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該公司在美國已經有八百家實體店鋪,再靠著網站一腳踩上全球化經營的路線,業績因而快速攀升。目前它在日本境內沒有一家店面,卻從日本女性的荷包賺走超過一百億日圓。
重點:
1、因為膽怯所做的多角化投資,根本欠缺機動性,結果就變成「這也好那也好症候群」——什麼都做,什麼都做不好。
一九九五年七月展開服務的亞馬遜網站,創業三年半時,就名列美國第三大書店(第一大為邦諾;第二大為「博得」(Borders)),在網路企業中也躍居亞軍(冠軍為戴爾電腦)。但是,從一九九七年股票上市之後的五年內,亞馬遜的虧損額已經累積達二十億美元,陷入泥沼難以脫身,到了不得和*圖*書不思考下一步的時候。
第一個紀念日是一九九八年的聖誕節,我稱這天為「入口紀念日」。雖然距今只有七年,猶記得當時到處充滿「網路沒有商機」、「網路終究只能做為資訊傳遞和檢索的管道」的聲浪。然而當年美國聖誕節檔期的激戰中,網路零售已經拿下百分之十的禮品市場,比前一年成長三倍,宛如向世界宣達:電子商務的未來不是夢。
這也是放棄「增加」(and)、大膽採取「選擇」(or)的策略。
概觀最近幾年的產業社會,或許還不到環境丕變的地步,但是撲面而來的產業淘汰,無論規模或速度都已達到某種可見的程度。
另一個抓住時機讓業績扶搖直和*圖*書
上的是,「有限品牌」(Limited brands)旗下的女性內衣專賣店「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 s secret)。在「入口紀念年」(一九九八年)展開線上販售業務的「維多利亞的秘密」,隔年二月又利用網站現場轉播公司的服裝秀,引起很大的話題。
幸好,亞馬遜網站也察覺到自己的錯誤,隨即調整方向,不再企圖讓網站變成百貨公司,並且將倉庫處理掉,回到創業的原點,把重心放在書籍、CD、影音軟體等資訊服務上,以吸引大量顧客並賺取手續費的商業模式立足。
所謂的選擇(or),並非單指有效率的運用經營資源,或集中火力在核心事業上。就前面的例子來看,應該是指走到事業十字路口和-圖-書時,如何做出正確選擇。當然,這並非表示選了之後,就應該像唐吉訶德一樣勇往直前,不顧一切。
這種企業的領導人,就算看見變化的徵兆,也不敢突破現狀,只敢在既有的事業上「增加」(and)一點新事業的創意。然而這種做法,只會增加舊事業的費用支出,在新事業上也無法踩足油門全力衝刺。這種因為膽怯所做的多角化投資,根本欠缺機動性,結果就變成「這也好那也好症候群」——什麼都做,什麼都做不好。總之,和舊經濟大陸藕斷絲連的企業,是很難在新大陸成功的。
決策的泉源,是來自個人對自己所描繪的構想的信心,同時也來自隨時可能捨棄現有構想的覺悟。冷靜思考,相信自己的先見力和構思力,但也不斷檢視思維,這是和圖書
追求最高境界所必須具備的態度。
2、決策的泉源,是來自個人對自己所描繪的構想的信心,同時也來自隨時可能捨棄現有構想的覺悟。
亞馬遜失敗的最大理由,是如同前面提到的,在事業中增加了不必要的東西。亞馬遜的經營者確實將先見力化為事業構想,成為成功的先驅者,但還是重蹈了許多大企業失敗的覆轍。例如,本來具有無需負擔物流成本的優點,卻因為買了倉庫,讓自己又變成一般零售業。此外,除了圖書,也開始販售家具等商品,走入百貨業的型態。市場是很現實的,對亞馬遜網站的擴張路線,市場投的顯然是反對票。
——大部分領導人就算看見變化的徵兆,也不敢突破現狀,只敢在既有的事業上「增加」(and)一點新事業的創意。和-圖-書
無論是領先群雄的世界級企業,還是風靡一時的產業新霸主,在變化來臨時,都可能不堪一擊。理由之一,就是它們在做抉擇的階段判斷錯誤。大多數的企業總是認為,過去讓企業成功的法則現在還適用,過去成功的核心事業一定可以繼續為企業賺錢。
當很多企業認為電子商務的時機未到,裹足不前時,亞馬遜書店已經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享受勝利。
例如,新力雖然在非接觸型IC卡的技術上具有絕對優勢,但是卻無力構築付款平台,無法擺脫零件廠商的本質。日立曾經開發出很優異的超小型非接觸IC晶片「μ-chip」,卻未能讓公司順利轉型成物流企業。雖然內部高喊「選擇與集中」,卻因為一下子太過,一下子不及,終究無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