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熱門風氣,當然使我在廣泛地閱讀古典詩歌時,每當讀到「鷄籠」(基隆)「鹿耳門」(臺南),就會加倍被吸引,最近我讀到清代乾隆年間齊召南的詩,光緒年間張涵中的詩,不少描寫臺灣的風土人情,都是上述博士論文或文獻叢刊中不曾提起過的,秘笈遺珍,十分可貴。
已見到研究這方面的博士論文,如廖雪蘭的〈臺灣詩史〉,施懿琳的〈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等,至於研究臺灣詩社、清代臺灣流寓詩人等題材的碩士論文就更多了。這些論文對於臺灣詩歌與中州文化的「血脈相接,心靈交融」,有著動人的敍述,對於詩篇的搜羅查訪,也是十分勞瘁。
僰讀音是迫,笮讀音是酢,都是借西南夷族來形容山地同胞的,他們無憂無慮地度日子,往往hetubook.com.com並不知道自己幾歲了,問他們年齡,有的回答「看過幾百幾十次月圓了!」有的回答「看過幾十次某花開了!」他們耕種不是依據日曆,而是依據某花開了,在臺灣山中,要分四季很難呀!
張涵中的詩裡,有「土豆花落地瓜熟」的句子,把花生叫土豆,把番薯叫地瓜,讀來好親切!當然也有「溪流時沒路,海色半吞山」描寫到枋寮去的行路艱難!對當地人缺少文化,也有「胸中墨汁一點無,滿口亂嚼檳榔血」的諷嘲;對渡海者的貪慾高漲,也有「跣足裏頭渡海來,萬夫一心圖發財」的譏刺。我最喜歡的是那些描寫先住民的〈番社雜詠〉詩三首:
初到臺灣,季候暖暖的觸覺感,不同於大陸,深秋九月,還穿著單衣,是詩人和圖書
最驚奇的。其次是壁虎的鳴聲十分特別,那時是只有彰化以南的壁虎才叫,大陸的守宮也是靜寂無聲,這稀有的聽覺也令詩人驚訝。再其次是海風吹來鹽分的滋味,鹽場上的白花堆積在晚霞與朝陽中,鹽是古代人重要的經濟物品,內陸的人視同珍寶,所以這種味覺視覺上的新鮮感覺,也令詩人驚奇,所以前面四句讀來極有「臨場感」。當時的鯤鯓還像海島一般長條地環立在浪中,像天成的溝塹,而安平港的鹿耳門,水深水淺,竟是十分險要的閘門呢,副帥親自來這兒建立戍屯的堡壘,這和今天的古蹟「億載金城」有關嗎?
山地同胞喜歡在月下跳舞唱蠻歌來祝賀新婚,未婚者叫「麻達」,已婚者叫「仙老」所以結婚是「麻達成仙集一村」的時候,竹片繃了幾根絲
和-圖-書的口琴用嘴吹,還有用鼻哼的簫呢!大家一起歡唱新婚進行曲:描崙。
海上高山山上臺,登臺周視有餘哀,
一身飄泊九州外,獨立蒼茫萬感來!
四塞關河緣地盡,百年風土倚人開。
舳爐銜尾因何事?孺子當年費霸才!
張涵中的詩集《鑒悔齋分體詩錄》,藏在中央圖書館善本室中,是著者的手稿,還不會出版過呢!張涵中的詩集序文是光緒十年寫的,他在同光年間曾帶兵來臺灣,駐守在鳳山,寫過〈登鳳山海口砲臺〉詩,相當雄壯:
讀來調高音響,有點模仿杜甫〈登高〉詩的味道,也確有沈雄鬱勃的氣勢。這個海上高臺,給人獨
www.hetubook.com.com立蒼茫的感受,這個天涯邊塞,乃是爭霸天下所必須的。鳳山作爲軍事基地,原來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當時的「鳳山海口」是第二港口還是西子灣?有待史蹟專家去考證了。
僰男笮女自家家,古世無懷度歲華,
誰說深山無曆日,夜看圓月曉看花。
蠻歌跳月賀新婚,麻達成仙集一村,
琴用嘴吹簫用鼻,大家歡唱老描崙。
卓家愛女臂如猿,慣著衣裳佩錦鞬,
胡不琵琶彈馬上,玉顏應似漢烏孫。
他的〈奉和副帥安平道中〉詩,讀來景物宛然在目:
臺灣最南端的琅墧十八社,社長的女兒卓氏https://www.hetubook.com.com掌理社事,別的番女不|穿衣服,卓女則衣裳楚楚,滿身穿上自織的鮮明圖案,到行轅中來拜訪我呢!要是能在馬上彈一曲琵琶,眞不亞於漢代的烏孫公主。這些詩篇都可以補臺灣史的不足,極爲珍貴的。
這幾年來,大家對鄉土的關懷愈來愈熱心,對臺灣史的研究也就成了熱門。由於大家相信「詩」可以補「史」的不足,「詩」深入生活的細節,深入心靈的內層,有時比「史」更爲眞實。所以有人努力以「詩」來重建「史」,於是在研究臺灣史時,特別重視臺灣詩。
海南秋不到,九月氣猶溫。
壁虎啼深樹,鹽花積晚暾。
錕身天作塹,鹿耳水為門!
使者安邊計,躬來建戌屯。