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見互相對立的情況下,真正的最佳方法,
往往和雙方的原始主張都不相同。
為了找到它,必須不斷討論;
而商業世界就在這反覆的議論中進化與繁榮。
沒有以和為貴這回事
事實上,葛斯納、美國運通、雷諾.納比斯科公司,都在做同樣的事:問題之前人人平等,鍥而不捨的探究問題核心,是所有會議出席者的義務。
重點:
參加會議的人全部被關在會議場中,進行長時間的討論、爭辯、詰問。一場會議平均要進行十到十二小時,有時甚至長達兩天。艾斯納認為會議「時間越久越好,越辛苦越好」,這是為了排除一般企業會議的通病:不是說話大聲的人在唱獨角戲,就是奚落過去的決定,再不然就是對上位者的意見逢迎拍馬,一點積極建設性都沒有。
葛斯納毅然決然打破這種陋習,行禮如儀的投影片https://m.hetubook.com.com簡報、大言不慚的自吹自擂、虛僞客套的談笑、上司的應聲蟲,特別是無聊平凡的言行,通通被掃地出門。取而代之的是要求與會者詳細觀察商業現狀,徹底討論問題。
IBM的前CEO葛斯納(Lou Gerstner),同樣無法忍受沒有建設性的討論。
麥肯錫的顧問,包括我在內,幾乎都是中途才加入的,不管之前從事什麼行業,製造商也好、零售業也好、金融業也好,乃至於公務員,多多少少都會沾染一些前組織的習性。
這場內部的銅鑼秀誰都可以參m.hetubook.com.com加,參加者將他殫精竭慮想出來的點子,在眾人面前公開發表。不管發表創意的是什麼人,如果點子很無趣,立刻就會被鳴鑼出局,即使高階經理也無法倖免。
事實上,中規中矩提出的意見,就像一把不夠鋒利的刀,無法一刀見血。除此之外,將學者專家的看法一律視為糟粕的人;對別人的意見一知半解,就急著選邊站的人;遇到不熟悉的領域就沉默以對的人,也所在多有。
這種方式,也可以稱為「麥肯錫式的會議術」。
比如說銀行業出身的人,特別喜歡用過分恭敬的引言,像是「洗耳恭聽了某某先生的高見」、「實在冒昧」等等。在日本企業重視和*圖*書和諧的文化中,這樣的態度才會被大家讚許。
真實,是企管顧問唯一的追求,不同的理解與前提並不會導致不同的結論。對方是委託人也好,同事也好,只要覺得他們的想法有不對勁的地方,就必須直言不諱。這時候,擺學者的架子、耍嘴皮子,都有害無利,語帶保留也只會造成困擾而已。
在艾克斯(John Akers)之前的IBM有個陋習:會議開始之前,結論就已經決定了。就像日本企業的傳統絕技:周到的會前「準備工作」。為了維持和諧氣氛,超出準備範圍的問題都避而不談,會議的功用只是在追認早已做成的決議罷了。
除此之外,迪士尼還有一個獨一www•hetubook.com•com無二的動腦會議。
——對方是委託人也好,同事也好,只要覺得他們的想法有不對勁的地方,就必須直言不諱。
問題之前人人平等,鍥而不拾的探究問題核心,是所有會議出席者的義務。
長時間的「監禁」,會讓所有參加會議的人身心俱疲,一心只想早點結束。如此,參加者才能真正站在平等的立場,進行發自真心且具有創造性的討論。艾斯納說:「令人驚嘆的想法,通常在最後的三十分鐘出現。」迪士尼的原創力,就是這樣「關禁閉」之後的產物。
一九七〇年代,美國有一個極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銅鑼秀(The Gong Show)」,邀請一般觀眾上節目表演歌藝。如果參
和圖書加者唱得太難聽了,評審會立刻大鑼一敲,請他下臺一鞠躬。
不過,麥肯錫的會議可不是徒具形式,而是貨真價實的知識競技場,沒有以和為貴這回事。為了盡掃這些不良習氣,新進同仁首先要接受徹底的「漂白」。讓他們明白沉默絕非金,不符事實與沒有道理的意見、事先協議好的發言,以及附和雷同的態度,都會遭到眾人輕蔑,提出相反意見和質疑反而受到歡迎。
如今,真實版的「銅鑼秀」在迪士尼內部上演了。這場秀最早是從ABC(美國廣播公司,現併入迪士尼旗下)開始的,後來被麥可.艾斯納(Michael Eisner,擔任二十多年的CEO,二〇〇六年退休)帶入派拉蒙影業及迪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