾生。」
師言:「不見得,各人隨業轉身,若肯發心,女人的力量也不小啊!看觀音菩薩,即常以女身化跡人間。女人的心多慈悲啊!慈悲可產生智慧,推動救世工作,因此不要輕視自己。」
會員:「因是什麼樣子我看不見。」
師言:「密宗的修行法,『口持咒、手打印、心觀想』的用意,是收攝『身、口、意』三業清淨的修行法門,三業中若有一業不相應,就失去攝心的功能。」
師言:「『業』就是受阻礙,別人之所以阻礙我和圖書們,就是過去生中,我們曾經阻礙過別人。也就是過去結了不好的緣,所以現在想作一件事,這『業』就現在眼前,稱之為『業障』,也就是業力來障礙。」
會員:「為什麼每個人看到師父都要虔誠頂禮?」
師言:「保留的是佛陀精神,捨除的是凡俗物質。」
師言:「在家居士談修行,不如先修心。心若放不下,則無明煩惱障礙修學,明知不該執著,都還要執著,心有執著煩惱就難斷。」
師言:「禮佛是為訓練吾人的恆心、耐心、清涼心,也是自我陶冶身心的課程。」
169
「正信的佛教徒,應該用智慧去分清法會的起源,千萬不要盲目地奔忙,作無意義的浪費鋪張,這不但違反佛教本質的教義,且不合政府所提倡的掃除迷信,節約浪費。」
師言:「你雖然做得很好,但是這一份『好』果,現在還未現形;而現在的不如意,是過去的『因』於現在現形,『因』,是一粒種子。」
140
師言:「對人群要有貢獻,抱著積極而不是消極的心,對於佛教的精神先要深思透徹了解後,衡量自己是否適應才選擇出家。」
168
對憂心忡忡的父母,帶著緬腆憂鬱,年僅十來歲的兒子求見師父,因為他的兒子自從學習「打坐、練功」之後,每天失魂落魄,只想求神通,想成「仙」……
師言:「將佛法看透徹一點,世間法看開一點,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凡夫。凡夫嘛!有人就有事,有是就有非;應當學習身動而心不動,時時堅固道心,安心學菩薩道!」
121
會員:「阿彌陀佛的意義?」
師言:「把專心變成一種習慣,心不散亂就有定力!」
127
175
師言:「三寶弟子應該恭敬佛、法、僧三寶,僧伽乃代表佛陀傳法,不能恭敬於形,如何能受教法於心?」
如何看待佛法所謂的權巧方便?
師言:「因為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比較有緣,他所修的耳根圓通法門,專門聽世間苦難眾生的聲音,以眾生的苦為苦。苦雖要『堪忍』,但是在堪忍中要有悲心的人去關懷,才能解脫身心的痛苦。觀世音菩薩的悲願適應這娑婆世界,所以大家與他很親近。」
記者問:「信佛和不信佛,有何差別?」
149
某外藉人士言:「來台灣後見過許多寺院,唯獨此處不見繁複的廟堂雕刻、精美的佛像、鮮豔的色調,靜思精舍的一切是如此簡樸。請問慈濟如此做,意欲保留什麼?捨棄什麼?」
146
141
師言:「信佛絕對不會破壞家庭的幸福,也不會影響到夫妻間的感情生活。一個人信了佛,持了戒,不僅可以修身,而且可以齊家,而後可以平天下。真正持戒的人,是最冷靜而具有理智的人,會使感情更豐富,心地更慈悲,如此看來,信佛豈會影響家庭的幸福。」
企業家:「從我懂事以來,我就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最近厄運接二連三的發生,使我感到好緊張,不得不去問因果,算算命……」
師言:「佛教不談地理並不表示沒有地理。佛門談業力,業有兩種:一股是善業,一股是惡業。『福人居福地』,前世有這份福業,去到哪裹都是好地理;如果前世業障隨身,即使一方公認的好風水,無福的人也無法消受呀!人生在世但求一心正念,心正氣盛,心開運通,去到哪裡都很吉祥!」
師言:「釋迦佛乃佛教本師,我們依佛的教言而修行;念阿彌陀佛為放下萬緣,心中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心淨即國土淨,如果能修持到心中一片清淨,娑婆世界也就是極樂世界!」
師言:「多造福,如能有多造福人群的心,就可增添無量的福報。」
師言:「宗教應該要正信,不要迷信那些民間『有信無教』的信仰。宗教有其精神昇華的教育目標,寺院是人生教育的場所。目前你先放鬆心情,自然心思能靜下來,靜氣養心就不會招惹外鬼。所謂『魔』,除了心魔,心外沒有魔。佛教講『因緣果報』,該來的總會來,用歡喜心接受,業報很快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